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一无造作,了无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
这首诗出自黄龙慧开禅师的名着无门关的第十九则,琅琅上口,最为佛弟子所爱诵。黄龙慧开世称为无门和尚,传记散见于《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大正藏》5l册,708页)、《增集续传灯录》卷二(《续藏》142册,779页)、《五灯会元续略》卷三(《续藏》l38册,906页)、《五灯严统》卷二十二(《续藏》139册,962页)。
无门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183至1260年),世寿七十八岁。禅师最初礼天龙肱和尚为受业师,披剃出家,后来遍历天下名山道场,寻师访道,但是一直无法契机,于是到平江府(江苏省)万寿寺参礼黄龙派下的月林师观禅师,月林禅师教慧开参无字话头。慧开每天对着无字苦苦参究,但是就像蚊子咬铁牛,如此六年寒暑,依然找不到契入的缝隙之处。慧开于是励志克责,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无一完好之处!从此更加精进勇猛,不敢须臾放逸。有时疲惫至极,就在大殿席庑之下经行,甚至以头颅撞击露柱,以示克期取证的决心。有一天,慧开在法堂内经行,参无字话头,寂寥中,从遥遥的斋堂那一头,传来一阵一阵绵绵密密,如排山倒海般的鼓击,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颂:
青天白日一声雷
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象森罗齐稽首
历弥勃跳舞三台
一派天淡云闹列长空,丽日高照大地春的气象。第二天,慧开迫不及待地跑到方丈寮,想把自己开悟的心境呈现给师父,请师父印证。月林看到慧开的偈子,不但没有赞叹,却高声大喝道:你在何处见到鬼又见到神了?慧开见到师父大喝,也当仁不让大喝一声,月林又做狮子吼,慧开面无惧色又大喝,师徒这时才相顾哈哈大笑,喝声笑声交织成一片天簌,回荡于堂宇檐下。禅,有时需要不惧不退的大勇才能承担。
慧开在月林禅师座下开悟之后,从此大机大用,所言所行,无不与禅的机要相吻合。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慧开禅师振锡于安吉山报国寺,开始展开度众弘法的家务工作。之后,又往来居住于隆兴府(江西省)天宁寺、黄龙寺、翠严寺,镇江府(江苏省)的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名震一时,受到缁素四众弟子的尊敬。
南宋理宗淳六年(1246年)奉旨开创让国仁王寺,并驻锡说法于仁王寺,其问完成流传于禅林力作无门关,常奉召入选德殿,为理宗讲说法要。有一年,京城大旱,理宗请师登坛祈雨,慧开禅师持咒祝祷之后,默然返回寺中,理宗急忙遣派内侍前来询问,祈雨的状况如何?禅师淡然回答说:寂然不动,感而后通?语音方毕,天空俄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注下,解除了已久的旱。理宗因此颁赐禅师金谰法衣,敕封为佛眼禅师,以示褒扬。景定元年四月命工匠砌塔,八日塔龛砌成,禅师自撰龛语道:地水火风,梦幻泡影,七十八年,一弹指顷。书偈毕,跏趺而逝。
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因此特别着重无字法门,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的十八期,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并且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性的思想要旨。在四十八则脍炙人口的有名公案之中,第十九则的这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流传最普遍,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自然无作的精神。这则公案是叙述幽默古佛的赵州从稔请教师父南泉普愿禅师的公案,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是道。道可有趣向?拟向便是乖逆。赵州又问:如何了解道?南泉回答说:道不属于知,也不属于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赵州言下廓然洞明,无门慧开因此写下此偈,来赞颂这段公案。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始见于马祖道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平常心就是长沙景岑禅师所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向火,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如果着意追逐客尘,有心造作攀求,反而会丧失平常心的和谐性平衡性,而成为反常心、异常心。临济禅师在他的临济录一再提到无常人的概念,主张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无门慧开禅师这首诗告诉我们为什么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因为我们心中有事,而且有太多的闲事悬挂在心头我们挂碍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亨通发达,待遇不够优越,夫妻生活不够融洽,儿孙不够孝顺成才,朋友待我不够敬重,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烦心肚里填满名闻利养,心中充塞财势情欲,再也挪不出一丝闲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开得再绚丽,与我两情不相干;冬日的皑皑白雪如何宜人,和我有何关联?我们如果能以临济无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中横逆困顿,人我关系上的矛盾纠缠,必能享受山夫渔父富贵银千树,风流玉一蓑的风趣。
平常心是道,大自然就告诉我们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盲哉!今日我们对于生养我们的地球贪婪无度地摄取破坏,等到有一天,当春天不再有花香鸟鸣,地球温室反应愈高,不再有瑞雪飘飞的冬天时,人间便没有好时节了!日常生活中给自己一点平常心的智能,给地球一点平常心的尊重!
End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问:小和尚,你好像很有修行的样子哦!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师父教得好。问:小和尚,修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出来,没话说了吧......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师父教得好,但我没学好。处顺境时,心要收敛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1、相信自己,用微笑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考验。 2、激励自己,用行动和努力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3、鼓舞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一颗上进的心。 4、磨练自己,让自己的心性保持平和。 5、完善自己,让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 一 行当下这一刻,地球就在你上下周围,甚至在你之内,地球无处不在。你可能习惯性的以为地球只是你踏在脚下的地面。可是,水、海洋、天空以及我们身边一切其实都来自于地球,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个星球提供了制造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虚云法师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
平常心是道◎ 虚 云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一.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收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生活中,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很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倦怠的心理,比如很多人在新工作上手3个月后,就觉得日复一日的重复十分无聊。为了消除生活中这种疲倦和无聊,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阶段给自己提不同的需求,
修得平常心,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的职业是削木为镶。镶
我们总是对现有的东西不忍放弃,对舒适平稳的生活恋恋不舍。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紧逼的力量。使自己获得重生,让生命之树开出更加绚烂的花。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就必须明白,在关键的时刻,应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陈亦新:我常听人说平常心是道,那么,什么是平常心?●雪漠:平常心是道,是禅宗里常见的一句话。什么是平常心?这里的平常心不是凡夫的平常心,而是指认知到真心之后,却不执著真心,这才算平常心。我说过,真心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