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禅机 千古风流
2025-04-21 10:28

一拳拳倒黄鹤楼,

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呈意气,

不风流处也风流。

这首意气风发、气势宏阔的偈子,是后人颂扬临济义玄禅师的。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叶,义玄禅师从江南北上,来到了北方的滹沱河畔,住持临济寺。

一日,镇州节度使王绍懿来到寺中,在僧堂前,他问:这一堂僧人还看经么?

临济义玄摇摇头:不看经。

王绍懿再问:还学禅么? 临济禅师说:不学禅。

王绍懿大惑不解: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作个什么?

临济义玄道:总教他们成佛作祖去。

好一个总教他们成佛作祖,充分展示了临济禅者超佛越祖、昂扬如王、天下地上唯我独尊的气概。因此,临济义玄被誉为禅宗之王。

盛唐时期, 六祖慧能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一举改变了汉传佛教的格局,他所创建的南禅龙腾虎跃,宗师辈出,一花五叶,开出了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于是,禅宗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特质在禅。尤其是义玄大师肇建于河北正定的临济一宗,在其他宗派的竞争、砥砺下,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于宋代推陈出新,又开创了黄龙、杨岐两大流派,最终完成了禅宗五家七宗的格局。

临济宗何以能繁盛千年,风流千古?

泐潭洪英是临济宗黄龙派的重要禅师,北宋时期,他住持在江西泐潭山。一天,寺院里的几个负责管理日常事务的知事起了纷争。洪英禅师的劝解也未能将风波平息。于是,他立刻请维那鸣钟召集大众,说道:知事纷争,是因为住持无德无能,我有愧黄龙先师。因此,无颜再存活于世了。他简单回顾了自己的生平之后,嘱咐大家:我入灭后火化,把骨灰放在普同塔里(存放普通僧人骨灰的地方)。不管生死,我都不离开大众。说完,他进入灭尽定,溘然长逝。

为了以身教导弟子, 洪英禅师竟然以甚深禅定功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己肉体的死亡,唤醒大众,成就众人的法身慧命。

清朝初年,四川籍禅僧破山海明,每每阅读祖师公案,如银山铁壁,无下口之处。他心中恰似堵了一团烂麻线,理也理不清,扔也扔不掉,终日憋闷。他先后参拜了多名禅林尊宿,却无人能为他医治好心中的疑惑。后来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病自己医,自己的烦恼自己断。他当时住在湖北破头山,暗暗立下誓言,要克期取证以七天为限,若不开悟,便自行了断!他昼夜用功到第五日,依然未能开悟。于是,他来到山顶,站在数十丈高的悬崖边上,对着天地发誓: 悟与不悟,性命就在今日!他在悬崖最边上坐了下来,一心参禅。时至未时,他进入了一种人境俱忘的境界,眼前哪里还有山峰、悬崖?也没有顽石、草木,惟见一片清平世界。他举足经行,不觉坠入深渊

说来也怪,他从几十丈高的悬崖上掉了下来,却如同下炕沿一般,仅仅扭伤了左足。就在那脚腕一阵疼痛传来之时,他顿觉从前心中堵塞之物,泮然冰释破山海明因此大彻大悟了!

这就是临济禅者,为法忘躯,不惜身命。正是有了这种大无畏的气概,千百年来,临济宗行人全提佛祖正令,续佛慧命,演绎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忽必烈的蒙古铁骑挥戈南下,南宋王朝土崩瓦解。元军逼近乐清,所有的人四散而去,只剩下无学祖元一个人守护在能仁寺。 这天,一群凶神恶煞般的元兵冲进寺中,然而,无学祖元依旧端坐在蒲团上一动不动,好像面前张牙舞爪的军士压根不存在一样。

要知道,蒙古大军嗜杀成性,经常屠城,所到之处百姓肝脑涂地,血流成河!因此,无学祖元对他们的视而不见,简直就是最大的侮辱、最大的寻衅!于是,那位性情残暴、杀人无数的首领勃然大怒,唰的一声抽出利刃,架在了祖元禅师的脖子上

这时,无学祖元徐徐睁开眼睛,淡淡一笑,泰然自若地吟诵道:

乾坤无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面对这个从容镇定不怕死的和尚,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人反而犹豫不安起来。最终,那些元兵为祖元的道力所慑,气焰顿消,悄然而去。

以佛心化解杀戮,坦然面对外魔,也只有悟道的禅者才能做到。

后来,无学祖元东渡日本,开创了日本禅林最大的门派佛光派。

公元 1235 年,日本禅僧圆尔弁圆不远万里航海来到中国,他慕名上了浙江径山,求学于当时中国第一禅匠临济宗传人无准师范(无学祖元之师)。

临济宗被称为棒喝门庭,家风严峻,禅机凛冽。无准师范对来自遥远的扶桑之国的留学僧圆尔,也不宽容,照样施以恶辣锤钳锻之炼之。一日,他以竹篦公案考问圆尔,圆尔开口便错,无准师范手持竹篦,没头没脑地打了下来

嘭、嘭、嘭、嘭竹篦雨点般的落在圆尔头顶、前额、脸颊直到将他打倒在地,气息奄奄,无准师范也不停手,继续痛揍,生生打瞎了圆尔的一只眼睛!

就在圆尔被打得即将失去知觉之际,突然之间,一道亮光从他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终于彻悟了禅宗心要!

这就是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杀活自在!要识临济么?晴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

在白云缥缈的深山大川,在曲径通幽的都市禅房,禅僧或结茅峰顶,品尝清泉甘冽;或静坐僧堂,体悟心头灵光。在山野,他们结松鹤以为友,纳猿猴以为邻,得阳光雨露之化育,经风霜雨雪之洗礼;在闹市,他们谈禅吟诗颇具名士之风采,玄言机锋展现禅者之妙趣。行如云飞,止如幽潭,自由自在,随遇而安

禅者的风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王安石舍宅建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全家参禅,欧阳修号称六一居士,黄庭坚为修禅而辞官

甚至,连坐拥天下的大清朝开国皇帝顺治,亦慕禅者生涯,居然要抛弃帝位,出家为僧!

顺治十三年( 1656 ),顺治皇帝结识了临济宗禅师憨璞性聪,从此开始留意禅宗,先后征召玉琳通琇、茆溪行森、木陈道三位德高望重的临济宗大师进京,并正式拜玉琳通琇为师,法号行痴。顺治十七年,这位皇帝老子参禅有省,让茆溪行森为他剃度落发!若不是皇太后以及玉琳通琇百般劝阻,他真的会芒鞋禅杖,跟随茆溪行森云水天涯。

唐宋以降, 禅宗逐渐渗入中国文化深层,推动了儒、道二家的鼎新就连新儒学启蒙人物周敦颐都说,自己所领悟到的心法,实则源自黄龙慧南(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而被日本尊为三大主流文化的禅,也是临济宗最先传入,并成为了日本禅宗的主流。

《禅机领悟》丛书,从临济宗千年传承中、从数千位著名禅师的上万则公案中,精选出了一百枝绚丽的优昙花,呈现给您。愿您在机趣百出的品读中,感受古代禅者的神韵,启迪智慧,觉悟人生。

(本文系张志军居士新著《禅机领悟》丛书前言,有删节。《禅机领悟》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共四册:《禅的风采》、《禅的风骨》、《禅的风韵》、《禅的风流》。丛书系统描述了临济宗从开宗立派到清朝中叶的发展历程。)

End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向上一路 千古不传

◎胡传淮雪窦重显虽然声称一切法皆是佛法,解脱之道无所不在,但又认为对于什么是道,如何达到觉悟解脱这类问题是不能借助语言文字正确表述的,表示上堂说法是出于不得已。唐代丛林经常流行的一句禅语是:如何是向上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机妙境

禅 机 妙 境◎ 秦孟潇俗汉不凡过去有一个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当家为師父,法号了翁。在寺庙里做些活,二年后,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刹参学多年,终于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里來了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流传百世的千古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

千古奇文《寒窑赋》,百读不厌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则流传了1000多年的《寒窑赋》。 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发来大家共赏。【 寒 窑 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十个小故事一生受用!

王阳明,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

空灵一梦解禅机

  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佛教禅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对我们高层管理人员有什么作用。  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天有1500多万人禅修。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方,禅宗对社会精英人士的影响也非常大,像乔布斯,就是一个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千古奇人鬼谷子的养生奥秘

鬼谷学派的养生理论本属于朴素的经验总结,但在后世的流传和附会中分别被引入了不同的境地,医家讲服食引导、仿生煅炼。仙家则讲冲举成仙、长生不死。所有这些不过是后人的发挥。从《鬼谷子》一书的内容来看,鬼谷养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