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禅门钳锤出祖师
2025-04-14 11:33

培育僧才是丛林(禅林)重要的职能之一。《禅林宝训》中,载有法演大师曾经讲过的一段话: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是说丛林(禅林)就像一个大熔炉,是用来陶铸凡愚而成圣贤,培育僧才器格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平台。学僧中有智、愚、贤、不肖之类别,要仰仗住持大德们有良好的教化方法,若能平等地引导学人,因人施教,使之觉得有所师承,秉承宗风道风,自然能够向上向善,见贤思齐。

但是,法演大师也有所担忧: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辈当何取法?时下诸方丛林担任住持的,多不守古训法度,对于往圣前贤所立的典章律制,置若罔闻,只是凭一己之好恶,自以为是,感情用事,把前人留下来的规范一概革除。如此纵情恣意,叫后辈学者该如何取法呢?法演大师的担忧,对当今佛教的生态环境,尤其对僧才的培养同样具有警示作用,其话语震耳发聩。

因为丛林教育把成佛作祖作为实现的终极目标,把陶铸磨炼作为实践的手段,故历代高僧大德都把解行并重、宗教兼通,作为培养法门龙象的标准。明末高僧晦山戒显仿《孙子兵法》十三篇,撰《禅门锻炼说》,列有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奇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等十三章。这十三篇主要是针对当时宗下的流弊而提出的一部整理禅林、锻炼禅众的方法。圣哲古贤去日虽遥,翻看他们成就祖师的过程,温习他们曾经的锻造历程,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寻找出适合现今丛林培育僧才的思路。

日本的宜牧和尚,九岁投龙胜寺大法禅师处出家,十九岁请求外出参学,大法不许。宜牧一气之下,离开龙胜寺,一直游历到京都。在京都,他谒见了南禅法叔,与之相洽行脚选师等问题,法叔嘱其一定参仪山禅师。

于是,宜牧到仪山禅师的道场冈山曹源寺,请求挂单,以期有机会亲近禅师。因为寺内僧众已满,仪山家风又险绝,不作方便接人,很少接受外来的僧人挂单。宜牧心意坚决,丝毫不动摇,蹲居在山门口三天,当时又是下雨天,他浑身湿透,但一动也不动。乃至到了第七日,才被允许进寺挂单。刚见面,仪山禅师就让他参赵州和尚狗子有佛性无的话头。时间过去了一夏,宜牧也没找到入处。入冬安居期间,他发奋参究。消灾法会举行,当大众齐念般若经转读六百卷时,宜牧有省,即向仪山呈上见解,仪山并未认可,问道:般若且放置不顾,无字作么生?

宜牧不答,反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何区别?!

仪山大喝道:你这个高慢的小和尚!一拳打下去,并把他赶出丈室。宜牧懊恼不已,意欲返回自己的寮房。方丈室关门的声音冷冷地冲刺着耳根,他豁然开悟:有与无都是自己肤浅的认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再而入室呈其所见,仪山首肯了他的见地。

仪山家风森严而绵密。有一次,仪山洗澡时因水稍热,叫弟子打凉水来掺。宜牧跑过去,提起水桶,倒出桶里剩下的小部分凉水,准备汲水。仪山眼光如炬,破口大骂:混蛋!大小事物各有用处,何不活用?浇树,树也欢喜;浇花,花也开心。因地修行,培德第一。你这没道心的愚僧,真是个糊涂虫!

是!是!宜牧应诺,并不还口,而是记住了这个痛诫,铭刻于心,并把滴水二字,作为自己的法号。

还有一次,宜牧用一张自纸擦鼻涕,仪山很不客气的说:你的鼻子有这么尊贵吗?清净的自纸得之不易,你不是在糟踏自纸吗?还修什么行啊!

仪山门下很多学僧都受不了这种冷峻的禅风打了退堂鼓,只有宜牧坚持下来。宜牧禅师就是后来的滴水和尚。后来滴水宜牧禅师荣膺天龙寺的管长,与独园禅师等,被称为明治时期佛教的重镇。

滴水和尚的弟子峨山,在师门下也深受磨砺。他深有同感地说道:僧有三种:下等僧利用家师的影响,来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以世尊为楷模;上等僧在师家的楗槌下日益强壮,找到自己的天地。

法远圆监是中国禅宗临济宗的一位禅师。期初,他与其他七位僧人听说汝州叶县广教院的归省禅师禅术高明,便相约前去参学。当他们冒着严寒,顶着纷飞的大雪,千里迢迢,来到广教院归省禅师处时,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归省禅师一见到他们,就大骂不止:你们来此何为,我哪有闲饭养你们这些闲汉?快滚快滚!八人面面相觑,仍然不肯放弃。归省见他们犹豫不决,又舀水朝他们泼去,八人的衣褥尽湿;归省接着抓起大把香灰,向他们身上撒去。除了法远和义怀二人整衣敷具,长跪不起外,其余六人忿怒不已,纷纷离开了广教院。

归省禅师又朝法远和义怀喝斥道:他们都走了,你们为什么还不走?法远恳切地答道:我二人千里来此参学,岂以一勺水泼之便去?就是用棒责打,我们也不会离开。归省禅师道:既是真来参禅,那就去挂单吧。

法远禅师挂单后,曾任典座之职。广教院生活极为清苫,一日,归省禅师外出,众僧央求法远煮一顿好粥,来改善一下生活。法远心生怜悯,未曾禀告主管职事,擅自取了油面作五味粥供养大众。归省禅师得知此事后,呵斥法远道:你这不是私盗寺院常用之物做人情吗?叫执事僧估算法远的衣物价值多少,一一估价后,悉数偿还常住,然后罚杖三十,赶出山门。

法远虽被驱逐山门,但仍不肯离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卧。归省禅师知道后,又呵斥道:院门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为何在此行卧?将房租钱算给常住。说后,就叫人迫算房租钱,法远禅师毫无难色,遂持钵到市街为人诵经,以化缘所得偿还寺院。

不久,归省禅师对大众说:法远是真正的古佛,真正参禅的法器。于是叫人请法远进堂,当众付给法衣。法远承继了归省大师的衣钵后,奉命到枞阳浮山开演教法,终成为临济宗一代祖师。

宋高僧灵源惟清说: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用磨刀石去磨各种器物,虽然看不见磨石消损,日积月累,总有磨光的时候;种植果树蓄养家畜,我们一时半时看不到成长,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就明显感到已长大。同样的道理,我们做人或修道,能够不断地积德行善,暂时虽看不到好处,但必将得到真实受用。至于背理弃义之人,虽然目前看不到他有什么恶报,然而天理昭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学道之人果能记住这段话,而在丛林中践行道法,在禅林的大熔炉里历练,努力积功累德,将来必成大器,流芳百世。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三位祖师往生经过

◎ 大 德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夜里一时半,大师从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于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祖师的行持!

梦参长老我们只看见祖师开悟,没看见祖师行持!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