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义玄禅学思想述评
2025-04-21 09:01

文/李肖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义玄(?一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关于义玄生平的记载,较完整的是《临济慧照禅师塔记》,由义玄的嗣法弟子作,《大正藏》将其作为附录收入《临济语录》之后,《人天眼目》中全文录此记。义玄落发出家后,广泛研读经律论三藏,但觉得它们虽都是济世良方,未达禅的教外别传之旨,因而他更衣游方,即换成俗服出游。他参过黄檗希运,又参大愚,这两人都在江西弘法。义玄后来到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弘法,后人因此称其宗门为临济宗。唐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义玄寂然而逝,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后人辑其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

临济义玄禅师的思想主要源于黄檗希运。黄檗希运,闽(福建)人,卒于唐宣宗大中(847860)中,世寿不详。年幼于洪州高安(今属江西)黄檗山寺出家。后游京师,又参访百丈怀海,后来成为洪州禅的重要继承者。希运的思想反映在《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中。这两种语录由其在家弟子、观察使裴休编集整理而成。

义玄之前,洪州禅的禅师较多地以如来藏、佛性思想结合自性、一心思想来说解脱、成佛的根源问题。但在义玄的《临济录》中,则很少见到直接说如来藏、佛性。他受希运本源清净心说的影响,提出以心清净的概念取代如来藏概念,以便更易为普通禅僧所把握;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希运无心是道说和逍遥意境论,建立自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门庭施设。裴休曾说,希运的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传心法要序》)。与之相比,义玄的禅更要胜过一筹。

义玄教诲徒众时一再要求他们建立真正见解。《临济录》载: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1]所谓真正见解,自然是在整体上对佛法建立正确的见解。这实际是义玄所认可的禅法见解。

义玄的禅学见解,可以从心性论、修行方法、接引学人的风格和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在心性论方面。义玄的心性论思想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从一念心清净即是佛,心中三身佛,病在不信处到无位真人等合乎逻辑地演绎了义玄的心性论理论架构。

临济宗人的修行实践是建立在其心性论基础上的。义玄说:尔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世与出世,无佛无法,亦不现前,亦不曾失。[2]意思是说,佛和佛法都是随心而生,随心而灭的。一心不生,也就无佛无法。若要作佛,只能从心上去寻找解脱的根源。又载: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3]这里进一步说心清净是佛,心光明是佛法,处处无碍净光是佛道。他认为心清净就是佛。所以说,一念心清净即是佛成了临济宗心性论的基本思想。

可见,临济义玄是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上,才提出一念心清净即是佛的命题的。临济宗人的心性命题,肯定了现实的人和人心,强调禅的精神内在于众生的生命之中,必须向内自省,重视开发现实人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注重超越经教,强调日用即是禅,在禅修中普遍运用棒喝方式,甚至呵祖骂佛等超常行为。其核心思想是对主体内在个性和外在行为的充分尊重。

在一念心清净即是佛的思想基础上,义玄又强调众生心中具有三身佛的思想。他说: 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4]屋里是指自身。所谓一念心上清净光、无分别光、无差别光,可以看做是对所谓佛性特征的形象比喻。佛性被看做是自心的本体、本质的方面,具有无生无灭、清净无为和超言绝象的性质。义玄用自心三光来说明人人具有佛的三身,本来与佛没有差别。因此,为达到觉悟解脱,不应向外追求,而应内探心源,领悟自性。于是便可认识佛的三身就是你自身。当年的六祖慧能在向信徒授无相戒的仪式上,就让他们相信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佛是从自性上生,指出求佛不必外求,只要领悟自性,就能自作自成佛道。可见,义玄的心中具有三身佛的思想是慧能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从众生心中具有三身佛的思想出发,义玄提出众生应有高度的自信心,坚信人自身就是祖,就是佛。他认为人们所以没有成为祖、佛,关键是缺乏自信心。他说: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尔欲得识祖佛吗?只尔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5]义玄认为,自信是人们成佛的依据。所谓自信,就是断除怀疑、疑惑,自立自主,不依他人,不受人惑,不向外驰求。在义玄看来,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们不仅不要盲从权威,而且还要胜过他人,超越佛祖。自怀海、希运以来,禅宗人就提出超过祖师的主张,到了义玄时代,更是明确地主张超佛越祖,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

义玄还把自心所具有的佛(即佛性)称之为无位真人。他说: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6]义玄还这样描述无位真人的境界: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入三涂地狱如游园观,入饿鬼畜生而不受报。[7]无位真人是超越种种差别对待的自由人。但无位真人又不离肉身,显现于众生的现实生活中。所以义玄又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意思是众生自心清净,就不必另求无位真人了,义玄的话就是为了打破人们对外在于自身的佛的追求。

(二)在修行方法方面。义玄在心性论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立处皆真和无事是贵人的修行思想。

义玄继承和发挥了洪州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或触类是道思想,进一步提出立处皆真的命题,大力提倡主体的随时随地自觉、自悟。义玄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8]义玄认为,佛法并无用功处,只是平平常常做事,不必去刻意追求。佛法就在现实日常生活之中,只要随顺自然就能获得解脱。修道者要立处皆真,把事事处处都视为道场,日常行事都是解脱成佛的契机。

杨岐派创始人方会也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若据祖宗令下,祖佛潜踪,天下黯黑,岂空诸人在者里立地,更待山僧开两片皮。虽然如是,且何第二机中,说些葛藤。繁兴大用,举步全真。既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此唤作闹市里上竿子,是人总见。[9]这里说的第二机与上等的大机相对,约指一般的众生。杨岐方会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佛法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都是全部真理的体现,与义玄的思想如出一辙。

临济宗人强调立处皆真,比早期洪州宗更加突出了主体的自主作用,从而使禅宗更为大众化和生活化了。由此导致在教学方法和禅修方式上也就更凌厉了,在方法上更灵活了,从而埋下了后来呵佛骂祖、拳打棒喝的狂禅的根子。

与立处皆真相联系,义玄又突出无事是贵人的思想。他说: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10]义玄在这里所讲的无事,当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说不要有人为造作的事,即不向外追求。这种没有外在的造作,也包括不特意向内用功,不求佛,不求法。换句话说,无事就是在日常行为中体悟平常无事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平常心,任运自然。在义玄看来,无事是人的真正本质本来面目。无事是贵人的命题是对平常心是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黄龙慧南在阐扬义玄的无事是贵人的思想时提出了息心的主张。他说: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11]息心是止息向外追求的心念,也是提倡不要特意修行,不去作凡圣的分别,强调在日用之间悟道成佛。

杨岐一系在阐扬义玄的无事是贵人思想时,着重阐发这个无字。杨岐一派的五祖法演在《法演禅师语录》中说:大众,尔诸人寻常作么生会?老僧寻常只举无字便休。尔若透得这一个字,天下人不奈尔何。[12]

大慧宗杲也十分重视参究无字。在宗杲看来,若参透了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的公案,就可以悟得生死解脱的法门了。无的含义中包括了对知解的破除。他认为,知乃是众祸之门。

(三)在接引学人的风格方面。义玄的禅法,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强调自信,强烈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自信是义玄禅法的重要特色,是义玄再三渲染的观点。何谓自信?绝对相信自己赤肉团(指心)上,有一位无位真人(佛),相信自己就是佛,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崇拜经典,不要相信在你的心外还有什么佛在、祖在。

自信和自主相联系,要自信自己与祖佛不别,不是一般地自信,而是随处作主,不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要清醒,不能失去自我,失去主宰。从这种自信精神发出,义玄发展出了呵佛骂祖的禅风,言语十分激烈,这也是为了突出现实的、具体的人的主体地位。义玄骂无位真人是干屎橛,把得到等觉、妙觉境界者呼为担枷锁汉,把罗汉、辟支佛称为厕秽,把菩提涅槃视为系驴橛。不但骂,还要斩尽杀绝,断了人们的崇拜之念,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13]。义玄鼓励人们敢于反权威,反偶像,不要像个新媳妇那样怕这怕那。

义玄指出,呵佛骂祖,毁僧谤经,只有大善知识才能做到,夫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辱骂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14]。大善知识是已经觉悟自性的人,如果并未觉悟,而在呵佛骂祖的号召下模仿其形式,就会产生流弊,违反禅的本性。临济禅的激烈言论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土崩瓦解的状态,客观上适应了地方性政治经济独立和分离的需要。当时的一些文人士大夫,相当欣赏义玄的呵佛骂祖,因为借用它可以指桑骂槐,发泄对政治腐败和道德堕落的不满。宋元以后,更有一批具有叛逆性格和反潮流精神的典型人物,同样因此而服膺临济禅学。从历史上看,呵佛骂祖在僧俗两界进步人士中确曾产生过民族自信的积极意义,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往往为专制君权所不容。

在接机风格上,临济还多用棒喝,棒喝交驰,电闪雷鸣,热闹非凡,其喝与德山之棒在丛林中齐名。对迷执更重者,施喝已无用的情况下,则施棒,当头一棒。这棒喝突出地表现了义玄的峻烈机锋。《临济录》中记载:龙牙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与我过禅板来。牙便过禅板与师,师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牙后到翠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微云:与我过蒲团来。牙便过蒲团与翠微,翠微接得便打。[15]棒的方法承自黄檗希运;而喝,他是自有其独到见解的,他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16]是一种试探,一种诱导;有时一喝并无什么具体意义。这代表着对不同悟性学人的不同教学手段。

在禅宗五家中,临济宗向以禅风机锋峻烈著称,与曹洞宗绵密的宗风相对,自古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人天眼目》卷二中说: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纵,杀活自在。大约临济宗风,不过如此。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17]禅宗史上,临济喝最为著名,与德山棒一起构成这个时期禅宗接机的主要手段。

临济宗接引学人的单刀直入,随机灵活,峻烈辛辣之中又不乏亲切活泼,这对临济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临济宗在五家中最为兴盛,流传得也最广泛,最长久,这与其宗风特点是有一定关系的。入宋以后,临济宗分化出了黄龙、杨岐两大系,并远播海外,其法脉延续,至今不绝。

(四)在教学方法方面。义玄接引学人的方法,更是别具特点,有三句(三玄三要)、四料拣、四照用、四宾主等,丛林中极为重视,唱颂、参究不尽,这的确是义玄禅法或整个临济禅法的方法论之所在。

三玄三要在丛林中广为流行,三玄主要是从言意关系上来说的,它们是:(1)体中玄,指用通常的语句显示真实的道理;(2)句中玄,指用巧妙的语句来显示微妙玄意;(3)玄中玄,指于体上又不住于体,于句中又不著于句,即随机应用,得意忘言,无所执著。三玄门又各具理、智、方便三要, 《临济录》中说: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18]除三玄三要之外,临济宗的接机方便还有三句语、四种喝以及后世汾阳善昭的三诀、十智同真等等,这种种方便都体现了临济破除万执的禅学思想和卷舒擒纵、杀活自在的峻峭宗风。

四料拣是根据学人不同根机而施以四种不同的接引方法,分为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重我执者破其我执,重法执者破除法执,执我执法者两执都破,不执我法者则不破。

四照用有两重含义,一是根据学人对法、我的不同认识而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此时的照指对客体的认识,用指对主体的认识,其内容与四料简大致类似,包括:(1)先照后用,即针对法执严重者,先破除对客体的执著;(2)先用后照, 即针对我执"严重者,先破除对主体的执著;(3)照用同时,针对法、我二执都很严重的人,就要同时加以破除;(4)照用不同时,对于已经不再执著法、我的人,就可以应机接物,运用自如了。这里涉及到对四种不同情形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四照用还有一重含义是指接引学人的方便,此时照指禅机问答,用指喝、打等动作。具体地说,包括:(1)先照后用,即先向学人提问,然后根据其答对的情况,或棒或喝;(2)先用后照,即参学者到来,劈头先给予棒喝,然后再向他发问:汝道是什么意旨? (3)照用同时,即在棒喝中看对方如何承当或在师徒互喝中边打边问;(4)照用不同时,即或照或用,随机纵夺,不拘一格。

四宾主则是在师徒的问答中检验对方的禅学功底,分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以禅师或善知识为主的一方,参学者为宾的一方,参学者先设一境,试探禅师,禅师不明白,还装模做样,这是宾看主。或者相反,禅师破除参学者的执著,他却抵死不放,这是主看宾。或者师徒通过问答,都无执著,是主看主。相反的情形,师徒都不知自己披枷带锁,执著外境,是宾看宾。关于四宾主,临济义玄有段话说得十分生动:参学之人,大须子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说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治,唤作宾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下,此是主看宾。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唤作宾看宾。[19]从中可见,主指的是禅师或懂得禅理者,宾指的是参学者或不懂得禅理者。四宾主实际上就是通过主宾双方的问答来考察其是否真正掌握了禅理。

End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