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2025-04-19 13:02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佛照禅师奏对录

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

帝问师:生何处嗣法何人。师对曰:臣生长临江军。礼南山光化禅院长老普吉为师。荷陛下天地覆载之恩。行脚参五十余员善知识。末后于大慧禅师宗杲处打彻。遂法嗣之。上曰:朕惜不见大慧。师云:陛下既留心祖道。时时与大慧。于大光明藏。把手共行。岂在聚头接耳为相见耶。尝蒙赐语录入藏。作万世光明种子。非独法门增辉。臣与天下衲子。不胜荣幸。上曰:且喜得晴。师云:郊祀在。即乃陛下圣德所感。上曰:朕此心与佛心通。

师云:直下更无第二人。闻陛下万机之暇。留心祖道。游泳《楞严》、《圆觉》。自古帝王未有如陛下笃信此道。上曰:自古帝王英雄者有之。信此道者极少。如梁武帝亦未彻。师云:当面蹉过达磨。上曰:陷在泥坑里。师云:只为欛柄不入手。不得受用。师云:臣山野语言无伦。恐渎圣聪。上曰:这里正要与长老忘怀论道。师云:陛下日应万机。直须向一切处着眼看。是什么道理。上曰:天下事来即应之。师云:可谓明镜当台物来斯照。上曰:步步踏着实地。师云:直须恁么始得。

上曰:临济因缘。可举一二。师遂举。临济在黄檗。因第一座勉令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檗遂与三十棒。如是三次问,每蒙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去。第一座遂白黄檗云:义玄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他日为一株大树。荫覆天下人去在。他若来辞和尚。愿垂提诲。济明日力辞黄檗。檗指往大愚处。必为汝说。济至大愚。愚问:甚处来?济云: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句?济遂举前话。复云:不知过在甚处?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济于是大悟。乃云: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云:尿床鬼子。适来道我不会。而今道甚无多子。是多少?扭住云:道道。济便向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济返黄檗。檗问云:来来去去有甚了期?济云:只为老婆心切。遂举前话。檗云:这大愚老婆饶舌。待见与打一顿。济云:说甚待见。即今便打。遂与黄檗一掌。檗吟吟而笑云: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须。济便喝。檗云:侍者引这风颠汉来参堂去。

上曰:悟了直是快活。师云:沩山问仰山云:临济得大愚力。得黄檗力?仰云:非但捋虎须。亦解坐虎头。自此临济法道大兴。上曰:源流好。师云:臣曾有颂。上曰:举看。师举云:黄檗山头遭痛棒。大愚肋下报冤雠。当机一喝惊天地。直得曹溪水逆流。

又问:兴化打克宾。克宾如此答。兴化如何便打?师云:不可放过。臣有颂。上曰:举看。师举云:罚钱出院扬家丑。兴化聱头遇克宾。父子不传真秘诀。棒头敲出玉麒麟。

师复云:昔翠岩可真禅师。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因缘曰:百万雄兵出。将军猎渭城。不闲弓矢力。斜汉月初生。令晦堂心禅师看。后因答客问西来意。有颂:东吴几度为闲客。南越曾经作主人。可笑年来身老大。得同尘处且同尘。真见之云:子彻也。且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陛下如何会?上云:包含万像。师云:包含万像底是什么?上曰:对面底是。师云:认着依前还不是。上乃默契。上曰:长老且归观堂。师云:谨领圣旨。乃辞下殿。继而遣中使。赐御制颂一首曰:大暑流金石。寒风结冻云。梅花香度远。自有一枝春。师答《山颂》一首曰:当阳一句子。平地步青云。踏翻关捩处。便是主家春。

初四日复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一颂:即心即佛无蹊径。非佛非心有变通。直下两头俱透脱。新罗不在海门东。上复答师颂一首曰:欲言心佛难分别。俱是精微无碍通。跳出千重缚不住。天涯海角任西东。师再《山颂》云:一句截流心路绝。千差万别豁然通。等闲更进竿头步。莫问西来及与东。

复召对赐坐。师云:夜来今日两蒙宣示御颂。神思粲发。夜来颂好,不如今日颂语句尤痛快。上曰:夜来得长老开发。乃有此颂。师云:陛下前后宣诸山尊宿论道如何。上曰:难得似长老直截。师云:闻陛下于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处。得个入头。但未曾遇人。上曰:真个如此?师云:如人学射。久久自然中的。所以五祖演禅师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若不遇人。十个有五双杜撰。上曰:须要遇人。师云:正是。

遂举:罗山问石霜云:起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葢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山不契。却往岩头处问: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喝云:是谁起灭?山于此大悟。上曰:长老意谓如何?师云:岩头与他本分草料。

上曰:长老见大慧。几年后打彻?师云:臣癸亥年有个发明了。却被禅道佛法碍。又做十五年工夫。后到育王。一见大慧便打彻。慧一日豹牌。臣入室。慧举。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你作么生会?答云:大小赵州。坐在屎窖里。慧云:你甚处见赵州。答云:莫瞌睡。慧打一竹篦云:只恁么做工夫。答云:莫掩彩。慧乃唤侍者问:这僧名什么?答云:不得名。慧云:你看这漆桶乱做。答云:未为分外。便出。

又一日入室。慧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如何?答云:请和尚放下竹篦。与学人相见。慧掷下竹篦云:如何相见。答云:伎俩已尽。慧云:你看这汉。又来老僧头上行。答云:也是寻常行履处。礼拜便出。

又一日入室。慧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意根下卜度。不得向举起处承当。速道速道。答云:杜撰长老如麻似粟。慧云:你是第几个。答云:今日捉败这老贼。慧深肯之。

上曰:如此相投。师云:禅家当机不让。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颂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従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每举问禅和子。那里是不疑处?陛下且道那里是不疑处。上拟议。师云:只就疑处看。蓦然看破不疑处。便是陛下受用不尽底。上曰:长老且道那里是不疑处?师云:红炉上一点雪。上乃点头。

师云:昔黑齿梵志得五神通。常在雪山说法。得梵王帝释阎罗王洎诸天神常来听法。日说法毕。阎罗王目视梵志而泣。志曰:大王何得视吾而泣。王曰:吾观于汝。善能说法。七日后命终。当来吾界受诸苦痛。梵志惶怖。求免无门。雪山诸天神谓梵志曰:欲免斯难。唯有大觉世尊。乃能为汝免得此难。梵志曰:世尊者何人也。天神曰:岂不闻。净饭王太子。十九出家。三十成道。为人天师。其名曰佛。诸大菩萨八部龙天。常转法轮度一切众生。梵志闻已复作思惟:我去见佛。将何供养?乃运神力。手执合欢梧桐华两株。飞空向世尊前供养。世尊召五通梵志。志应诺。世尊云:放下着。梵志弃左手华于世尊前。世尊又云:放下着。梵志又弃右手华于。世尊又云:放下着。梵志云:世尊。我败擎两株华。一时放下了。我今空身无可放舍。世尊云:五通梵志。吾非教汝放舍其华。汝当放舍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一时舍却。到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乃于言下悟无生法忍。

上曰:只是人不向紧要处做工夫。师云:欲得径捷。须离却语言文字真实参究。所以古德道:念得楞严圆觉经。犹如泻水响泠泠。有人问着西来意。恰似蚊虻咬馅钉。上曰:直是难入。师云:正好着力。上曰:如长老者难得。真可为人师。师云:陛下过褒。

初六日复召对。上曰:观堂中稳便么?师云:荷陛下圣眷极稳便。上曰:前日长老云:直至如今更不疑处。朕有一转语。师云:那里是不疑处?朕有一转语。师云:那里是不疑处?上曰:空手牵铁牛。师云:如何见得?上拟议。师云: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上曰:若问长老。如何只对?师云:千闻不如一见。上喜曰:朕且做工夫。师云:陛下果位中承愿力。来示现帝王身。不被富贵声色笼罩。但念念扣已而参。蓦然一念相应。如桶底子脱相似。直至成佛永无退转。

师云:若论此事。如两阵对敌。进前则有活路。若望崖而退。不是丈夫汉。昔香严参沩山。沩山云:我闻你在百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否?严云:不敢。山云:试向父母未生已前。道一句看。严无语。乃云:请和尚为某甲道。山云:我若为汝说破。子他时后日眼开。骂我去在。严遂检寻平日看读文字。讨一句只对。了不可得。乃云: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长行粥饭僧。乃辞沩山。往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以瓦砾击竹作声。忽然大悟。遽归沐浴。遥礼沩山云: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更有今日事?乃述一颂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晨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归告沩山。沩山举似仰山。仰山云:待某甲勘过。乃云:闻师弟有悟道颂。试举看。香严举了。仰山云:此是闲时计较得底。香严再举一颂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云:只会得如来禅。未会祖师禅。香严又举一颂云:吾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也不会。别唤沙弥。仰山云:且喜师弟会祖师禅。

上曰:如来禅与祖师禅一般。何故分别?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上曰:莫便是昨日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么?师云:陛下须具透关眼始得。上曰:如长老直截者难得想见。为衲子尤切。师云:臣不避诛。昨以直言。上曰:正要如此。

师云:先师大慧。与沩山佛性泰禅师。同参圆悟。一日持论古今次。泰曰:香严悟道颂云:一击忘所知。只消此一句便了。大慧云:五祖演和尚颂徇子无佛性话云:赵州露刃剑。一句便了。下面都是注脚。悟了底人与悟了底人说话。如两镜相照。直是明白。如陛下道。欲言心佛难分别一句便了。下面三句亦是注脚。

上曰:适来道父母未生前一句子。朕道得也。师云:如何是父母未生前一句?上曰:昨夜今朝又明日。师云:若如此方得古今无间断。上曰:何不挨拶?师云:拶着须是有出身之路。上曰:长老可谓循循然善诱人。圣训谦冲。非臣敢当。

师云:臣不敢久居观堂。乞归灵隐。上曰:更要与长老说话在。师云:谨领圣旨。却归观堂。至初七日。中使传旨。且归灵隐。待赐禅号。师遂归灵隐。四年正月二十四日。特赐佛照禅师号。师领众门迎敕黄归寺。

次至法堂。捧敕黄示众云:天书亲自日边来。一道神光遍九垓。为瑞为祥恩力大。直教枯木解花开。举起便知不妨庆快。苟或未然。重宣一遍。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祝延两宫皇帝圣寿无疆。乃敛衣就座。

僧问:九重宣对。超过南阳忠国师。五宿禁闱。提持圣谛第一义。与二千年前释迦老子出气。使后五百世比丘增长威光。佛照禅师蒙特赐。世间出世更无双。是什么得恁么奇特?师云:彼此一时皆盛事。未必今人古人。进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师云:正令已行风凛凛。斗间剑气烛天光。进云:同光帝问兴化:朕收中原获得一宝。至今未有人酬价。兴化云:略借陛下宝看。帝引手舒啜头脚示之。意旨如何?师云:奇特中奇特。进云:龙袖拂开千圣眼。金毛师子现全威。师云:点。进云:兴化道: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又作么生?师云:古今鄄样。进云:普光明殿里。拨转上头关。师云:虎头虎尾一时收。进云:只如知恩报恩一句。如何话会?师云:一雨普沾沙界润。群生何处不承恩。进云:飞来峰顶瞻天阙。选佛场中谢圣恩。师云:锦上铺花。僧礼拜。

又僧问:直截根源到日边。帝恩降自九重天。中兴吾道超今古。佛放毫光照大千。既沐宸恩。请师祝圣。师云:万年松在祝融峰。进云:一言已祝南山寿。八表无私贺太平。师云:当头道着。进云:直得九重城畔祥云起。七宝山前瑞气生。师云:清风来未休。进云:君恩师已报。祖意又如何?师云:一着高一着。一步阔一步。进云:王道与祖道。相去多少?师云:不隔一丝毫。进云:灵云见桃花悟道。意旨如何?师云:更参三十年。进云:只如空手牵铁牛。意旨如何?师云:非子境界。进云:未审向什么处见灵云?师云:撞着额头磕着鼻。进云:莫谓灵云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师云:逢人不得错举。僧礼拜。

师乃云:当阳目击直下知归。左右逢原七通八达。着着有出身之路。头头具透脱之机。有时神出鬼没。换斗移星。有时八字打开。两手分付。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总得。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放去收来有何偏碍。直得龙飒凤委鸾翔。奇特中奇特。殊胜中殊胜。正当恁么时。且道知恩报恩一句作么生道。吾皇万万年。

复举。黄檗和尚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不着便底。恁么行脚。何处有今日。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师着语云:打草要蛇惊。时有僧出众云:只如诸方聚徒领众。又作么生?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师云:黄檗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点检将来。未免面皮厚三寸。且道灵隐恁么批判。意在什么处?従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葢代功。下座。

师淳熙戊戍十月初二日。召对便殿。引见致恭。即日孟冬薄塞。恭惟皇帝陛下。圣躬万福。臣前冬氵旱奉清光。继蒙颁赐禅号。仰荷圣恩。赐坐。师就坐。上曰:朕近看华严经。至善财入法界品。思见善知识。如卿在前?师云:陛下今日召臣僧。陛下是主。臣僧是伴。主伴交参机感相投。便是入华严法界。所以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乃不出陛下一念。上曰:是。朕得暇常于损嶝静坐。但日用事繁不能纯一。师云:陛下但正心术。自然如明镜当台。物来斯照。上曰:朕每见臣僚上殿。开口便知他肺腑。可与者即与。不可即不与。师云:世间事不出一个公字。上曰:是如此。朕每看方册。自古帝王无悟道者。师云:古今唯陛下一人。更须退步体究方得纯一。觉得省力处。便是得力处。

上曰:秀才家多不信佛法。师云:佛者觉也。须是当人见性成佛。昔有一官人。着无佛论呈仰山。接得便问云:公所述论。意谓本来有佛故论。谓本来无佛故论。官人无对。山又云:若本来有。公争得云无。若本来无。今制此论。岂不成有。官人又无对。上曰:好一拶。师云:三教圣人设教。只要整顿今人脚手。且如孔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此乃八字打开。自是时人不会。上曰:孔子好。孟子辨不及孔子。

师云:陛下圣明见得甚亲切。昔德山和尚道:凡有文字语言。尽是依草附木竹石精灵。所以老僧従头棒将出去。待有独脱底出来。共伊商量。陛下须是独脱始得。上曰:朕未尝放舍此事。师云:此事无有穷尽。譬如入海转深。上曰:是。宗门紧要因缘。更举一二。师云:昔兴化和尚。一日见同参来。才上法堂。化便喝。僧亦喝。行三两步。化又喝。僧亦喝。须臾近前。化拈棒。僧又喝。化云:你看这汉犹作主在。僧拟。化便打。直打下法堂。却归方丈。侍僧问云:适来僧有甚言句。触忤和尚?化云:是他适来也有权也有实。也有照也有用。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却去不得。似这般汉。不打更待何时?上曰:如此作家。师云:只如兴化道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处。这此子须是着眼向上看得透始得。此是临济骨髓。上曰:山中想多有衲子理会得者?师云:做工夫者极多。亦有受得钳锤者。上曰:闻说住持得甚好。师云:上感圣恩。乃辞下殿。

师淳熙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进衷乞归老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奉圣旨依准。至五月三十日。召对便殿赐坐。上曰:禅师何遽思山林而去朕耶?师云:臣本是山林人。今复山林去。理当然也。既此心契合。虽千里对面。又安能逃于至化也。昔南泉和尚道:山僧自小牧得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放。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放。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臣今虽归林下。实不出陛下所统。上曰:然。但不得时复论道。师云:道不可说时有。不说时无。且诸天天鼓。常演苦空。弥陀国上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傥正念现前。喧寂不间。则弹丝吹竹。皆谭实相也。上曰:造次必于是。师云:直须如此。

上曰:朕今心意释然。常自怡说。且如寻常所做工夫。并所作偈颂语言。透彻已否?师云:陛下乘夙愿力下生。以夙痛种智纯熟。闻举便知落处。既知落处。自然身心喜悦。此乃初心入道境界。暂得如是。实未曾啐地折匏地断百了千当。如臣所见。陛下所得正住欢喜地耳。

上曰:何谓欢喜地?师云:菩萨进修有十地。欢喜乃初地。故经云:若有菩萨。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乃至立广大智。生广大解。慈悲现前。又云: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乃至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菩萨住此地。成就多欢喜。今陛下心意释然。常自怡悦。正合此耳。上曰:余九地可尽说?师云:辞繁恐浼圣听。容别具奏闻。

上曰:古来悟得性燥者谁?师云:临济、水潦、德山、岩头诸大老。皆悟得性燥。上曰:说看。师云:临济因缘向来已曾举了。如水潦参江西马大师。当胸踏倒。忽然大悟。起来抚掌大笑云: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尽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已后示众每云:自従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又呵呵大笑。上曰:悟后直得如此快活。师云:这个便是啐地折匏地断底样子。

上曰:德山岩头如何?师云:德山参龙潭。因侍立至夜深。潭云:子且下去。山便珍重揭帘而出。却回云:外面昏黑。龙潭乃点纸烛度与德山。山拟接。潭即吹灭。山便礼拜。潭云:子见个什么道理?山云:某甲従今日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后来保宁勇和尚颂云:一条瀑布岩前落。半夜金乌掌上明。大开口来张意气。与谁天下共横行。又岩头参德山。才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德山便喝。岩头便礼拜。洞山闻得乃云:若不是奯公。也大难承当。岩头云:洞山老汉不识好恶。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

上曰:祖师也是性燥。俗人中还有如此者么?师云:有。如本朝李附马。问石门聪和尚云:弟子欲学禅得否。门云:此是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李于是契悟。乃述颂云: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上曰:俗人能如此也难得。师云:此事无僧无俗。上至佛祖下及釉动。皆悉具足。故古人有言: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上曰:至言。朕须到此田地方已。

师云:佛法至妙无有穷已。如有穷已则成住着。才成住着便有窠臼。如僧问石霜: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望陛下卓起脊梁。以金刚王宝剑。挥除见剌。自然一着高一着。一步阔一步。佛祖亦奈何不得也。上曰:当如禅师之言。今辞朕去。后几时复来?师云:臣既归林下。不敢妄动。上曰:每遇朕生辰。可来一次?师云:谨领圣旨。乃辞下殿。

上赐御制云:禅师所陈菩萨十地。乃是修行渐次。従凡入圣夫复何疑。方知脚踏实处。十二时中曾无间断。以至圆熟。杂染纯净俱成障碍。任作止灭。脱此禅病。当如禅师之言。常挥剑刃卓起脊梁。发心精进犹恐退堕。每思到此。兢兢业业未尝敢忽。今俗人乃有以禅为虚空。以语为戏论。其不知道也。如此事至大。岂在笔下可穷也。聊叙所得耳。

师淳熙九年十月十一日。恭奉圣旨。召对便殿。起居并进香毕。师云:臣恭别圣颜三载。荷陛下恩覆隆厚。臣与徒众日夕焚诵。仰报万一。上曰:闻安众行道不易。师云:上感圣恩。良久赐坐。上曰:久思与禅师说话。师云:陛下圣明天纵。道德日新。大圆镜中。初无间隔。上曰:做工夫如何得彻?师云:做工夫是有心。打彻是无心。陛下但于日用应缘处。常常提撕。上曰:朕于日用应缘。甚觉得力。师云:只这得力。便是受用处。陛下地位中人。乘愿力而来。示现帝王身。但正心术。于富贵声色中。使得富贵声色。乃见力量。正如赵州道。时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底道理。

七月间蒙赐问:以物见则惑。以目见则着。臣尝对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此语乃体圣意而对。上曰善。师有语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上曰:好个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如向来所答圆觉经中四病语。亦惬朕意。且如经中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大意如何?师云:这个境界。须是亲证自然世出世间打成一片。昔妙喜因读至此。尝有颂。上曰:举看。师云: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蝶飞。上曰:好颂。别有甚因缘。更举一二。

师云:昔兴化大觉会下,每云:我在南方二十年。脚尖头未尝踢着个会佛法底。觉云:你据什么道理。化便喝。觉便打:我直下疑你昨日两喝。化便喝。觉便打。化又喝。觉又打。化云:我在三圣处。学得宾主句。总被师兄折倒了也。觉云:这汉来这里纳败阙。脱下衲衣痛打一顿。化于是大悟。

上曰:古人相见直是痛快。师云:临济不作用当如此。上曰:见禅师举此。胸次豁然。师云:又如俱胝住庵时。有一尼戴笠子绕禅床一匝云:道得即放下笠子。胝无对。尼拂袖便打。胝云:何不且住?尼云:道得即住。胝又无对。尼去后自叹云:我虽是丈夫汉。无丈夫志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学。其夜山神告曰:不须下山。将有肉身大士来为和尚说法也。果旬日天龙举起一指示之。胝下大悟。后凡有问,只举一指。有一童子。每见人问事。也举指祗对。有人谓胝曰:和尚。这童子也会佛法。凡有所问,也举一指。胝闻得。一日潜袖刀子唤童子,问云:闻你也会佛法是否。童子云:是。胝云:如何是佛?童子举起一指头。被胝一刀斫断。童子叫唤走出。胝遂唤童子。子回首。胝云:如何是佛?童子将手起。不见指头。忽然大悟。

上曰:俱胝为人如此切。师云:俱胝自谓:我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上曰:正如弹琴。初拘指法已后。弦指俱忘。自然得妙。

师云:又如惠超问法眼:如何是佛?眼云:汝是惠超。法眼与么答。圣意以谓如何?上曰:昨夜三更月正明。师云:陛下多了这一句。上曰:曾有人颂么?师云:有。雪窦颂云: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又白云颂云: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粢。吃放肚里了。当下便不饥。上曰:古人制颂。大能显理。

师云:昔保宁尝作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颂云:平生疏散无拘检。酒肆茶坊任意游。汉地不收秦不管。又骑驴子下扬州。上曰:可谓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师云:陛下此语暗合孙吴。昔佛果与妙喜俱爱前颂。佛果云:我二人各说一颂。要胜过他底。时有小儿子。于窗外念:壁上安灯盏。堂前置酒台。闷来吃三盏。何处得愁来。妙喜云:某甲颂得了也。适来儿子念便是。圆悟大喜,乃云:我与你改一字。可作闷来打三盏。大底古人发扬先德因缘所有言句。乃借路经过尔。其实纵横妙用。于言意之外。初不在文饰。上曰:甚善。复云:臣不敢久坐。谢恩下殿。

师绍熙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寿皇召对赐坐。师云:陛下释万机燕御重华想。于此道日有新证?寿皇云:朕向来得禅师开发。日用便觉省力。师云: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力处省无限力。寿皇云:朕于一切事物亦不着。师云:陛下视天下如脱敝!。以宝位授圣子。俾太祖丕祚中兴。的的相承绵亿万载。若非得大自在受用三昧。焉能如是。遂举: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陛下如何会?寿皇云:放下着。师云:放下即不无,着在什么处?寿皇云:二边不立。师云:如何行履?寿皇云:中道不安。师云:正坐在百尺竿头。陛下如何进步?寿皇拟议。师谢一声。寿皇云:谢禅师提撕。

寿皇云:世法佛法不出这背触两字。师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遂指御案净瓶云:只如净瓶作么生转?寿皇云:去来自在。师云:去来自在底。是什么?寿皇咳嗽一声。师云:更进一步始得。寿皇:朕直是要打彻。师云: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寿皇复云:禅师所陈。直指因缘甚好。其间亦有理会不得处。师云:陛下但扣已研穷。自然七通八达。寿皇云:因缘更举一二。

师举:夹山初住润州鹤林时。道吾到遇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云:无相。如何是法眼?云:法眼无瑕。吾不觉失笑。夹山便下座。请道吾问:某甲适来祗对僧话。必有不是处。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云: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夹山云: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云: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秀州华亭船子处去。夹山云:此人如何?吾云: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和尚若去。须易服装束。夹山乃散众易服。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什么寺?夹山云: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云:不似又不似个什么?夹山云:不是目前法。船子云:甚处学得来?夹山云:非耳目之所到。船子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船子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拟开口。船子以篙打落水中。才上船。船子又云:道道!拟开口。又打。夹山于此有省。乃点头三下。寿皇云:他到此悟也。师云:可谓庆快平生。

师又曰:船子云:竿头丝线従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夹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子云: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夹山云:语带玄而无路。话头谈而不谈。船子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夹山乃掩耳。船子云:如是如是。遂嘱云: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晨迹没晨迹处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单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不得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旄头边。接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夹山乃辞行。频频回顾。船子遂唤。:庠黎庠黎。夹山回首。船子举起桡云: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寿皇云:此公案好。禅师曾颂否?师云:有颂:蓦口一桡全杀活。点头三下鼻辽天。至今千古风流在。谁道华亭覆却船。寿皇云:好颂。师云:不敢。谢恩下殿。

师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寿皇圣帝。召对于苑门宣引。寿皇望见师曰:远来不易。师云:即日仲春。谨时恭惟至尊圣躬。万岁万万岁。至尊赐坐。师云:臣昨自庚子年蒙恩。归老育王。今十四年矣。幸无旷败。藉陛下荫覆。去年腊月十六日。蒙圣恩移住径山。臣两入奏告两宫辞免。至尊云:此南内之意。朕亦要与禅师说话。遂教师速渡江相见。师云:今日再睹清光。不胜荣幸。至尊云:朕意师十六七渡江。师云:臣十四渡江。如履平地。至尊云:闻古有浮笠而渡者。师云:昔日黄檗和尚。路逢异僧同行。乃一罗汉。至天台值江涨。不能济。植杖久之。异僧以笠当舟。登之浮去。黄檗指而骂曰:这自了汉。我早知汝。定捶折其胫。异僧乃叹曰:道人猛利。非我所及。

至尊云:可谓神通。师云:宗门下不贵神通。只贵眼明。至尊云:须是如此始得。朕寻常不信幻怪等事。师云:陛下圣智洞明。见得如此。至尊云:莫也宽住几日。师云:臣已选二十五日入院。至尊云:师所至处缘熟。师云:上感圣恩。

至尊云:朕每日常诵楞严圆觉并儒书。终日阉然无一事。师云:足见陛下圣学日新。大抵看经教展卷。时便与古人对偶。正不在多读。至尊云:朕常念兹在兹。师云:陛下乃菩萨地位中来。所以愿力坚固。然一切语默动静处。直教正念现在。莫起第二念。只如臣即今与陛下相对。臣又安知陛下微细流注处。只此微细流注处。谓之偷心。偷心若无。自然不起第二念。至尊云:朕得禅师提这一念。不为无补。

师云:昔日雪峰和尚。出岭参秀州精严灵光禅师。值灵光迁化。雪峰问其徒曰:灵光在日如何指示学者。其徒曰:但云莫起第二念。至尊云:这一则语。可以指示人做工夫。师云:所谓棒打石人头。匏匏论实事。至尊云:有甚机缘。更举一二则。

师云:昔纸衣道者参曹山。山云:如何是纸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山云: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近前应诺。便脱去。山云:汝只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道者忽然开眼。问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云: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山云:不借借。道者珍重复脱去。曹山乃有颂云: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相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至尊云:参禅到这里方始得受用。师云:古人念念无间。方得到此真实田地。不敢久坐。圣躬谢恩下殿。

三月初五日。寿皇谕问札云:朕每日止是块坐。别做得个什么?烦师写来。师答云:恭承至尊垂问,每日止是块坐。别做得个什么?陛下但于块坐处提撕看。是什么。若别有。即是剩法。所以南台和尚有颂云:南台静坐一炷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此是古德脚踏实地处。陛下于此契证。非但块坐。向四威仪中。总是现成受用。安乐法也。谨奏。

四月初六日。寿皇论问:朕近颇悟佛法无多子。一言以蔽之。但无妄念而已。若起妄念。则有生灭。未知此说是否?师云:恭承圣谕。近颇悟佛法无多子。足见圣心昭彻。陛下所谓一言以蔽之但无妄念而已。若起妄念则有生灭。诚如圣意。更能到妄忘起灭处。则乾坤独露应用纵横。方是受用三昧。谨奏。

2001.04.12 尹小林整理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