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天台德韶国师
2025-04-23 08:52

天台山德韶国师,处州龙泉陈氏子也。母叶氏,梦白光触体,因而有娠。及诞,尤多奇异。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中游方,首诣投子见同禅师,次谒龙牙,乃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牙曰:如火与火。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牙曰:去!汝不会我语。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牙曰:道者合如是。师经十七次问,牙只如此答。师竟不谕旨,再请垂诲。牙曰:道者,汝已后自会去。师后于通玄峰澡浴次,忽省前话,遂具威仪,焚香遥望龙牙礼拜曰: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又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山曰:左搓芒绳缚鬼子。师曰:不落古今,请师说。曰:不说。师曰:为甚么不说?曰:个中不辨有无。师曰:师今善说。山骇之。如是历参五十四员善知识,皆法缘未契,最后至临川谒法眼,眼一见深器之。师以遍涉丛林,亦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

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师于坐侧,豁然开悟。平生凝滞,涣若冰释。遂以所悟闻于法眼。眼曰: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自是诸方异唱,古今玄键,与之决择,不留微迹。寻回本道,游天台,止睹智者顗禅师遗踪,有若旧居。师复与智者同姓,时谓之后身也。初止白沙,时忠懿王为王子,时刺台州,向师之名,延请问道。师谓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之,伸弟子之礼。有传天台智者教义寂者,﹝即螺溪也。﹞屡言于师曰: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师于是闻于王,王遣使及赍师之书往彼国缮写,备足而回,迄今盛行于世矣。

住后,上堂:古圣方便犹如河沙,祖师道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斯乃无上心印法门。我辈是祖师门下客,合作么生会祖师意?莫道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莫道不拨风幡,就风幡通取;莫道风幡动处是甚么?有云附物明心,不须认物;有云色即是空;有云非风幡动,应须妙会。如是解会,与祖师意旨有何交涉?既不许如是会,诸上座便合知悉。若于这里彻底悟去,何法门而不明?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上座岂是今日会得一,则明日又不会也。莫是有一分向上事难会,有一分下劣凡夫不会?如此见解,设经尘劫,只自劳神乏思,无有是处。

僧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和尚如何为人师?曰:汝到诸方,更问一遍。曰:恁么则绝于言句去也。师曰:梦里惺惺。问:舻桌俱停,如何得到彼岸?师曰:庆汝平生。问:如何是三种病人。师曰:恰问著。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此问不弱。问:如何是六相?师曰:汝即是。问:如何是方便?师曰:此问甚当。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曰:终不向汝道。曰:为甚么不向某甲道?师曰:恐汝不会。问: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如何是一华开五叶?师曰:日出月明。曰:如何是结果自然成?师曰:天地皎然。问:如何是无忧佛?师曰:愁杀人。问:一切山河大地,从何而起?师曰:此问从何而来?问:如何是数起底心?师曰:争讳得。问:如何是沙门眼?师曰:黑如漆。问:绝消息时如何?师曰:谢指示。问: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师曰:汝唤甚么作物?曰:恁么则同如来也。师曰:莫作野干鸣。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师曰:大家见。上座问曰:恁么则大千同一真性也。师曰: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问:六根俱泯,为甚么理事不明?师曰:何处不明?曰:恁么则理事俱如也。师曰:前言何在?

上堂: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始得。时有僧问:如何是绝渗漏底句?师曰:汝口似鼻孔。问:如何是不证一法?师曰:待言语在。曰:如何是证诸法?师曰:醉作么!乃曰:只如山僧恁么对他,诸上座作么生体会?莫是真实相为么?莫是正恁么时无一法可证么?莫是识伊来处么?莫是全体显露么?莫错会好!如此见解,唤作依草附木,与佛法天地悬隔。假饶答话拣辨如悬河,只成得个颠倒知见。若只贵答话拣辨,有甚么难,但恐无益于人,翻成赚误。如上座从前所学拣辨、问答、记持,说道理极多,为甚么疑心不息?闻古圣方便,特地不会,只为多虚少实。上座不如从脚跟下一时觑破,看是甚么道理?有多少法门,与上座作疑求解?始知从前所学底事,只是生死根源、阴界里活计。所以古人道,见闻不脱,如水里月。无事珍重!师有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师后于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上堂,毛吞巨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无动。见与不见,会与不会,唯我知焉。乃有颂曰: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圜通遍十方。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珍重!上堂,僧问:承古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人不见般若,亦被般若缚。既见般若,为甚么却被缚?师曰:你道般若见甚么?曰:不见般若,为甚么亦被缚?师曰:你道般若甚么处不见?乃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不见?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僧问:乍离凝峰丈室,来坐般若道场。今日家风,请师一句。师曰:亏汝甚么处!曰:恁么则雷音震动乾坤界,人人无不尽沾恩。师曰:幸然未会,且莫探头。僧礼拜,师曰:探头即不中。诸上座相共证明,今法久住,国土安宁。珍重!上堂,僧问:承教有言,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如何是归源性?师曰:你问我答。曰:如何是方便门?师曰:你答我问。曰:如何趣向?师曰:颠倒作么?问:一身即无量身,无量身即一身。如何是无量身?师曰:一身。曰:恁么则昔日灵山,今日亲睹。师曰:理当即行。乃曰:三世诸佛,一时证明上座,上座且作么生会?若会时不迁,无丝毫可得移易,何以故?为过去、未来、见在三际是上座,上座且非三际,泽霖大海,滴滴皆满。一尘空性,法界全收。珍重!

上堂,僧问:四众云集,人天恭敬。目睹尊颜,愿宣般若。师曰:分明记取。曰:师宣妙法,国王万岁,人民安乐。师曰:谁向你道?曰:法尔如然。师曰:你却灵利!问: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既是三世诸佛,为甚么却不知有?师曰:却是你知有。曰:狸奴白牯为甚么却知有?师曰:你甚么处见三世诸佛。问:承教有言,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如何是眼不见色尘?师曰:却是耳见。曰:如何是意不知诸法?师曰:眼知。曰:恁么则见闻路绝,声色喧然。师曰:谁向汝道?乃曰: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事无不通,理无不备。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只据如今一时验取。珍重!

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十方浩浩底道理?要会么?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上座作么生会?横亦不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绝渗漏。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向他道: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如识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

上堂,僧问: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如何是王?师曰:日晓月明。曰:如何领会?师曰:谁是学人?乃曰: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患难。此是佛语,古不易今。不迁一言,可以定古定今。会取好,诸上座。又僧问:承古有言,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如何是有物先天地?师曰:非同非合。曰:如何是无形本寂寥?师曰:谁问先天地?曰:恁么则境静林间独自游去也。师曰:乱道作么!乃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要会么?言发非声,也前不物,始会天下太平,大王长寿。久立,珍重!

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所以道,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前。何故如此?为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一时彻底会取好!诸上座,出家儿合作么生?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若识心皎皎地,实无丝毫障碍。上座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欲入无为海,先乘般若船。如何是般若船?师曰:常无所住。曰:如何是无为海?师曰:且会般若船。问:古德道,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如何是登天不借梯?师曰:不遗丝发地。曰:如何是遍地无行路?师曰:适来向你道甚么?乃曰:百千三昧门,百千神通门,百千妙用门,尽不出得般若海中。何以故?为于无住本建立诸法。所以道,生灭去来,邪正动静,千变万化,是诸佛大定门,无过于此。诸上座大家究取,增于佛法寿命,珍重!

上堂,僧问:世尊以正法眼付嘱摩诃迦叶,只如迦叶在毕钵罗窟,未审付嘱何人?师曰:教我向谁说?曰:恁么则灵山付嘱,不异今日。师曰:你甚么处见灵山?问:法眼宝印,和尚亲传,未审今日当付何人?师曰:冬冬鼓,一头打,两头鸣。曰:恁么则千圣同俦,古今不异。师曰:禅河浪静,寻水迷源。僧清遇问:帝王请命师赴王恩,般若会中,请师举唱。师曰:分明记取。曰:恁么则云台宝网,同演妙音。师曰:清遇何在!曰:法王法如是。师曰:阿谁证明?乃曰:灵山付嘱分明,诸上座一时验取。若验得更无别理。只是如今,譬如太虚,月明云暗,山河大地,一切有为世界,悉皆明现。乃至无为,亦复如是。世尊付嘱,迄至于今,并无丝毫差别,更付阿谁?所以祖师道,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此是灵山付嘱榜样。诸上座彻底会取好!莫虚度时光。国王恩难报,诸佛恩难报,父母师长恩难报,十方施主恩难报。况建置如是次第,佛法兴隆,若非国王恩力,焉得如此。若要报恩,应须明彻道眼,入般若性海始得。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古德道,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师曰:山河大地。曰:学人不会,乞师方便。师曰:甚么处不是方便?问:名假法假,人空法空。向去诸缘,诸师直指。师曰:谢此一问。曰:不睹王居壮,焉知天子尊。师曰: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问:教中道,心清净故法界清净,如何是清净心?师曰: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曰:与法界是一是二?师曰:你自问别人。乃曰:大道廓然,讵齐今古。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阙。无事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承师有言,九天擎玉印,七佛兆前心。如何是印?师曰:不露文。曰:如何是心?师曰:你名安嗣。乃曰:法界性海,如函如盖,如钩如锁,如金与金,位位皆齐,无纤毫参差,不相混滥。非一非异,非同非别,若归实地去,法法皆到底。不是上来问个如何,若何便是,不问时便非,在长连床上坐时是有,不坐时是无。只如诸方老宿,言教在世,如恒河沙,如来一大藏经,卷卷皆说佛理,句句尽言佛心,因甚么得不会去!若一向织络言教,意识解会,饶上座经尘沙劫,亦不能得彻。此唤作颠倒知见,识心话计,并无得力处。此盖为脚跟下不明,若究尽诸佛法源,河沙大藏,一时现前,不欠丝毫,不剩丝毫。诸佛时常出世,时常说法度人,未曾间歇。乃至猿啼鸟叫,草木丛林,常助上座发机,未有一时不为上座。有如是奇特处,可惜许!诸上座大家究取,令法久住世间,增益人天寿命,国王安乐。无事,珍重!

上堂,举古者道:吾有一言,天上人间若人不会,绿水青山,且作么生是一言底道理?古人语须是晓达始得。若是将言而名,于言未有个会处,良由究尽诸法根蒂,始会一言。不是一言半句思量解会唤作一言。若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始到古人境界。亦不是闭目藏睛,暗中无所见,唤作言语道断。且莫赚会,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要会么,假饶经尘沙劫说,亦未曾有半句到诸上座。经尘沙劫不说,亦未曾欠少半句。应须彻底会去始得。若如是斟酌名言,空劳心力,并无用处。与诸上座共相证明,后学初心,速须究取。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髑髅常干世界,鼻孔摩触家风,如何是髑髅常干世界?师曰:更待答话在。曰:如何是鼻孔摩触家风?师曰:时复举一遍。问:一人执炬自烬其身,一人抱冰横尸于路。此二人阿谁辨道?师曰:不遗者。曰: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你名敬新。曰:未审还有人证明也无?师曰:有。曰:甚么人证明?师曰:敬新。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异境灵踪,睹者皆羡。曰:见后如何?归曰:适来向你道甚么?问:古者道,敲打虚空鸣觳觳,石人木人齐应诺。六月降雪落纷纷,此是如来大圆觉。如何是敲打虚空底?师曰:昆仑奴著铁裤,打一棒行一步。曰:恁么则石人木人齐应诺也。师曰:你还闻么?乃曰:诸佛法门,时常如是。譬如大海,千波万浪,未尝暂住,未尝暂有,未尝暂无,浩浩地光明自在。宗三世于毛端,圆古今于一念。应须彻底明达始得,不是问一则语,记一转话,巧作道理。风云水月,四六八对,便当佛法,莫自赚!诸上座究竟无益,若彻底会去,实无可隐藏。无刹不彰,无尘不现。直下凡夫,位齐诸佛。不用纤毫气力,一时会取好!无事,珍重!

师因兴教明和尚问曰: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在鸡足山候弥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应量恰好。只如释迦身长丈六,弥勒身长千尺,为复是身解短邪?衣解长邪?师曰:汝却会。明拂袖便出去。师曰:小儿子,山僧若答汝不是,当有因果。汝若不是,吾当见之。明归七日,吐血。浮光和尚劝曰:汝速去忏悔。明乃至师方丈,悲泣曰:愿和尚慈悲,许某忏悔。师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明又曰:若许忏悔,某当终身给侍。师为出语曰:佛佛道齐,宛尔高低。释迦弥勒,如印印泥。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一山。师曰:吾非久矣。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顶,林木变白。师乃示疾于莲华峰,参问如常。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玉琳国师

◎ 净 天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没有人供养他,衣服破破烂烂,自己也没有文化,什么本事都没有,人人都看不起他。特别是有一个官家的女子,到寺院里打斋供僧,拿了好多东西供养师父,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清凉澄观国师

◎ 如 意清凉澄观困师(738-838)是唐代华严宗第四代祖师。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今浙江绍兴)山阴人。十一岁跟随宝林寺道霈禅师出家,坚持持诵《法华经》,十四岁遇恩崇,得度牒,成为宝林寺僧人。澄观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 汤用彤《唐贤首国师墨宝》是法藏大师致新罗法师义湘书。法藏致书不知在何年,墨迹年岁磨损不可读。据浮石本碑,义湘,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生,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入唐,总章元年(668),其师智俨

天台知礼所制忏仪

一、知礼的修忏理论知礼大师是宋代天台宗的高僧,知礼大师对修忏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修忏要旨》一书中。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知礼大师62岁高寿之时,受宋真宗之请,亲临延庆院修《法华忏法》三个昼夜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玉琳国师因课诵示众

玉琳国师因课诵示众迩来魔强法弱。亦以上无严师。故容邪谬之徒插足宗门。多是学宗旨、论宗旨、虚拟宗旨。一味妄穿妄凿。妄卜妄度。从上纲宗面目俨然。何尝梦见。所以言言会旨。步步迷宗。即如一等无惭愧汉。妄称自己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