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法眼宗:论法眼宗对佛教经典的汲取2025-04-23 10:51
摘要: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 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法眼宗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 、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形成了法眼宗独特的诗禅感悟。
?吴言生,1964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
?主题词:法眼宗佛经
??禅宗五家七宗的共同特色是强调教外别传,但实际上,任何一宗都不可能真正独立于教 外。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法眼宗在五家七宗中对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典义理 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五家七宗中,其他诸宗多是以开创者弘法之地来作为该宗的名称, 唯独法眼宗用文益的谥号大法眼来命名,显示了法眼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注重佛法眼目 的特色。文益《因僧看经》诗谓: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法眼录》)表明了法眼宗对经典的基本态度:既不迷信经典,又不废弃经典。三乘十 二分教,浩如烟海,名相繁复,研读这浩如烟海的佛经,往往陷在支离名相的沼泽中,难以 通晓其义,佛经反而成了悟道的理障,使修行难以圆满。但是,如果不研读佛经,没 有理论的指导,修行又会成为盲人摸象,误入岐途。因此,要想获得正法眼,就必须研读 古教。于是,研读佛经遂成了法眼宗的明确主张。玄本禅师见僧看经作颂说:看经不识经 ,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按:法眼宗禅语,较集中地收录于《五灯会 元》卷10。本文引文凡不注明出处者,均见该书该卷)研读佛经,贵在识经,以一双 慧眼领略经文所传达的佛心,否则就是白费精力。德韶禅师说:只如诸方老宿,言教在世 ,如恒河沙,如来一大藏经,卷卷皆说佛理,句句尽言佛心,因甚么得不会去!若一向 织络言教,意识解会,饶上座经尘沙劫,亦不能得彻。诸佛时常出世,时常说法度人, 未曾间歇。乃至猿啼鸟叫,草木丛林,常助上座发机。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法眼 宗对待佛经的态度:首先,佛经句句皆传达佛心,参禅者须解悟研读。其次,读佛经不可用 意识解会。复次,猿啼鸟叫即是佛心,佛经佛法一切现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法眼宗广泛汲 取教乘菁英,形成其独特的宗风。 [HS2][HT5H][JZ]一、楞严三昧铸法眼[HT]
?《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辩见两大公案,明白指出为烦恼窠臼者,都是心目为咎。要脱 离心目的桎梏,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它的要旨在于闻心见性,亦即刊落声色,明 心见性?①。《楞严经》卷2说,见性周遍,谓能见功能的自性,周遍一切所在;《楞 严经》卷4说,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人们耳朵听到的,只是声尘,尘生尘灭,无关 于闻性。声尘生灭,动静皆空。声不至于耳根,根不往于声所。(《宗镜录》卷54)法 眼宗汲取了见闻之性不灭的楞严三昧:见性周遍,闻性亦然。洞彻十方,无内无外。所以 古人道,随缘无作,动寂常真。如此施为,全真知用。见闻之性、自性有周遍、大全、不 灭的性质,参禅者要在随顺时节因缘、或动或寂中,保持自己的纯真清明的本性。
?清除知见是楞严三昧的重点?②。遇安禅师阅《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 见无见,斯即涅[FJF]?[FJ],遂破句读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 FJF]?[FJ]。有人提醒他:破句了也。遇安却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时人 称之为安楞严。遇安的改动,将知见彻底清除出禅悟之门。遇安临终前作偈示弟子:不是 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既不是大庾岭头六祖 慧能提起袈裟传承了禅法,也不是迦叶尊者会心一笑就将禅道继承下来。因为说迦叶得法、 慧能得法,都是表象,禅宗慧命得以延续的真正原因,在于对知见的破除,获得心灵的自由 与解脱。遇安裁开原有的句读的作法,是禅门祖师的一贯风格。既然禅不在知见文字之中, 就不可寻章摘句拘泥于经文。进行创造性误读,用佛经来印证悟心,正是禅宗一贯的创 造性本色。相反,仅凭知解则难证楞严三昧。文遂禅师尝参究《楞严》,撰成专著,参谒文 益,文益用《楞严》八还来勘验他,问他明还什么,文遂根据经文说明还日轮,文益进一步 追问日还什么,文遂懵然无对,文益令他烧掉所注之文,文遂自此始忘知解。法眼宗对 楞严三昧的汲取,重点也在清除知解上。匡逸禅师示众: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于此 若未会,可谓为迷情所覆,便去离不得。迷时即有窒碍,为对为待,种种不同。忽然惺去, 亦无所得。譬如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然正迷之时,头且不失 <昂跷蛉ィ?? 不为得。何以故?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于动静。《楞严经》中的 演若达多失却头之喻指出人人皆有自性,在悟不增,在迷不减。匡逸指出,人们之所以有凡 圣的不同,是由于有迷悟之别。堕入了知解即是迷,清除了知解即是悟。可见,法眼宗汲取 楞严三昧见闻之性周遍大全的精髓,启发参禅者在现象界生活中保持纯明的本性,获得见闻 之性的超越,清除知见,即可顿悟成佛。 [HS2][HT5H][JZ]二、金刚般若铸法眼[HT]
?金刚般若的最大特点是扫相。瑰省禅师临入灭前,宝树浴池,忽现其前,呈现出祥瑞 之相,而禅师却借用《金刚》名句,平静地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日后集众言别 ,安坐而逝,深得金刚般若扫相之神髓。文益一日与李[HTXL]瞡[HT]同观牡丹花,李[HTX L]瞡[HT]命他作诗,文益遂吟成一首: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 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李[HTXL]瞡[HT]读罢,顿悟其 意。此诗表达了文益的体空观。体空观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 当体即空之观法。在大乘看来,因缘所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洞察当体即空,即是 体空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不二法门 品》: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与一般人从色、香、味、触的感性世界中得到 感官享受不同,文益从斑烂绚丽的感性世界中,体悟到了缘起性空、迁变流转、当体即空的 人生宇宙之无常,以空的慧眼观照尘寰万象,从而不为色相所染,深刻地表达了禅宗般若空 观思想。
?扫除外相是金刚般若扫相的基本内容,扫除内相是金刚般若的深层涵义?③。《金刚经》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无上圣智本身的体性来讲,般若 是一种无上觉悟,觉悟到一切执著是妄,一切分别是幻,从而离相无住,生清净之心,进而 悟得诸法非实假有的中道实相,最终获得彻底解脱。因此,圣智体性一如,绝对平等,在圣 不增,在凡不减。无论于何时、何地、何人它都毫无差别。但圣智体性的平等不等于现象的 平等,从现象上看,仍可以有高低的不同。这就是差别中的平等性,平等中的差别性。所以 当学人借《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句询问禅师什么是平等法时,禅师说:尧 峰高,宝华低。对这句话,如果用相对意识来领会,即有高低之别;如果用般若直观,则 不平等中仍有平等。学人听了后说:恁么则却成高下去也,禅师斥道:情知你恁么会 。学人只执着于差别性,而看不到差别中的平等,粘著于相,因此遭到了禅师的批评。
?与对楞严三昧的汲取一样,法眼宗对金刚般若的汲取,仍是从扫除意识思量著眼。学人借 《金刚经》一切诸佛及诸佛法,皆从此经出之句,问禅师说既然如此,此经从何而出 ?禅师喝斥:道甚么!学人刚想分辩,禅师又喝:过也!学人问延寿同样的问 题,延寿说:长时转不停,非义亦非声。学人问如何受持?延寿说:若欲受持 者,应须著眼听。延寿的话,将机械地受持此经转向了从无情说法中感悟山水真如的一切 现成之方向,其中既有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式的此经本身的呈露,又 有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始得知式的对此经 的超妙领悟。
?金刚般若最大特点是随说随扫,法眼宗汲取金刚般若神髓,在启发学人时,往往采取随说 随扫的方法。道恒上堂,众人才集,便说:吃茶去。或者说珍重。或者说:歇。 并作颂一首: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吃茶、珍重、歇 ,相当于灭却机心的大死,这是参禅的第一步。但学人如果执着于这大死,则又不能见道。 因为大死之后倘不能大活,不能发挥真如自性的活泼妙用,则是沉于断灭空。道恒担心学人 执着于他的三诀,所以说出之后,立即予以扫除。学人问禅师如何是正真一路?禅师答 :七颠八倒。禅师之答,旨在启发学人在烦恼的现实生活中证悟佛法真谛,但学人听了 之后说:恁么则法门无别去也。这就执著于法门无区别,容易产生将七颠八倒与正真一 路简单等同的弊病,禅师遂立即扫除:我知汝错会去。又如:如何是向上一路? 脚下底。恁么则寻常履践。莫错认!扫到无可扫,方见本来心。法眼宗通过对金 刚般若的神妙运用,达到了一切现成、无住生心的禅悟之境。 [HS2][HT5H][JZ]三、圆觉了义铸法眼[HT]
?法安禅师示众: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诸上座且作么生会? 不作方便,又无渐次,古人意在甚么处?若会得,诸佛常现前;若未会,莫向《圆觉经》里 讨。夫佛法亘古亘今,未尝不现前。诸上座,一切时中,咸承此威光,须具大信根,荷担得 起始得。不见佛赞猛利底人堪为器用,亦不赏他向善、久修净业者,要似他广额凶屠,抛下 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圆觉经》中知幻即离云云是禅宗心印。在禅宗看来,一切相 对的思维意识都是颠倒惑乱而不真实的。知幻即离,一旦感知它的虚妄不实,在感知的 同时,妄念已经不复存在,不用再去除它,不作方便,不用念佛、看经、打坐、参公案 等种种方法来除它。念佛、看经、打坐、参公案也是生灭法,也是梦幻空花,一概用不上, 所以对久修净业者佛并不欣赏。因为离幻即觉,只要离开了妄念幻想,知道当下清 净了,这就是如来觉性。亦无渐次,顿悟之时,是没有渐进的程序的,否则就不是彻底 的悟。彻底的悟犹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师引用《圆觉经》文,旨在使学人树立 起自信,将学人引向当下即是、一切现成的感悟上来。庆璁禅师示众谓生死涅[FJF]?[FJ ],犹如昨梦,也是引用《圆觉经》成句,说明站在禅悟的立场上,生死涅[FJF]?[FJ]都 如梦似幻,参禅者不贪恋涅[FJF]?[FJ],不厌弃生死,就不会因为追求遥远的涅[FJF]?[F J]而舍离当下现实的生活,而了知众生本来成佛,在现实生活之中体证佛法真谛。基 于这一认识,法眼宗人在汲取圆觉了义时,注重将佛法的源头指向现实生活。《圆觉经》: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FJF]?[FJ ]及波罗蜜。学人问惟素: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 涅[FJF]?[FJ],未审圆觉从甚么处流出?禅师答:山僧顶戴有分。学人说:恁么 则信受奉行。将圆觉的根源还归于现实生活,对当下即是、本来现成进行顶戴、信受奉行 ,这才是真正的圆觉了义。 [HS2][HT5H][JZ]四、维摩不二铸法眼[HT]
?《维摩经观众生品》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指心灵动荡,面对外境, 根尘相接,触境生心,不能安住于本体。学人引用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问文益如何是无 住本,文益说:形兴未质,名起未名。文益的答语,出自僧肇《宝藏论》:形兴未质 ,名起未名。形名既兆,游气乱清。未质、未名即是清清湛湛的自性本体,它永 恒常住、澄湛宁静。自从生起了形、名之后,游气便扰乱了它的清湛。参禅悟道,就是 要回归于原本的清湛。而回归于原本的清湛,必须消除二分法生起的形、名,运用维摩经式 的不二法门。因此,对不二法门的运用,遂成为法眼宗的一大特色。
?《维摩经问疾品》: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 应作是念 旱?灾诜铣纱松恚?鹞ǚㄆ穑?鹞ǚ?稹S执朔ㄕ撸?鞑幌嘀??鹗辈谎晕移? ,灭时不言我灭。经文指出,众缘和合生成的色身,不是我能主宰的,生是由缘聚而生, 灭是由缘散而灭。和合而成的这色身的各种因素,都各不相知,不会在生起的时候说是我生 起了,坏灭的时候,说是我坏灭了。学人问如何是诸法寂灭相?希奉禅师即引起唯法 起,灭唯法灭作答。可见,法眼宗汲取维摩不二精髓,是为了在起灭纷纭、迁变不停的现 象界中,保持心性的湛然宁静。
?法眼宗启发学人超越矛盾的常用方法是不二之对:如何是吹毛剑?擀面杖;如 何是大圆镜?破砂盆;如何是径直之言?千迂万曲!答语与对语看似截然对 立,旨在斩断学人的分别心。而一旦分别心被斩断后,世俗坐标中对立的意象就可以同时在 禅境自由自在地呈现了。僧问庆璁禅师东山西岭青意旨,庆璁作偈以答:东山西岭青 ,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运用不二法门的法眼宗禅诗,完全泯灭了二元 分别识,流宕着泥牛行处,阳焰翻波,木马嘶时,空花坠影的禅定直觉的意象,描画出 一幅又一幅不可思议的境界。 [HS2][HT5H][JZ]五、楞伽妙谛铸法眼[HT]
?《楞伽经》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楞伽经》卷2说三界唯心,谓三界(欲界、 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都是一心所变现,心为万物本体,此外无别法。佛教通常把唯识宗 看作相宗,把华严宗看作性宗。不论性宗还是相宗,都认为一切诸法皆由一心所现,故万法 唯识。但对这个心的含义,性、相两家说法不同。相宗指阿赖耶等心识,以此证成阿赖 耶缘起乃唯识所变之义;性宗则指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即真如随缘生起诸法之义。从法眼 宗的实际情况看,法眼宗在论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更偏重于唯识宗的立场。文益颂《 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 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 唯心唯识,并不意味着眼声耳色式的观物。法眼宗强调万物有其原本的秩序,自然天然,眼 触色成形,耳应声为响。眼色耳声,就是一切现成。德韶作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 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赞为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在诗中,德韶以通玄峰顶作为学 禅达到的境界,认为学禅已经达到了峰顶时,已经超脱了人间万象,与人间完全不同了。但 万法唯境,境是心现,因而心 馕薹ǎ?娲伎梢钥吹届?场4?造??淮??螵?堋?
?唯识宗所立三自性之一是圆成实性(在《楞伽经》中称作成自性),指真如(诸法所 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法眼《圆成实性颂》(《碧岩录》第34则)云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举头 残照在,元是住居西。参禅的第一步是穷理,理明到了极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妄念 全消,就是忘情,到了这时,任何比喻都用不上,任何语言都是错误,因为此种境界根本无 法表述。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空山阒寂,圆月垂天,高寒旷远。此时圆月并不留 恋碧天,而是任运随缘地堕落到前溪。这是不被任何意念所束缚的无心的世界。果熟兼猿 重,山长似路迷,果子成熟,本来就重,加上猿猴来采摘,树枝更显得沉甸甸的,这是道 果成熟的境界。但是,切不可认为道果成熟就可以万事无忧了。修行的路还很长,如同层层 叠叠的山道,走也走不完,置身其中的修行者,有时竟也好似迷失了方向一样。果子要渐渐 地成熟,山路要慢慢地走。参禅者不可半途而废,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经历了一番艰苦 的修行后,举头一看,忽然发现一抹晚霞余光,映亮了自己的住处。外出之人回家,喻经过 修行而回到了心灵的故乡,见到灵灵明明的本来面目。诗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 圆成实性的感悟,呈现出法眼宗一切现成的感悟指向。 [HS2][HT5H][JZ]六、华严法界铸法眼[HT]
?清耸禅师初参文益时,文益指着雨对他说: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耸不明其义,后来 读《华严经》豁然有悟。文益曾作《宗门十规论》,批评一些僧人在参禅中不懂装懂,摇唇 鼓舌,自欺欺人。延寿用华严理论作为评判悟境深浅的标尺。《十规论》第九指出,在当时 参禅酬对机语及禅师的著述中,多有猥俗之辞,野谈之语,要矫此弊端,净化语言,提高修 养,必须学习《华严经》的文笔,《华严》万偈,祖颂千篇,俱烂漫而有文,悉精纯而靡 杂。在法眼宗人中,延寿著有《宗镜录》100卷,其中大量引用了华严典籍。延寿编此书 的宗旨在于倡导教禅融合,他所说的教,主要就是指《华严》。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 看,法眼宗汲取华严精髓,主要体现在六相圆融、理事相即两个方面。
?(1)六相圆融。六相圆融是《华严经》的重要教义。华严宗认为,万有事物都 具足六种相。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以金师子为喻,形象地阐说六相大意:(1)总 相 是整体。(2)别相指组成整体的部分。总相和别相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 果 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这是以别成总;但部分只有在整体存在的前提下才是部分,没 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这是以总成别。(3)同相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同一。(4) 异 相指各部分的差别。同相与异相讲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同指构成整体的各部 分有同一性,异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彼此有差异。(5)成相指各部分是组成整体 的必备条件。(6)坏相指各部分在整体中保持自身独立。成相和坏相是讲对立 面的 相互转化。六相圆融说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从总别、同异、成坏三方面看待一切事物, 认识到每一事物都处于总别相即、同异相即、成坏相即的圆融状态。文益颂《华严六相义》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 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颂文指出,华严六相 义中,六相彼此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是相即的关系。但法眼又指出,异若异于 同,全非诸佛意。异不异于同,不会超出同的范围,它始终属于同。这 是深得华严六相精髓的。因为如果把华严六相割裂开来,看不到它们的相即,就体会不 到诸佛的妙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法眼在这两句中超越了华严六相说,说虽然 华严世界有六相之义,也只是不坏假名而谈实相的方便化门,六相只是假名,而非实相 。如果站在禅悟的立场,说同说异都是画蛇添足。在悟的境界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早 已超越了是非、判断等推理的过程,不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 当男子全神贯注地入定,女子却漫不经心,法法不同,又法法不异。在禅悟境界中,万象、 理事都沉于其中融为一体。在法眼宗看来,佛法一切现成,宇宙法性与个体自性圆融一体, 不能于无同异中强生同异。文益开悟后,也着力于否定于无同异之中强分同异。他问研 习《华严经》的道潜: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道潜根据经文,说世 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文益遂问他空是否具备六相。道潜懵然无对,法眼说:空 。用空来统摄六相,认为山河大地、人我等并无六相之分,同异之别。文益诗云:幽鸟 语丛篁,柳摇金线长。云归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妄。欲言言不及, 林下好商量。此诗体现了心物圆融、事理一如的感悟。理事圆融并非人为的安排,而是本 来如此,是一切现成。《禅的超越性》谓:一切自然环境,皆自性也。只是吾人心为境迁 ,处处着相。遂使境为心累。如果能够到达澄心万虑忘的境界,则实体现成。所见所闻 ,无非自性。法眼与道潜论华严六相的结论,是一个空字。在空的体性当中,是无体用 之分的。澄心万虑忘便是空的景象。在空的景象中,不能分别哪是体,哪是用。只是一 种超越体用的景象。?⑤空是对六相的扫除,但是,从法眼宗对六相的参究中,我们可以 清楚地看出,扫除六相后,法眼宗对扫除六相的空仍然予以扫除,于是,六相归空,空又归 于一切现成。正是通过对六相圆融的体悟,法眼宗将诗禅感悟指向当下现成的人生。
?(2)理事圆融。理事关系是华严宗最为精彩的部分,法眼宗充分汲取 了它的精髓。《宗门十规论》把华严宗理事关系作为禅门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 。具理具事不仅是教门之宗,也是禅门之宗,华严宗的理事关系说成了文益的宗眼。 法眼认为,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欲其不二,贵在圆融。又 说: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中。理事圆融,大小无碍,须弥可 入芥子。从这种思想出发,法眼宗重视用理事关系来分析一切。文益指出,千百亿化身 中,每一个化身都是清净法身,理事相即相入。师[HTXL]?[HT]示众谓:今日不异灵 山,乃至诸佛国土,天上人间,总皆如是。亘古亘今,常无变异。无边刹境,自他不隔 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空间凝聚为目前,时间不移于当念,这是时空一体 、当下现成的禅悟图景。晓荣禅师诗云:般若大神珠,分形万亿躯。尘尘彰妙体,刹刹尽 毗卢。用鲜明的诗歌形象,表达了一多相容、大小相即的华严义趣,也是禅悟的义趣。德 韶示众谓:毛吞巨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无动。遂有诗云:暂下高峰已显扬 ,般若圜通遍十方。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悟者所证的实相之理,即般若智 所体证的真如,圆满周遍,作用自在,融通无碍,周行一切。人界及天界的一切事物,从理 事不二、一多相即、大小相容的立场看,都了无差别,纵横无碍,处处彰显着法界。
?法眼宗广泛汲取教乘菁华,对楞严三昧、金刚般若、楞伽妙谛、圆觉了义、维摩不二、华 严法界的精髓广撷博采,熔铸成自己的法眼,这双法眼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当下现实,由此形 成了法眼宗独特的诗禅感悟,使法眼宗在五家七宗中别树一帜,同时也为法眼宗自身埋下了 巨大的隐患:如果抛开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就只有在经教义理中讨生活。法眼宗后期最著 名的禅师永明延寿,进一步丰富了法眼宗的理论,力倡教禅合一,援《华严》入禅,主禅、 净合一,在丰富了法眼宗禅学理论的同时,也使法眼宗的本色丧失殆尽,一切现成机趣流转 的法眼宗风,终于湮没在浩瀚沉寂的黄卷赤轴之中,法眼宗的慧命也就此终结了。?? [JY,2][HTK](责任编辑:秦人) ?[CD16]?[HT5K]①吴言生《论〈楞严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2 期(增刊)。
?②吴言生《续论〈楞严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唐都学刊1999年2期。
?③吴言生《论〈金刚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中国佛学1999年1期。
?④吴言生《论〈楞伽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人文杂志1999年1期。
?⑤见李淼编著《中国禅宗大全》第10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