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2025-04-12 07:54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母送往四川江安县古字山一禅寺中,依胞叔清然禅师落发,得法名通醉。他在寺中,每日诵习《三字经》。稍长,又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兼学诗词歌赋,临习书法。其衣食纸笔之费,皆由居士易修吉资助。

天启三年(1623),读《禅关策进》。三年后,读《法华经》,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不禁生疑道:成佛恁么易耶?请教于清然禅师,得不到圆满的答复。

崇祯元年(1628),受沙弥戒,尔后读《庄子》。二十二岁时(1632),他首次朝峨嵋山,一禅 师对他谈及金粟密云圆悟老人(1566-1642)门庭孤峻,卓有古风,他听后顿生仰慕之心。

崇祯六年(1633),他在崇庆西山白云洞,在鉴随和尚(15731644)门下受具足戒。他向和尚提问: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意旨如何?和尚答:我这里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商量。通醉曰:干屎橛作么生商量!后至了凡刚禅师处请教,禅师问他:从哪里来?答:水边林下。又问:曾碰着人否?答:见一伙骑牛觅牛者。再问:哪个是你不觅的牛?通醉挺身卓然而立。禅师曰:恁么则犯人苗稼也。

崇祯七年(1634),通醉归古字掩关,阅诸家语录。其时法兄灵筏印昌(16081665,俗姓吴,内江人)从江南归来,告知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荷密云圆悟衣钵入蜀。通醉闻言,遂离古字山,往川东梁平县太平寺参谒破山海明。抵寺时,已是夜半时分,有二僧在山门守候,见其至,乃问:汝非通醉禅友乎?吾师命我二人在此等候多时了。遂将其导入方丈室,曰:吾师怕你误入旁门,嘱你在此静坐。言讫二僧即离去。通醉遍观室内,见案几上有宗谱一册,遂取而阅之,知系历代传派名号,不禁惊曰:吾师示我有所皈依矣。及至天明,见破山,语涉禅机,问:云门干屎橛意旨如何?破山答:胀坏了我,胀坏了你。通醉曰:疑杀天下人。破山作卧势云:老僧不参禅,只爱伸脚眠。通醉闻言,心中疑骇。一日,又问破山:香严在百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后见沩山,一句父母未生前话,却答不得,过在什么处?破山便打。通醉欲再问,破山又打。通醉惊呼:咦!破山将其乱棒打出。通醉心下越发疑惑,犹如坐于千尺井底,不得一出。一夜,因黑暗中倒穿了鞋,脚套不上,欲伸手拨,忽然猛省。天明后,往见破山。破山问:汝棒疮发了?通醉答:脓滴滴地。破山颔首,留之吃蒸饼,讲赵州与文远斗劣不斗胜之机缘故事,通醉便拈起饼,破山呵呵大笑。

崇祯八年(1635),通醉陪破山游览梁平县白兔亭,观瀑布。破山见瀑布逾丈,色白如雪,乃为通醉取法号丈雪,并作偈一首,诗云:

划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

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

通醉亦作偈一首,诗云:

谁将玉钱挂山头,晴雨凄凄总不收。

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拴天地一虚舟。

是年,丈雪之父辞世。

崇祯九年(1636),丈雪通醉别破山,芒鞋棕笠,瓢杖独行,去浙江鄞县天童寺参拜师爷密云圆悟。临行前,破山为之饯别,并书一偈于扇面相赠,诗云:

雪骨冰肌谁个知,临行相赠扇头诗。

清风赢得还归握,漫莫逢人露一丝。

丈雪万里跋涉,至天童山万乙池时,恰遇密云横杖坐于石。丈雪趋前顶礼,曰:相见了也。密云便打,丈雪躲曰:万里趋风,乞师一接。密云又打,丈雪一喝,掉头便行。密云赶上,将其行李打掉。至晚,丈雪入方丈室展坐具,密云趺坐椅上,合十为礼。丈雪收拾坐具,密云亦出。丈雪曰:已迟八刻。密云便打。丈雪曰:盲枷瞎棒。密云答:有人吃在。丈雪舞动坐具而出。密云见状,乃留其住下。

崇祯十三年(1640),丈雪上太白头拖柴,被竹签刺伤足部,鲜血淋漓。当时众人均已回寺,惟师兄澹竹行密(1609~1667年,俗姓姚,内江人)在侧,问曰:正恁么时如何?丈雪答:血淋淋地。澹竹叹曰:苍天!苍天!丈雪问曰:你为甚么叫冤苦?澹竹云:东家人死,西家助哀。丈雪亦言:苍天!苍天!澹竹乃负柴而去。丈雪亦正拟行,忽闻梆鸣,声振山谷,其平昔碍膺之物突然自落,积劫未明廓尔现前。归寺浴后,进方丈见密云曰:通醉适来少有些快活。密云作听不清状,丈雪便连打两个喷嚏。密云遂打曰:哪里失利来这里拔本!丈雪连喝两声,密云又打曰:翻不快活了。丈雪拂袖而去。

崇祯十四年(1641),丈雪作偈拜别密云,离天童往金陵(今江苏南京)而去。行至天界寺,遇雪峤圆信(1571~1647年,密云法兄)驻锡祗陀林,即往礼拜。雪峤问:汝是哪里人?丈雪一喝,雪峤闭门。丈雪曰:只得与么去。雪峤写字时,丈雪曰:求大师字一个。雪峤言:拿纸来。丈雪作呈状,雪峤书之,丈雪拾幅字而出。

崇祯十五年,密云圆悟坐化。三十二岁的丈雪盛年锐气,眼高天下,吴越名僧虽多,而他厌闻泛滥之风,惟服膺破山海明,遂买舟还蜀。东游八年之后,至四川开县大宁寺再谒在此讲经说法的破山。破山问:你从南方走一回,带了什么宝物来?丈雪竖一拳。破山云:别我七八年了,一点气息也没有。丈雪答:若有气息则不归了。破山呵呵大笑。梁平县佛恩寺大殿竣工后,破山上堂,丈雪问:古人拈一茎草建梵刹竟,今日新佛恩,意作么生?破山答:八方有道归王化,四海歌谣贺太平。丈雪曰:恁么则石花山畔金声振,惊起丹林双凤儿。破山云:著。丈雪作鼓翅状而出。

崇祯十七年,丈雪欲回故乡省视高堂老母。临行前,破山以源流(即密云圆悟所书授与破山的曹溪正脉来源一纸六字)、拂子(禅师用以驱蚊虫之具)及金钱相赠,丈雪执意不受。破山乃云:此是从上来的,非老僧杜撰。丈雪遂受之并呈偈曰:

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逐周胡严李张。

只待免冰蛇吐火,始拈拍子视吾香。

清顺治二年,丈雪移锡成都昭觉寺。其时西蜀重镇成都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烽烟滚滚,生灵涂炭,将帅厮杀,铁骑纵横,健儿驰骋,兵戈扰攘。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的昭觉古寺,在战火纷飞中,自然不能幸免。劫后的昭觉寺,在丈雪眼中,一片废墙残瓦,荒草凄凄,疮痍无比。丈雪与师兄澹竹行密、灵筏印昌只得树下一栖,冢间一宿,草衣木食,艰苦备尝,时人称为三大士。

顺治三年,丈雪跋山涉水,前往贵州桐梓,寓牛山杉台靘 ,亲操杵臼,躬耕为业,名其居曰雪居。

顺治四年,丈雪之母亡故,享年八十岁。丈雪因战乱频仍,远居他乡,未能为母送终,抱恨终生。其时,他身边有一二十四岁的侄儿李氏,早孤,跟随他多年,遂为其落发,取法名彻纲,法号佛冤。

顺治五年,丈雪应遵义府众居士之请,住持兴龙庵,并易庵名为禹门禅院,集四方衲子,盛讲禅学。又自定丈雪法派宗谱二十字,即:通彻真常性,机圆宇宙香,光辉今古用,一月印千江。一日,上堂说法云:久遇偶晴,人境纷纭。金乌投东岭,滴露草桥横。衲子分中,明什么边事?若也分疏得,也是乌龟钻破壁。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境既不存,法从何立?掷下拂子云:从兹抛在粪扫堆里,雨洒风吹去。

顺治九年,上堂云:吾年四十二,做事多颠踬。佛祖生冤家,怒骂轰天地。兔角杖龙蛇,龟毛绳虎兕。一条铁脊梁,勿遭歧路使。丝毫尚不容,死生安将继?

顺治十一年春,丈雪返回梁平双桂堂,拜谒破山海明,总计在贵州八年。破山命他往浙江天童寺为密云圆悟扫塔。其时战乱未息, 夔门不通,丈雪乃走北路,越大巴山,直抵陕西汉中。在此受诸官绅盛邀,不得已暂时住持静明寺。汉中僧众,得以领略丈雪棒喝风采。其时吴三桂任平西王,雄居汉中,装卧佛表忏请斋,时常礼敬。丈雪见诸官绅热心弘法,知难以脱身,乃举弟子懒石觉聆(1612-1678)(1616-1694年,俗姓张,重庆市忠县人)住持静明寺,自己先行上路,后发辞别书,悄然离去。众官绅闻丈雪已去,咸曰:如此师表,天下少有,临济宗风振于汉南矣!

丈雪行至河南临汝,礼临济宗四祖风穴延沼(896-973)之塔。复至首山,礼临济宗五祖首山省念(926-993)之塔。旋取道江南,抵鄞县天童山,扫密云圆悟祖师塔。寓禾之新庵,刻破山老人全录入楞严寺,时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复至浙江桐乡福严寺,礼师叔费隐通容(1593-1667)禅师。费隐老人待以优礼,谈笑如同门。他读了丈雪的《从军行》一诗后,赞叹道:西川幸有此人耶,故吴越缁素咸生渴仰。

其时,破山法兄木陈道忞(1596-1674年) 驻锡嘉兴三塔寺。他因与破山、费隐二法兄有隙,所信谗言,说丈雪不是破山弟子,不是从梁平双桂堂来的,而是假攀。丈雪闻之,怒不可遏,立即赶至三塔寺。当时在座的有木陈道忞、三塔寺住持自闲禅师以及谭扫庵、朱葵石、张菊存、汪尔陶、施易修、孙起伯、高子修、高念祖诸居士。丈雪与众人相见毕,即云:贫道有桩不平事,举似众护法,可为千古龟鉴。昔山翁法叔在天童职书记,号木陈,贫道寓藏堂,聚首数年,彼此同参。无何不认为同参,不认为法侄。种种谑刺,欺法门太甚。想昔挞隐元(隆琦)为不孝,今视丈雪为假攀。法叔独霸祖庭,欲抹杀破山、费隐两家矣!木陈见丈雪愤激,乃对众纠正己误,众人亦劝解,丈雪之怒方息。

木陈道忞曾两次被顺治皇帝迎入北京,在宫廷说法,受皇帝敕封,气势煊赫一时。丈雪不畏权势,敢于当面痛斥他为扩张势力,不惜趋炎附势,独霸祖庭的恶劣行径,可见其嫉恶如仇。嘉兴士大夫慕丈雪之名,咸称:丈和尚见谛明白,出语超迈,乃法门中千里驹也!可谓是宗门中之旗鼓也!

顺治十四年(1657),嘉兴信众请丈雪住持青莲寺。丈雪上堂弄白拈,手段抑扬纵夺,衲子无可容。郡人曰:此川 ,可谓弄大旗手。费隐通容、隐元隆琦(1592-1673年,晚年应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自闲禅师、古唐禅师时常来访,抵足谈心。江浙士大夫亦不时亲近。丈雪与他们谈禅论道,终日不倦。

顺治十六年(1659年),文坛巨擘钱谦益(1582-1664)偕白法禅师至嘉兴东塔广福寺拜访丈雪,二人携手深谈,不忍分袂,遂成莫逆。是年,丈雪编成诗集《西还草》。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丈雪离开嘉兴,乘舟至金陵,再溯江而上,至江西九江,登庐山,遍历群峰,于五老峰、三叠泉等处题偈,并以擘窠大字书偈一首题三宝树。复至湖北武昌,游晴川阁,登黄鹤楼,多所留题。再溯汉水而上,经襄阳,过武当山,抵兴安府(今陕西安康)。兴安僧众及官绅坚留丈雪,为其婉拒。最后到了汉中,当地四众弟子及文武官员舆盖盈门,请再主静明寺法席,丈雪辞不获免,只得往下。

康熙元年(1662),丈雪离开静明寺,携杖飘然而至保宁府(今四川阆中),驻锡草堂寺。时有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穆革我倚许方伯势,诸当道(地方官员)信其邪说,有图废释教之举。丈雪愤而作《上许方伯、席文宗、王郡守辟天主教灭佛书》,力陈佛教功德,历数诸祖之懿行,痛心疾首:吾亦何人荷帽改作焦叶巾做个村夫与谁争,穷达通变,物各有数,焚香稽首,拜谢祖庭,脱却袈裟,出门去罢!诸当道见丈雪如此疾言厉色,乃公议而止天主教传教之事。

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离开保宁府,回到成都,住太平寺。当地居士、官绅前来闻法者,络绎不绝于途。其时南明王朝已被消灭,国内局势逐渐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城乡逐渐繁荣。一日,丈雪率众至昭觉寺,见满目荒榛,悯其颓废,遂慨然以兴复祖庭为己任,发起重建。四川巡抚刘格,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羽中霄等人捐资以助,弟子彭彻岩居士捐农具,诸山僧众及居士助耕牛五十余头。丈雪率众披荆棘,除瓦砾,结茅五十余间,一边开荒种田,一边重建寺院。又重修石堰长达十五里,引来清流灌溉良田,农禅并重,自给自足。费时十年,筑成了一座占地三百多亩,规模宏大的寺院。从山门至藏经楼,五重大殿均在同一中轴线上,恪守禅宗丛林仪轨。成都知府冀应熊特为榜书昭觉寺匾额。丈雪被后人尊为中兴该寺的第一代老和尚。

其时,康熙皇帝重用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世有淘汰僧尼之说。丈雪闻玉林国师(1614-1675)密札进京,欲保全大雄、报恩,乃致书曰:既膺一国之宠,当此魔强法弱之际,正宜挺身利济,俾宁谧海内诸山,焉得只顾自己,岂称法门柱石哉!

康熙五年(1666年)阴历3月,破山病重,召丈雪回双桂堂。丈雪火速上路方抵重庆,而破山卒音已至,遗言:尚存衣钵之余,可付丈雪通醉修昭觉祖庭。丈雪星夜赶至梁平双桂堂,欲舁棺至昭觉建塔,(双桂堂)众僧皆力争,遂塔全身于本寺万竹山之前。丈雪只得负破山老人衣钵、爪发回昭觉,建塔于影堂之侧。

康熙七年(1668年),丈雪至什邡县罗汉寺,礼马祖道一(709-788)之塔。

康熙八年(1669年),值破山大祥忌(圆寂三周年之忌),丈雪以花甲之躯,再赴梁平双桂堂凭吊。返途中,至重庆华岩寺访师弟圣可德玉(1628-1700年,俗姓王,四川营山县人,华严寺开山祖师)。再经巴县慈云寺至成都石经寺,扫楚山绍琦祖师(1404-1473年,俗姓雷,四川崇州市人)之墓。返回昭觉寺后,掩户于寺内佚老关,命弟子赴浙江嘉兴刻印《破山禅师年谱》。一日,上堂说法云:凛凛寒霜,洗出乾坤正气;娟娟皓月,印还天地公心。遐迩关河,淳承至化;西来曲调,仗庇流通。作无窟笼之埙 篪,韵和不齐之金石。拟侧双聪听风,吹别调中追严。朝朝睡到日红东,不会人前撞木钟。以竹杖敲香几云:天堂地狱,被山僧一击,七花八裂了也。惟有目犍连尊者扬声大叫云:快活,快活!大众且道,此老快活从威神方而得耶?从山僧柱杖头而得耶?试甄别看。如看得出,六出祁山非猛士,七擒孟获始称豪。

又一日,上堂问:还有冲锋惯战者么?一僧出,丈雪便打。僧云:恁么则泥牛吼太虚去也。丈雪云:将头不猛,带累三军。僧作挥枪状,丈雪云:善哉,善哉!僧拟议,丈雪云:草贼大败。僧云:炉鞴初开,钳锤大展,衲僧性命,尽在和尚手里。丈雪反问:汝唤什么作性命?僧便喝,丈雪迎头一棒曰:恁么,则和尚性命亦在某某手里。复打曰:证龟成鳖。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十四岁高龄的丈雪感到心力交瘁,遂将昭觉寺方丈一职让于弟子佛冤彻纲(1626-1706)担任,自己退居佚老关专事修持和著述。其时三藩之乱(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起兵反抗清廷)声势甚盛,川西战火遍地,丈雪不得不避兵至川南江安。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丈雪返回昭觉寺。其弟子懒石觉聆重建成都大慈寺,丈雪作偈赠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丈雪与懒石觉聆及众弟子游金堂云顶山三学院。归后重修《昭觉寺志》,并为《华岩圣可禅师语录》作序。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丈雪再次避兵燹于江安,住般若寺。翌年,返回昭觉寺。

康熙二十年(1681年),佛冤彻纲受清廷委派,深入四川阿坝、松潘等藏传佛教地区。七十二岁的丈雪于昭觉寺云半间召弟子竹浪彻生(1634-?俗姓王,四川武胜县人,时任都江堰市青城山风林寺方丈)回昭觉寺主持佛法。

康熙二十三年春(1684年),竹浪彻生回凤林寺,丈雪命弟子懒石觉聆继任住持。夏,丈雪游峨眉山伏虎寺,见弟子、伏虎寺方丈可闻海源(1631-1700年,俗语姓赵,安徽当涂人),作《峨眉歌》。其时七省大旱,丈雪闻之,作《告炎帝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佛冤彻纲归来,懒石觉聆遂回大慈寺主持重建工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十六岁的丈雪发誓不再入城,从此摒除人事,悠然自适。著《锦江禅灯》二十卷,为西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 集禅宗名宿的志书(锦江即环绕成都的护城河,成都故名锦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丈雪命弟子竹浪彻生赴浙江嘉兴刊刻《锦江禅灯》。竹浪途经重庆华岩寺时,请师叔圣可德玉为此书作序。圣可欣然从命,写道:得死心于先师(破山)者,惟昭觉丈雪法兄耳。吾兄荷法心殷,践履唯实,寿几九旬,应接十方龙象,精力犹剩,而得蒐罗全蜀古今名缁宝匣廿有余年,名曰《锦江禅灯》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在成都西郊创建二仙庵道观,屡发肩舆请丈雪莅临,丈雪均婉辞。赵遂率文武官员至北郊昭觉寺,恳请丈雪。丈雪推辞再三,终不获免,只得乘舆而往。归来后,即示微疾。阴历12月26日,召佛冤彻纲至,嘱曰:老僧四大不和,欲断世间法,汝继席祖庭,担子甚重,以调众之心为己任,揄扬法窟之纲维,即佛祖之心也!翌日,以衣钵诸物散众。夜半,索笔书偈曰:

湟帝新岁,碓觜生花。虚空袭破,万壑生芽。老僧掷笔,谁者是他?

写罢,即唤人澡浴,毕,大喝一声,奄然示寂。世寿八十五岁,戒腊七十龄。肉身停留七日,火化于寺后万松岭,得舍利子无数,僧众为之建塔于寺之西隅百步许。

丈雪通醉为临济宗杨歧禅系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天童下第二代,破山第一大弟子。学识广博,精通禅理,机锋迅捷,棒喝猛烈,而待人处世极为平易。尝谓:凡学道之士,务在提撕本参为要,将从前知解一齐放下,便是起处。所言皆是禅宗即心即佛之理。他一生著述宏富,除前已述外,尚有《昭觉丈雪禅师语录》、《里中行》、《青松诗集》、《昭觉丈雪禅师杂著文》等行世。其所作诗歌、颂偈、法语、碑记等,皆为禅门珠玑,俱载于《嘉兴藏续藏》、《昭觉丈雪禅师纪年录》及《昭觉丈雪禅师行实》中。其弟子甚多,法系遍布四川、贵州、陕西、湖北、云南诸省,至今传承不绝。关于丈雪之史料,除前已述外,尚散见于《五灯全书》、《黔南会灯录》、《锦里新编》清喜庆五年刻本及有关县志。

丈雪擅长书法,尤工行草,能作擘窠大字。他幼时习帖颜体字,长而学草书,喜临急就章。所作行草,结体祥静,格力天纵。成都文殊院今藏有丈雪手迹一件。重庆市博物馆亦藏有丈雪行草五言律诗立轴一件,诗曰:

自来溪里住,家什逐年增。日煮三棵菜,时供一个僧。坐禅非所习,看话亦无能。只应随缘进,如何继祖灯。

落款署八十四叟丈雪醉头陀手书,下钤丈雪氏白文印,通醉之印朱文印,引章双桂荣野朱文印。虽为八四老人手书,然笔力苍劲,纵逸有致。(李豫川)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