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法眼宗:针贬时弊 除恶兴善
2025-04-23 08:48

刘元春

佛教法眼宗现实批判精神简论

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中最后创立的一个派别。它始于五代,盛行宋初。其宗脉,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代。因南唐主李璟曾谥号文益为大法眼禅师,故各之。作为宗派,流行不足百年,但因其有深宏的理论体系和圆融的信仰内涵,影响深远。清朝雍正帝曾盛赞延寿是震旦第一导师,极力推广法眼宗思想。①法眼宗的兴衰,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原因等,而其理论的阐释及信仰的确立,贯穿着一种可贵的现实批判精神,对当今佛教的发展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一、文益:驳斥宗门十病

文益7岁出家,后游学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善诗文,曾被南唐李璟礼为国师《五代史补》、《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均有记载。传说他有着述文集凡数万言今存《宗门十规论》、《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等。《宗门十规论》是他最重要的蓍作。斯论之作,盖欲药当时宗匠腤郁之病,厘清 粃糠相混扰,驱正见于邪途,汨异端于大义,故而宗门指病,简辨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②文论不长,不妨简要概括如下。

所列举的十种弊病是:第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参学的根本,原本在于自己心灵深处的根本觉悟,但一些人却滞句寻言,还落常断,丛林虽入,懒慕参求,纵成留心,不择宗匠,但知急务住持,滥称知识,且贵虚名。第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佛教禅宗原来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禅北禅及其延生的宗派体系只是方便施设。但有关门徒们却护宗党祖,不原真际,竞出多岐,矛盾相攻,角争斗为神通,骋唇舌作三昧,是非锋起,人我山高,见解终成外道。第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先贤祖师创宗立说都有其思想纲领,然后权巧方便,应运自然。但一些门徒但知放而不知收,奴郎不辨,真伪不分而埋没宗旨,只成得相似般若。第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在禅宗伪仰、临济、曹洞等宗派祖师们采用棒喝、酬对机锋等方法,为了旁敲侧击、辨邪归正,完全是一种有的放矢、应机说法的教育技巧。但现在宗师失据,学者无稽,用人我以争锋,取生灭为所得,棒喝乱施,诳谑群小,欺昧圣贤。第五理事相违,不分浊净。从佛教缘起论讲,任何世间万象,佛及众生,虽外相差别,但理性平等,本质相同。但一些人在宣讲佛法时苟或不知其后,妄有谈论,致令浊净不分,谀讹不辨,偏正滞于回互,体用混于自然。第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祖师公案故事有其特殊时代背景,同时,其中也有纯属戏嬉之言辞,学之无益。参学之人必须择依善知识。第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学佛之人,不能只会模仿先贤,承言滞句,便当宗风,鼓吻摇唇,以为妙解,不契实际,还妄称师承。第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宣扬佛法必须契合佛祖本意,博古通今。但有人不识义理,只当专守门风而妄有引证,不假熏修,乃得少为足。第九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禅宗祖师先贤们原喜好用歌颂偈语等形式,表达佛之三昧,唱道真理,生动活泼。但后世有人强攀英俊,以歌颂为等闲,猥欲兼糅戏谐,从而呈丑拙以乱风,织弊讹而贻戚。第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作为化导世俗的僧人们原本应该续佛慧命,但有人却治激声名,贪婪利养,更有望风承嗣,窃位住持,便为我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口谈解脱之因,心弄鬼神之事。

文益驳斥宗门十病各有侧重,比如,第二第十针对党同伐异的宗派观念,第四第六针对不求甚解的教条学风,第一第九针对装腔作势的虚浮作风,反对禅僧们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诳骗信众的恶劣品质,教谕他们改邪归正,走上导世利生的佛法正途。这些弊病,应是当时佛教界存在的真实情况。

二、延寿:抨击邪见百种

延寿少年得志,年16作《齐天赋》献吴越王钱 ,曾任华亭(今江苏松江)镇将,年28礼高僧永明出家。他学修并用,着作颇丰。据宋僧文冲《智觉禅师自行录》记载,有61部197卷。现《卍续藏经》中收录的有:《宗镜录》100卷、《万善同归集》6卷、《心赋注》4卷、《唯心决》1卷、《观心玄枢》1卷、《定慧相资歌》1卷、《受菩萨戒》1卷、《警世》1卷。③这些着作的行文结构基本上是在设问之中先破后立,缜密严谨,鞭辟入理。其中,《宗镜录》构筑了他的理论体系,而《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则提纲挈领,进一步发挥其主张。

《万善同归集》中,延寿为了抨击禅僧们轻蔑佛教善行而固守偏陋的错误,先列举出十种错误观点。这些观点至今在佛教界中仍有影响。第一是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第二是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如何劝修,故违祖教?;第三是万善统唯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是道?;第四是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师善归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善?;第五是拟心即失,不顺真如,动念即乖,违于法律,为何广说世间生灭缘起?;第六是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第七是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关心?;第八是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第九是众生不得解脱者,皆为认其假名,逐妄轮回;云何徇斯假名,转增虚空?;第十是即心即佛,何须外求?这十种错误观念,虽各有所依,但关键在于完全错误地理解了佛教唯心与外求的概念,割裂了心体与万善,禅与教等概念所蕴涵的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的辨正关系。佛教所谓一切唯心造,目的是为了强调只有正本清源、净化心灵,才能矫正众生的不良行为,造福于社会。而大乘佛教更主张在入世实践的六度、四摄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己。一些人籍口唯心造便可万行俱圆,这实际是庸俗的、肤浅的、机械的。唯心自造,必导致消极避世、无所事事。

如果说前述主要列举的是反对入世实践的错误观念,那么,延寿在《唯心诀》中用大部篇幅,略标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进而详细地指出各宗门信徒在修行实践中常犯的120多种毛病,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层层细密的论证。这些毛病牵涉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可用狂慧和痴禅概括。所谓狂慧而徒自劳神,痴禅而但能守缚。因为痴禅是心性昏蒙,不明事理,造成心理偏执,狂妄自大,而成为狂慧,反之亦然。诸如,痴禅之人或效无知木石之类,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狂慧者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铨,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或是菩提而谤正*轮,或着本智而非权慧。基于狂愚之心,自以为是,或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或定慧偏习焦烂道芽,或行愿孤兴沉埋佛种,等等,最终毁弃道德理念、智慧心行,及至摧毁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信仰根基。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宗门信徒们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溺见河,障于本心,不入中道。他们不知万法无体,一切无名,从意观行,因言立号:意随想起,言逐念兴,想念俱虚,本末非有。也就是说,禅宗门徒及一切学佛之人,必须打破对世间万象乃至佛法各宗门语言名相的妄念偏执,彻底弄清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与方便施设的,才可能获得智慧解脱。

三、圆融与行善:抑扬之本怀

法眼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之中理论最为宏富,但若论宗风,恐怕最难概括。有人认为延寿虽然丰富了禅宗的理论与实践,同时也使禅宗本色丧失殆尽,法眼宗难于作为禅宗的一个独立支派继续流传,是必然的。④禅宗本色是什么?若从达摩二入四行的宗旨,到慧能应无所住的底蕴,从石头路滑,到赵州吃茶去,他们的本色应是:当下彻见心性平等,立马入世普度众生;所谓直捷明了,不落偏执。推究法眼宗三代祖师的宗风,可从这样两方面去理解:

1、理论上,博采众长,圆融自在。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认为,其他禅宗门派虽差别于仪规,且无碍于融会。他在《华严六相义》中作颂有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这显然是符合佛法本意。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德韶也一再强调佛教整体是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延寿作为集大成者,在《宗镜录》等着作中,充分运用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等理论,所引资料约300种,包括释、儒、道三教典籍,答问评说,旨在融通。而他广征博引,在于籍教明宗。全书之始,即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是般若母,以此代表宇宙诸法性体妙用,最终归结到大乘佛法的菩提心行上。⑤

2、实践上,广行万善,济世安邦。他们在理论上批驳各种宗门弊病,归根结底在于劝导大家将悟彻的性理,落实到奉行众善的实处,即宗行菩提之心。这原本是历代祖师们的佛种慧命。唐代高僧裴休继承宗密思想,在《圭峰禅师碑铭并序》中指出,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值得提及的是,延寿在倡导六度万行之时,大力提倡济急利时,提倡慈善公益事业,主张造一所寺,不如救人一命。万善之中第一福田者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恭之道。将济国安邦作为法眼宗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目标。

忠以治国,孝以齐家,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佛教融入中国社会,就在于将忠孝思想纳入其精神理念之中。但佛教行世,还具有自己的超脱性、避世性。尤其是法眼宗之前的禅宗门派,其祖师的言论开示及特立独行,多呈现玄远、空灵的宗教情趣,少有劝善的演绎。正因如此,法眼宗祖师们不论是针贬时弊,还是树正标行,都突出了服务社会现实的色彩。

宗教思想其精神主体的确立,根本是在于对现实社会需求的深刻体察。有人认为,唐武则天扶持华严宗和禅宗各是为了扩大边疆和解决流民问题,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属于政治家的选择。⑥那么,法眼宗主张也是基于服务当时社会政治理念,希图处于割据状态的南唐、吴越统一于中原王朝。史实证明这不是臆断。⑦文益、延寿等人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不唯针对佛教界,也是对社会危机表现出急切的忧患意识,这与当时爱国并主张统一的士大夫,就没有两宋的禅宗。⑧这实际是从禅僧构成的社会成份及禅宗精神特性,来分析有关禅风形成的原因。文益、延寿等人以国师之尊吟诗作文,学问宏博,实有当时士夫敬慕之楷模。因此,他们激扬文字也有迎合社会风尚的初衷。士大夫通过这些圆融的文典辞章,吸取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修心养性的方法,与传统的儒道之学进一步贯通、精炼,构画济世度人的社会精神蓝图建立之后的理学体系。所以,法眼宗理论成为承前启后、融铸后世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宝贵材质。

值得赞叹的是,法眼宗的祖师先贤们发扬现实批判精神的同时,并不放松自身的修证与完善。比如,延寿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在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可谓苦心孤诣,德才兼备。这样的人格品位,当是正法住世的关键。

注:

①《上谕》,《宗镜录》,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②《宗门十规论序》,《卍续藏经》卷110,第0877-0882页,(台湾)新文丰出版社。

③《卍续藏经》卷111,第0165-0166页。

④⑧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页;第6页。

⑤⑦刘元春:《延寿一心为宗的现实意蕴》,《佛学研究》1995年刊,第220-224页;第224页。

⑥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版,第2页。

延寿一心为宗的现实意蕴

延寿一心为宗的现实意蕴

延寿(904975),字冲元,俗姓王,江苏丹阳(后迁余杭)人。自幼信佛,聪颖好学。16岁时曾献《齐天赋》于吴越王钱鏐。28岁时,任华亭镇将。30岁时出家,先后依止龙册寺翠岩、天台山德昭(891972)诸禅师,是法眼宗祖师文益(885958)的再传弟子。他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在天柱峰诵《法华经》3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2)住持雪窦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住持复兴灵隐寺,收徒千余人。961年,迁往永明寺(今净觉寺)达15年之久,故被尊称为宋慧日永明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宋开元三年(970)创建杭州六和塔。974年,在天台山传菩萨戒,求授者万人。他一生着述颇丰。宋僧文冲在《智觉禅师自行录》讲,延寿着作共61本197卷。(1)其中,《卐续藏经》中收录的有:《宗镜录》100卷,《万善同归集》6卷(《自行录》列为3卷),《心赋注》4卷,《唯心诀》1卷,《观心玄枢》1卷,《定慧相资歌》1卷,《受菩萨戒》1卷,《警世》1卷。纵观他的一生,上承文益法脉,下又立言笃行,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信仰体系。清朝雍正帝曾盛赞延寿实是震旦(中国)第一导师,其巨着《宗镜录》为震旦宗师着述中第一妙典。(2)

《宗镜录》100卷,可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后半部分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至第一百卷是引证章。所谓标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正是延寿一生弘扬的根本思想。他的其它着述,基本上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一心为宗思想的。这一心,可谓是深心妙用,总体上讲,既契合达摩禅宗众生心性之旨,又不违法眼宗一系贵在圆融之风。延寿在阐述他的思想主张时,广征博引,籍教悟宗,尤其是融通关于心性、性空无住无碍之理的华严、唯识、天台、三论诸宗,体现出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之宗风。(3)这对于教内教外,当时都有着现实的意蕴。

关于一心,延寿在有关着作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论述。《宗镜录》卷二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一心之性相内容:

此一心,非用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谓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今依先德,约相分别,心略有五义:一、远离所取差别之相;二、解脱能取分别之执;三、遍三际无所不等;四、等虚空无所不遍;五、不堕有无一异等边,超心行处,过言语道。

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诠量谈其妙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已觉,众生不知。

故知此一法门,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终不立余门,为中下未入者,则权分诸道。

如来藏者,一心之异名。一乘法者,一心是。

卷四十五中更简捷地讲:

一心为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应须性相似俱通,方得自他兼利。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所谓一心是指宇宙诸法的本来性体,蕴涵在宇宙人生之中的终极规律,这种真理遍容在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之中,平等无二。在人类,就是妙明圆融之心。若用哲学比量,就是佛教树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两者互相融摄,既是哲学理论又是契合人生实践,是所有佛法的核心和修行解脱的根本。佛法的种种施设,无非就是引导人们契入心真如门,悟达一心,方可除去杂染执着虚妄之情滞,合乎人我、法我之性相无圆融之理。不偏不执的圆融心行,正是延寿一心为宗的关键所在。所以,他在《宗镜录》中反复强调圆融。卷二十八中讲:

本是一心真如妙性无尽之理,因体用卷舒,性相相入,理事包遍,缘性依持,义分多种,略即六相,广乃十玄。悉入宗镜之中。

六相、十玄是《华严经》中阐述的道理,中心思想是诸法(包括修行之法)虽有差别,但本质是平等一如、圆融无碍的。

卷三十八中也讲:

此宗镜奥旨,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则存,欲泯则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性。常一常异,常存常泯,明为圆融。

明彻圆融之理,其目的是不拣内道外道利根钝根,但见闻信入者,皆顿了一心,理事圆足。(卷二十六)这理事圆融正是佛法的修行实践,体现了《华严经》法界大缘起的理论,即一多无碍、心境融通等。这是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根本所在。这样,于一切处,无系执,无住着,无所求,于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卷四十九)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卷六十六)中国禅宗的顿悟学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其精髓也就在于心行的圆融无碍上。

《宗镜录》第一百卷在综述一心时,指出:

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行,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

最后,更明确肯定《宗镜录》是:开诸佛心,演如来藏,绍菩提种,入一乘门。故入宗镜中,见如来性,菩提道果,应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风之火。

菩提心本身就是心行合一、理事圆融,是在现实之中以行明心,以事显理。这正是人间佛教之本怀。相反,如果没有菩提之行,仅有大乘心理之修炼,那也只是徒劳无益的。如果说《宗镜录》侧重于明心悟理,那么,延寿在《万善同归集》等一系列着作中主要就是阐述行事之必要,突出菩提心的意义。

《万善同归集》(4)卷第一首先提出,明契一心实体,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举,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圆同体之悲,终始该罗以成无尽之行。他引用《肇论》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不二为言加以强调。之后,通过层层问答诠释,到第六卷最后,再统括六度万行。认为这万善同归之意义,具体讲来,就是: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其主题就是万善同归一心,一心同归万善,所谓遵行万善则理智俱亡,言心路绝,即可以自他兼利,顿渐俱收。在《万善同归集》卷后,有长达21行252字的偈颂,而在《观心玄枢》及《自行录》中都照录于文后,都是再一次强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偈颂道:兴悲悟而同体,行慈深入无缘;广度如化含识,同证寂灭菩提。

值得注意的是,延寿还将菩提心行与治国保家联系起来。在《万善同归集》卷六中,先设问:若广修万善皆奉慈门但索真诠,有妨世谛,则处国废其治国,在家则阙其成家。虽称利人,未得全美?答曰: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霸,于家有善则家肥。所利宏多,为益不少。随后,延寿引用南北朝时宋文帝与侍中的一段对话,认为五戒十善可以去恶息刑,国家可以坐致太平,是以包罗法界,遍适虚空,一善所行,无往不利。则是立身、辅化、匡国、保家之要轨矣。若以此立身,无身不立;以此匡国,无国不立;近福人天,远结佛果。

在《受菩萨戒法》中(5),首先指出菩萨戒,唯以开济为怀,不同小乘局执事相。是以菩萨饶益有情之戒,但济物利人。最后也设问:夫如何治国?答曰:诸佛无有定法,故号阿耨菩提。机病不同,法药有异,医不专散,天不长晴。或有闻法悟者,或有坐禅悟者,或有念经得度,或有受戒证真。溥愿法界含识,凡有见闻受菩萨戒而行菩萨心,发菩提愿而圆菩提果耳。显然,在延寿看来,如果人们证悟并遵行菩提法,乃是国家治理之本。

从上述诸多引证中,我们知道,延寿所谓一心为宗,其根本目的就是提倡大力倡导菩提心行,实现大乘入世的宏愿。

延寿是公认的禅师,曾九旬习定,有鸟类斥鴳,巢于衣中(6);还精通念佛净土法门,每昼夜108件行事中多有念佛念法念僧(7);同时,又是一位义学高僧,这在佛教史上的确是不多见的。但是,因为他籍教明宗而带来了对他的非议,即认为他重视教理使法眼宗风渐失醇正,数传即绝。(8)这是有失公正的。第一,若前文所述,延寿的籍教只在于圆融,悟宗只在于心行,目的就在于破除偏执教法和断空邪见,强调实践出真知。这正是契合了禅宗顿悟旨趣。第二,融通各种教法,主张权实相宜,方便权巧,随机度人,正是法眼宗风的实质。第三,延寿标宗菩提心行即契达佛法真理,就在于反对标新立异而执此非彼、尚务空玄、缺失醇正之弊风。第四,提倡通明教法,学修并进,在于对治当时僧徒愚昏无知、妄作人师诸病等。总之,延寿殚精竭虑,苦口婆心,并不是要执教废禅,而是触景生情,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已。

禅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依教修心禅(如安般禅、五门念佛禅、实相禅)、悟心成佛禅(如达摩面壁、六祖顿悟)、超佛祖师禅(如南岳怀让、石头希迁)、越祖分灯禅(如曹洞、云门、法眼宗)等。从依教修禅观到直接见性成佛,也就是由渐悟到顿悟。他们分歧或侧重的焦点在于教与禅(又称宗)的关系上。本来,两者之间或者说理论与实践就是一致的,所谓禅教不二、互契互入的,也就是定慧相资,行解相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契悟真理,服务并超拔人生。为此,要反对做表面文章,只在名言上聚讼、执着。或棒呵,或参话头,或机峰相搏,等等,都是祖师们诱导人们顿悟之法,以印心悟性为本,这本身就是大智大慧的表现。祖师们设门立宗,多据《楞伽经》宗通相衍生。宗通相主张自觉智证,但并非不要教理教法。《楞伽经》言:谓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权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而说,令得解脱,是名通相。但为饶益众生亦非不说教法,如为愚夫以指物,愚夫执指不得实义。也就是说,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主要还是对治愚昧妄执,这与广施教理是殊途同归的。历代禅宗大师或籍教明宗,或伸宗融教,都极尽教禅配合之妙。慧可传《楞伽经》,弘忍、慧能亦皆诵《金刚经》,以印顿悟;慧忠、大殊等之所说,未尝不融会经论之妙义。

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十国(907960年)及宋朝初期,禅宗正处于越祖分灯时期,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宗相继产生。宋僧明教契嵩大师评价说:正宗之大鉴,传既广而学者各务其师之说,天下如是异焉。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进一步加深了禅学中国化和中国佛教禅宗化。但后来者多各自为正,也加剧了中国佛教衰亡和变异。这些宗门禅者,借顿悟之名,妄执宗师名相,要么守空玄谈,要么狂禅怪行,大做呵佛骂祖之事,毁弃信解行证,无益于社会,无补于现实,失去了禅学原本积极的精神。总而言之,是割裂了禅与教的关系,陷入了无明绝境。

五宗中,法眼宗产生最晚,其创始人文益(后谥号法眼)颂六相《华严经》,二祖德昭兴天台宗传《法华经》,三祖延寿合会诸宗归一心,都是应机适时,校正当时宗门禅弊病的。

文益在《十规论》自述中,认为,未经教论,难破识情,遂将宗门指病,简辨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9)这十条宗门弊病是: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五、理事相违,不分浊净;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七、记持露布时,不解妙用;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九、不闻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在文益看来,不通教典不明事理是魔强法弱之原因,不修三学(戒、定、慧)必有三毒(贪、嗔、痴),以污露为慈悲,以佚滥为德行,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口谈解脱之音,心弄鬼神之事。(10)

延寿与文益相比,更侧重于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层层细密的论证、校正,而且议论的范畴更加广泛。若归类总括,宗门弊病主要在狂慧和痴禅两方面,各自都有诸多现象和危害,所谓狂慧而徒自劳神,痴禅而但能守缚。延寿在《唯心诀》(11)中,将宗门弊病列为120多种。诸如,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或内守而端居抱愚;或见异而各立法界;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或宗教乘而毁自性之定,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或退堕而成放逸,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泯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或信不兼解而长无明;等等。实际上,延寿要列举的不仅在教内,也针对社会上学术界存在的弊端、学教与修禅方面的偏陋。他认为,造成弊端的原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皆和会,尽迷方便,患溺见河,障于本心,不入中道;匍匐与升沉之路,缠绵于取舍之怀。

总之,文益也好,延寿也好,他们都是欲药当时宗匠暗郁之病,亦不得已而为之,才于无言之中强显其言,向无法之中强存其法。(12)另外,任何宗教、宗派的产生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法眼宗的产生及延寿一心为宗的建立,也毫不例外,反映出不容忽视的社会内涵。

越祖分灯之五宗,大致都兴起于唐武宗灭法(841846)之后(只有沩山在此之前)。藩镇割据一方,到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四分五裂。这是禅宗内部形成各自称尊局势的社会基础。太虚大师(18891947)认为,在唐武宗灭法之前,禅宗中那种多行于荒山僻地、而不重视律仪经法的倾向,也使佛教内部产生了离心力。(13)这大概是偏执出世而空无断灭的狭隘心态造成的。但那种党护门风和护己之短,多醉心于世俗名闻利养,又与误解入世而污行堕落有关。这样,在教则招致摧败,在社会则激起纷争。延寿确立一心为宗,统一精神信仰,倡导菩提心行,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这既是佛教禅宗思想精髓,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中国文化盖以人文思想之圆融广大为主。唯起圆通,故容忍性大,而无剧烈之思想与宗教斗争;唯其广大,故涵育功深,而能混同其相与接触之民族与文化,而为无穷迈进,今试以禅宗之发展言之,则亦有可为此说明证者。(14)延寿所在的吴越王钱鏐,唐末任镇海、镇东节度使,封越王(后改为吴王),907年被后梁(907923)封为吴越王。历五王,于978年降于北宋。吴越始终臣事中原王朝,基本上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保持藩镇的格局。也就是说,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这对形成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必有很大的影响。

唐末五代时,北方中原佛教义学不主张一宗而以疏通性相、精研大小乘的综合形式出现的。北方义学高僧还多南来弘法。如,后唐(923936)高僧可周在乾化二年(915)到杭州龙兴寺弘传《法华经》。吴越武肃王曾赐他佛钵、紫衣,加号精志通明。另一位高僧皓端(889961),也曾习学《法华经》,于杭州罗汉寺通达天台宗一心三观之学,着《金光明经随义释》10卷,详细讲说佛性之义,教化人们行大乘菩提之法,会通了天台、慈恩诸宗要。吴越忠献王赐他紫衣,别署大德,号崇法。(15)他们在吴越弘法的时间,正是延寿出家前后及住持雪窦寺、灵隐寺的时候。分析延寿的佛学思想,与可周、皓端的主张具有明显的相通之处。或者说,延寿基于当时社会政治理念,抑或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他的佛学思想体系?联系到他的着作中一再提到匡国保家的问题,恐怕这也不算臆断。当时,高丽国王奉读《宗镜录》等着作之后,遣使致书,向延寿叙弟子之礼,并派36位僧人跟他学法,弘传一心为宗思想,恐怕也不只是乘兴之举。

由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法眼宗在延寿之后趣于宗门淡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心为宗不主张偏执,其心行圆融的主旨,容易淡化宗门意识。再者,其盛衰,如宋明教契嵩大师评价说:盖后世相乘,得人与不得人耳,也遵循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之理。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教会教明宗,未能将宗乘建立在稳健的教律之次第上,致使后来末流颓败,一代不如一代。延寿本人虽能严守戒律精通教义,但因为永明之世,云门宗等方盛兴;且时主各据一方而易分道扬镳,故永明未能为禅宗奠下万世叵摇之基石。(16)然而,永明延寿那种精勤的心行和精神,为后世者树立了楷模,还是有益于社会的。

注释:

(1)(7)《卐续藏经》卷111,页01650166,台湾新文丰出版社。

(2)《上谕》,《宗镜录》页7,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10月。

(3)宋智昭《人天眼目》卷四。

(4)《卐续藏经》卷曲110,页08830956。

(5)《卐续藏经》卷105,页00160021。

(6)《五灯会元》页604605,中华书局,1985年。

(8)《中国佛教》(一),页348,上海,知识出版社,1980年。

(9)《卐续藏经》卷曲110,页08770882。

(10) 同上,页0882。

(11) 同上,页09570963。

(12) 元愠恕《题重刊十规论后》跋。

(13) 太虚《中国佛教特质在禅》,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书》(2),页70。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14) 《现代佛教学术丛书》(4),页238。

(15) 宋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七。

(16) 《现代佛教学术丛书》(2),页80。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