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趣如空禅师是唐代高僧。野翁晓禅师法嗣,俗姓施,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如空白幼出家,曾一度跟随法舟济禅师参学数载,后来投嘉兴东塔野翁晓禅师座下参学。每次人室请益,只要无趣禅师陈述见解,野翁禅师皆不称可。天长日久,无趣禅师被弄得茫然无措。
一日,野翁禅师告诉无趣禅师道:我有一言,要与汝说。无趣禅师以为他真的有所说法,便洗耳恭听。可是,野翁禅师却只是笑而不答。无趣禅师再三恳请,野翁禅师还是笑而不答。无趣禅师于是始具威仪,作大展礼,长跪哀请。野翁禅师道: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贵在直下体究。子若果信得及,可放下万缘,参个一归何处。无趣禅师于是谨遵师教,从此以后,便死心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
三年后的某一天,无趣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雄鸡一声长鸣,终于当下悟道。无趣禅师喜不自胜,便直趋丈室,请求野翁禅师印证。野翁禅师听了他的汇报,便举古德悟道公案,反复诘问、勘验,无趣禅师皆能一一透过。野翁禅师于是便将衣法交付给无趣禅师,并示偈云:
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
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
无趣如空禅师得到野翁禅师印可之后,遂闭关静修。在闭关之前上堂云:三十余年参礼,请益十方宗匠。问法皆云无说,问佛皆云无相。幸得无相无说,不觉顿空伎俩。追昔脚跟失却便宜,今喜眉毛端在眼上。从斯去,去草鞋,即便拗折拄杖。拍双空手人玄关,坐看阴阳消长。并作偈曰:穷子还归长者宅,善财参遍杂华林。大干收拾毫端内,推出虚空掩上门。闭关期满,大众为如空禅师启关,禅师出关后说偈云:自结玄关自活埋,自吾闭也自吾开。一拳打破玄关窍,放出从前者汉来。如空禅师出关之后应众檀越之请住锡敬畏庵,从此在此开法传禅,接引大批禅宗学徒,直至终老。
无趣如空禅师不仅在禅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僧。他的诗歌常常将自己对参禅的体悟融人到诗歌之中,是典型的以诗说禅的佳作。无趣如空禅师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歌,这些诗歌都收录于《无趣如空禅师语录》中,我们这里选取他的两首《参禅诗》,来分析其诗歌所蕴含的佛理禅意。其《参禅诗》之一为:
参禅不知要,奔驰言语道。衣底摩尼珠,纸上去寻讨。
心地闹暄暄,尘缘忙扰扰。终日打葛藤,生死何时了?
这首诗歌批评了一些禅宗学徒不知道从内心用功,而只知道在言语文字上来推究。这些执著于语言文字的人虽然每天忙忙碌碌,却永远也无法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白白地浪费了许多美好时光。诗歌的前四句参禅不知要,奔驰言语道。衣底摩尼珠,纸上去寻讨。说的是一些禅宗学徒抓不住参禅的要点,每天在语言文字上做功夫。他们不知道禅宗的修证方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时开始,禅宗这种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证道方式便被禅宗学者所继承。达摩祖师来东土弘法,主张凝心壁观,究明心地的修道方法,也将语言文字排斥在外。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则是一位不识字的文盲,当韶州曹候村无尽藏比丘尼向他请教《金刚经》经义之时,慧能却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大为吃惊,他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能够解说经典。当他将自己的疑问讲给慧能听后,慧能对经文做了细致人微的解说,无尽藏比丘尼听过解说,不禁心悦诚服,赞叹慧能是奇才。在宋代之前,禅宗祖师在接引学人时,往往是通过参究话头,扫除学徒情见的方式促使他们开悟。从来没有哪一位禅师劝弟子通过看经闻教的方式来明心。禅宗的修证方式不仅不主张看经拜佛,更有甚者,像临济宗接引弟子时,竟然达到了呵佛骂祖的程度。诗中的摩尼珠是指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这种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空禅师在这四句诗中指出,禅宗的悟道方式不是语言文字的解说,也不是通过读诵经典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真正要使自己明心见性,每一位禅者都要反观自心,且不可心向外求,舍本逐末,与禅悟背道而驰。
心地闹暄暄,尘缘忙扰扰,终日打葛藤,生死何时了四句,批评了那些所谓的修道之人终日被尘世中五欲六尘所缠绕,那颗充满贪嗔痴的心永远也静不下来。这样的人虽然身出家,但心却没有出家,他们整天与俗世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纠缠不清,每天为了俗事而奔忙。由于心中有了杂念,他们便难以静下心来修道,即使勉强静坐参禅,也是妄念纷飞,俗心难了,所以,如空禅师感叹这些人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脱生死呢?
如空禅师的第二首《参禅诗》为:
参禅不即坐,工夫随处做。运水与搬柴,供茶并送果。
黄梅尝负薪,东山曾执磨。作用尽真机,头头皆可悟。
在这首参禅诗中,如空禅师针对处于迷途中的禅子,指出了正确的修道方法。诗歌的前四句说:参禅不即坐,工夫随处做,运水与搬柴,供茶并送果。这四句诗歌所讲述的是禅宗祖师所倡导的方便灵活的修证方法。很多祖师都认为,参禅并不仅仅局限于坐禅,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作为都是参禅。所以云门宗的许多大德都主张日用是道,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一切劳作行为都是在修道。唐代大居士庞蕴曾作《日用事无别》偈云: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般柴。
可见,禅修的神通妙用,就是运水搬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运水时运水,搬柴时搬柴,就是莫大的神通妙用。日用无非道,安心即是禅。佛法存在于日用中,是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般的平常心是道,能在日用中体现出高情远韵就是禅。
六祖慧能大师对参禅的理解则更为透彻。他在《六祖坛经坐禅品》中说:
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慧能大师认为修道并不是完全依赖坐禅。只要你能达到禅定的要求,在运水搬柴的劳作中同样能够证道。慧能大师还对坐禅和禅定的意义作了解释,认为我们只要能对外在的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从而达到自性清净,明心见性的目的,就是坐禅。不一定要像枯木一般静坐求开悟。
禅宗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扫洒做饭等劳作,都是在参禅。所以,在中国禅宗史上,有许多高僧都是在日常劳作当中开悟的。如沩山灵佑和无着文喜禅师曾经在大寮中做饭多年;香严智闲禅师在跟随沩山灵佑学法不得证悟之后,来到南阳慧忠国师遗迹朝拜并安住下来。有一天,智闲禅师正在割除草木,随手扔出一块碎石,那石头恰巧打在竹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香严愣了一下,突然省悟了。类似灵佑、文喜和智闲禅师这样的在日常劳作中开悟的禅师不计其数。所以,如空禅师告诉参禅弟子,参禅并不一定非要坐,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用功夫,只要你心在道上,你所从事的运水搬柴,供茶送果的劳作都是修道,都能够在修行上取得一定成就。
黄梅尝负薪,东山曾执磨,作用尽真机,头头皆可悟四句,以六祖慧能大师的人生经历为例,来说明一个人只要心安住于道,他就能够在日常行事当中体会到禅味之乐。慧能大师的经历可谓坎坷,但他却慧根独具。他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以卖柴为生,却在一次卖柴间隙,听人读诵《金刚经》而有所悟。为了求得正法,他在人的指点下到黄梅亲近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经过对他一番问对,了知慧能根性不凡,为防止别人的加害,便命他到后院从事舂米、劈柴等杂务。等到因缘成熟之后,弘忍亲自密室传法给慧能,并连夜送他南下。从而,成就了一代祖师。如空禅师在这四句诗中引用慧能悟道的事例,来激励后世学道的人,只要心中怀有道念,你的一切作为都是在修道,都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就。
如空禅师的这两首参禅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一些参禅者与道相违的不良行为,并进而指出了正确的修道方法,引导习禅者用功办道。今天重温如空禅师的这两首诗歌,相信对我们的习禅修道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End
绍云老和尚今天,我们能在这个道场用功办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师,他当年到这里来修行,历经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禅七,能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我们过去无始劫来种的善根,才遇到这个殊胜因缘。既然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诸位同修想想念佛为的是什么?不外现在能消灾免难,将来能往生西方。消灾免难即是修福,往生西方即是修慧,若现在不能消灾免难就是没有福,现在既是不能消灾免难,将来要往生西方就很不保险。既是不能往生西方就是没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梦 参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是根本。行的时候应常念:人终究是会死的,不一定活到八、九十岁才死。死是没有规定的。大家都活到九十岁?不可能。你得念生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一.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收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阿里巴巴之外,马云现在最喜欢谈论另外一件事情是太极。譬如在与星爷名为天马行空的巅峰对话上,周星驰说,上台之前,马云和他聊得最多的事情,除了太极,还是太极。兴之所至,马云还与星爷现场切磋了一段太极拳。事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道家与扇结缘已久。道教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他手握的棕扇也称蒲扇、芭蕉扇,是通灵的道教法器。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在武当山学艺,后来便常佩戴七星宝剑和羽扇,他手握的鹅毛扇,既是佩饰,也是修道之人的象征,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