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2025-04-19 13:02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佛照禅师奏对录
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
帝问师:生何处嗣法何人。师对曰:臣生长临江军。礼南山光化禅院长老普吉为师。荷陛下天地覆载之恩。行脚参五十余员善知识。末后于大慧禅师宗杲处打彻。遂法嗣之。上曰:朕惜不见大慧。师云:陛下既留心祖道。时时与大慧。于大光明藏。把手共行。岂在聚头接耳为相见耶。尝蒙赐语录入藏。作万世光明种子。非独法门增辉。臣与天下衲子。不胜荣幸。上曰:且喜得晴。师云:郊祀在。即乃陛下圣德所感。上曰:朕此心与佛心通。
师云:直下更无第二人。闻陛下万机之暇。留心祖道。游泳《楞严》、《圆觉》。自古帝王未有如陛下笃信此道。上曰:自古帝王英雄者有之。信此道者极少。如梁武帝亦未彻。师云:当面蹉过达磨。上曰:陷在泥坑里。师云:只为欛柄不入手。不得受用。师云:臣山野语言无伦。恐渎圣聪。上曰:这里正要与长老忘怀论道。师云:陛下日应万机。直须向一切处着眼看。是什么道理。上曰:天下事来即应之。师云:可谓明镜当台物来斯照。上曰:步步踏着实地。师云:直须恁么始得。
上曰:临济因缘。可举一二。师遂举。临济在黄檗。因第一座勉令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檗遂与三十棒。如是三次问,每蒙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去。第一座遂白黄檗云:义玄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他日为一株大树。荫覆天下人去在。他若来辞和尚。愿垂提诲。济明日力辞黄檗。檗指往大愚处。必为汝说。济至大愚。愚问:甚处来?济云: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句?济遂举前话。复云:不知过在甚处?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济于是大悟。乃云: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云:尿床鬼子。适来道我不会。而今道甚无多子。是多少?扭住云:道道。济便向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济返黄檗。檗问云:来来去去有甚了期?济云:只为老婆心切。遂举前话。檗云:这大愚老婆饶舌。待见与打一顿。济云:说甚待见。即今便打。遂与黄檗一掌。檗吟吟而笑云: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须。济便喝。檗云:侍者引这风颠汉来参堂去。
上曰:悟了直是快活。师云:沩山问仰山云:临济得大愚力。得黄檗力?仰云:非但捋虎须。亦解坐虎头。自此临济法道大兴。上曰:源流好。师云:臣曾有颂。上曰:举看。师举云:黄檗山头遭痛棒。大愚肋下报冤雠。当机一喝惊天地。直得曹溪水逆流。
又问:兴化打克宾。克宾如此答。兴化如何便打?师云:不可放过。臣有颂。上曰:举看。师举云:罚钱出院扬家丑。兴化聱头遇克宾。父子不传真秘诀。棒头敲出玉麒麟。
师复云:昔翠岩可真禅师。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因缘曰:百万雄兵出。将军猎渭城。不闲弓矢力。斜汉月初生。令晦堂心禅师看。后因答客问西来意。有颂:东吴几度为闲客。南越曾经作主人。可笑年来身老大。得同尘处且同尘。真见之云:子彻也。且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陛下如何会?上云:包含万像。师云:包含万像底是什么?上曰:对面底是。师云:认着依前还不是。上乃默契。上曰:长老且归观堂。师云:谨领圣旨。乃辞下殿。继而遣中使。赐御制颂一首曰:大暑流金石。寒风结冻云。梅花香度远。自有一枝春。师答《山颂》一首曰:当阳一句子。平地步青云。踏翻关捩处。便是主家春。
初四日复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一颂:即心即佛无蹊径。非佛非心有变通。直下两头俱透脱。新罗不在海门东。上复答师颂一首曰:欲言心佛难分别。俱是精微无碍通。跳出千重缚不住。天涯海角任西东。师再《山颂》云:一句截流心路绝。千差万别豁然通。等闲更进竿头步。莫问西来及与东。
复召对赐坐。师云:夜来今日两蒙宣示御颂。神思粲发。夜来颂好,不如今日颂语句尤痛快。上曰:夜来得长老开发。乃有此颂。师云:陛下前后宣诸山尊宿论道如何。上曰:难得似长老直截。师云:闻陛下于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处。得个入头。但未曾遇人。上曰:真个如此?师云:如人学射。久久自然中的。所以五祖演禅师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若不遇人。十个有五双杜撰。上曰:须要遇人。师云:正是。
遂举:罗山问石霜云:起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葢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山不契。却往岩头处问: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喝云:是谁起灭?山于此大悟。上曰:长老意谓如何?师云:岩头与他本分草料。
上曰:长老见大慧。几年后打彻?师云:臣癸亥年有个发明了。却被禅道佛法碍。又做十五年工夫。后到育王。一见大慧便打彻。慧一日豹牌。臣入室。慧举。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你作么生会?答云:大小赵州。坐在屎窖里。慧云:你甚处见赵州。答云:莫瞌睡。慧打一竹篦云:只恁么做工夫。答云:莫掩彩。慧乃唤侍者问:这僧名什么?答云:不得名。慧云:你看这漆桶乱做。答云:未为分外。便出。
又一日入室。慧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如何?答云:请和尚放下竹篦。与学人相见。慧掷下竹篦云:如何相见。答云:伎俩已尽。慧云:你看这汉。又来老僧头上行。答云:也是寻常行履处。礼拜便出。
又一日入室。慧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意根下卜度。不得向举起处承当。速道速道。答云:杜撰长老如麻似粟。慧云:你是第几个。答云:今日捉败这老贼。慧深肯之。
上曰:如此相投。师云:禅家当机不让。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颂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従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每举问禅和子。那里是不疑处?陛下且道那里是不疑处。上拟议。师云:只就疑处看。蓦然看破不疑处。便是陛下受用不尽底。上曰:长老且道那里是不疑处?师云:红炉上一点雪。上乃点头。
师云:昔黑齿梵志得五神通。常在雪山说法。得梵王帝释阎罗王洎诸天神常来听法。日说法毕。阎罗王目视梵志而泣。志曰:大王何得视吾而泣。王曰:吾观于汝。善能说法。七日后命终。当来吾界受诸苦痛。梵志惶怖。求免无门。雪山诸天神谓梵志曰:欲免斯难。唯有大觉世尊。乃能为汝免得此难。梵志曰:世尊者何人也。天神曰:岂不闻。净饭王太子。十九出家。三十成道。为人天师。其名曰佛。诸大菩萨八部龙天。常转法轮度一切众生。梵志闻已复作思惟:我去见佛。将何供养?乃运神力。手执合欢梧桐华两株。飞空向世尊前供养。世尊召五通梵志。志应诺。世尊云:放下着。梵志弃左手华于世尊前。世尊又云:放下着。梵志又弃右手华于。世尊又云:放下着。梵志云:世尊。我败擎两株华。一时放下了。我今空身无可放舍。世尊云:五通梵志。吾非教汝放舍其华。汝当放舍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一时舍却。到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乃于言下悟无生法忍。
上曰:只是人不向紧要处做工夫。师云:欲得径捷。须离却语言文字真实参究。所以古德道:念得楞严圆觉经。犹如泻水响泠泠。有人问着西来意。恰似蚊虻咬馅钉。上曰:直是难入。师云:正好着力。上曰:如长老者难得。真可为人师。师云:陛下过褒。
初六日复召对。上曰:观堂中稳便么?师云:荷陛下圣眷极稳便。上曰:前日长老云:直至如今更不疑处。朕有一转语。师云:那里是不疑处?朕有一转语。师云:那里是不疑处?上曰:空手牵铁牛。师云:如何见得?上拟议。师云: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上曰:若问长老。如何只对?师云:千闻不如一见。上喜曰:朕且做工夫。师云:陛下果位中承愿力。来示现帝王身。不被富贵声色笼罩。但念念扣已而参。蓦然一念相应。如桶底子脱相似。直至成佛永无退转。
师云:若论此事。如两阵对敌。进前则有活路。若望崖而退。不是丈夫汉。昔香严参沩山。沩山云:我闻你在百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否?严云:不敢。山云:试向父母未生已前。道一句看。严无语。乃云:请和尚为某甲道。山云:我若为汝说破。子他时后日眼开。骂我去在。严遂检寻平日看读文字。讨一句只对。了不可得。乃云: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长行粥饭僧。乃辞沩山。往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以瓦砾击竹作声。忽然大悟。遽归沐浴。遥礼沩山云: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更有今日事?乃述一颂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晨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归告沩山。沩山举似仰山。仰山云:待某甲勘过。乃云:闻师弟有悟道颂。试举看。香严举了。仰山云:此是闲时计较得底。香严再举一颂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云:只会得如来禅。未会祖师禅。香严又举一颂云:吾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也不会。别唤沙弥。仰山云:且喜师弟会祖师禅。
上曰:如来禅与祖师禅一般。何故分别?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上曰:莫便是昨日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么?师云:陛下须具透关眼始得。上曰:如长老直截者难得想见。为衲子尤切。师云:臣不避诛。昨以直言。上曰:正要如此。
师云:先师大慧。与沩山佛性泰禅师。同参圆悟。一日持论古今次。泰曰:香严悟道颂云:一击忘所知。只消此一句便了。大慧云:五祖演和尚颂徇子无佛性话云:赵州露刃剑。一句便了。下面都是注脚。悟了底人与悟了底人说话。如两镜相照。直是明白。如陛下道。欲言心佛难分别一句便了。下面三句亦是注脚。
上曰:适来道父母未生前一句子。朕道得也。师云:如何是父母未生前一句?上曰:昨夜今朝又明日。师云:若如此方得古今无间断。上曰:何不挨拶?师云:拶着须是有出身之路。上曰:长老可谓循循然善诱人。圣训谦冲。非臣敢当。
师云:臣不敢久居观堂。乞归灵隐。上曰:更要与长老说话在。师云:谨领圣旨。却归观堂。至初七日。中使传旨。且归灵隐。待赐禅号。师遂归灵隐。四年正月二十四日。特赐佛照禅师号。师领众门迎敕黄归寺。
次至法堂。捧敕黄示众云:天书亲自日边来。一道神光遍九垓。为瑞为祥恩力大。直教枯木解花开。举起便知不妨庆快。苟或未然。重宣一遍。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祝延两宫皇帝圣寿无疆。乃敛衣就座。
僧问:九重宣对。超过南阳忠国师。五宿禁闱。提持圣谛第一义。与二千年前释迦老子出气。使后五百世比丘增长威光。佛照禅师蒙特赐。世间出世更无双。是什么得恁么奇特?师云:彼此一时皆盛事。未必今人古人。进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师云:正令已行风凛凛。斗间剑气烛天光。进云:同光帝问兴化:朕收中原获得一宝。至今未有人酬价。兴化云:略借陛下宝看。帝引手舒啜头脚示之。意旨如何?师云:奇特中奇特。进云:龙袖拂开千圣眼。金毛师子现全威。师云:点。进云:兴化道: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又作么生?师云:古今鄄样。进云:普光明殿里。拨转上头关。师云:虎头虎尾一时收。进云:只如知恩报恩一句。如何话会?师云:一雨普沾沙界润。群生何处不承恩。进云:飞来峰顶瞻天阙。选佛场中谢圣恩。师云:锦上铺花。僧礼拜。
又僧问:直截根源到日边。帝恩降自九重天。中兴吾道超今古。佛放毫光照大千。既沐宸恩。请师祝圣。师云:万年松在祝融峰。进云:一言已祝南山寿。八表无私贺太平。师云:当头道着。进云:直得九重城畔祥云起。七宝山前瑞气生。师云:清风来未休。进云:君恩师已报。祖意又如何?师云:一着高一着。一步阔一步。进云:王道与祖道。相去多少?师云:不隔一丝毫。进云:灵云见桃花悟道。意旨如何?师云:更参三十年。进云:只如空手牵铁牛。意旨如何?师云:非子境界。进云:未审向什么处见灵云?师云:撞着额头磕着鼻。进云:莫谓灵云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师云:逢人不得错举。僧礼拜。
师乃云:当阳目击直下知归。左右逢原七通八达。着着有出身之路。头头具透脱之机。有时神出鬼没。换斗移星。有时八字打开。两手分付。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总得。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放去收来有何偏碍。直得龙飒凤委鸾翔。奇特中奇特。殊胜中殊胜。正当恁么时。且道知恩报恩一句作么生道。吾皇万万年。
复举。黄檗和尚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不着便底。恁么行脚。何处有今日。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师着语云:打草要蛇惊。时有僧出众云:只如诸方聚徒领众。又作么生?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师云:黄檗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点检将来。未免面皮厚三寸。且道灵隐恁么批判。意在什么处?従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葢代功。下座。
师淳熙戊戍十月初二日。召对便殿。引见致恭。即日孟冬薄塞。恭惟皇帝陛下。圣躬万福。臣前冬氵旱奉清光。继蒙颁赐禅号。仰荷圣恩。赐坐。师就坐。上曰:朕近看华严经。至善财入法界品。思见善知识。如卿在前?师云:陛下今日召臣僧。陛下是主。臣僧是伴。主伴交参机感相投。便是入华严法界。所以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乃不出陛下一念。上曰:是。朕得暇常于损嶝静坐。但日用事繁不能纯一。师云:陛下但正心术。自然如明镜当台。物来斯照。上曰:朕每见臣僚上殿。开口便知他肺腑。可与者即与。不可即不与。师云:世间事不出一个公字。上曰:是如此。朕每看方册。自古帝王无悟道者。师云:古今唯陛下一人。更须退步体究方得纯一。觉得省力处。便是得力处。
上曰:秀才家多不信佛法。师云:佛者觉也。须是当人见性成佛。昔有一官人。着无佛论呈仰山。接得便问云:公所述论。意谓本来有佛故论。谓本来无佛故论。官人无对。山又云:若本来有。公争得云无。若本来无。今制此论。岂不成有。官人又无对。上曰:好一拶。师云:三教圣人设教。只要整顿今人脚手。且如孔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此乃八字打开。自是时人不会。上曰:孔子好。孟子辨不及孔子。
师云:陛下圣明见得甚亲切。昔德山和尚道:凡有文字语言。尽是依草附木竹石精灵。所以老僧従头棒将出去。待有独脱底出来。共伊商量。陛下须是独脱始得。上曰:朕未尝放舍此事。师云:此事无有穷尽。譬如入海转深。上曰:是。宗门紧要因缘。更举一二。师云:昔兴化和尚。一日见同参来。才上法堂。化便喝。僧亦喝。行三两步。化又喝。僧亦喝。须臾近前。化拈棒。僧又喝。化云:你看这汉犹作主在。僧拟。化便打。直打下法堂。却归方丈。侍僧问云:适来僧有甚言句。触忤和尚?化云:是他适来也有权也有实。也有照也有用。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却去不得。似这般汉。不打更待何时?上曰:如此作家。师云:只如兴化道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处。这此子须是着眼向上看得透始得。此是临济骨髓。上曰:山中想多有衲子理会得者?师云:做工夫者极多。亦有受得钳锤者。上曰:闻说住持得甚好。师云:上感圣恩。乃辞下殿。
师淳熙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进衷乞归老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奉圣旨依准。至五月三十日。召对便殿赐坐。上曰:禅师何遽思山林而去朕耶?师云:臣本是山林人。今复山林去。理当然也。既此心契合。虽千里对面。又安能逃于至化也。昔南泉和尚道:山僧自小牧得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放。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放。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臣今虽归林下。实不出陛下所统。上曰:然。但不得时复论道。师云:道不可说时有。不说时无。且诸天天鼓。常演苦空。弥陀国上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傥正念现前。喧寂不间。则弹丝吹竹。皆谭实相也。上曰:造次必于是。师云:直须如此。
上曰:朕今心意释然。常自怡说。且如寻常所做工夫。并所作偈颂语言。透彻已否?师云:陛下乘夙愿力下生。以夙痛种智纯熟。闻举便知落处。既知落处。自然身心喜悦。此乃初心入道境界。暂得如是。实未曾啐地折匏地断百了千当。如臣所见。陛下所得正住欢喜地耳。
上曰:何谓欢喜地?师云:菩萨进修有十地。欢喜乃初地。故经云:若有菩萨。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乃至立广大智。生广大解。慈悲现前。又云: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乃至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菩萨住此地。成就多欢喜。今陛下心意释然。常自怡悦。正合此耳。上曰:余九地可尽说?师云:辞繁恐浼圣听。容别具奏闻。
上曰:古来悟得性燥者谁?师云:临济、水潦、德山、岩头诸大老。皆悟得性燥。上曰:说看。师云:临济因缘向来已曾举了。如水潦参江西马大师。当胸踏倒。忽然大悟。起来抚掌大笑云: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尽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已后示众每云:自従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又呵呵大笑。上曰:悟后直得如此快活。师云:这个便是啐地折匏地断底样子。
上曰:德山岩头如何?师云:德山参龙潭。因侍立至夜深。潭云:子且下去。山便珍重揭帘而出。却回云:外面昏黑。龙潭乃点纸烛度与德山。山拟接。潭即吹灭。山便礼拜。潭云:子见个什么道理?山云:某甲従今日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后来保宁勇和尚颂云:一条瀑布岩前落。半夜金乌掌上明。大开口来张意气。与谁天下共横行。又岩头参德山。才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德山便喝。岩头便礼拜。洞山闻得乃云:若不是奯公。也大难承当。岩头云:洞山老汉不识好恶。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
上曰:祖师也是性燥。俗人中还有如此者么?师云:有。如本朝李附马。问石门聪和尚云:弟子欲学禅得否。门云:此是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李于是契悟。乃述颂云: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上曰:俗人能如此也难得。师云:此事无僧无俗。上至佛祖下及釉动。皆悉具足。故古人有言: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上曰:至言。朕须到此田地方已。
师云:佛法至妙无有穷已。如有穷已则成住着。才成住着便有窠臼。如僧问石霜: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望陛下卓起脊梁。以金刚王宝剑。挥除见剌。自然一着高一着。一步阔一步。佛祖亦奈何不得也。上曰:当如禅师之言。今辞朕去。后几时复来?师云:臣既归林下。不敢妄动。上曰:每遇朕生辰。可来一次?师云:谨领圣旨。乃辞下殿。
上赐御制云:禅师所陈菩萨十地。乃是修行渐次。従凡入圣夫复何疑。方知脚踏实处。十二时中曾无间断。以至圆熟。杂染纯净俱成障碍。任作止灭。脱此禅病。当如禅师之言。常挥剑刃卓起脊梁。发心精进犹恐退堕。每思到此。兢兢业业未尝敢忽。今俗人乃有以禅为虚空。以语为戏论。其不知道也。如此事至大。岂在笔下可穷也。聊叙所得耳。
师淳熙九年十月十一日。恭奉圣旨。召对便殿。起居并进香毕。师云:臣恭别圣颜三载。荷陛下恩覆隆厚。臣与徒众日夕焚诵。仰报万一。上曰:闻安众行道不易。师云:上感圣恩。良久赐坐。上曰:久思与禅师说话。师云:陛下圣明天纵。道德日新。大圆镜中。初无间隔。上曰:做工夫如何得彻?师云:做工夫是有心。打彻是无心。陛下但于日用应缘处。常常提撕。上曰:朕于日用应缘。甚觉得力。师云:只这得力。便是受用处。陛下地位中人。乘愿力而来。示现帝王身。但正心术。于富贵声色中。使得富贵声色。乃见力量。正如赵州道。时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底道理。
七月间蒙赐问:以物见则惑。以目见则着。臣尝对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此语乃体圣意而对。上曰善。师有语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上曰:好个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如向来所答圆觉经中四病语。亦惬朕意。且如经中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大意如何?师云:这个境界。须是亲证自然世出世间打成一片。昔妙喜因读至此。尝有颂。上曰:举看。师云: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蝶飞。上曰:好颂。别有甚因缘。更举一二。
师云:昔兴化大觉会下,每云:我在南方二十年。脚尖头未尝踢着个会佛法底。觉云:你据什么道理。化便喝。觉便打:我直下疑你昨日两喝。化便喝。觉便打。化又喝。觉又打。化云:我在三圣处。学得宾主句。总被师兄折倒了也。觉云:这汉来这里纳败阙。脱下衲衣痛打一顿。化于是大悟。
上曰:古人相见直是痛快。师云:临济不作用当如此。上曰:见禅师举此。胸次豁然。师云:又如俱胝住庵时。有一尼戴笠子绕禅床一匝云:道得即放下笠子。胝无对。尼拂袖便打。胝云:何不且住?尼云:道得即住。胝又无对。尼去后自叹云:我虽是丈夫汉。无丈夫志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学。其夜山神告曰:不须下山。将有肉身大士来为和尚说法也。果旬日天龙举起一指示之。胝下大悟。后凡有问,只举一指。有一童子。每见人问事。也举指祗对。有人谓胝曰:和尚。这童子也会佛法。凡有所问,也举一指。胝闻得。一日潜袖刀子唤童子,问云:闻你也会佛法是否。童子云:是。胝云:如何是佛?童子举起一指头。被胝一刀斫断。童子叫唤走出。胝遂唤童子。子回首。胝云:如何是佛?童子将手起。不见指头。忽然大悟。
上曰:俱胝为人如此切。师云:俱胝自谓:我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上曰:正如弹琴。初拘指法已后。弦指俱忘。自然得妙。
师云:又如惠超问法眼:如何是佛?眼云:汝是惠超。法眼与么答。圣意以谓如何?上曰:昨夜三更月正明。师云:陛下多了这一句。上曰:曾有人颂么?师云:有。雪窦颂云: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又白云颂云: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粢。吃放肚里了。当下便不饥。上曰:古人制颂。大能显理。
师云:昔保宁尝作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颂云:平生疏散无拘检。酒肆茶坊任意游。汉地不收秦不管。又骑驴子下扬州。上曰:可谓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师云:陛下此语暗合孙吴。昔佛果与妙喜俱爱前颂。佛果云:我二人各说一颂。要胜过他底。时有小儿子。于窗外念:壁上安灯盏。堂前置酒台。闷来吃三盏。何处得愁来。妙喜云:某甲颂得了也。适来儿子念便是。圆悟大喜,乃云:我与你改一字。可作闷来打三盏。大底古人发扬先德因缘所有言句。乃借路经过尔。其实纵横妙用。于言意之外。初不在文饰。上曰:甚善。复云:臣不敢久坐。谢恩下殿。
师绍熙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寿皇召对赐坐。师云:陛下释万机燕御重华想。于此道日有新证?寿皇云:朕向来得禅师开发。日用便觉省力。师云: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力处省无限力。寿皇云:朕于一切事物亦不着。师云:陛下视天下如脱敝!。以宝位授圣子。俾太祖丕祚中兴。的的相承绵亿万载。若非得大自在受用三昧。焉能如是。遂举: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陛下如何会?寿皇云:放下着。师云:放下即不无,着在什么处?寿皇云:二边不立。师云:如何行履?寿皇云:中道不安。师云:正坐在百尺竿头。陛下如何进步?寿皇拟议。师谢一声。寿皇云:谢禅师提撕。
寿皇云:世法佛法不出这背触两字。师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遂指御案净瓶云:只如净瓶作么生转?寿皇云:去来自在。师云:去来自在底。是什么?寿皇咳嗽一声。师云:更进一步始得。寿皇:朕直是要打彻。师云: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寿皇复云:禅师所陈。直指因缘甚好。其间亦有理会不得处。师云:陛下但扣已研穷。自然七通八达。寿皇云:因缘更举一二。
师举:夹山初住润州鹤林时。道吾到遇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云:无相。如何是法眼?云:法眼无瑕。吾不觉失笑。夹山便下座。请道吾问:某甲适来祗对僧话。必有不是处。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云: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夹山云: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云: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秀州华亭船子处去。夹山云:此人如何?吾云: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和尚若去。须易服装束。夹山乃散众易服。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什么寺?夹山云: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云:不似又不似个什么?夹山云:不是目前法。船子云:甚处学得来?夹山云:非耳目之所到。船子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船子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拟开口。船子以篙打落水中。才上船。船子又云:道道!拟开口。又打。夹山于此有省。乃点头三下。寿皇云:他到此悟也。师云:可谓庆快平生。
师又曰:船子云:竿头丝线従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夹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子云: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夹山云:语带玄而无路。话头谈而不谈。船子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夹山乃掩耳。船子云:如是如是。遂嘱云: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晨迹没晨迹处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单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不得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旄头边。接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夹山乃辞行。频频回顾。船子遂唤。:庠黎庠黎。夹山回首。船子举起桡云: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寿皇云:此公案好。禅师曾颂否?师云:有颂:蓦口一桡全杀活。点头三下鼻辽天。至今千古风流在。谁道华亭覆却船。寿皇云:好颂。师云:不敢。谢恩下殿。
师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寿皇圣帝。召对于苑门宣引。寿皇望见师曰:远来不易。师云:即日仲春。谨时恭惟至尊圣躬。万岁万万岁。至尊赐坐。师云:臣昨自庚子年蒙恩。归老育王。今十四年矣。幸无旷败。藉陛下荫覆。去年腊月十六日。蒙圣恩移住径山。臣两入奏告两宫辞免。至尊云:此南内之意。朕亦要与禅师说话。遂教师速渡江相见。师云:今日再睹清光。不胜荣幸。至尊云:朕意师十六七渡江。师云:臣十四渡江。如履平地。至尊云:闻古有浮笠而渡者。师云:昔日黄檗和尚。路逢异僧同行。乃一罗汉。至天台值江涨。不能济。植杖久之。异僧以笠当舟。登之浮去。黄檗指而骂曰:这自了汉。我早知汝。定捶折其胫。异僧乃叹曰:道人猛利。非我所及。
至尊云:可谓神通。师云:宗门下不贵神通。只贵眼明。至尊云:须是如此始得。朕寻常不信幻怪等事。师云:陛下圣智洞明。见得如此。至尊云:莫也宽住几日。师云:臣已选二十五日入院。至尊云:师所至处缘熟。师云:上感圣恩。
至尊云:朕每日常诵楞严圆觉并儒书。终日阉然无一事。师云:足见陛下圣学日新。大抵看经教展卷。时便与古人对偶。正不在多读。至尊云:朕常念兹在兹。师云:陛下乃菩萨地位中来。所以愿力坚固。然一切语默动静处。直教正念现在。莫起第二念。只如臣即今与陛下相对。臣又安知陛下微细流注处。只此微细流注处。谓之偷心。偷心若无。自然不起第二念。至尊云:朕得禅师提这一念。不为无补。
师云:昔日雪峰和尚。出岭参秀州精严灵光禅师。值灵光迁化。雪峰问其徒曰:灵光在日如何指示学者。其徒曰:但云莫起第二念。至尊云:这一则语。可以指示人做工夫。师云:所谓棒打石人头。匏匏论实事。至尊云:有甚机缘。更举一二则。
师云:昔纸衣道者参曹山。山云:如何是纸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山云: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近前应诺。便脱去。山云:汝只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道者忽然开眼。问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云: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山云:不借借。道者珍重复脱去。曹山乃有颂云: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相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至尊云:参禅到这里方始得受用。师云:古人念念无间。方得到此真实田地。不敢久坐。圣躬谢恩下殿。
三月初五日。寿皇谕问札云:朕每日止是块坐。别做得个什么?烦师写来。师答云:恭承至尊垂问,每日止是块坐。别做得个什么?陛下但于块坐处提撕看。是什么。若别有。即是剩法。所以南台和尚有颂云:南台静坐一炷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此是古德脚踏实地处。陛下于此契证。非但块坐。向四威仪中。总是现成受用。安乐法也。谨奏。
四月初六日。寿皇论问:朕近颇悟佛法无多子。一言以蔽之。但无妄念而已。若起妄念。则有生灭。未知此说是否?师云:恭承圣谕。近颇悟佛法无多子。足见圣心昭彻。陛下所谓一言以蔽之但无妄念而已。若起妄念则有生灭。诚如圣意。更能到妄忘起灭处。则乾坤独露应用纵横。方是受用三昧。谨奏。
2001.04.12 尹小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