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一卷
2025-04-19 13:15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一卷

○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

△室中举古

师一日谓侍者曰:汝问讯了一边立地。是什么道理。答云:不会。师云:过这边立。侍者便过。师云:无端无端。

举僧问雪峰:如何是佛。峰云:寐语作什么?师云:古人与么道。唤作应病与药。放过即不可。若不放过。你这里下得什么语。僧拟议。师以拂子蓦口打。

举法灯禅师初开堂日。示众云:山僧本欲跧栖岩窦随众过时。又缘清凉老人有不了底公案。今日出来为他分析。时有僧问:如何是不了底公案?灯便打云:祖祢不了殃及儿孙。僧云:过在什么处?灯云:过在我殃及你。师云:这汉一期与夺。也似光前绝后。及乎拶着。又却龙头蛇尾。如今莫有为清凉作主底么?

举教中道:法身流转于五道。是故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乃竖起拂子云:这个是拂子。那个是法身?又云:这个是法身。那个是拂子。会么?法身吞却拂子。拂子吞却法身。于此若不会。十月仲阳春。

举黄檗一日问百丈云:従上相承底事。和尚如何指示于人?百丈据坐。檗云:后代儿孙将何传受?百丈云:我将谓你是个人。便归方丈。师云:怜儿不觉丑。然虽如是。尽法无民。

举玄沙和尚一日见长生。乃作一圆相。生云:一切人出此不得。沙云:情知你向鬼窟里作活计。生云:某甲只恁么。和尚作么生?沙云:一切人出此不得。生云:某甲适来与么道。为什么不得。和尚便道得。沙云:我道得。你道不得。师云:道得道不得。总在玄沙圈嘘里。如今还有出得底么?

举僧问赵州: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赵州云:你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钵盂去。其僧大悟。后云门拈云:且道有指示无指示。若道有指示。向伊道什么?若道无指示。其僧因什么悟去?师云:云门不识好恶。恁么说话。大似为蛇画足。与黄门[C093]须。翠岩则不然。这僧与么悟去。入地狱如箭射。

举雪峰示众云:尽乾坤大地。撮来如一粒粟米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师云:虽然匹上不足。翠岩更与葛藤。拈拄杖云:还见雪峰么?

举黄檗在南泉会里为首座。一日捧钵盂向南泉位上坐。南泉入堂。见乃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檗云:威音王已前。泉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下去。檗便过第二位坐。泉便休。师云:従来丛林极有商量。或有道。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又道。须知南泉有杀虎之威。若据与么说话。诚实苦哉。殊不知。这般老贼有年无德。一个吃饭坐处。也不依本分。若在翠岩门下。说什么威音王已前。王老师更大直须吃棒了趁出。

举云门大师示众云:佛法也大有。只是舌头短。师云:云门大师与么道。也是秦州来。僧云:和尚作么生?师便打。

举祖师道:泡幻同无碍。云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师蓦拈拄杖云:三世诸佛六代祖师天下衲僧鼻孔。总在这里。又打香台一下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

举汾州和尚示众云:识得拄杖子。行脚事毕。师拈起拄杖云:这个岂不是拄杖子。阿那个是你行脚事?复云:榔标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举古者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且道是什么物?又云:水长船高。

举古者道: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师云:停囚长智。养病丧躯。蓦拈拄杖云:什么处去也?

举古者道:禅非意想。道绝功勋。汝等诸人作么生参?

举祖师道:如来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止宿草庵且居门外。若信不及。长连床上有粥有饭。

举肇法师道: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古人与么道。也大杀费力。争如诸上座寒即围炉向火。热即竹林溪畔坐。然虽如是。我且问你。毕竟事作么生?

举祖师道: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你道。这汉还自救得也未。又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举古者道:剃发着袈裟。宜应行圣道。自余闲杂事。俱为生死因。师云:你等诸人。横檐拄杖拨草瞻风。绕天下行脚。且道还曾踏着田地也无?僧无对。师云:虚生浪死汉。

举瑞岩空寂禅师。寻常方丈内自召主人公。自云:喏。又云:惺惺着。师云:鬼窟里作活计。却问傍僧云:你还识瑞岩老汉么?僧无对。师云:苍天苍天。

举教中云: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师云:释迦老子压良为贱。你还甘么?若甘去。行脚眼在什么处?若不甘。转身一句作么生道?

举智门和尚道:何物苦求而不得。何物不求而自来。何物铁椎打不破。何物昼合而夜开。若人会得山僧意。琉璃殿上长青苔。师云:会么?穿破你髑髅。拶破你鼻孔。

师一日僧侍立次。师忽召云:某甲。僧应诺。师云:过去诸佛也与么,未来诸佛也与么。僧云:和尚又作么生?师便打。复云:来来。僧近前。师云:我早是无端入屎坑里。是你屎臭气也不知。

举盘山和尚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师云:这老汉。生来莽卤。学处颟顸。似地擎山。如石含玉。什么处得这消息来。

举教中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祖师亦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师云:会么?直饶你向这里参见祖师了。更买草鞋行脚。三千里外。也被翠岩换却眼睛了也。还有不甘底么?

举睦州见僧来云:见成公案放你三十棒。师云:作贼人心虚。

举古者道:虚堂菀寂夏修持。闭户疏人怪亦知。侬家自有同风事。千里无来却肯伊。师云:说什么千里无来。直得万里无来。鼻孔也在翠岩手里。僧云:和尚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师呵呵大笑云:道什么?僧拟议。师以拄杖趁出。

举盘山道:心若无事万法不生。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赖遇你不会。山僧拾得口吃饭。

举睦州示众云:放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师云:负入不负出。

举古人道:山河石壁不碍眼光。师云:作么生是眼?又拈起拄杖打禅床一下云:须弥山百杂碎即不问,你且道娑竭罗龙王年多少?

举舍利弗问须菩提:梦中说般若波罗蜜。与觉时是同是别?师遂喝云:当时若下这一喝。免见落三落四。须菩提云:此义幽深吾不能说。此会有弥勒大士。当往问之。师云:果然。舍利弗遂回首问弥勒。弥勒云:谁名弥勒?谁是弥勒者?师云:什么处去也?

举五泄初参石头。才到门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一言不契即去。石头据坐。五泄拂袖便行。石头遂召:庠黎庠黎。五泄回首。石头云:従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什么?五泄因而有省。师云:石头老坐不定把不住。似这般担板汉教去便休。又唤回头来。却被他涂糊一上道。我向这里有个悟处。驴年未梦见在。

举古德云:拟将心意学玄宗。状似西行却向东。徒经累劫终难会。会得还归六道中。僧云:某甲不会。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举木平参洛浦问:一沤未发时如何?浦云: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木平不契。后参盘龙。亦如前问,龙云: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木平于是大省。师云:这汉当初于洛浦言下悟去。犹较些子。却向盘龙死水里淹杀。后来有人问:如何是木平?答云:不劳斤斧。师云:果然只在这里。诸禅德。大凡发足超方。也须甄别邪正识辨真伪。带些眼筋始得。然虽如是。贼过后张弓。

举赵州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去?泉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州云:谢和尚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师云:若不是南泉。洎乎打破蔡州。

举法眼示众云:识得凳子。周匝有余。云门云:识得凳子。天地悬殊。师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举僧问叶县省和尚:诸余即不问,如何是当今施设?省云:有你这驴汉问。僧云:恁么则打鼓弄琵琶去也。省云:捺稗放庇声。师云:然则倚势欺人。争柰事不孤起。叶县失却一只眼。还有点检得出么?若也点检得出。翠岩分坐与你。若检点不出。横按莫耶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

举祖师云:众云吾有一物。非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汝等诸人还识么?师云:当时忽有个汉出来。为众竭力。不惜身命。便与掀倒禅床。喝散大众。子孙也未到断绝。却有沙弥出来道:某甲识。祖云:你既识,唤作什么?云: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便打云:吾唤作一物尚不中。你更唤做本源佛性。此子已后设有把茅葢头。只成得个知解宗徒。师便喝云:祖祢不了殃及儿孙。如今还有不甘底么?

举僧问汾州:如何是接初机句。州云:你是行脚僧。如何是验衲僧句?州云:西方日出卯。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州云:千里驰来呈旧面。如何是定乾坤底句?州云:北俱卢洲长粳米饭。食者无贪亦无瞋。州云: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师云:将此四转语。被天下衲僧勘破。

举保寿开堂。三圣为请主。才升座。圣推出一僧。保寿便打。圣云:似恁么为人。瞎却镇州一城人眼去在。寿掷下拄杖便归方丈。师云:临济一宗扫地而尽。因什么到这里?蓦拈起拄杖云:什么处去也?

举兴化一日与同光帝坐次。帝云:朕收下中原获得一宝。只是无人酬价。兴化云:略借陛下宝看。帝以两手舒开啜头脚。化云: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师云:会么?真不掩伪。曲不藏直。有眼者辨取。

举睦州问僧:什么处来?僧云:那边衷。州云:老僧屈。僧云:和尚即得。州云:担枷过状。植脊便打。师云:睦州何用繁词。那边衷植脊便打。

举先地藏问修山主:甚处来?主云:南方来。藏云:南方近日佛法如何?主云:商量浩浩地。藏云:争如我这里插田博饭吃。师云:会么?插田博饭吃。言中谁辨的。午后打斋钟。金刚曾失色。

举睦州示众云: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时有僧问:如何是裂开?州云:三九二十七。菩提涅槃真如解脱即心即佛。我且恁么道。你又作么生?僧云:某甲不恁么道。州云:盏子落地。楪子成七片。师云:会麽?相骂饶你接嘴。相唾饶你泼水。

举雪窦示众云:要知真实相为。但以上无攀仰下绝已躬。自然常光现前。个个壁立千仞。师云:雪窦与么为人。入地狱如箭。

举五通仙人问佛: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仙人。仙人应喏。佛云:那一通你问我?师云:大小瞿昙。被这外道勘破了也。有傍不肯的出来。我要问你。如何是那一通?

举古人道:牵牛向水东。不免官中徭役。牵牛向水西。不免官中徭役。不如随分纳些子。师云:说什么纳些子。尽乾坤大地色空明暗情与无情。总在翠岩这里。放行则随缘有地。把住则逃窜无门。且道放行好把住好?

举僧参南院。才入方丈以手指云:败也。院乃拈起拄杖度与僧。僧才接。院便打。师云:这僧虽然顶上有光。争柰脚下似漆。直饶十字纵横。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举古人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师云:手擎日月背负须弥即不问你。新罗国里一句作么生道。

举古人道:闹市里识取天子。百草头上荐取老僧。云门道:虾蟆入你鼻孔里。毒蛇穿你眼睛中。且向葛藤处会取?师云:云门大师恁么道。大似和泥脱墼。若无后语。疑杀天下人。翠岩今日因行不妨掉臂。乃竖起拂子云:还见云门么?

举世尊一日于涅槃会上。人天普集。以手摩胸告大众云:汝等善当观我紫磨黄金身。瞻仰令足。莫令后悔。若言吾灭。非吾弟子。若言吾不灭。亦非吾弟子。于时百千万众一时悟道。师云:然则膏肓之门。不足以发药。翠岩且作死马医。你等诸人皮下还有血么?

举南泉一日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始得。泉云:莫是长老见处。云:不敢。泉云:浆水钱且致。草鞋钱教什么人还?檗便休。师云:若不同床卧。焉知被里穿。

举古者道:露裸裸赤洒洒。四维无遮障。上下没可把。师云:朝游罗浮暮归檀特即不问你。脚跟下一句作么生道?

举庞居士问马祖: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上觑。士云:一等无弦琴。唯师弹得妙。祖直下觑。士礼拜。祖便归方丈。士随后云:今日弄巧成拙。师云:且道宾家弄巧成拙。主家弄巧成拙。还有人拣得出么?若拣得出。三十棒一榛也较不得。若拣不出。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举教中云:有诤则生死。无诤则涅槃。师云:直得风行草偃响顺声和。不求诸圣不重已灵。无纤芥可留。犹是争诤法。且作么生是无诤底法?

举古者道:三世诸佛不知有。师云:如虫蚀木。狸奴白牯却知有。师云:雪上加霜。

举德山问龙潭: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云:子亲到龙潭。山便休。师云:你识龙潭老么?僧拟议。师以拂子蓦口打。

僧入室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便喝。僧茫然。师却问:赵州道什么?僧拟议。师以拂子蓦口打。

举僧问智门祚和尚:如何是佛。门云:踏破草鞋赤脚走。如何是佛向上事?门云:拄杖头上挑日月。师乃问僧:会么?僧云:不会。师乃以颈示之:鞋穿赤脚走。衲僧休大口。日月杖头挑。面南看北斗。僧便礼拜出。师云:来来。僧乃回头,师云:莫教撞着露柱。

举沩山绑和尚方丈颂云:沩山方丈。峭峻难上。若人踏着。气如樊将。师云:作家宗师天然有在。僧云:和尚作么生?师有颂示之:翠岩方丈。曾无遮障。衲子入来。便见和尚。僧便礼拜起。师云:还见翠岩这个老汉么?僧拟议。师以拂子蓦口枣。

举僧问香林:如何是衲衣下事。林云:腊月火烧山。师乃问僧: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你为什么谩老僧?其僧良久云:某甲也有个会处。师云:香林亦须吃棒。

小参,举先百丈因岁暮示众云:你一队后生。经律论固是不知也。入众参禅禅又不会。腊月三十日。且作么生折合去?师云:灼然诸禅德。去圣时遥。人心淡薄。看却今之丛林。更是不得也。所在之处。或聚徒三百五百浩浩地。只以饭食丰浓寮舍稳便。为旺化也。中间孜孜为道者无一人。设有十个五个。走上走下。半青半黄。会即总道我会。各各自谓。握灵蛇之宝。孰肯知非。洎乎挨拶鞭逼将来。直是万中无一。苦哉苦哉。所谓般若丛林岁岁凋。无明荒草年年长。就中今时后生。才入众来。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别人供养。到处菜不择一茎。柴不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虽则一朝快意。争柰三涂累身。岂不见教中道。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人食。上座若是去。直饶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也未为分外。若也未是。至于滴水寸丝。便须披毛戴角牵梨拽杷。偿他始得。不见祖师道。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此是决定底事。终不虚也。诸上座。光阴可惜。时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落地。塘田无一篑之功。铁围陷百刑之痛。莫言不道。珍重。

△偈颂

原居〔二首〕。

挂锡西原上。玄徒苦问津。千峰消积雪。万木自回春。谷暖泉声远。林幽鸟语新。翻思遗只履。深笑洛阳人。

挂锡西原上。谁同振此风。卷帘千嶂日。坐石一枝艘。雪岭书无说。衡阳信不通。回观清景外。云鸟自憧憧。

三印。

一印印泥。贤愚共知。裂转鼻孔。顶上金槌。一印印水。徒张唇嘴。未涉流沙。洪涛竞起。一印印空。明月清风。烁迦罗眼。斋后之钟。

春日闲居〔四首〕。

林下春时节。融融万物新。睠兹和煦力。孰不谓通津。

林下春时节。幽居境倍清。晓云分岳色。流水带莺声。

林下春时节。迟迟日渐暄。不知歌有道。泉石自相便。

林下春时节。谁同狎此心。野花开不尽。岩桧冷森森。

布袋和尚〔五首〕。

散诞不拘仪轨。终日拖泥带水。茫茫竟未知归。教伊従谁雪耻。

困来抱囊无语。傍观尽生疑虑。未免开献诸人。是甚闲家破具。

贫道本无遮护。举目知君罔措。可怜二月三月。是处蜂狂蝶舞。

莫讶衣裳破碎。入廛且无忌讳。横身要道等人。那个便知圈嘘。

日暮爱游贫里。岂是图他小利。分明报你诸人。腊水冰霜满地。

和泥合水〔五首〕。

余有一道。千圣不到。北走南奔。相头买帽。是何之道。云横碧羞。

余有一辨。风生岳面。举目千差。知君不荐。是何之辨。僧堂佛殿。

余有一说。善知时节。若人会得。眼里添榍。是何之说。春寒秋热。

余有一剑。寒光若练。虎啸风生。飞霞走电。是何之剑。灰头土面。

余有一机。圣凡共知。拈却鼻孔。举起须弥。是何之机。渊明皱眉。

示学者〔三首〕。

赫日光中谁不了。底事堂堂入荒草。担吲负笈苦劳心。従门入者非家宝。

演宗乘,提祖教。千年枯骨何堪咬。南北东西归去来。拈得鼻孔失却口。

经不看,禅不会。终日拥炉长瞌睡。五湖禅子竞头来。眨上眉毛三门外。

翠岩不会禅。仰面看青天。打破大唐国。笑杀老南泉。

因雪示众〔二首〕。

雪,雪,片片交飞无暂歇。万里江山一样平。要津把断底时节。

文殊印普贤诀。杲日当空还漏泄。无言童子念摩诃。僮梵钵提长吐舌。

宗本义。

宗本才彰义已赊。徒将心识话周遮。渔人夜唱归烟岛。樵父春行踏落花。

六相义。

成坏总别同异。帝网交参六义。拈起大地山河。透出过现未世。文殊梦里扬眉。普贤空中弹指。三十年后自看。且恁和泥合水。

颂古十二首。

灌水不满卮。运雪不填井。吁哉碧眼人。迢迢涉糙岭。绝粒既无功。负舂宁有省。一花五叶开。猿啸诸峰顶。

入门何必辨来机。潦倒禅和不自知。柏树庭前刚指注。翻令平地下针锥。

抱拙少林已九年。赵州忽长庭前柏。可怜无限守株人。寥寥坐对千峰色。

平常心是道。举步入荒草。翻嗟王老师。到底不能晓。

玉兔金乌任飞走。桃花见后谓无疑。壮志由来本是伊。若问玄沙言未彻。

现前赃物自家知。赵州有语吃茶去。明眼衲僧皆赚举。不赚举,未相许。堪笑禾山解打鼓。

杖林山下竹筋鞭。头尾拈来总一般。莫怪玄沙不出岭。他家元是钓鱼船。

言中辨的老禅和。蓦直台山路不蹉。勘破却回人莫问,岳阳船子洞庭波。

踏着秤槌硬似铁。阇矄禅和犹未瞥。三冬岭上火云生。六月长天降大雪。

杜禅和杜禅和。一个胡饼无柰何。礼拜任君头着地。海东船子过新罗。

洞山有语麻三斤。衲子擎拳要问津。因忆旧年看草字。张颠颠后更无人。

休问藏身北斗。撩他露柱烦恼。孛跳撞入灯笼。穿却湖南长老。

因僧举泐潭颂乃有颂示之。

北斗藏身事不孤。韶阳犹是丧残躯。而今泽国垂纶者。犹把腥膻诳懵夫。

留僧。

侍余函丈二三秋。日损由来道未酬。何事解衣轻取别。钵囊犹挂树梢头。

数珠。

落落循环在手。茫茫未知出跳。虽然本自圆成。争柰其中一窍。放行怛萨舒光。把住毗沙匿耀。有时捉向手中。贵与衲僧取笑。

南峰师子山。状夺西河类。雄雄镇北峰。爪牙终不露。狐兔自潜晨。

云门上庵。

草堂危构若耶西。九夏幽居景物奇。帘卷乱烽初雨后。白云流水自相随。

送化士〔二首〕

化门舒卷岂同时。出塞还须斩万机。道泰却旋林下日。卷帘闲看岳云归。

送文禅者。

禅人别我访南宗。吴楚山川去几重。莫谓临岐无可赠。万年松在祀融峰。

送宁首座。

一语通诸密。开权涉化门。当机如有路。北斗坐南坤。

送就维那。

振锡归韶石。重来款竹扉。无言宣祖意。溢目太阳辉。

送华禅者。

一字不出头。十字不挑脚。可惜少林人。端坐无斟酌。孰云错金锡。高擎返故乡。清风浩浩生寥廓。

送聪山主。

故国曾不住。他乡无暂留。肩横一枝锡。何处问晨由。

寄慈济大师。

凛凛冰风临晚景。环卢独坐双峰顶。茫茫六合曾未知。月写千江万江影。

寄福严禅师〔二首〕。

迹遁寒岩云鸟绝。阴崖流水花微发。昨夜天风扫石床。寥寥坐对三生月。

一叶落兮天下秋。古今人事谩悠悠。皇恩三让名还大。千载真风咏未休。

寄云葢鹏禅师。

情忘应许道相交。肯谓川途有所遥。月皎五峰湘水白。云蒸石瘌露偏饶。

寄南华慈济禅师。

曹溪何幸示来书。忽忆当年在大愚。堪笑堪悲无限事。甜瓜生得苦葫芦。

握草为金未足奇。韶阳风骨与谁知。年来老大浑无用。应对卢公独敛眉。

寄木山长老。

刊石休夸自点头。武陵法道欲谁酬。年来应是慵开眼。独坐龙门见九州。

寄龙王进长老。

南北山居道不殊。不殊犹未得通途。龙峰地暖花应秀。石禀云寒万仞孤。

与李君行者。

辞家日久慕参禅。不惮崎岖甚可怜。报汝速须归故里。阑冬耕取昔年田。

暮冬旅怀。

雪压怪松枝欲折。衰病畏寒长拥炉。添薪坐久眼忽瞑。偃卧不知山月晡。

瞻木平道人。

岳顶云披清风貌古。一沤未形万机起缕。道极致淳行敦亡矩。稽首木平不劳斤斧。

禅人写余真固命余赞。

顶高颊拳。祖佛之怨。唇尖鼻缺。禅庭之孽。天下人憎。这个老杰。

十五十六天轮地轴。日面月面神号鬼哭。少室従风竹马年。而今莫问胡家曲〔咄〕。

自贻一首。

坏衲曾披蒙雪顶。绕轩松竹冷相侵。虚堂夜永坐将半。花落岩前知几深。

山居四首。

片片残红随远水。依依烟树带斜阳。横艘石上谁相问,猿啸一声天外长。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垄麦重重覆紫烟。太平时节见丰年。野云忽散孤峰出。列派横飞落涧泉。

冻把岩根雪尚稠。暮云闲锁远峰头。地炉?骨击高烧起。石弦烹茶时一瓯。

答云峰正大师〔二首〕

溢目江山雪正深。旅庭寒色尚沉沉。尤忻象外有良契。时以嘉言慰此心。

竹斋欹枕病方回。春餤梅花忽寄来。珍重此恩何以报。矽艘时上石楼台。

寄道友。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对菊。

澹然金菊映秋光。底事无人泛玉觞。翻忆陶潜旧池上。肯教和草过重阳。

退居寄承天偶作〔五首〕

道薄常惭继祖猷。退居岩谷任春秋。斋时自有盂羹饭。六合清风卒未休。

道薄常惭继祖天。瞬眸金色已虚传。而今犹举僧伽服。端坐鸡峰诳后贤。

道薄常惭继祖灯。老来林下笑卢能。抱腰持石长三尺。不愧黄梅会里僧。

道薄常惭继祖心。九年何事绝知音。到头无赖空回首。皮髓纷蝗直至今。

道薄常惭继祖门。随家丰俭且安贫。掌间日月须弥走。把住南星对北辰。

十二时歌。

鸡鸣丑。耪兆之前还乱走。梦里论量几万般。天明无是虚开口。

平旦寅。山河大地掌中擎。金刚焰里空弹指。碧眼胡僧来未能。

日出卯。扩赫威光无剩少。茫茫宇宙未知归。竞向途中斗机巧。

食时辰。南北东西谁是亲。钵里不逢香积饭。深惭枉作出家人。

禺中已。信手拈来无不是。迷却南街走北街。草鞋踏破因谁置。

日南午。翻出囊中无一缕。铜头铁额知未知。草偃风行立千古。

日烩未。休话真如论实义。官家不许夜行人。谁教醉酒街头睡。

晡时申。游子前来问要津。钵孟打破浑闲事。茶盐少了却生嗔。

日入酉。朝参暮请何曾有。不如静坐念金刚。従他笑破衲僧口。

黄昏戍。一点寒灯照幽室。钟鼓喧轰闹一场。摩诃般若波罗蜜。

人定亥。啐啄之机遭哂怪。自従胡乱知几年。不曾少人一文债。

夜半子。开眼尿床到如此。老胡犹自涉崎岖。石塔空留镇熊耳。

师嘉绑七年七月将示寂上堂有颂。

住世六十五年。为僧五十七夏。玄従休问指归。鼻孔大头向下。

○题云峰悦禅师语录

悦禅师语者。青山白云。开遮自在。碧潭明月。捞方知。铁石崩崖。霜弓劈箭。不受然灯记别。自提三印正宗。假令古佛出头。也下一椎定当。前则激惠南老子。出泐潭死水。而印慈明。后则劝祖心禅师。拨大愚寒灰。而见黄檗。看侬两着。须天下棋客受。先破此一尘。与四海□宗点眼。有怀疑者是不肯山谷老人。拟欲全提且救取无为居士。黄庭坚题。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