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什么是加持力
2025-04-12 08:22

明一法师

加持力是佛教的特有的名词,一般人认为是表示一种帮助你成功做事情的力量。很多人包括自己以前对加持力存在迷惑,所以,追求加持力实际上带有迷信色彩。经过几年的修行经验,自己对加持力有所认识,对加持力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现在把自己的一点浅薄了解分享给大家。

加持力用现代的名词来解释应该是,自己为了完成一件事情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完成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做不到或者是有困难的,需要外力帮助),请求外界一切有能力的人,给予的一种安全或者说是受保护的帮助力量。通过这个力量(加持力)的帮助,使得被加持的人能够超能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做到自己需要做到的事情。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些加持力的来源,我们就能对加持力有一个很详细的了解了。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力量,是来自某人或者是某一群体或者是形式等等的总和。比如佛的加持力来自佛的愿力和佛提倡的法门,以及这个法门被这些人应用(使用群体人)的力量总和。这有点不好解释,因为这是看不见的。

我们借用物理上的势来说。我们的所说的加持力就好像是一种势,这个势的力量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那就是由发起这个势的人(这里的人指的是可能还有其它的物体)的力量(原始力量),加上这个人提出的方式力量,再加上后来参与到这个势里面来的人力量的总和。

这样大家就会对加持力有个印象了。那么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发起的愿力,加上诸佛菩萨提出的法门,再加上所有使用这个法门的人力量的总和。这肯定是最大的加持力量了。所以,我们最最喜欢请求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是大众最为喜欢并认可的一种。

所以,我们都认为求佛、拜佛、念经、念咒等等做佛事就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而且,你在做这些佛事的时候,又把这种力量增强了许多。因为现在这个力量变成再加上你的力量的总和了。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人多势众,反之则是势单力薄。

这个加持力我们还是看不见,我们现在来举几个我们能够看得见加持力的例子。比如我们常常说这个禅堂的加持力强,那个禅堂的加持力弱等等。这都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要问他所以然,一定是会张口结舌了。我们现在根据前面所说的加持力,把禅堂里面的加持力的来龙去脉脉说一说。

根据前面讲的加持力来自于创建或者说是提出这个法门人的愿力,加上这个法门的力量,再加上所有参与这个法门的人力量的总和来说。我们知道一个禅堂加持力是由创建禅堂的人力量,加上提出禅修这个方式人的力量(那就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本地僧团、本地住持人的力量),再加上现在在堂参与法会的人(注意,这里的人不光是指我们看得见的人)的力量总和。

很多人我们看不见,我们就从分析能看得见的在场人入手。一般我们能看得见的在堂人员是主七和尚、维那师、监香师、大众师、护七师、在场其他人员。主七和尚算是能看得见的加持力发起人,举行禅七法会的仪式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他们看不见)本地僧团、本地住持人。其他大众是参与(造势)人员。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愿力(或者说力量)很大的主七人员的话,这个禅堂的加持力就会更大些。他们是按照什么禅七规矩来管理这个禅堂,就决定了这个禅七的加持力大小。当然,规矩越严格;管理越精密;保护措施越完整等等。这样的禅七法会将越圆满。同样会因为这样而开悟的人越多,反之就相反了。

其他的参与(造势)人员的力量,就要看这些参与(造势)人员的人数和他们的素质了。比如维那师管理严格有力、监香师认真负责、大众师素质很高、其他人员很多,而且个个听招呼,守范围做得很好,那么这个禅堂的加持力一定是非常强大的了。因为这个禅堂具备了一切加持力增加的因素。

在这样的禅堂里面打坐,你即使功夫很差,坐不住、腿子疼。但是因为你周边的人个个都很安静,你就不好意思动了,这就是加持力的表现。你如果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人,那么有一个严格、有力的管理员维那师,再加上认真负责的监香师时时在照顾你,你也只好乖乖就范了。这都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加持力。

再如果你是一个非常顽固的捣乱分子,自认为你的功夫很高。那么这个时候有一个功夫和德行都很高的老和尚在主七,那么你的这些个本事也不管用了,也只好乖乖在堂里面用功。因为你在这个人多势众的地方,你的牛多多少少还会照顾到你自己的面子,不敢太放肆。

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一个禅堂如果按照祖师们留下来的大规矩小法则去管理,并且严格执行。那么你也只能像蛇钻进竹筒一样,不能弯(胡作非为)了。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加持力表现。反之,如果一个禅堂没有一个好主七和尚,没有好维那师、监香师以及大众,那么这个禅堂的加持力就会给人的感觉小很多。

有的人只认为加持力来自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其实这是错误的。加持力来自一切参与这件事情的人身上。在场的人也有很多能力比你差的人,你同样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加持。这就是佛陀常常提出利用众僧的力量来做某某事情的原因。比如说盂兰盆供。

所以,要注意加持力不光是来自比你自己力量强的人。这次水陆法会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参加法会的斋主很多,有二十几个。这样念文疏的时候会需要很长时间,斋主就要跪很长时间,很多斋主叫苦不迭,大家都希望只有自己一个斋主,这样可以少受很多的苦。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斋主越多,这些斋主得到的功德是越多的。自己就告诉斋主,你所作的这些努力非常值得。因为这样一来,你不但为自己求福增慧、荐亡拔苦有更大的加持力,更有效果。还在这样的加持力下,结了很多的善缘。所以,一定要努力去认真完成每一个佛事。

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就是来自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诸祖老和尚、主法和尚、维那师、大众师、以及在场所有人员的加持力,当然也包括了与你在一起的其他斋主的加持力。当然还有设计这样法会仪轨的这些人的加持力。他们利用这些方式,加持得你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使得你事半功倍,成就了你更大的成果。

当然,加持力也要看情况使用,因为如果这个人的业障太大,受不了这么大的加持力,那么他就会出现种种坏表现。比如逃跑;比如借口离开;比如生病倒下不参与;比如种种情况非常多。身体实在受不了倒下还情有可谅,要是找借口离开或者逃跑那就可怜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是见到很多的,尤其是在打禅七的时候,很多人利用种种借口不参加。这就是业障太大受不了这么大加持力的表现。在我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时候,比如找种种的借口不随众。尽管绝大部分时候是有原因,但是也不能否认有找借口逃避的时候。

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贪图加持力这个东西,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加持力。选择的标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是,选择比自己的能力稍微大一点点的加持力。这样,既不会因为太过严厉受不了而病倒,或者因为这次搞怕了,以后因为害怕而逃避这样大的加持力。

从这个道理来看,网络禅堂就非常重要。因为,网络禅堂的加持力你可以选择,需要大点就可以选择大点(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打坐的情况公开,这样就可以得到来自所有看你情况的人加持)等等选择。自己目前受不了这么大的加持,你就可以选择小些(一切保密起来,不让看)等等选择。

自己出家后的这几年中,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加持力中度过的。所以,对这些加持力有深刻的体会与感受。曾经有过太强烈的加持力而退失信心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得到正好加持力而突飞猛进的时候。这里所写的能够见到的这些加持力,就是我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件记载。

其实,在社会上也是有加持力的,比如法律、良心、道德、社会监督等等。但是,因为社会上的人只讲究生活舒适、物质财富丰富而已。所以,他们对加持力就会淡漠一些。对于在生活中处于精进努力的人来说,他们也是很需要加持力的。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到适当的加持力。

所以,他们也是会把寻找加持力的事情提到议事日程,比如学生希望找到好老师,所谓好老师也就是认真负责、管理严格的老师罢了。所谓的严师出高徒等等。企业希望找到好的人才和好的管理方式,希望通过他们的加持,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所谓的企业文化。

只是佛教里面把这些法律、良心、道德、监督等等从深度和广度都进行了扩展。佛教对于生活的舒适和物质财富的丰富比较淡漠,讲究精进努力更多一些。这样就把我们平时在社会上感受不到的加持力突现了出来,使得我们学佛、修行可以更快地得到成就。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对加持力有了一个认识。知道了社会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了诸佛菩萨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祖师老和尚们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师父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一般人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一切众生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僧团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法会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用功法门是如何加持我们的;知道

虽然很多加持力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我们同样在享受着一切众生对我们的加持。如果能够这样理解加持力,我们就不会迷信于某一个人加持(尽管也有很大力量,但是相对于诸佛菩萨以及大众的加持力来说就很有限了),更不会被利用加持力来骗人的人所迷惑。学佛就会更有信心;就会进步更快;就会

释明一法师简介

释明一,号崇守。

1963 年5 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85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

2003年12月于邢台玉泉寺依上净下慧老和尚剃度。

现常住湖北黄梅四祖寺,任后堂,兼监院。为临济宗四十五代。

End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

良因法师 问: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良因法师答: 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依着这个仪轨虔诚恭敬,随文入观,然后要 计功分课,每天要做定课,比如发愿拜十万拜。如果没有固定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气运玄机:如何获取宇宙能量的加持?

虽然一切皆有定数,老天自有安排,不是什么都不去做,只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个中的玄机。道祖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如此看来,定数也是由道所生,从虚无中来;易经讲象数,象在数前,象是无穷变化的,数

如瑞法师:把善知识看成佛 就能天天得到佛的加持

视师如视佛,就是说要把师父看成佛。在《华严经》里说到,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是因为佛灭度了,善知识要代表佛,替补佛处来传授我们佛法。为什么和尚翻译成华言又叫做亲教师?因为他要亲自用佛法来教诲我们。在世间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五台山传说。圣地加持大,修行快!

大家去看佛经,或者高僧传,就会看到许多神奇的,甚至科学解释不出来。现在人看,就以为是虚假的。古人不会骗人,尤其不会联合起来骗人。这次就从五台山的清凉石讲起。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道场,夏天到山顶,晚上睡

一日禅: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捧起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宛如明月和波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药王菩萨的加持

药王菩萨修成菩萨以后,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里曾发过四个大愿:我得菩提清净力时,虽未成佛,若有众生闻我名者,愿得除灭众生三种病苦:一者、众生身中四百四病,但称我名即得除愈。二者、邪见愚痴及恶道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