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十卷
2025-04-20 09:36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

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偈颂高宗在藩邸三次请升座说偈

善因招善果。种粟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八万四千波罗蜜。一毫头上已圆成。棒头喝下承当得。高步毗卢顶上行。

至简至易至尊至贵。往还千圣顶[宁 页]头。世出世间不思议。弹指圆成八万门。超直入如来地。

众生本来是佛

放憨放痴贪世味。闲情谁管真如地。有时得。片好风光。十字街头恣游戏。

寓言

昔闻沈巨浸。一举十二鳌。持此净华宿。曾未及秋毫。蒙蒙大象中。出没安可逃。只自且循缘。著意真徒劳。

举民公充座元有偈曰

休夸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华丛里现优昙。

示众

办道应须办自心。心真触处是通津。直明格外无生忍。端作区中解脱人。吸尽西江庞老口。抟将妙喜净名身。八风五欲莫能转。解向尘中转法轮。

佛鉴和尚忌辰示众

去年正今日。泥牛斗入海。今年正今日。遍界舒光彩。虚空无相身。佛鉴俨然在。非色亦非心。不小复不大。劫石可移动。个中无变改。要知佛鉴恩。各人明主宰。一句逗群机。志心常顶戴。且道是那一句。吃饭咬著沙。

示丹霞佛智裕禅师

二三四七初无间。显大威光示的传。把断关津勿轻放。草深谁顾法堂前。

示择言禅人三偈

参禅参到无参处。穷玄穷彻玄尽头。渴饮饥餐只恁么。世间出世没踪由。

机关并是闲家具。玄妙浑成破草鞋。铁额铜头超佛祖。横拈倒捉一坑埋。

红尘有底论成道。寒谷无人可作春。苟识拈华微笑意。一番拈弄一番新。

示若平禅人

赞弼住山功已立。荷担长久志弥坚。云门庵创压欧阜。天上高天更有天。追复古来清净刹。他时会见美声传。宾主相投胶漆合。相与弘持临济禅。

送智祖禅德

一句当机领。千差路绝攀。去来长若鉴。喧寂镇如山。百草颠头峻。孤云世外闲。行行牢把著。宜阐上头关。

送安首座回德山

使乎不辱命。临机贵专对。安禅捋虎须。著著超方外。不惟明窗下安排。掇向禅床拶险崖。拈槌竖拂奋雄辩。金声玉振犹奔雷。九旬落落提纲宗。衲子济济长趍风。解黏去缚手段辣。驱耕夺食尤雍容。夏满思山要归去。了却武陵一段事。勃窣理窟乃胸中。行行不患无知己。临行索我送行篇。栗棘蓬里金刚圈。短歌须要数十丈。长句只消三两言。金毛师子解翻身。个是丛林杰出人。不日孤峰大哮吼。五叶一华天地春。

送梵思禅老皖山住庵

脱去羁罗彻辔衔。了无毫末可容参。马驹儿踏谁禁得。皖伯台前去住庵。

送达侍者之武陵

临济昔遣将。验德峤行令。接住与一送。果别探竿影。国师三度唤。声声无不领。负汝负吾机。直透千圣顶。古人曾侍香。根器如此警。尔数载巾瓶。己合得正命。今复自帝都。直游武陵境。打办俊精神。也要识禅病。截断风前句。夺取佛祖柄。归来大夸诧。强将果然猛。

送修道者

不下笠子勘俱胝。一句击出一古佛。如今归去旧云庵。参遍诸方善知识。卓卓顶门眼。辉腾如杲日。勉力传持无尽灯。继取末山旧踪迹。

送诸化士(九首)

豁达灵明印。脚跟用来了不隔纤尘。历游华藏毗卢界。把住牟尼百亿身。八宝七珍皆我有。左穿右穴与谁邻。劳生衮衮堪垂手。乃是通方自在人。

皎皎林间月。悠悠天际云。去来非有累。圆缺本无垠。逗水光常净。为霖意不群。溪山千万里。同异许谁论。迦叶刹竿头。此老曾饶舌。全体解承当。祖祖何曾别。要明个段事。须善观时节。遇著与么人。眼中为出屑。庶见北山门。戢戢皆云衲。妙手广施呈。翻却骊龙穴。千圣顶[宁 页]头。有破天大路。唯是无心人。始能阔著步。恰如履平地。日行千百度。要引满世间。一齐与么去。尔垂手入[(缠-糸) (郊-交)]。应须善回互。闹哄处相逢。当机宜把住。似过金刚圈。请尽情分付。归来善法堂。挝取大法鼓。觌面豁开三要印。全机直明正法藏。持去江西显本宗。三日耳聋无伎俩。要须撒手向孤峰。选甚悬崖千万丈。欲知称意得锦鳞。腾身快入惊人浪。

四料四宾主。三玄及三要。击石火电光。乃临济垂范。既参临济禅。亦须自点检。照用喝下奇。杀活杖头验。以此入郊[(缠-糸) (郊-交)]。大奋姜维胆。光荣作凤辉。七珍只一览。无位真人赤肉团。面门出入若为看。棒头按正风前令。喝下逼将肝胆寒。不立阶梯那事佛。有真规矩得心安。横身百草颠头用。插手骊龙窟里翻。要见衲僧全意气。如麻万境莫能干。大缘唾手间能办。未信人生行路难。

拨转千差向上机。搀旗夺鼓不饶伊。翻身踞地全生杀。始是金毛师子儿。

吸尽西江匹似闲。作家岂复尚机关。放教性地平如砥。成佛功归一眴间。

送慧恭先驰之平江

一句单提越祖佛。痛札针锥穷彻骨。出门便作师子儿。敌胜惊群资返掷。平江古来豪侠窟。去去先通个消息。此行不作等闲来。八面清风起衣[衶-中 戒]。

送景元先驰之毗陵

当阳提起截千差。谁信风流出当家。要入廛中通一线。等闲开取钵昙华。善专对不辱命。乃见摩醯三眼正。引著群灵使共行。明明直截曹溪径。

杨无咎观察

昔在皇都参会底。与今岂复有差殊。等闲乘兴重拈似。哄堂棒腹一轩渠。

佛祖命门提在手。放开捏聚更非他。已到悬崖撒手处。从来关捩子无多。

示善友

此段本来无向背。要须坚猛力行持。金刚正眼通身是。万境来侵莫管伊。

颂月上女因缘

本来正体彻根源。山入同途只此门。已住如来大解脱。掌中至宝耀乾坤。

颂黄龙三关

我手何似佛手。随分拈华折柳。忽然摸著蛇头。未免遭他一口。

我脚何似驴脚。赵州石桥略彴。忽若筑起皮毬。崩倒三山五岳。

人人有个生缘。蹲身无地钻研。忽若眼皮迸破。虑他桶底踢穿。

三毒颂

沟壑难充一念欲。泥梨永劫苦何堪。悟将万法皆如幻。慎勿容心瞥起贪。

未见世间为大患。焚烧功德莫过嗔。头头违顺须容却。喜舍慈悲出六尘。

罗刹无明彻底痴。翳他正体发狂机。猛操般若金刚剑。永断渠侬撒手归。

妄起浑由三个汉。牵拖六道四生中。倏然调伏无功用。端与毗卢性海通。真赞

睦州和尚

辛辛辣辣啀啀喍喍。识济北为大树。拶云门堕险崖。机峻莫偕言如枯柴。夫是之谓陈蒲鞋。

死心和尚舍利

个是黄龙老大虫。火后晶荧真舍利。万年如日出世间。与善知识作仪轨。平生斥佛呵祖口。于斯乃验著实底。留将法子法孙传。触处放光常动地。

六祖大师

稽首曹溪真古佛。八十生为善知识。示现不识世文书。信口成章彻法窟。叶落归根数百秋。坚固之身镇韶石。皎如赫日照长空。焕若骊珠光太极。定慧圆明扩等慈。所求响应犹空谷。河沙可数德莫量。并出渠侬悲愿力。

杨岐和尚

三脚驴子弄蹄行。解道钵盂口向天。荷担他一百二十斤。重担子牵梨拽杷。无端坏却慈明禅。

白云端和尚

杨岐脑后眼岂亲。透得金尘能几人扶持临济。一拳拳倒黄鹤楼。华劈二祖。鼻孔依前搭上唇。

五祖演和尚

山前一片闲田地。松竹引风长袭人。说心说性。老僧个里是恶口。偏提贱卖。担版贴秤麻三斤。

真如哲和尚

丛林老作世无俦。凛凛威光四百州。一击铁关如粉碎。恩大难将雨露酬。

丹霞佛智裕长老请赞

奋雷霹雳赤肉团。壁立星飞电击。临济命脉渠侬。突出蓦地面门。拶出初无一物。三玄三要辉赫分付佛智。碎却人窠窟。与祖宗雪屈。咄。

华藏民长老请赞

临济正法眼。从这瞎驴灭。父子不相传。神仙有秘诀。岂顾殃及儿孙。且图眼中出屑。逢人好一札。切忌向渠说。

道洙首座请赞

紫罗帐里撒真珠。夜明帘外提巴鼻。句下三要三玄。何人亲得的旨。面门无位真人。放渠出一头地。

梵思维那请赞

单提临济正法眼。当机密付要瞎驴。无位真人干屎橛。棒头喝下绝名模。当年海会大虫咬。今日欧峰举似渠。圆悟不惜两茎眉。洪炉焰里绽芙蕖。

惟祖知藏请赞

扫荡佛祖不存性命。铁树华开神驹十影。圆悟传来临济禅。忽雷蓦震千峰顶。

法一书记请赞

化城踏破宝所非留。当阳截断机关。透出百草颠头。挥临济之吹毛。驾慈明之巨舟。头角相似气类相投。全机一喝分宾主。须信渠侬得自由。

子文监寺请赞

威如猛虎出深林。皎若银蟾转太清。望之俨如即之也温。阐摩醯正眼于顶[宁 页]。突无位真人于面门。有谁领此。岂可显言分付子文。

道元禅客请赞

临济正法眼藏。突出三头六臂。忿怒蓦扑帝钟。谩且神通游戏。圆悟当胸一拳。锁断衲僧巴鼻。

德珂禅人请赞

眼里有瞳子。顶门亚一指。放出金刚圈。举世提不起。个中领略要渠侬。铁作脊梁金作齿。恁么便行丧儿孙。不恁么行校些子。灭却正眼瞎驴边。圆悟风光动天地。

景元侍者请赞

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根。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忉忉。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

法昭维那请赞

大包无外细入毫芒。现宝华王随处道场。建立扫荡正体堂堂。一语壁立济济锵锵。渠侬此面目何人解。提将圆悟栗棘蓬。觌体没商量。克宾话把播诸方。

韩朝议请赞

拨转上头关。千圣须却步。唯许个中人。要通一线路。具茨脱诸缘。投诚信此事。誓无杂用心。长时箭相柱。貌出山野姿。踞不荫高树。按杖正令行。提持那一句。善财鞠躬前。风神全体露。气类自相同。美哉名父子。

惟表知藏请赞

此著千圣顶[宁 页]上。临济建立大法幢。万丈悬崖解放身。可以一口吸西江。石火电光犹是钝。虎肩插翅定无双。

胜居禅人请赞

夜明符烛天。吹毛剑照雪。神威冷森森。红光阿刺刺。未启口时当头截。欲入门来劈面喝。体裁相似可克家。此地不容通水泄。

若平禅老请赞

高拥毳袍横按柱杖。作意提纲截断伎俩。放出向上一机。千圣魂亡胆丧。于此有人承当。便见千了百当。圆悟杖头一滴禅。西江十八滩俱涨。

昙玩禅德住头陀岩庵请赞

盘陀石上横按柱杖。睟质俨然曾无伎俩。不施栗棘金圈。不爱起模画样。头陀岩顶偶行拳。打著渠侬也没量。

怀祖知殿请赞

瘦而精健老有余韵。鼓两片皮说法无吝。扫并情识不留纤眹。七处道场恰如一瞬。有个不顾危亡僧刚地要来冲雪刃咄。

文皓禅人请赞

岷峨濯秀屹西南。气象盘回郁翠蓝。英杰间生从古习。岂容冻脓辄相参。自不将领玷闾里。赖有舌本操玄谈。得请居闲皓目击。持归先为结茅庵。

蕴遇小师请赞

日面月面并现。印空印水双彰。机先不留眹迹。格外亦绝承当。父子至亲路别。各各顶有圆光。切恐与人明破。此门岂可商量。

禅人写真求赞(二十首)

泡幻中出枯木朽株。顶缺神骨额无圜珠。曾遭海会毒龙咬。快意追风天马驹。施设千种巧。其实一物无。若凭这个见。至了不识渠。混沌未分时。无此个面孔。泡幻既张皇。乃具足十种。胸次不立纤尘。口角波涛汹涌。唯有一件长。爱打破漆桶。

乍嗔乍喜浑只由尔。最爱谩人摇唇弄嘴。忍草遍地生。何曾浇法水。倾倒心肝一句禅。个些儿子犹呈瑞。

模子中脱出。佛果老古锥。万缘休歇处。端坐不言时。移刻定动奋迅全威。为人到彻骨。不惜两茎眉。

挈挈似红药。跛跛如云门。殊无二老实。空蕴二老文。放下会事索破沙盆。宝鉴一尘秋空片云。

一见便见了本来面。敏手丹青应缘而现。渐近纵心愈见强健。唯用金圈栗蓬。要须千煆百炼。撒手万仞崖。顶门廓正眼。

幻出成相真蕴。其中挺然骨目。四座生风传不可传之心。振不可振之宗。老出皇都晚住欧峰。只这没回互。领略在渠侬(咄)

句中没禅格外无玄。当面不见断莫可传。似玉温润如月孤圆。气媚川源光流大千。

衲衣逋峭活卓卓。片段残云笼巨岳。壁立万仞近不得。无佛无祖无棒喝。一口吸尽西江水。个是圆悟当头著。

相现无相心出非心。如印印空迥绝古今。入师子窟游栴檀林。脱去羁缰履薄临深。要识圆悟立处。孤峰万仞嵚岑。

红炉焰里著点雪。夜明帘外剔金灯。万丈寒潭冰彻底。妙高峰顶玉棱层。等是渠侬游历处。万机普应初不曾。圆悟老来垂只手。为问何人似我能。

利刃斩虚空。神箭穿红日。用吞十方口。吹此无孔笛。如斯三十年。不费纤毫力。信彩直钩头。也有锦鳞食。有眼自承当。慎勿从渠觅。大机要顿发。大用要直截。马师老百丈。无端已漏泄。临济唤火来。坐断天下舌。此老据胡床。也要恁么说。说不说。万里青天一轮月。

危坐盘陀风神峻整。横楖栗筇廓千圣顶。谁是仙陀未言先领。一片风光夺人夺境。圆悟晚来益深沉。华阴山头百尺井。

立地可成佛。杀人不眨眼。碎生死窠窟。要个倜傥汉。圆悟从来提此著。风前白云曾喝散。当家种草可相从。利剑七星光灿烂。

句里有出身。突在千圣顶。当机绝笼罗。透彻无边境。生平秉此金刚王。四喝三玄格外领。面门拶却太周遮。唯是瞎驴传性命。

觌面全真不计疏亲。虎头燕颔未尽渠神。把断关津不放过。无边刹海乃比邻

太虚寥廓凭谁悟。翻身背掷真师子。透顶透底没遮拦。千峰峭绝轰一句。略开圆悟上头关。浮幢刹海阔著步。

道不在丹青。禅不在面相。强自貌将来。赞之作何状。且就个现成。为汝说一上。赤水求神珠。得之由罔象。圆悟老古锥。老来没伎俩。英禅把将去。滔天滚白浪。

本无个面目。突出六十七。今汝强图貌。顶门欠三只。七处入闹蓝。近来稍宁谧。若更打葛藤。岂有休歇日。三十年后与人看。圆悟从前没窠窟。

太清之云明镜之尘。于无相中蓦现此身。考实究妙以何为真。不出这个一著最亲。透得剔脱与古为邻。道绝形相名存至公。对现色身本体全空。要求巴鼻不西不东。月映澄潭风摇古松。十成圆悟谁识渠侬。

通身无影像。溢目生光彩。动用峭于山。语默深于海。旷劫正如如。个中无变改。跳得圆悟金刚圈。须信大功元不宰。

真如禅人请赞

只这嘴面见一乃万。要是个中人。手亲即眼办。佛果应缘圆悟成现。如如触处得逢渠。一道神光本无间。

真了禅人请赞

丹青有神貌活。圆悟据坐俨如。风光全露捺膝。聋身抬眸直顾。欧峰顶上把要津。一任青冥转乌兔。

杂著

和灵源瞌睡歌

懵懵懂懂无巴无鼻。兀兀陶陶绝忌讳。任信流光动地迁。不论冬夏唯瞌睡。个中滋味佛不知。空咄蚌蛤与螺师。放身不管卧水底。兴发长挨布袋儿。鼻息如雷谁顾得。寻常少见有醒时。没醒时良有以。要明瞌睡中宗旨。从来一觉到天明。佛来不解抬身起。纵使舒光遍大千。终难换我无忧底。校疏亲浑打失。瞌睡根灵莫穷诘。有人契会便同参。睡著须知更绵密。

修道者若虚庵铭

修禅道人。随身卓庵。取名于佛果老子。因与名之若虚。乃会三为一也。而不出本分事及禅教。永嘉云。体若虚空没涯岸。佛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混元云。深藏若虚。宣尼云。实若虚。云一滴滴水一滴滴冻。只么平常表里空洞。根尘绝偶六门互用。快住此庵十八不共。要戏罅隙灼然无缝。应物非缘谁为幻梦。

破妄传达磨胎息论

西方大圣人出迦维罗。作无边量妙用。显发刹尘莫数难思议殊特胜因。以启迪群灵。其方佛顺逆开遮。余言余典盈溢宝藏。及至下梢始露一实消息。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金色老子以来的的绵绵。只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阶梯不生知见。利根上智向无明窟子里瞥破。烦恼根株中活脱。应时超证得大解脱。是故竺干四七东土二三。皆龙象蹴踏。师胜资强。机境言句。动用语默。有上上乘器格外领略。当下业障冰消。直截承荷。于余时自能管带打成一片。度世绝流顿契佛地。尚不肯向死水里浸却。唱出透玄妙越佛祖。削去机缘铲断露布。如按太阿。凛凛神威阿谁敢近。作家汉确实论量。才有向上向下胜妙性理作用纤毫即叱之。不是从来种草。直下十成。煆炼得熟践履得实。始与略放过。犹恐异时落草负累人。瞎却正法眼。嗟见一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却妄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以至引从上最年高宗师如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及夸初祖只履普化空棺。皆谓此术有验。遂至浑身脱去。谓之形神俱妙。而人间厚爱此身。怕腊月三十日慞惶。竞传归真之法。除夜望影唤主人翁。以卜日月听楼鼓。验玉池觇眼光。以为脱生死法。真诳谑闾阎。捏伪造窠。贻高人嗤鄙。复有一等。假托初祖胎息说。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互指授密传行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或希三五百岁。殊不知。此真是妄想爱见本是善因。不觉堕在荒草。而豪杰俊颖之士。高谈大辩。下视祖师者。往往信之。岂知失顾步画虎成狸。遭有识大达明眼觑破居常。众中唯默观悯怜。岂释迦文与列祖体裁。止如是耶。曾不自回照始末。则居然可知矣。海内学此道者。如稻麻竹苇。其高识远见自不因循。恐乍发意未深入阃奥。揭志虽专跂步虽远。遇增上慢导入此邪见林。未上一错永没回转。其流浸广莫之能遏。因出此显言。庶有志愿于大解脱大总持。可以辩之而同入无生大萨婆若海。泛小舟济接群品。俾真正道妙流于无穷。岂不快哉。

辩伪

老汉生平。久历丛席。遍参知识。好穷究诸宗派。虽不十成洞贯。然十得八九。亦通会示徒。自不造次。不知何人盗窃山僧该博之名。遂将此乱道。为山僧所出。观之使人汗下面赤。况老汉尚自未死。早已见如此狼藉。请具眼衲子详观之。勿认鱼目作明珠也。

佛事

为智海法真和尚入龛

释迦双树示寂。偃卧吉祥。法真智海告终。端坐行上。四十年道价。七十一生缘。德播寰中声驰海外。人天敬仰朝野倾崇。此望永作梯航长光佛祖。岂期忙中缩手。闹里抽身。最后皇都大作佛事。今则未埋玉树。先入云龛。公案现成须至一决。大众因行不妨掉臂。伎俩不如帐样。为瑞为祥无边无量。请老和尚且出方丈。

为佛眼和尚举哀

三十年行道。海上第一人。飒然恁么去。唯见不酸辛。虽然如是。须知佛眼未曾生未曾死。未曾去未曾来。正与么时如何。乃指龛云。我与雪峰同条生。不与雪峰同条死。要知末后句。分明普请大众齐声举。乃云。哀哀。

为佛眼和尚下火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放出三昧火。阇维金色身。有条攀条无条攀例。故褒山佛眼禅师。道播四海名闻九州。二十年间三据大刹。退席褒岭宴坐钟山。以平生所受用栗棘蓬。驱耕夫之牛。以杨岐所付嘱金刚圈。夺饥人之食。传持一大事。提振向上机。衲子云从诸方景慕。岂谓一弹指顷。坐断报化佛头。谈笑之间。遽失人天正眼。今则乾坤廓落人境萧条。雪映高山风清大野。圆顶后相放万里神光。大众正与么时还委悉么。看取亘天红焰里。华发优昙大地春。

为妙禅人下火

昨日一个正可怜。今朝一个更凄然。翻身踏著曹溪路。妙体堂堂没变迁。妙师爱参禅。祖佛要齐肩。索然恁么去。一朵火中莲。生也浮云突出。死也空华倏没。顶后圆同太虚。毕竟非心非佛。大众。看取一道红光。灿破无生窠窟。

为佛真大师下火

触目菩提真解脱。顶门正眼耀乾坤。透得生死关。廓然无起灭。佛真大师。生平滴水滴冻。勇猛截铁斩钉。举世重其为人。闻见莫不钦叹。内侍丛中跳出。衲僧队里修行。渊圣锡徽名。皇名赐度牒。惊群伏众绝类离伦。将谓万里前程。岂期百年顷刻今则翻身长往。透出金圈栗棘蓬。顶后圆光应现无生大火聚。佛真佛真。急著眼保云程。一炬红光才举处。毗卢顶上任纵横。

为范和尚下火

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顾生。故能成天下之大名。衲僧家透脱生死不惧危亡。故能立佛祖之纪纲。昭觉和尚神机峭拔。智辩滔天。肘臂下有符。顶门上具眼。奋喝散白云底意气。操打破虚空底钳锤。一归锦官两住雄刹。辟开荆棘路。坐断是非关。接物利生光扬佛日。临岐一著摆拨便行。绝后光前头正尾正。如今既到这里。可谓世缘毕备。末后殷勤截断。路头一堆猛火。大众且道。毕竟向什么处去。举火炬云。烈焰亘天留不得。当空宝月镇长圆。

为亡僧下火

五蕴山头涅槃路。四方八面没遮襕。通身尽是金刚眼。一粒灵丹火里燃。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汪正球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