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禅的起源与传承_禅在当代的意义_习禅的正确意义
2025-04-14 07:51

一、禅的起源与传承

禅,是梵语禅那Jhana(Dhyana)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而成Jhan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养)习、功德聚(丛)林、入定、静虑、弃恶等。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觉照正法的实践与安住。

相传佛陀在世时,曾经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们以心印心,两相契合。这是禅的最初传承。

关于拈花微笑的典故,相传当时灵山会上,有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供佛。佛随即拈花示众,并环顾左右,好象对大众有所徵询。可是在场的大众茫然不知佛之用意何在,此时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领悟其中的妙旨,佛陀便知迦叶已经领会于心。即于大众中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授与摩诃迦叶。所以迦叶尊者即被后人尊为禅宗在印度传承的初祖。

禅宗在印度的传承,经过阿难陀、商那和修、优婆掬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密等,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大师。

二、禅在中国的发展

由达摩大师来到中华,开创了中华禅宗一脉,达摩大师也就成了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武帝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中国来到广州,先是在南京见到了梁武帝,后来又渡江来到北方。据说菩提达摩在北魏都城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壮丽精美,自言年已15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后来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当时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减,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想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达摩大师曾对慧可说偈曰: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预示着禅宗一脉将在华夏发展为五支,这五个宗派都是属于禅宗的派下,即禅宗的五家分灯。

禅宗的五支其一为沩仰宗。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佑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沩仰宗。

其次为临济宗。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故称临济宗。

第三为曹洞宗。开创者良价和他的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的洞山,吉水县的曹山,举扬一家之宗风,故称(一说曹洞的曹是指洞山上承曹溪而言)。

第四为云门宗。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故后称它为云门宗。

第五为法眼宗。开创者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给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故后世称此宗为法眼宗。

慈明楚圆的弟子黄龙慧南开创黄龙宗,另一个弟子杨岐方会,开创杨岐宗,这两宗加上五家,叫禅宗的五家七宗。

禅宗的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是文字以外的信息,不依赖文字,直接符合真心;教外别传,是禅宗对一代佛教(时教)表示自己的地位,也是禅宗的教相判释。

三、禅法的种类与思想

我们知道,禅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觉照正法的实践与安住。因此除了禅宗以外,佛教中还有种种之禅法。概而述之,有:

l、外道禅――是印度通行的禅,以生天为目的。

2、凡夫禅――实践五戒十善,即凡夫所行的禅。

3、小乘禅――足以小乘法,数息来进行思维修养,安般守意的,即安世高系统的禅。

4、大乘禅――也叫菩萨禅,以安般、不净、慈悲、因缘、念佛五门禅为对治内容,东晋至梁之间流行的禅观。

5、最上乘禅――也叫如来清净禅,以证悟大乘佛教如来藏佛性为根本的如来禅,即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就是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后来叫做祖师禅。

禅的思想与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和静的功夫。其止静安虑的修习功夫、与佛教的禅习如出一辙。

根据《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的解释,认为通过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禅定修习,可以制服烦恼,引发智慧,超凡脱俗,抵达彼岸。禅定是菩提树下证道的助力。

禅是我们人人所具的本来面目,真如理体;是真我的体现。古德所言我们应拥有一颗禅心。禅定,是菩提树下证道的助力。

我们有了禅,若有烦恼时,进行观想、觉照,使心归于一念,制心于一处,遇到任何事,哈哈一笑,万事皆休,何乐而不为。为什么不享受你不生气的权利呢?

四、禅在当代的意义

凡做一件事,都有原因,如吃饭因肚饿,穿衣想保暖,住屋为避风雨等。为什么要静坐、习禅?首先要知道人的一期生命,是身心的组合,即精神与物质的结合,身体来讲是物质,即四大的结合,四大种中若一大不调和,即会产生一百一十种毛病,若四大不调便有四百四十种毛病产生,细胞的组织是新陈代谢,生灭不已,这是生理方面而讲。至于心里,指的是我们的思想念头,时刻起伏不停,前念过去,后念续来,为此会消耗体能,降低智慧功能,并产生种种毛病,如失眠、血压提高,精神衰弱、头晕眼花等。

由于有以上身体与精神的各种毛病,所以需要静坐习禅调理身心,减少杂念,使头脑保持轻松与冷静;并且习禅、静坐能使四大调配,减少各种疾病,增进食欲,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受用,一种体验,一种方法和手段,一种生活艺术,同时,也是一条通向解脱之路。对禅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境界是觉者的生活境界,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佛的安详、自在、喜悦的境界。

五、习禅的正确意义

习禅,又名静坐、打坐、宴坐,或叫坐禅。名称虽不一,意义却相同。

《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1.禅,2.定,3.三昧,4.正受,5.三摩提,6.奢摩他,7.解脱,亦名背舍。

祖师禅把悟见众生本具的本觉真性,叫作慧;把修见众生本具的本觉真性,叫作定;这种定慧就叫作禅,使整个心性显现。

习禅有三步骤: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基础,调息是方法,凋心才是坐禅,习定之目的。

古德言: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坐禅要善调养身心,在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于凋整身心。

历代介绍修行禅法的经典很多,下面列举大小乘禅法的几部经典:

1、小乘禅法经典:后汉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道地经》。

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

2、大乘禅法经典: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南朝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鸠摩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

禅宗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禅法有五门禅,或称五停心观、五度观门。即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另一种说法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

数息观:修习数息观这一禅法的六个环节,即六妙门(六事):数、随、止、观、还、净。数息观,梵语译称阿那般那,东汉安世高译作安般守意,或译出人息、息念观。阿那(Anna)意为人息,般那(恤ana)意为出息。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曰:安为人息,般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但竺法护译的《修行道地经》在卷五有不同的解释:出息为安,入息为般。安即阿那,般即般那。两者解释不同,但都说得通。若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吸气和呼气,简称呼吸。修禅法的初级阶段可借助呼吸的出入,来调节身心,使思虑集中,逐步进入禅观。

数、随、止是禅观的准备;观、还是禅观的中心阶段;净才是禅观的目的。在修习数息观当中,可以进入十六特胜(胜行)的意境,不管进入什么阶段,都应念息出入。

随:即意念集中,随顺着呼吸的出入,很自然地呼出和吸人,但不再数次数。《坐禅三昧经》卷上曰:人息至竟当随,莫数一;出息至竟当随,莫数二。可感觉出入息的差别和长短、冷暖,不可生杂念,通过思虑呼吸,观想事物的无常性,进而想到自身不外是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皆非我所有。

止:通过数息、随息的步骤,心已经高度集中,真正达到入定,系心一处,是名为定。

观:是正式进人观察和观想的阶段。从观想出人息的生灭无常,进而观想构成人身基本成份的五蕴的生灭无常。《安般守意经》说:何以故止?欲观五蕴故;何以故观蕴?欲知身本故。观想的内容可以有很多,除了观五蕴外,还可观四大、十二因缘。若作进一步的观想,即可通过转观。

还:也译为转观、转,是将意念从注意气息的出入、长短,对人身五蕴等的粗略观察,引向更细密深入的观察、思维。从观察具体的东西到观察一般的道理,从念息的出入,可以转到念身、受、心、法的四念住(处),进而观想四谛。

净:即清净,通过转观,领悟诸法无常、苦、空、无我和四谛之理,培植善根(所谓见道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经历四禅,断除情欲烦恼,增长智慧,最后可达到清净解脱。

End

海潮音之意义及其旨趣

◎印 顺太虚大师创办本刊以来,已进入三十四个年头。当时就定名为海潮音,所下的定义是:人海潮中之觉音。我们抱着小鸟救火的精神,决不因力量的微薄而自馁;遵循虚大师踏出的径路,尽我们的智能,来播送人间的觉音

把精进努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 明 一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佛陀也在各种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我们精进,比如在《大方广宝箧经》中说:菩萨所有善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办。等等。而在《离睡经》中更是教导我们要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胡桂勤 近来读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基罗传》,深深地被其中的一个故事所吸引。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李炳南:动物注定要死,放生意义何在?

答: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发心正确不怕没回报

发心正确不怕没回报达真堪布我们经常说,发心重要,发心正确就行了。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我们上班工作的时候也是,发一个好心,跟周围的人结个善缘,自己尽心

正确称呼佛教出家人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人活一辈子,意义何在

◎ 学 诚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付出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成果,非常不甘心,又有点怀疑自己,应该怎么思维呢?感恩师父!答:不一定是没有成果,而是自己眼里只有特定的结果,对其他的收获视而不见。问:师父

礼佛的三个重要意义

◎ 惟 传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现在大家就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以后这个时段你进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浴佛的意义

浴佛的意义◎ 衍 慈释迦略史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四月初八佛陀诞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从幼聪智非凡,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二十九岁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正确高效的睡姿“吉祥卧

肾虚的人要想身体快速恢复健康,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正确的睡姿,在最高效的睡眠时间段入睡。因为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补是天补,是第一大补药,比吃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达照法师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告诉他:修行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由我们的业构成的,业的善恶好坏决定了我们这个世界和身心的好坏,业就是行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孙绪会《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 法也。妙是佛家对一切至美之物的命名。可见在佛教里,不可恩议是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佛教审美有几个特点:第一,超越性,世俗眼光看来不可

花开的意义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想赚钱要有正确的发心

想赚钱要有正确的发心达真堪布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但都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这样你在精神上不会有压力

当代的正念

当代的正念◎ 徐 钧 1980年前后,生物学家和禅修者卡巴金等人,在美国通过对韩国禅宗和南传佛教内观禅修的学习,根据西方文化进行整合,并广泛传播,发展出著名的正念减压课程(MBSR)。之后,一些心理学

正确面对苦

◎ 乐 根(1)调整看待苦的心态面对苦,人们习惯的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但是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调整看待苦的心态。第一,要勇于面对现实,如果问题还有解决和处理的方法,就根本不必生气;但如果问题已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正确认识佛教

◎ 楼宇烈现在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其实对于禅宗大家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关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禅宗应该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正确阅读经典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

◎ 王雷泉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佛法不是坐而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念佛,心态一定要正确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佛说人生是苦的意义

◎ 弘 一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

洒净的真正意义

好几种,这是我根据佛经理解的。洒净的意义是把加持了大悲咒的水洒出去;第一个作用就是清场。洒出去,洒到谁身上,沾谁谁得度,这也是救度众生结佛缘的一个含义。比如,我想在这个地方举行一个什么佛事活动,这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