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
2025-04-12 07:25

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

○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

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后。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么人通信。某甲虽不言。大众已委悉。毽此一炷香也。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山连嵩岭地近洛川。问:和尚开堂于此日。先将何法报君恩?师云:撑天拄地。云:君恩如此。祖意如何?师云:分明领话。问:如何是佛?师云:邛州多出九节杖。云:谢师指示?师云:莫作答佛话会。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九里江上望舶船。云:意旨如何?师云:市舶亭前人不识。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在匣里。云:出匣后如何?师云:放汝一线道。僧礼拜。师便打。

上堂云:上上之机。人法俱遣。中下之机。但除其问。犹有法在。下下之机。据问而行。若是出格道人。全体作用。诸上座。尽是出格道人。老僧争敢作用。

问:如何是一着子?师云:明明似日连天照。暗暗昏昏人自迷。云:如何得不迷?师云:千里万里。

早参示众云:且道昨日与今朝。是同是别。古人道。昨日今朝事恰同。又道昨日今朝事不同。同与不同即且置。且道即今一句作么生?波随月照影逐日移。

师入州。看官路逢延庆长老。问:中路相逢一句作么生道?师云:某甲礼拜和尚有分。明日到院茶话次:昨日闻学士说新石门和尚。和尚久在石门。为什么说新去?师云:脑后合掌。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都迷。如何得不迷去?师云: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上堂云:十五日已前诸佛生。十五日已后诸佛灭。十五日已前诸佛生。你不得离我这里。若离我这里。我有钩子钩你。十五日已后诸佛灭。你不得住我这里。若住我这里。我有锥子锥你。且道正当十五日。用钩即是用锥即是?遂有颂云:正当十五日。钩锥一时息。更拟问如何?回头日又出。

问:如何是无缝塔?师云:直下看。云:如何是塔中人?师云:退后退后。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踏着秤槌硬似铁。云:意旨如何?师云:明日向你道。问:青山绿水即不问,急切一句作么生道?师云:垂手过膝两耳垂肩。

汝州先师忌。问:先师还来也无?师云:三巡茶罢一炷香。云:斋后向什么处去?师云:风摇树响人不顾。叶落归根始知音。

上堂云:凤凰岩下钟鼓喧轰。石门家风朝朝举唱。问:答宾主甚是分明。棒喝临机谁人同道。若是同道者对众证据。良久云:霜天冷彻骨。雪路少人行。

问:如何是石门境?师云:一任众人看。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明日来吃棒。问:嵩少地近汝海波深。石门玄机请师指示?师云:几时到汝海来。僧无语。师便打。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句每当机。逢人直是道。

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礼拜甚分明。云:如何是宾中主?师云:觑地无回顾。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往复问前程。云:如何是主中主?师云:万里绝同侣。

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山河大地。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番人失毡帐。云:如何是人境俱夺?师云:有何佛祖。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问答甚分明。

问:如何是先照后用?师云:突兀峰头点巨火。长安城里不通风。云:如何是照用同时?师云:突兀峰头无巨火。长安城里绝人行。云:如何是照用不同时?师云:昨日十五今日十六。

大杰张茂崇问:摩腾入汉已涉繁词。达磨单传请师指示?师云:冬不寒,腊后看。

问:五目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落声色即是。不落声色即是?师云:问従何来?问: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复是何物?师云:筑着鼻孔。

问: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是物,如何转得?师云:吃了饭无些子意智。

问:拈槌竖拂皆是止啼之说。扬眉瞬目未为作者之机。如何是现前受用?师云:早衙放过晚后出来。问:寸丝不挂法网无边。为什么却分迷悟?师云:两桶一担。问:心随境转境逐心生。心境两忘甚处即是?师云:待你悟始得。问:有情有用无情无用。如何是无情应用?师云:独扇门子昼夜开。问: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何是非法?师云:吃粥吃饭。问: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如何出得?师云:错。

早参示众云:月未没日已出。万象凝然什么处不分明。既然分明。分明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日月照临无影树。不劳把住绕街行。

示众:问答须教起倒全。龙头蛇尾自欺瞒。如王秉剑由王意。似镜当台要绝观。开口早经千万里。低头思虑万重关。指人若也无正眼。何啻前程作野干。

上堂云:朝朝鼓响夜夜钟鸣。聚集众流复有何事。过去诸圣成就此门。诸上座各各不欠少。某甲已是不识好恶。诸上座更要吃辛受苦。

上堂云:无事不要生事。归堂。

上堂云:钟鼓才罢宾主已分。大众齐来照用俱了。若恁么会得。继绍古人若会不得。实为罔措。莫有会者么?出来对众证据。

上堂云:切忌蹉过。归堂吃茶。

上堂云:第一句道得。石里迸出。第二句道得。挨拶将来。第三句道得。自救不了。归堂。

上堂云:但得本,莫愁末。如何是诸上座本?莫是上来下去,礼佛礼塔,入室抠衣欢娱笑乐么?若认得这个,是四大五蕴。莫是趣寂息念不出不入不聚不散么?会得认得个精魂。如何是上座本?良久云:归堂。

上堂云:春景温和万物苏舒。山青水绿真堪养道。游方禅子甚是及时。祖佛家风且喜没交涉。

僧侍立次。师云:已是撒沙着诸人眼里也。如今更不敢不识好恶。归堂。问:寒时又寒热时又热。寒底是热底是?师云:杖头傀儡人长弄。问:逐日开单展钵。以何报答施主之恩?师云:被这一问和我愁杀。云:恁么则谢供养也。师云:得什么人气力。僧礼拜。师云:明日更吃一顿。

上堂云:春景温和春雨普润。万物生芽什么处不沾恩。且道承恩力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春雨一滴滑如油。问:如何是学人自已法身?师云:每日搬柴不易。云此是大众底。如何是学人自已底?师云:三生六十劫。问:大悲千手眼。为什么在此?师云:见个什么?云:恁么则千百亿化身。师云:且领前话。乃云:上来下去为什么事。若有所得。埋没诸兄弟。若无所得。图个什么?得与不得且置。如何是见前妙用底事。良久云:云覆千山不露顶。雨滴街前渐渐深。归堂。问:请师指示个修行路。师云:杀人放火。云:彼此修行。为什么却如此?师云:果然不修行。

问:亲切处请师的旨。师云:莫忘却。云:莫忘却时如何?师云:一年三百六十日。云:恁么则不忘却也。师云:你见个什么道理?云:适来谢茶。师云:未在。云:请师别道。师云:两社一寒食。

早参示众:月未没日又出。日月往来无间隔。奉劝禅流莫追寻。追寻特地生疑惑。

上堂云:凤凰山下钟鼓喧轰。石门家风朝朝举唱。大众上来宾主已分。开口动舌照用俱了。若恁么荐得。甚处有佛祖。若未荐得。凭何过日。荐得荐不得即且致。作么生是无佛祖底句?良久敲禅床。下座。

小参:早朝击鼓法堂上聚会。晚后钟声方丈里相见。法堂上聚会即不问,作么生是方丈里相见底句?自代云:不通风。

问:还有不报四恩三有者么?师云:有。云:如何是不报四恩三有者?师云:撒手卧长街。光音非旨趣。问: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师云:果熟馨香鸠鸟啄。云:见后为什么不衔花?师云:万象顿息鬼神愁。云:见与不见是同是别?师云:山河不碍青霄路。妙用纵横处处通。

问:亲到宝山求宝时如何?师云:求得即不中。云:求得后如何?师云:不中不中。乃云: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不拟不动正在死水里作活计。作么生是衲僧转动一句?良久云:朝闻鼓动暮听钟声。

上堂云:三春景里日暖风和。水畔经行。林间宴坐。睹兹时景宾主已分。开口动舌照用俱了。若能如是解去。会得宾中主。作么生是主中主?良久云:一条济水透过新罗。

一日问直岁:清凉堰従你堰。若遇洪水滔天时。堰得么?云:在里头。师云:与谁同伴?岁无语。却请和尚代,云:透过新罗。问:和尚若遇洪水滔天时。堰得么?师云:上拄天下拄地。云:若遇劫火洞然时作么生?师云:横出竖没。

上堂云:四山雾起。大地黯黑。日月收光。正当与么时。如何辨主?良久拍禅床下座。

师浴出,僧问:三身中那身澡洗?师云:困送亡僧。归吃茶次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师云:风摇树响叶落归根。学人良久,师云:会么?云:不会。师乃浇茶三滴。问:如何得人身去?师云:我常欲作驴身。

上堂云:上来下去参请不无。作么生是依时及节底句?良久云:朝闻鼓响夜听钟声。归堂。

问:门外三车。学人欲上牛车时如何?师云:未是极则处。云:如何是极则处?师云:犬吠虚声切。痴人望太阳。问:三叉路头。未审教学人往何路?师云:莫错。

上堂云:钟声才罢鼓声喧。钟鼓相交会人天。临机妙用无别法。开口动舌显三玄。临机照用须子细。互换宾主疾如烟。进前更欲求佛祖。拟议早是隔西天。

上堂云:五白猫儿爪距狞。养来堂上绝虫行。分明上树安身法。切忌遗言许外甥。作么生是许外甥底句?莫错举。

上堂,举普化语。僧便问:大悲院里有斋意旨如何?师云:日暖阳坐。寒不举头。

上堂云:闻钟声即寻钟声来。无钟声向什么处来?若不来丛林何在。既来是何面目。直饶不来不去。正在死水里作活计。作么生是衲僧出气一句?良久云:珍重。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吃粥吃饭。云:与么则打软去也?师云:打软去也。

问:昨夜转一位。今朝转一位。两头俱转时如何?师云:未是衲僧极则。云:如何是衲僧极则?师云:春末临朱夏。云:毕竟了如何?师云:九九八十一。

上堂云:各各英雄丈夫儿。堂堂物我更何疑。现前历历明如日。展缩当人示疾时。超然不得长空路。独脱禅光得自知。多闻方便谈今古。济物须彰闪电机。良久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余。

上堂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诸上座。维那打钟。还觉心痛也无。若不觉痛。与古人相违。若觉痛。为什么含笑。上来直须子细。

僧入室问:正当与么时还有师也无?师云:灯明连夜照。甚处不分明。云:毕竟事如何?师云:来日是寒食。

问:古人急水滩头毛球子意旨如何?师云:云开月朗。问:急水滩头连底石意旨如何?师云:屋破见青天。云:屋破见青天意旨如何?师云:通上彻下。

小参示众云:学般若菩萨。须具般若眼。不具般若眼。即被般若谩。却你去。作么生是上座般若眼。出来对众道看。良久云:沉却也珍重。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出你口入你耳。云:莫败这便是也无?师云:分明闻分明听。问:为什么朝朝风起雨点全无?师云:只是龙王不动头。云:毕竟事如何?师云:待雨下了向你道。云:雨下了。和尚为什么不说?师云:老僧罪过。

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展两手。云:不会。师弹指三下。问:十二时中如何辨主?师云:着衣吃饭量家第。云:辨得后如何?师云:作么生是主。僧无语。

上堂云: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不拟不动正在死水里作活计。作么生是衲僧转身处。只如古人与么道。还有为人处也无。若言为人。依言缚杀你。若言不为人。意在什么处?所以道。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向这里明得去。未具衲僧眼。直须子细。

上堂云:三春景谢朱夏将临。是禅子罢游之际。幽窗豹锡之辰。林下相逢合谈何事?良久云:拟指千差路。回光百万程。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云散见青天。云:见后如何?师云:澄潭月现。问:如何是道?师云:车碾马踏。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竖坐横眠。

上堂云:香烟才起是处皆知。大众云臻。従上宗乘只可如是。若能如是解。掣鼓夺旗亘换主宾。照用同时棒喝齐彰。直饶你如是解。只是个宾中主。作么生是主中主?便有僧问:香烟才起是处皆知。未审主山后如何?师云:向你道还信么?云:特伸请益。师便喝。云:和尚为什么讳人道着?师云:瞎。僧礼拜。乃云:一句语中须具三玄。一玄门中须具三要。従上诸圣总具三玄三要。他若不具三玄三要。总属盲用。既能如此留心。直须子细。良久云:石门后辈诸事寡拙。久立先参归堂憩歇。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云:平。云:出世后如何?师云:平。云:未审出世与未出世。是一是二?师云:妙用当机显。回光只在人。问:大事未办时如何?师云:切。云:办后如何?师云:切。问:如何是玄谈?师云:掉向墙南。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叉手当胸。云:意旨如何?师云:打躬近前。问:一处火发任従你救。八方齐发如何?师云:快。云:还求出也无?师云:若求出即烧杀你。僧礼拜。师云:直饶你不求出。也烧杀你。

大雨,上堂云:朝阳云掩。夜月收光。四山烟雾起。大地绝纤埃。正当与么时。什么人作主。虽然如是。争奈千江竞注万派流源。被大海一时包了也。莫道总包容了。争奈奔波济水透过新罗。

上堂云: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昼夜循环有何了日。何不日南午处正位上看。半夜子时长连床上偃息。正当与么时。可谓千圣情尽影像全无。虽然如是。未是极则处。直须动转始得。直饶动转。只是肯得洛浦灌溪。未肯得他三圣兴化。开口动舌早成病。棒喝临机构也难贬眼。直须行正令。

上堂云:晚看千家户不扃。时听秋杵一声声。途中多少未归客。却到家中事怎生。诸上座。休向途中直须归家。若得归家。直得亲于父母。不得教生其恩爱。直须杀却父母。既杀却父母。便须出家。既然出家。便能亲于佛祖。虽然如是。须去却佛祖始得。既杀却父母去却佛祖。方可有纤粟衲僧见解。犹未得衲僧全体作用。良久云:作么生是衲僧全体作用。杀父杀母去佛去祖。未是衲僧极则处。进前更拟问如何,北邙山下有甚数。

上堂云:云山聚会意为平生。挈杖诸方拟逃生死。何得空过遣日。为什么不进步商量。若欲进步商量。特地乖违。便言只恁么休去。更辜负平生。总不如是。又向什么处留心。良久云:归堂。

上堂云:龙腾沧海鱼鳖潜晨。虎啸高岩野狐屏迹。象王蹴踏宝岸皆崩。师子曩呻百兽隐匿。凤凰展翅众鸟迷巢。祖师家风中下莫凑。目连锾子运智运通。金色头陀瞬眸释主。声闻莫测十地宁知。空生才唱天早雨花。岂况繁词率尔乱说通一线道。直须满口道将来。道道。直饶道得。也是顺邈将来。

上堂云:参玄上士游方高人。直须具衲僧眼目。良久云:开口直教千圣情尽万缘无系。父母俱亡宾主不立。若如是解者。犹是衲僧少许见解。未是衲僧全体受用。作么生是全体受用。良久云:归堂吃茶。

上堂云:诸上座。各各气宇如王。须具衲僧眼目。大地山河不碍眼光。莫受人瞒。且道于阗国王作何面目。时有僧问:承和尚有言。山河大地不碍眼光。未审于阗国王作何面目?师云:不出户。云:未审与什么人同道?师云:至切是家亲。

上堂云:朝朝击鼓夜夜钟声。聚集禅流复有何事。若言无事。屈延诸德。若言有事。埋没従上宗乘。开口动舌总没交涉。虽然如是。初机后学须藉言语显道。作么生是显道底。良久云:林中百鸟鸣。柴门闲不扃。

上堂问:承古有言。十五日已前用钩。十五日已后用锥。即今十五日。和尚用什么?师云:这一条拄杖。是清化主舍。云:和尚莫盲枷瞎棒?师云:罪不重科。乃云:虚空有尽此道无穷。如拳作手如手作拳。皆是自已展缩。并不欠少。不由他人。各各具足。不肯承当。劝请诸上座。承当埋没诸上座。直下承当去。承当个什么?归堂吃茶。

董侍郎问:文殊是七佛之师。未审文殊以何为师?师云:独镇五峰头。

查学士与师坐次。弄衬客参。士便问:弄衬如何下手?师云:逢场作戏。

问:无情说法意旨如何?师云:朝朝树响夜夜风鸣。云:如何委悉?师云:昼有日照夜有月明。

问:德山棒临济喝。如何是一喝下事?师云:我不作这活计。云:意旨如何?师云:非公境界。问:金鳞未出网时如何?师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云:即今出也。师意如何?师云:西海里事作么生?僧便喝。师云:瞎。僧礼拜。

问: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未审三门佛殿如何转?师云:我向汝道。汝还信么?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云:这漆桶。僧礼拜。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云:露地不通风。云:么则一百五日看也。师云:放你三十棒。僧礼拜。

问:不施寸刃便登九五时如何?师云:七纵八横。云:么则帘卷扇开去也。师云:舌拄上腭。僧礼拜。

问:黑扑未生芽时如何?师云:正与么。云:生芽后如何?师云:鬼门关外今霄路。万里崖州独自行。问:如何是吹毛剑?师云:鋹。云:用后如何?师云:伏惟尚响。

僧侍立次。师问:什么处坐?云:后架里坐。师云:你向什么处举话?云:主人公举话。师云:主人公姓什么?云:不得姓。师云:名什么?云:不得名。师云:与么则不识主人公也。僧便喝。师不对。

问:如何是互换之机?师云:东边立了西边立。云:还相见也无?师云:相见事作么生?僧便喝。师云:瞎。僧礼拜。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汝水河边曾对胜。失却桡棹至于今。云:汝原一曲师亲唱。向上宗乘事若何?师云:当处不留人。划时送千里。

师勘僧云:孤轮独照深山里。近离何方到此来?云:近离白马。师云:更不再勘。僧无语。师云:且坐吃茶。

师问僧:韶阳境土君知好。六祖家风试道看。僧无语。师云:却是石门罪过。且坐吃茶。

举盐官和尚唤侍者。将犀牛扇子来。者云:扇子破也。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者无语。代云:栏下。

举僧问龙牙:十二时中如何着力?牙云:如无手人行拳始得。师云:道即杀道。只得一半。云:和尚作么生?师云:如无舌人欲唱歌始得。

举僧问石门彻和尚:实际理地如何进步?彻云:鸟道无前。僧进语云:幽谷白云藏白雀。拟心栖处隔山迷。师别云:栖心不住栖心地。物外纵横任法闲。

举彻和尚离谷隐。有僧问:师住襄阳去。尽襄阳男女各置一问,问问各别。和尚如何支遣?彻云:一音剖出尘沙句。豁达虚空应万机。师别云:头头上活物物上具。

师问僧:昔日丛林亲际会。再登凤岭事若何?云:奉别和尚经今一年。师云:本分行脚僧。僧无语。师云:坐吃茶。

○次住谷隐山太平寺语

升座拈香云:此一炷香。供养十方诸佛人天大众。先愿。国安民泰教法兴隆。此一炷香。十五年前。已呈丑拙了也。如今还有委悉者么?对众商量。时有僧问:不施寸刃便登九五时如何?师云:罕逢此问。云:与么则人天有赖大众沾恩。师云:是何言欤。乃云:问话且止。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你拟进前早没交涉了也。岂况忉忉有何所益。若论佛法。不在问处。虽然如是。早是多途。况久立尊官。珍重。

上堂云:襄阳荡荡广阔。而无际无涯。汉水滔滔深远。而有终有始。岘山一带横贯乾坤。楚岫千峰竖该日月。凤林关下直透。荆南来往游人。且无障碍。诸上座。尽是透关底人。作么生是透关底句。试道看。拟议千差路。回光万里程。

问:祖令未行时如何?师云:独卧沙场。云:未审其中事作么生?师云:寒灰不再焰。

问:终日忙忙那事无妨。如何是那事?师云:觅头不见。云:为什么如此?师云:三日后看。僧礼拜。师嘘。

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三三两两各不相知。云:毕竟如何?师云:截舌有分。

问:一阳才启天地咸知。依时及节事如何?师云:午夜灯光连宵照。云:照后如何?师云:茶烟香篆一时清。

问:逐境不入流时如何?师云:早入了也。云:入流不逐境时如何?师云:未是极则处。云:如何是极则处?师云:七棒对十三。

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岘山亭边好用功。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雪消流水涌。云:如何是人境俱夺?师云:霜结满亭寒。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放你一线道。

问:日往月来迁不觉年衰老。还有不老者么?师云:有。云:作么生是不老者?师云:锅龙筋力高声叫。晚后精灵转更多。问:如何是学人深深处?师云:乌龟水底深藏六。云:未审其中事若何?师云:路上行人莫与知。

问:如何是印空底句?师云:舌拄上腭。云:如何是印水底句?师云:说话对聋人。云:如何是印泥底句?师云:头上吃棒口里喃喃。问:一句当机请师说法。师云:莫妄想。云:不妄想后如何?师云:仙人礼枯骨。饿鬼打死尸。

问:浩浩之中如何辨主?师云:襄江竞渡船。云:未晓之人如何领会?师云:且领前话。问:学人拟归乡。请师指路头。师云:借人扶上马。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师云:葛岭那边看。

问:师子是兽中之王。为什么却被六尘吞?师云:须知六尘好手。僧礼拜。师云:得便宜是落便宜。

问:不断廉纤句。如何绝耪迹?师云:绝迹即不好。云:么去如何?师云:瞎。僧礼拜。

问:只尺之间。为什么不睹师颜?师云:折角泥牛无栏圈。云:么则依而行之。师云:遍地闲田任意耕。

问:承教有言。当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如何是法王法?师云:如是。云:毕竟如何?师云:我知你与么道。

问:王子未登九五时如何?师云:六宫深处坐。云:登朝后如何?师云:当殿不称尊。

问:世尊说法天雨四花。和尚说法有何祥瑞?师云:莫碗鸣。

问:有问揣答俱落魔境。无问无答如何辨道?师云:舌拄上腭。云:与么则学人罪过。师云:放你三十棒。

问:如何是先照后用?师云:外头月明屋里黑。云:如何是先用后照?师云:屋里月明外头黑。云:如何是照用同时?师云:今日好寒。云:如何是照用不同时?师云:吃棒了呈款。问:如何是函葢乾坤句?师云:好雪寒。云:如何是截断众流句?师云:好怕你。云:如何是随波逐浪句?师云:今日立春。

问:马大师一喝。百丈直得三日耳聋如何?师云:萌芽未出土。枯叶已遭风。僧拟议。师便喝。僧云:喝即任喝。某甲不耳聋。师云:罪不重科。

问:海宴河清。为什么龙王不现?师云:待有即现。云:即今为什么不现?师云:疏田不贮水。龙王不柰何。

问:若人有福曾供养佛。未审佛曾供养什么人来?师云:明月照临山谷里。背岩阴树不招风。云:恁么则早晨烧香晚后礼拜。师云:苦痛苍天。伏惟尚向。问:承古有言。只这如今谁动口。意旨如何?师云:莫认驴鞍鞒作阿爷下颔。

问:伯牙遇子期时如何?师云:夜静更深弹一曲。云:遇后如何?师云:琴破丝断一时休。

问:承教有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如何是海印发光?师云:青霄无异路。

问:说通行不通时如何?师云:莫以已妨人。云:行通说通时如何?师云:未信你在。问:不施寸刃便登九五时如何?师云:南面事作么生?云:才施小刃便获大功也。师云:大好不施寸刃。问:如何是和尚不涉众词底句?师云:我向你道。还信么?云:么则铁卵生儿树上飞。师云:一任捏怪。

上堂云:二年前葛藤。今日再举。知有者已畅平生。不知有者对面千里。诸上座。尽是知有者。二年前事作么生道。良久云:颜回不知何处去。却教夫子泪涟涟。

上堂云:道安岩下。朝朝钟鼓声喧。伞葢山前。日日烟霞覆地。猿啼岭上鱼跃渊中。山高则九夏花开。谷深则三冬积雪。知有者畅怏于平生。不知有者空爱好山好水。诸上座。尽是知有者。不唤作山不唤作水。且道唤作什么?开口即邈。拟议即差。

上堂次。遇狂风起。乃曰:狂风忽起拔树鸣条。祖令正行谁人当抵。善战者不顾其首。善斗者必获其功。莫有善战妙斗者么?出来山僧为你证明。良久云:阵云横海上。拔剑搅乾坤。

上堂云:宝花王座独有慈尊。旃檀林中别无异党。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知有者已畅平生。未知有者直须子细。

上堂,举仰山三生话次。僧问:古人且致。和尚即今第几生中?师云:快活快活。云:与么则随流认得无碍去也?师云:缚系不自在。

上堂云:若据对答。如撒砂相似。若约提纲宗乘举唱佛法。无一人半人。虽然如是。被个衲子出来,请师举唱佛法。向伊道什么即得。若打他即龙头蛇尾。且道向伊道什么?良久云:山僧与上座。两家不着便。

△偈颂

岁旦示众。

一句为君宣。今朝是大年。桃符已入土。遍地扌者金钱。

俗情多失位。山僧独欣然。直饶不恁么,辨上别鉏田。

冬日示众

一句为君说。诸法及时节。冬月是冬寒。夏热是夏热。

甚处不周旋。何劳苦施设。施设不施设。言词尽须决。

更拟问如何。舶底用镔铁。

僧请益沩山三生话师以颂答

昨夜三更得一梦。清凉河里泥牛斗。天明问取郭大翁。识得南庄李胡子。

拄杖

我有一条拄杖。亘日横按膝上。大小节目分明。头尾无非一样。

卓下大地豁开。竖起擎抬万象。闹市若遇知音。回头擗脊便棒。

照用。

照时把断乾坤路。验破贤愚丧胆魂。饶君解佩苏秦印。也须归款候天恩。

用便生擒到命终。却令苏息尽残躯。归款已彰天下报。放汝残年解也无。

照用同时棒下玄。不容拟议骋愚贤。轮剑直冲龙虎阵。马丧人亡血满田。

照用不同时。人人会者稀。秋空黄叶坠。春尽落花飞。

总颂

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会得个中意。日午打三更。

三玄

报你诸方道。三玄句不分。欲明亲的旨。腊月太阳春。

三句

第一句,点刻分明莫莽卤。更拟进前问如何。西天移来安此土。

第二句,妙用临机无差互。开口动舌勿交涉。棒下分明须荐取。

第三句,问答分明有言语。诸方尽有好商量。三岁孩儿皆怕苦。

○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序

夫能仁出现。若秋月落于寒潭。祖意西来。似春雷开于茌户。凿生灵之缌耳。指演若之迷头。不凡超凡唯能转物。得道者世无穷数。绍法者代有奇人。师汝水投针。首山立雪。亲传祖印。匣秘禅刀。查太守致三请之书。远禅师付一乘之座。挥倚天之宝剑。外道魂亡。振踞地之金毛。野干脑裂。纵即立明方便。互唤主宾。夺即坐断乾坤。谁论佛祖。喝明四种。棒显三玄。照出千差。用非一句。以此参徒遐集。学者云臻。师既露于词锋。禅子常亲于语要。编成二卷。集号凤岩。光溥幸愧得闻。实惭序引。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圆满成就 第九卷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