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
2025-04-12 07:15

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

○汝州南院(慧颙)禅师语要

师讳慧辂。河北人也。上堂云: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有僧问:赤肉团上壁立千仞。岂不是和尚语?师云:是。僧便掀倒禅床。师云:你看这瞎汉乱做。僧拟议。师便打趁出院。

上堂云: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僧问:如何是啐啄同时用?师云: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时失。僧云:犹是学人问处。师云:你问处作么生?僧云:失。师便打。其僧不肯。后到云门会里。举前因缘。说不肯。其时有傍僧云:当时南院棒折那。僧闻此语。言下大悟。方见南院答话处。僧却来汝州省觐。值南院已迁化。却上风穴礼拜。风穴认得便问:上座是当时问南院啐啄同时话者否?僧云:是。穴云:会也未。僧云:会也。穴云:当时作么生?僧云:当时如在灯影里行相似。穴示:你会也。

问:大用不逢人时如何?师云:鸡鹅舞道引入千峰。问:十方通畅时如何?师云:八极连门祸。问:龙跃江湖时如何?师云:瞥嗔瞥喜。问:倾湫倒岳时如何?师云:老鸦无嘴。问:従上古人见不尽处。师还见也无?师云:握发吐餐人不顾。满朝尽道好周公。僧向口上打。师云:道者大煞瞎。僧云:有恁么瞎老汉恁么道。师便打。

问:従上诸圣向什么处去也?师云:不上天堂。即入地狱。僧云:和尚作么生?师云:你还知宝应老落处也无。僧拟议。师便打一拂云:你还知吃拂子底么?僧云:不会。师云:正令却是你行。又打一拂子。

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你试道看。僧便喝。师拍手云:大众好喝。僧又喝。师便打。

问:回旋空中时如何?师云:四面连架打。问:龙兽相交时如何?师云:交狗脊坡头。问:丹霄独步时如何?师云:日驰五百。问:金榜题名。请师印可。师云:日下拽脚。问:大震虹霓。请师引验。师云:日下三刻。问:黄巢过后何处回避?师云:六纛旗下。问:忽遇捉着时如何?师云:贱首头犯。

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泥乾跌宕。僧云:出匣后如何?师云:天魔唱快。问:杨朱泣歧时如何?师云:白狗临刑莫怨天。问:人逢碧眼时如何?师云:鬼争漆桶。问:独步青霄时如何?师云:四众围绕。僧云:四众围绕时如何?师云:梵音绝处行。问:寂寂无声时如何?师云:打了拖声势。问:凤栖不到处时如何?师云:忽闻庭前扑煞老颍枭。问:如何是归宗理事绝?师云:纳孺处错。问:如何是日轮正当午?师云:理事甚分明。便打。

问:如何是独步四山顶?师云:深深海底行。问:如何是自在如师子?师云:金锤勒咽索。白棒拥将行。问:久在贫中如何得济?师云:满掬摩尼亲自捧。学云:教人眼瞎。师云:眼里无筋一世贫。学云:挑筋了瞎。师便打。

问:奔流度刃疾焰过风时如何?师云:住。学云:住即瞎。师打禅床。僧便喝。师拈棒。僧云:老和尚莫掣猱。夺棒打老和尚去在?师云:今日被这瞎汉钝置煞我。僧云:阵败不禁苕帚扫。问:疋马单锵来时如何?师云:且待我斫棒。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无量大病源。僧云:请师医。师云:世医拱手。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掌塔戴雕冠。口中更河海。问:如何是无相涅槃?师云:前三点后三点。僧云:无相涅槃。请师证照。师云:三点前三点后。问:万里无云时如何?师云:饥虎投崖。问:古殿重兴时如何?师云:明堂瓦插澄。僧云:与么则庄严毕备也。师云:斩草蛇头落。问:二王相见时如何?师云:十字街头吹尺八。问:如何是无相道场?师云:斫破鬼神村。

上堂云:是你诸人。尽曾向诸方去来。不是不知不见。还知老僧这里有讳么?僧便问:请和尚讳。师云:推算决疑。问:如何是搴亶林?师云:鬼厌箭。问:如何是不动尊?师云:邂逅到崖州。问:拟蓦要津时如何?师云:灰粪堆。问:百了千当时如何?师云:未是好手。问:大义争权时如何支拟?师云:光漆文社。僧云:将何奉献?师云:切以生棒祭惟驴粪。问:如何是乾坤主?师云:周人遗刀心剜九窍。问:麟阁图形。请师怜念?师云:缨拂面尘。问:如何是解脱浆?师云:苞茅渗血,簋物不多。问:如何是金刚不坏身?师云:老僧在你脚底。僧便喝。师云:未在不是。僧又喝。师便打。

问:南宗北祖如何显示?师云:大庾岭头云。太行山下贼。僧云:如何明会?师云:幽燕经劫杀。吴越笑呵呵。僧云:毕竟如何?师云:莫言无法说。最苦是新罗。问:薄地天龙如何辨识?师云:有什么难辨。僧云:便请辨。师云:瘦眼生盲。茎毛磔索。僧云:如何医治?师云:气针抉舌上。雷电震云间。僧云:忽遇叶公时如何?师云:见假不知惊着否。至今犹是眼翻天。问:日出扶桑时如何?师云:阎浮树下过。问:凡圣同居时如何?师云:两个猫儿一个狞。问:啃檀郁密时如何?师云:独柳树下坐。问:近不得时如何?师云:冤家难解脱。

问:万仞龙门。今朝透过时如何?师云:全存霹雳声。僧云:恁么则全承布雨去也。师云:泥人眼赤。问:如何是道?师云:鹰过长空无一物。问:独游沧海时如何?师云:雷震青空畜生烧尾。问:运足不知路时如何?师云:鸟道盲人遇。问:中间不会时如何?师云:静处踝了打。问:投机不遇时如何?师云:足下全身去。问:金锁断时如何?师云:失。僧云:金锁既断。为什么却失?师云:崖州路上问行人。问:燃灯前即不问,燃灯后亦不问,如何是正燃灯?师云:灭。

僧従东过西边立,师云:野狐精。问:不施寸刃。便登九五时如何?师云:单杖控天街。太白过后望。问:如何是无缝塔?师云:八花九裂。问:如何是塔中人?师云:头不梳面不洗。问:万里无云时如何?师云:寸步不可过。问:剪铁镆耶犹恨钝。啮镞当锋事如何?师云:剪即死。僧便喝。师拍膝一下。僧又喝。师拈棒。僧云:老和尚莫盲枷瞎棒。夺却棒来打老和尚去。莫言不道。师云:今日无端黄面浙子钝置一场。僧云:老和尚莫掣猱好。问:如何是佛?师云:如何不是佛?问:惜宗风护三乘。如何是道?师云:更梦见什么?

上堂云:过去祖佛尽皆恁么道。时有僧问:道个什么?师云:大哉。问:上上根器人来。师还接也无?师云:接。僧云:便请和尚接。师云:且喜共你平交。问:如何是佛?师云:我不曾知。僧礼拜。师便打。

上堂云:有解问话者出来。时有僧出礼拜。师云:是者老汉罪过。便下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秋收冬藏。问:如何是宝应正主?师云:杓大碗小。问:如何是宝应水?师云:了。云:饮者如何?师云:了。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今日不答话。问:拟伸一问师意如何?师云:是何公案。僧应诺。师云:放你三十棒。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五男二女。问:如何是宝应剑?师云:天下老和尚答话了也。将此语别处问去。僧云:用者如何?师便打。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师云:黄尚书李仆射。僧云:不会。师云:牛头南马头北。问:万代留名时如何?师云:光漆郊社。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云:老和尚莫探头好。师又喝。僧便礼拜。师云:放过即不可。便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便礼拜。师云:今夜两个俱是作家禅客。与宝应老。称提临际正法眼藏。若要一喝下辨宾主。问取二禅客。问:学人有一问在和尚处时如何?师云:你问道什么?僧便喝。师便休。至明日上堂众集,师云:昨日问话师僧在什么处?僧才出。师拈棒便打。问:如何是佛?师云:待有即向你道。僧云:与么则和尚无佛也?师云:正当好处。僧云:如何是好处?师云:今日是三十日。

上堂云:诸方尽是把蛇头求歇。终不敢向第二头答宾家话。若是本色衲僧便莫共语。作么生是本色衲僧?良久云:有输有赢。有防御使问:长老还具见闻觉知也无?师与一踏踏倒。

△勘辩

问僧:近离什么处?云:襄州。师云:来作什么?僧云:特来礼拜和尚。师云:恰遇宝应不在。僧便喝。师云:向你道不在。又喝作什么?僧又喝。师便打。僧礼拜。师云:这棒本是你打我。我且打你。要此话行。瞎汉参堂去。

师见新到来竖起拂子。僧云:败阙。师放下拂子。僧云:犹有这个在。师便打。问园头:瓠子开花也未。僧云:开花已久。师云:还着子也无?僧云:昨日遭霜了也。师云:大众吃个什么?僧拟议。师便打。

问风穴:南方一棒作么商量?穴云:作奇特商量。穴却问:和尚此间一棒作么商量?师拈拄杖云: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问僧:近离甚处?云:长水。师云:东流西流?僧云:总不恁么。师云:作么生?僧珍重。师便打。

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龙兴。师云:发足莫离叶县否?僧便喝。师云:好好问你。又恶发作什么?僧云:唤作恶发即不得。师便喝云:你既恶发。我也恶发。近前来。僧近前,师云:我也没量大罪过。瞎汉参堂去。

师有时把住一僧云:作么作么?僧无对。师云:三十年来弄马骑。

有时把住一僧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牛头南马头北。

问僧:夏在什么处?僧云:五台。师云:文殊还说着老僧也无?僧云:不说着。师云:今日遇作家。

有时见僧来参。便把住参头云:是什么?僧无语。师云:三十年弄马骑。今日被驴扑。又自云:大众莫道闲处语。问僧:近离甚处?云:襄州。师云:什么物恁么来?云:和尚试道看。师云:适来礼拜底。僧云:错。师云:错个什么?僧云:再犯不容。师云:三十年弄马骑。今日被驴子扑。瞎汉参堂去。

问:大德。讲什么经?僧云:《维摩经》。师指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侍者点茶来。

问僧:夏在什么处?云:湖南。师云:唤维那来。上板头安排着。问僧:名什么?云:普参。师云:忽遇屎橛作么生?僧不审。师便打。

○风穴(延沼)禅师语绿

师讳延沼。余杭刘氏子也。

上堂,举寒山诗曰:梵志死去来。魂识见阎老。读尽百王书。未免受捶栲。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

问:满目荒郊翠。瑞草却滋荣时如何?师曰:新出红荩金弹子。簉破庠黎铁面皮。

问:如何是互换之机?师曰:和盲愂酝瞎。问:真性不随缘。如何得证悟?师曰:猪肉案上滴乳香。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金沙滩头马郎妇。问:一色难分。请师显示。师曰:满炉添炭犹嫌冷。路上行人败守寒。问:如何是学人立身处?师曰:井底泥牛吼。林间玉兔惊。问:如何是道?师曰:五凤楼前。曰:如何是道中人?师曰:问取皇城使。问:不伤物义。请师便道。师曰:劈腹开心犹未性燥。问:未定浑浊如何得照?师曰:下坡不走快便难逢。问:如何是衲僧行履处?师曰:头上吃棒口里喃喃。问:灵山话月曹溪指月。去此二途请师直指。师曰:无言不当哑。曰:请师定当。师曰:先度汨罗江。问:任性浮沉时如何?师曰:牵牛不入栏。问:凝然便会时如何?师曰:截耳卧街。问:狼烟永息时如何?师曰:两脚捎空。问:祖令当行时如何?师曰:点。问:不施寸刃便登九五时如何?师曰:鞭尸屈项。

上堂举古云:我有一只箭。曾经九磨炼。射时遍十方。落处无人见。师云:山僧即不然。我有一只箭。未尝经磨炼。射不遍十方。要且无人见。僧便问:如何是和尚箭?师作弯弓势。僧礼拜。师曰:拖出这死汉。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披席把碗。曰:见后如何?师曰:披席把碗。问:未达其源时如何?师曰:鹤冷移巢易。龙寒出洞难。问:不露锋芒句。如何辩主宾?师曰:口衔羊角鳔胶粘。问:将身御险时如何?师曰:布露长书写罪原。问:学人解问肴讹句。请师举起讶人机。师曰:心里分明眼睛黑。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曰:青布裁衫招犬吠。曰:如何得不吠去?师曰:自宜躲避寂无声。问:如何是真道人?师曰:竹竿头上礼西方。问:鱼隐深潭时如何?师曰:汤荡火烧。问:如何是诸佛行履处?师曰:青松绿竹下。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杀人不眨眼。曰:既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杀人不眨眼?师曰:尘埃影里不拂袖。画戟门前磨寸金。问: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时如何?师曰:一箭落双雕。曰:意旨如何?师曰:身亡迹谢。问:摘叶寻枝即不问,直截根源事若何?师曰:赴供凌晨去。开塘带雨归。问:问问尽是捏怪。请师直指根源?师曰: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问:正当恁么时如何?师曰:盲龟值木虽优稳。枯木生花物外春。

上堂,大众集定,师曰:不是无言各须英鉴。问:大众云集师意如何?师曰:景谢祁寒骨肉疏冷。师在南院作园头。一日南院到园问云:南方一棒作么生商量?师曰:作奇特商量。良久师却问:和尚此间作么生商量?南院拈棒云: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师于是豁然大悟。南院云:汝乘愿力来荷大法。非偶然也。汝闻临济将终时语不?曰:闻之。南院云:临济道。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渠平生如师子。逢人即杀。及其将死。何故屈膝妥尾如此?对曰:密付将终。全主即灭。又问:三圣如何亦无语乎?对曰:亲承入室之真子。不同门外之游人。南院颔之。又问:汝道四种料简语。料简何法?对曰: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学者大病。先圣哀之。为施方便。如楔出楔。云: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曰:新出红荩金弹子。垭破庠黎铁面门。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境人?曰:棒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又问:如何是人境俱夺?曰: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问:临济有三句。当日有问:如何是第一句?临济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师随声便喝。又问:如何是第二句?临济云: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赴截流机?师曰:未问已前错。又问:如何是第三句?临济云: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师曰:明破即不堪。于是南院以为可以支临济。不辜负兴化先师所以付托之意。

师依止六年。而南院殁。后唐长兴二年。云游至汝水。见草屋数依山。如逃亡人家。问田父。此何所。田父云:古风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又岁饥。众弃之而去。余佛像鼓钟耳。师曰:我居之可乎?田父云:可。师乃入留止。昼乞村落。夜燃松脂。单丁者七年。檀信为新之成丛林。晋天福二年。州牧闻其风尽礼致之。上元日。开法嗣南院。汉乾绑二年。牧移守郢州。师又避寇往依之。牧馆于郡斋。

升座曰: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时有芦陂长老。出问:某甲有铁牛之机。请师不搭印。师曰:惯钓鲸洎澄巨浸。却嗟蛙步戡泥沙。芦陂伫思。师喝曰:长老何不进语?芦陂拟议。师打一拂子曰:还记得话头么?试举看。芦陂拟开口。师又打一拂子。牧主云:信知佛法与王法一般。师问曰:太守见何道理?牧主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师便下座。

寇平。汝州有宋太师者。施第为宝坊号新寺。迎师居焉。法席冠天下。学者自远而至。周广顺元年。赐寺名广惠。师凡住二十有二年。以皇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登座说偈曰: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至十五日跏趺而化。前一日手书别檀越。阅世七十有八。坐五十有九夏。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