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对答中看禅宗意旨
2025-04-14 13:22

《五灯会元》是宋杭州灵隐寺僧普济,合《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嘉泰普灯录》五种佛教灯录,删节编辑而成。全书二十卷,记录了1963位禅师在禅的生活世界中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他们的语录。所记禅师并按禅宗五家七宗分卷叙述,突出重点,删繁就简,仍是禅宗集大成之着作,是传世的禅宗经典。

在《五灯会元》所载禅师问答语录中,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问答就有133处,还有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法大意?等同一类问答也不计其数。在这里仅对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进行解读,旨在从禅师们对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回答中,了解中国禅宗意旨,了解中国禅宗的精神实质以及鲜明的特点与突出的个性。

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有僧问经山道钦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

有僧曾问石霜庆诸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乃咬齿示之。僧不会,后问九峰曰:先师咬齿,意旨如何?峰曰:我宁可截舌,不犯国讳。又问云盖,盖曰:我与先师有甚么冤仇?

有僧问伏龙一世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你得恁么不识痛痒。

僧问百丈道恒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往往问不着。

僧问报慈行言导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此问不当。

僧问药山圆光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道甚么。

类似此种问答还可以列举许多,虽然禅师对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回答不同,但所要说明的是祖师西来意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可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就要追溯到禅宗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据《指月录》卷一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

释迦拈花所示,迦叶微笑所悟,此乃禅宗之缘,之本。自此禅门开示,佛教经论,都绕不开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核心。

祖师达摩自印度西来,开创中国禅宗,所以才有祖师西来意之说。并在禅宗中作为述语,说白了就是问初祖达摩自西天来此土传禅法,究竟意思如何?究此意思者,即究佛祖之心印也。随着禅宗的发展和外来经典的传入,人们对外来禅宗的过程的繁琐,体系的庞大,名词概念之多等有不同看法,并想克服印度佛教的种种蔽端,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佛教。例如天台宗纳三千于一念,华严宗融理事于真心,都强调人的本心的作用,这一趋势到禅祖惠能以后更是变本加厉了,并有不立文字,废除经典之说[7]。同时禅宗融入民间,要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就得要适应社会、适应大众。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中一再强调: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者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8]。

惠能的本意也是劝人不要执着于经典,如果想依靠阅读经典,死啃书本就能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切经典文字,都是因人而设,因人而异,并非是一成不变,包涵一切,而最根本的是悟,不悟即使是佛也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也就是佛。

随着禅宗的发展和深入民间,慢慢地不但否定经典文字的作用,就连语言对禅理悟入也失去了作用,因此就有种种对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回答。径山道钦说:待吾灭后,即向汝说。九峰禅师说:我宁可截舌,不犯国讳。百丈道恒禅师说:往往问不着。报慈行言禅师说:此问不当。如此等等,说明了禅宗意旨是不立文字,非关语言,不可言说,问不得也答不得,如果一说,即不是禅,因此禅师们碰到弟子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时,或拒绝回答,或答非所问,或语含禅机,或棒打,或喝斥。

如五灯会元卷七载:

僧问:如何是菩提?师打曰:出去,莫向这里屙。问:如何是佛?师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问:从上宗秉,学人还有分别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

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这便是禅宗大德高僧所坚持的观点。想要开悟,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文字说明,没有言语解说,也没有禅师指引。

如法明和尚在未悟之前,整天专心注解佛经,所以他感叹地对大珠慧海禅师说:唉!现在的禅师呀,多落于空洞。大珠慧海马上回答说:不,恰恰是你落于空洞。 法明和尚一听,心里感到十分惊异和疑惑,心想我整天埋头注经,而对佛典的白纸黑字,最实在不过了。于是就问道:我怎么落于空洞了?慧海禅师说:声音是实在的,如果你在声音上面非得加个名字、语法,那名字、语法不是空的吗?佛教经典也是纸墨文字,你执着经典岂不是落于空洞?法明和尚仍然想不通,不服气地反问说:那你落于空洞吗?慧海禅师坦然地回答道:不落。法明又问:那为什么呢?慧海禅师便对他说:文字、语言都是从智慧中来的,让智慧显现怎么会是落空呢?

大珠慧海禅师在这里告诫我们说,禅既不是可以描述的事又不是可以言说的理,它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因此,文字、语言都不能表示其真切,只有亲身体会才真切。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对这个问题,不知者自然不知,也就无法回答,知者往往哑口无言,不作回答,因为这是不关文字,不关言语,所以不须言说,只有那些初涉禅门,似懂非懂,似是而非者,往往说东道西,引经据典,论说再三。

二、平常心是道,道不远求

僧问仁王钦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闹市里弄猢狲。

僧问芭蕉继彻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着体汗衫。

僧问灌谿志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钵里盛饭,鐼里盛羹。

僧问泐潭景祥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十个指头八个丫。

僧问天睦慧满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三年逢一闰。

僧问太平慧懃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吃醋知酸,吃盐知咸。

禅究竟是什么呢?这问题道似复杂,实是简单,正如青原禅师所说:禅就是我们的心。当然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那颗平常心。而所谓平常心就是自然之心,自在之心,纯朴之心,无欲之心,也就是禅心。

禅宗四祖道信在牛头山见到法融时,法融正在打坐,四祖道信走到他身边,他仍旧是旁若无人,端坐不动,于是道信就问他说:你在这里干什么?法融回答说:观心。道信又问:是什么在观?被观的又是什么?法融一听,茫然无对。这说明法融虽然在观心,但对心的理解还未透彻。因此,道信点拨他说: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其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曾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15] 。

道信这一番话,虽是在论佛,事实在说心,他所说的心,就是平常心,汝但任心自在,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即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不被境转。因此,他又告戒我们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这说明禅是精神上的最彻底的解放、解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自由。禅是自然流露,是平常心的反映,既不能伪装,也不能假作,只有平平常常,实实在在,无执无求的自由自在的心,才能真正感悟到禅的真谛。

学佛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心安。因此,人的生活环境的好坏,生活条件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安宁,活得自在。活得自在就得有一颗平常心。我们所说的平常心,正如泐潭景祥禅师回答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时所说:十个指头八个丫般的平常,十个指头当然是八个丫,这是最为自然,实在,真切的事实。禅就是这么样的平常,并存在于我们的身上。而天睦慧满禅师在回答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时说:三年逢一闰。这与十个指头八个丫一个道理,强调禅是自然的、普通的、也是平常的;而我们不必用分别心去寻求,如果特意去寻找你所谓的禅,那也是徒劳无益,枉费心机。

赵州从谂问师父南泉: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从谂又问:有目标可遵循吗?南泉说:有目标就错了。从谂听后说: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南泉说:道不在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才是真正的智慧。得道的人虚怀若谷,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阻碍。南泉在这里一再要求保持平常心,同时反对过多的理性和知识,因为过多的知,蒙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与禅的本意是一致的。

那么,禅又在哪里呢?芭蕉继彻禅师回答说:着体汗衫。告诉我们道不远求,就在我们的身上,并且似汗衫般紧紧地贴着我们。仁王钦禅师也说:闹市里弄猢狲。也是说禅就在我们的周围,谁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隐藏,也没有什么希奇,就好似闹市里耍猴般的平常。

我们在这里说平常心是道,那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等皆为平常心,而以平常心去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穿衣吃饭、挑水担柴则即为道。

记得章禅师还是一个云水僧时,曾在投子禅师座下参禅。一天,章禅师干完了活,在庭院里碰到投子禅师,投子禅师以一杯茶慰劳他,在斟茶时问章禅师说:这杯茶如何?

章禅师双手接过茶后说:森罗万象皆在这里!投子禅师一听,便说:森罗万象,皆在这里,如此说来,这是一杯不同寻常的茶,假若随随便便喝下去,谁知道会有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章禅师年轻好强,有恃于自己对禅的心得,在禅师尚来说完话时,就突然把茶倒在地上,并且机锋严厉地说道:森罗万象在哪里?

章禅师自以为表现了灵敏的禅机,而投子禅师这时轻言慢语,非常平静地说道:可惜一杯茶。章禅师这时却掉转话锋说:这只是一杯茶。投子禅师这时仍不放过章禅师,以他的话重复道:虽只是一杯茶,森罗万象却在这里!章禅师一听,可无话可说。

虽是喝茶,但在禅者在眼里,这就是生活,就是禅法,就是森罗万象,宇宙万物。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但一般人却认为这只是一杯茶,因此说,禅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 方广锠《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从《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祖堂集》卷三老

龙牙西来意

◎ 圆 悟有一种人往往要做许多无谓的事情,好像堆山积岳似的,才足以填补他心灵的空虚;也有一种人用尽种种办法来掩饰自己的缺失,好像非捣墙筑壁就不能遮掩自己的过咎似的;甚至也有一种人想要抑制心思的活动,不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三位祖师往生经过

◎ 大 德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夜里一时半,大师从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于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祖师的行持!

梦参长老我们只看见祖师开悟,没看见祖师行持!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刘一明祖师传丨吾将上下而求索之修道需先行人伦

[摘要]当刘一明祖师回到了龛谷峡,再次请教樊仙人时,将他的经历告诉了老师。听罢,樊仙人向他强调了行人伦对修天道的意义,决意让他回家。同时,老人也肯定了刘一明的修行,将毕生所学传给了祖师。文/贾来生乾隆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方广锠:《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方广锠《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