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悟禅·踏进山门
2025-04-24 08:15

一、我们何以不快乐

我们生活在两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一个世界,是关于我们的外在,比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地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另一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被教育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我们需要获取,需要拥有,需要幸福快乐,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与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的是,很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活得不快乐、不幸福;那是为什么呢?

古人即有快乐之说,而几千年后的现在,很多人追求快乐,却不知道快乐的真正含义。所谓快乐,真正的意义在于乐字上。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人间之乐,都源于我们的感官刺激。我们的眼睛看到美好的东西,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舌头尝到美味的食物,我们追求感官的欲望。但这些刺激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瞬即逝。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以后,新的欲望又升起,得到满足的心情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我们的欲壑太大了,这样患得患失,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很不幸福。其实真正的快乐是本来就具有的,是一种不需再求的安然状态。当人们迷失自我原本安乐的心时,就产生了恐惧不安,有了欲壑,想求外面的东西来填补此壑而获得片刻的满足,然如挑雪填井,片刻即失,于此轮回,俳徊在苦海中。所以佛说苦海众生!

在佛教中,我们所拥有的外部世界,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快乐,都被称为无常。无常即为变数,而变数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就像汶川地震一样,很多人在一瞬间失去家园,失去自己辛辛苦苦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无常。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万物的无常,因此我们即使拥有了很多,内心还是会躁动不安。即使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地位或者家庭,我们依然会觉得灵魂是躁动的、漂浮的,无法安住。因此,想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必须探索被无常困扰之外的那个世界――我们的内心。

二、走人心灵的山门

我们的心灵是无形的。为了认识我们无形的心灵,佛教创造了一个有形的道场。

几乎每个人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进入过道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明白道场的含义。因此,很多人只是路过,很多人只是求拜。事实上,道场是包容万物的宝山,错过它,就会错过很多人生之道。进佛殿,其实是走进心灵的山门,重新认识迷失了的自己,回归生命之初的心灵。

所谓青灯古佛的说法,源自那些古老的道场。而这些古殿多在崇山峻岭之中,以便佛教中人清静修炼。因此,佛殿又被称为山;而禅教之门,被称为山门。在中国的佛殿中,山门常被建成殿堂式建筑,称为山门殿或三门殿,是我们进入道场必须要经过的路径。

三、心无所住的自我

根据佛教的道义,道场的山门有三重:无住、空和无相。无论我们先踏人的是现实中道场的哪个门,你的心灵所踏入的那个悟道之门首先叫做无住门。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有所住。有人一生为情所困,无法摆脱,连古人都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足见为情所困,很苦。有人把自己的心住在财富中,被财富所累。在我们过于追求利益的社会中,许多人拥有财富,但是活得也不快乐,他们论为了财富的奴隶,被财富左右了人生。还有些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住在了权力上,拼命地获取权力,但最后又被权所累。

无论是情、利还是权,我们就这样把心完全安放在上面,从而忽略了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

关于心无所住,禅宗历史中的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慧能大师曾经是一个樵夫,以砍柴为生,养活自己和老母亲。有一天,他去卖柴之时,听到一个书生正在诵念《金刚经》。当他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慧能大师突然感悟,立志要到湖北黄梅传授《金刚经》的弘忍大师身边求佛法。也正因这句话,中国禅宗历史上出现了南能北秀这两个禅宗法门,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关于禅的理念之争。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跟随师父修行多年,对人生深有感悟,因此作了一个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表达了自己对禅的理解,对修行的感悟。但是慧能听到这个偈句后,觉得它还没有真正表达出人的本性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也作出一个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形无我,才无所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自我,不要固定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因为无所住,所以它并不是如同树或者台这种深受束缚的事物,因此,它才不会被千扰,不会被尘污覆盖。这正是对禅的顿悟。而神秀的偈句意在修行,我们总会被一些俗事尘埃所困扰,不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从而让心灵躁动迷失。因此我们就需要时时勤拂拭,排除那些不该属于我们的心灵之住,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当下,达到身心合一,保证心灵的纯净。

四、空而不空的释怀

走过无住门,我们进入的第二个心灵之门,叫做空门。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空门的概念,在书中或者影视作品中,一个人灰心失望的时候,被情感所伤或者事业失败的时候,往往会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因此,空门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逃避。事实上,佛教中所讲的空门,叫做空而不空。

历史上,文学家苏东坡是个喜爱参禅之人,经常和朋友佛印禅师讨论佛法,一次,身居官位的苏东坡前去听佛印禅师讲佛法,可当他到达的时候,屋中座无虚席。于是佛印禅师问:你来听法,没有座位,你要坐在哪里?

苏东坡明白佛印禅师正与自己讲禅语,于是说:我有座位,我可以坐和尚的四大之身。

佛印笑了:东坡居士,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让你坐我的这个四大之身,如果你回答不了,那么就请你把官带留下。

苏东坡表示同意。于是佛印禅师说:佛门讲身为四大,四大皆空时,你坐哪里?

苏东坡无话可说。于是,他的腰带至今还留在镇江的金山寺内。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佛教中,有四大的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四大的含义。事实上,佛门中所称的四大,指人身体的组合。第一大,称为地大,是我们身体中坚硬的部分,包括骨骼、头发、肌肉、指甲等;第二大,称为水大,是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分泌物、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等;第三大,称为火大,是我们身体的温度;第四大,称为风大,是我们的呼吸。四大和合组成一个人,一旦分开,人体也就消亡了,一切归于空。

广而阔之,地、水、火、风、空这五大元素组成了世界的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无一不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温度的变化,便可以称之为火。火使空气产生流动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风。与此相对,地的下面是地下水,水之下是火,火之下是风。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正是因为地球中心是空的,才产生可以导致火山喷发的地下火和将火吹出来的风。由此可见,从地心到宇宙,地、水、火、风、空组成了万物。而在佛教中,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最终也都会归于空。

同样,万物都有佛教中称为生住异灭的规律。植物出生而存在,到了秋天慢慢变化,冬天死亡。人也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生到老病而死,生住异灭。即使矿物也有成住坏空的规律,有形成的阶段,也有因年代久远而被外物或自身所损耗消减,最后完全消失,归于空无。

历史上的金代禅师酷爱兰花,因此庭院里栽种了几百盆品种各异的兰花,闲暇时他便悉心照料它们。

一天,金代禅师有事外出。一个弟子给兰花浇水时,不慎将摆放兰花的架子绊倒,整架的兰花都打翻在地,一片狼藉。这个弟子知道禅师爱兰如命,心中异常惶恐。等禅师回来时,弟子便去认错,甘愿接受禅师的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并不生气,反而心乎气和地安慰弟子:我喜爱兰花,因为可以用香花供佛,同时也能美化寺院环境。但我喜爱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世上万物无常,不可执著于自己心爱的事物难以割舍啊!

有无相生,阴阳互转,是这个宇宙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来自于无,无中生出有,有又归于无,这就是佛教的空观。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正因如此,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都没有不变的存在,总有一天都会归于空,终究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留住手中的水,又怎能抓住无常?任何东西都无法保留、无法长久,终究会消失。因此,走过空门,我们就需要明白,既然四大皆空,我们就不必对身边事物和我们自己太过执著,对自心内外的一切抱着享有而不是占有的心态,这也就是四大皆空,不可执著的概念。

五、众生无相的真实

佛教中的最后一个山门,叫做无相门。

无相,源自梵语anbnitta,有无形无相之意。《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很久以前,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中不解,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如今,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掉的斋饭端给书生。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柬的菩萨。

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咸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执著干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无形无相的道。

一个年幼的女孩曾经被老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嘲笑:

你知道吗?你是个丑八怪啊!你不信?回去照照镜子吧,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在女孩的心里存留了很久。即使她长大后事业有成,老师的那句话依然是她心中不可碰触的阴影。只要拿起镜子,她就会立刻想起:我仍然是个丑八怪,丑陋的小孩,不会有人理我,我不会有任何快乐。

多年以后,在敦煌小雷音寺的山门前,一个样貌平和的居士告诉她,她面前的这个门叫做无相门。佛祖慈悲,怜悯众生,进入此门者,再无相貌美丑、地位差异之分,佛祖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于是在无相门前,女孩释然,随后潸然泪下。

所谓相,是指因缘合和所生之法。我们往往都有一个我相,看别人有一个人相、众生相,看万物也都有其相,正如被我们看作老板的人是老板相,做官的人觉得那是官相。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相都不过是表相而已,只是暂时存在,随时都可能变化消失。做官的心术不正,转眼就可能论为阶下囚;面目丑陋的人,并不代表他不能快乐或成功。但我们往往过于执著于认识到的那个相,自卑于自己相貌的人,可能会郁郁终日;做老板的人在企业里十分强势,在家中也执著于老板这个相,依然过于强势,那么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讲,他就无法融进他们的心中。做官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到哪里都颐指气使,执著于官相,必然会让人生厌。

事实上,我们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的相只不过是我们所扮演的一个角色,并不是我们自己。对角色太投入;就会迷失自我,陷入角色而不可自拔,直至痛苦不堪。佛教中的无相门,正是告诉我们:一切皆是表相,包括我们自己。放下我们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还原我们的本来面目。

那么,因执著于我相而在山门前哭泣的女孩,是不是你呢?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是“山门”还是“三门”

当我们进入到佛教寺院时,通常会先经过山门,有时也会遇到寺院并没有单独建山门的情况,偶尔又会听到不是山门而是三门的说法,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山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寺院大门,因寺院大多建立山林之中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雪漠:文化要保持一种多样性,对吗?

◎陈亦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听鸡蛋实现开悟是一种法门,扫地僧达到成就也是一种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目的的途径而已。佛教应该去适应更多的人群。比如说你喜欢跳舞,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如何要在跳舞的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盂兰盆节的节日文化

“鬼月”盂兰盆节花灯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