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门庭(温金玉)2025-04-23 10:21
法眼宗在五家禅中成立最晚,它的开创者为清凉文益。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以大法眼禅师之号,故称他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7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后来到明州峁山育王寺从希觉律师学律,兼探究儒家的经典。既而改习宗乘。至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庆慧棱,无所契悟,乃结伴游方参学。路过漳州,值遇大雪,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琛。桂琛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回答说:行脚。桂琛又问:行脚干什么?他答道:不知。桂琛说:不知最亲切。第二天,文益准备辞行,桂琛知其是利根法器,有意接引,便指着庭前一块石头问道:你寻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试问这块石头是在你心外还是心内?文益回答说:在心内。于是桂琛提醒他:你一个行脚人应该轻装上路,如何要安块石头在心里呢文益窘无以对,便放 下衣包依桂琛求抉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桂琛说,佛法不恁么。文益说: 我词穷理绝也。桂琛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于言下得悟。唯识无境 是玄沙师备弘扬的主要观点,而桂琛进一步要求,连这无境的境也不要着于心内 。因为佛法大意,一切现成。所以,一切现成就成为法眼禅的主要特征。
据《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载,桂琛曾与文益讨论过《肇论》关于天地与我同根的观点,桂琛问: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文益答:别。桂琛竖起两指,文益又答:同。桂琛又竖起两指。这是桂琛引导启发文益去悟得理事不二,贵在圆融 的思想。在日后文益的思想构成中,确实体现了理事回互、圆理于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特色。他以一切现成为原则,主张不著他求,尽由心造,曾作《三界唯心颂》云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这一思想受华严宗影响较大。他用华严宗 六相圆融教义来论证世界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否定万物的差异与分别。他作华 严六相颂云: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这一思 想,当年长庆慧棱曾作悟解颂曰: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 今日看如火里冰。此颂的第一句,后来成为桂琛门下弟子常常参究的重要话头。文益曾问 同学绍修说:万象之中独露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绍修答不拨。文益说:说什么拨不拨!绍修懵然,乃回去请教老师。桂琛对他所答不拨评之曰两个也,又反问他:汝唤什么作万象?绍修始悟。这里的身指法身,即心真如;万象 ,指心真如的变现物。法身只能在万象中显露出来,所以不能否定万象,不能把万象与法身分离为二,这实际就是理事不二。
南宗禅家有一个共同的作风,就是不喜欢缚于文字经解的固定路径中,所以各家在出入经论间大都很自由地任意做诠解,毕竟禅重视的是体味真如自性,而非文字如何云云。法眼宗则是比较重视禅教融合的宗派,文益本身就对内外典均有涉猎,这是他《华严六相义颂》产 生的原因。所谓华严六相,即指成坏、同异、总别。《五家宗旨纂要法眼宗》的六 相总论条载:
六相者,一总、二别、三同、四异、五成、六坏。总相者,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合作舍,各不相违,非作余物,故名同。椽等诸缘,递相互望,一一不同,名异相。橼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橼等诸缘,各住自法,本无作,故名坏相。则知真如一心为总相,能摄世间出世法,故约摄诸法,得总名。能生诸缘成别号,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称异门,建立境界,故称成,不动自位,而为坏。文益承认同中有异,但 异不会超出同的范围,所以异是始终属于同的,事总是表现理的。 他说:理无事而不显,事无理而不消,事理不二。不事不理,不理不事。事是显 理的,理只能于事中存在,所以他特别强调理不能离事和从事入 理的道理。他引用古人言云: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正是在声色中才能真正见到佛性,事理是不可分割的。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论述理事关系说:大凡祖佛之宗 ,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自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俗其不二,贵有圆融。理事圆融,犹如手足,彼此协同,但此种协同是自然如此,而非刻意的人为功夫。可见法眼文益所介导的一切现成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唯识观和理事论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指导禅众实践的口号。
文益一生接化学人甚众,南唐始祖李 建国,曾迎请他到金陵,住报恩禅院。既而迁住清凉寺,前后三坐道场,诸方丛林都遵循他的风化,慕其声教,远近来投,法嗣63人,而以天台 德韶为上首。德韶(891-972),15岁出家,后至诸方参访,历参投子大同等54位善知识,都不契。最后到临川,谒文益,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问:如何 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说:是曹溪一滴水。德韶在座侧闻之,豁然开悟。既而往游天台 山,停留白沙,吴越钱俶刍提当时在台州作刺史,延请问道。后汉乾元(948),钱俶继承王位,遣使迎请,尊为国师,开堂说法。曾劝王遣使新罗,取回散落的天台教籍,使台中之文献获全。后住通玄峰顶,有偈示众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从日后德韶开堂示法中,确能见出其继承文益一切现成的宗旨,举扬法眼一家的禅风,他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又说:大道廓然,讵齐今古,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 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线毫可得亏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德韶法嗣49人,以永明延寿为上首。
延寿(904-975),余杭人,28岁时依雪峰义存的法嗣翠岩令参出家,既而往天台山,在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又往谒德韶,尽受玄旨,后周广顺二年(952),住在明州的雪窦山,学人很 多。宋建隆元年(960),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杭州灵隐山的新寺为第一世,第二年又应请移住永明寺(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有二千多人。他发扬文益的不著他求,尽由心造之 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著《宗镜录》一书,博引教乘,说明一切法界十方诸 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可知此宗宗旨确为一脉相承。
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家风 ,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介唯心为宗,佛之明之。文益的禅风 ,是重重华藏交参,一一网珠圆莹。以至风柯月渚,显露真心;烟霭云林,宣明妙法。所谓 人情尽处难留迹,家破从教四壁空。宋代的越山晦岩智昭说: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如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
法眼宗为禅宗五家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文益、德韶、延寿三世嫡嫡相传,在宋初极其隆盛, 后即逐渐衰微,到宋代中叶,法脉断绝,其间不过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