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谈迷说悟
2025-04-21 08:54

时间: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听众: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世间迷信知多少?

二.宇宙真理有几何?

三.迷悟之间差几许?

四.转迷成悟有几人?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我今天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谈迷说悟,说这个题目的主要用意,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亮起智能的眼光,重新发现这个如实如幻世界的真理。

什么叫做迷?我们常常说:众生痴迷,所谓的迷,就像闭着眼睛一样;一层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真实世界及美丽的山川花木,而终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一旦我们张开了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这样美丽,日月这样争辉,万事万物都这样祥和,才知道以前那个黑暗、茫然的世界只是一种假相而已,这就是悟!

我们要怎样才能睁开眼睛,看清一切真实的世相、法相呢?我分四点来谈这个问题。

一.世间迷信知多少?

谈到信仰的问题,我们知道世间有四种信仰:一是邪信,二是不信,三是迷信,还有就是正信。

邪信是最不好的,容易走火入魔,非常危险。第二种人是什么都不信,这比邪信要好一点;迷信的人可能什么都信,有时候这也比什么信仰都没有来得好。最理想的,当然是正信,有正确、正当的信仰,可以指引我们臻于道德圆满至善的境界。但是,正信也必须具备正信的条件,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正信的条件至少有以下三点:

1.信实:所信仰的对象是实实在在存有的。比方说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他有出生的地点、有生养的父母、有历史的佐证,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觉者,不同于一般的神教以天神鬼魂为崇拜对象,无法考证。

2.信德:所信仰的对象具有清净崇高的道德。若我们所信仰的对象,本身仍有贪、瞋、痴,烦恼尚未断尽,生死尚未解脱,这样的神只自性都不清净,又如何能引渡众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与否的最重要考验。

3.信能:所信仰的对象确实具有伟大的能力,能够引渡众生明心见性、解迷开悟,这种伟大的能力必须包括慈悲心、智能心,及广大神通,才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让我们脱出三涂苦,不受五阴迷惑。

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那么这种信仰就容易变成邪信或迷信,徒然造成自我束缚、自欺欺人了。与正信比较起来,邪信与迷信就像一条绳索,束缚了我们开朗的人生,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意义无价值的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能获致究竟解脱,不能求得光明的世界。最严重的,迷信更像一付枷锁,把自由自在的世界都锁住了,把清净如满月的人格都埋藏了。

一般民间迷信的种类,对象很多,比如:

1.迷信自然现象:以为打雷有雷神、闪电是电神、刮风靠风神、下雨的是雨神,把一切不了解的天时现象都归之于神只的控制,人变成了任由气象宰割的渺小魂魄。现在科学进步到改变大气结构的地步,人也可以制造雨、改变风向,那么大气科学工程师是不是也可以自封为风神雨神呢?可见信仰自然现象纯粹是一种愚昧虚妄的迷信。

2.信仰动物:譬如诸蛇由蛇神御领,牛有牛神管辖,龟有龟神,连猴子都有猢仙。到了现代,很多以前被人们热烈膜拜的动物,都已逐渐濒临绝种,或者需要人类划定特殊的动物保护区来维持牠们的生存繁殖,那么,负责这件工作的生态保育员岂不也是神中之神?所以说信仰动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迷信也将不攻自破。

3.信仰植物:花有花神,草有草神;一棵树长得特别大,就叫大树公;甚至于一座山特别高,也以为有山神呵护。那么,风吹草木折,就是风神和花神、大树公打架,风神占了上风?水泥公司操作怪手挖掉了半座山,就是怪手大战山神,山神铩羽?这种迷信可以休止。

4.信仰仙鬼:如千岁、王爷、娘娘等等。

5.信仰民间英雄:如关公、岳飞、郑成功。

一般人信仰仙鬼、英雄,是把他们当作宗教神只来膜拜,最主要的心态是自己遭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希望藉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等到困难解决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把信仰的对象暂时搁到一边去。这样的信仰,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台湾的民间神明信仰,可说是众神济济,五花八门,不但人物众多,而且各有所司所职,像现实世界的政府一样,什么名堂都有。比方说:

玉皇大帝是一国之君,样样管得着。

文昌帝君掌学务,类似现在的教育部长。

农作事务归神农大帝管辖,像农业部长。

商务由关圣帝君主理,好比经济部长;天公可以算财政部长。

东岳大帝掌刑罚,是司法部长,城隍爷爷屈居为警察局长;土地公分坐各地镇邪,是派出所的巡官;那七爷、八爷便是执勤的警察了。

专司驱邪的太子爷,有点像警备总司令;第一殿到第十殿阎罗王,是担任第一庭到第十庭的法官。

注生娘娘综理生男育女,好比家庭计画处长:保生大帝如同省立医院院长;此外还有个王爷千岁,掌除疫疾,保你不伤风不感冒不患疟疾,算是个卫生局长好了。

此外还有掌娱乐的田都元帅,包庇各声色娱乐场所;掌工务的巧圣先师,维护工地安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下百多位,奇名怪形不胜枚举,可说是一种今古奇观了。

人,在现实的生活上,需要司职的官员们给我们协助,而当现实世界的官员们无法给人们妥善的帮助时,就各依所需产生了众多的神明,依靠祂脱困,信仰祂求安心。当然,有信仰要比没有信仰好,但是与其苦求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来做寄托,落得不上不下,空虚幻渺,何不把精神和力量用在改善社会状况、促进官员与民众的沟通上,使现实的困难获得解决,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使每一个人不致于遭到同样的困境,这样不是更好吗?

一般的迷信里面充满很多禁忌,实在不必要。比方说:本省人认为送雨伞代表离散,送手帕是将遇伤心事的预兆;吃梨子的时候不可以切开来吃,否则会分离;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择日期、看黄历。盖房子的时候也不能随便来,要先请地理师来看风水,择吉日吉时才能破土!地理师要是说:不能这样建,否则会对你的父母不好!,谁愿意触自己父母的霉头?好!不要这样建改成那样建,我们就受迷信控制了,不能解脱无法自主。要是有人再告诉你:不能那样建,对你的子女不好!谁愿意坏子女的福德?好!不要建房子了。这样,我们又受堪舆风水的控制了,到最后一事无成。

大家看看台北西门町那一带大大小小的高楼大厦、违章建筑,难道都有一定的尺寸、方向吗?那些店家没有找风水师看地理,生意还不是一直很热闹、很兴隆?可见事在人为,不靠迷信。

另外,看八字择吉日来论婚嫁的,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争吵、离婚?依着吉时去剖腹生产的孩子,将来是不是都会成为圣贤?夫妻相处之道在婚后的相敬如宾、互相体谅,而不在于结婚的时辰好坏;养育儿女之道,也是要依靠父母细心的照顾、谨慎的教育,而不在于八字吉凶。一个按照帝王时辰剖腹生出来的小孩,如果不去照顾他、教育他,他不但不是帝王,还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所以,在佛教里认为: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心诚意正,走遍天下都是良辰吉时、地利人和的。

另外一种迷信是对数字的迷信。有个出租车司机在街上准备载客人,车子一停下来,客人却不要上车了,司机问他为什么,他说:

你这辆车子的号码不好,四八四八,念起来像:死吧死吧!

司机大怒:你胡说!我的车号最好,有很多人要买我这部车我都不卖!我这个四八四八用闽南语念,是赌钱的时候通通赢的意思,怎么不好?

一样的数字往往有互相歧异的解释,所以,数字本身只是符号,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各人的想法不同而已。如果我们据以胡乱推衍,迷信它这个不好那也不好,就是自己淆乱自己,作茧自缚了。

现在不仅民间迷信各种无稽的传闻,连西洋的迷信也流行起来,比如说:十三是不吉利的,黑色的星期五等。四与九这两个数字也不受人欢迎,一般的旅馆、医院都没有四楼。其实这个四是事事如意,九,也不是死的意思,是久久平安、九品莲花的象征。

迷信虽然没有意义,但是本省很多吃符水、香灰的迷信作法,它的功用并不是完全没有。佛教里有一个故事:有个老太太跟一个不识字的人学念咒语,把唵嘛呢叭弥吽念成唵嘛呢叭弥牛,每天要念一升豆子的数目。念了几年之后,功效就来了,她每念一句,豆子不必用手拨,就会自动跳过去,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一天一个法师云游到此,恰巧天色晚了,就在老太太家借宿一宵,夜晚听到老人家在做晚课,就问她:

你在念什么呀?

老太太就念唵嘛呢叭弥牛给他听,法师一听,说:

老太太,您念错了!是唵嘛呢叭弥吽不是唵嘛呢叭弥牛!

老太太知道自己念错了,就赶快改正过来念唵嘛呢叭弥吽,可是多年来念习惯了,一旦改口,起了分别心,反而诘屈赘牙,无论怎么念都不顺口,豆子再也不跳了。

这就是俗话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集中意念,没有分别臆度的念头,就会达到心与物交融合一的境界。在本省一些民间信仰里面,如卜卦、吃符水、跳乩等等,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功效,其实也是凭借这种至诚的意志力量的。但是我们应该把至诚的意念放在正信上面,才是永久恒常的信仰,迷信只能只能治一时不能累世,只能短期治标,而不能成为我们治本还元的依皈。

其实迷信的心态不止在宗教里面才有,现在社会上有无数的人更是迷信万端。比方说:有的人喜欢歌舞,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的快乐;喜欢赌博、游荡的,迷信纵情逞暴可以解决人生一切苦恼。此外还有很多迷信的事端,像迷恋打球,把打球当成人生要务的球迷;喜欢看电影,坐在银幕下才能安定身心的影迷;迷信金钱万能,没有钱就活不下去了的钱迷;以爱情为依皈,以为有了爱情就拥有一切的情迷还有迷信战争的、迷信权力的真是不胜枚举,比宗教里面的种种迷信复杂多了。但是每一种迷信就如同经中所说: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都是虚妄不实、短暂无常的,像沙上的城堡,如空中的楼阁,既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耐不住人事的变迁,是完全不堪一击,随时会崩坍溃散的。因此,没有信仰固然不好,迷信也不完美,建立正确的信仰,人生才能圆满究竟!

二.宇宙真理有几何?

我们要破除迷信的原因,是为了正信真理。说到真理,实在很可笑,这个宗教自命是真理,那个宗教也说是真理,人言言殊,各树壁垒,究竟那一家才是真理呢?

真理,必须具备有真理的条件,不是可以随便说的。真理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普遍如此: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不能因为少数人能够言之凿凿,便自以为是真理。比方说:佛教讲诸法无常,认为一切人为的功利都如同梦幻泡影,终会毁坏而归于幻灭。我们翻开一部人类进化史来看,有生就有灭,有成、住就有坏、空,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文明均无所幸免,没有一样能原原本本流传不变的,可知诸行无常合乎普遍的特性,是确定不疑的真理。

2.必然如此:佛教讲生死炽然,有生必有死,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古人有生死,今人亦有生死;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最终的归宿都同一坟塚,可知生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本然如此:生死的本然特性,可以从生者惧怕死亡的现象上去理解,可见生与死是与生俱来的本然真理,任何时间、空间的人类、生物,都没有办法逃避这个问题,这就是真理。

我们用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证悟出有生有死的生死流转确实是我们人生里的真理,我们应该正确地信仰这个真理,把贪生怕死、畏惧疑惑等等心态都袪除掉,重新建立我们对生命的希望,把握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业。

我们现在讲到宇宙里面的真理有几何?其实,佛教的真理可以说充盈宇宙、布满人心,我现在把佛教里面有关处世为人的四个真正道理贡献给大家:

(一)广结善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正等正觉,佛陀究竟觉悟了什么?就是觉悟我们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真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这个缘起论,是我们佛教的真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们的生活上,到处可以印证这个缘起缘灭的真理。凡事由众缘和合而成,由因缘散失而灭。有了因缘,事事顺遂;因缘不合,处处失利。好比一部机器里面少了一枚螺丝钉,无论如何努力修护,总是无法启动一样。所以,各位要想生活上有幸福,事业上有成就,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要和谐,处处广结善缘,才能自求多福,美事天成。这就是所谓业因缘在,业因缘绝;因明因显,缘起缘灭了。

我们要怎样广结善缘呢?

1.在时间中结缘: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了。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能够缘缘不绝,善事自成。

2.在空间处结缘: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远方缘、十方缘。其实,现在所结的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十方缘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长的一棵大树。

3.在人间里结缘:除了结人缘外,还要与众生结下生缘。结了人缘、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皈。

4.在因缘上结缘: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改善缘、无缘缘。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改善缘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也就是要与跟我们有关系、互相认识的人结无上善缘,即使是跟我们毫无关系、形同陌路的人,我们也要主动友善地和他们结欢喜缘。比如说: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点头微笑,他也向你道谢微笑,由于你的广结善缘,你们这两个原本无缘的人就成为有缘人了。

至于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结缘呢?我现在就举出几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来给大家参考:

1.资具结缘:譬如以财物、汤药、日用品等捐赠给他人。我们常常把钱捐给孤儿院,买日常用品给救济院,这便是以资具和他人结缘,是一种财布施。

2.身心结缘:用眼、耳、鼻、口、身、意来和人结缘。譬如我用眼睛向你行注目礼,是眼结缘;用耳朵静静听你讲话,是耳结缘;用嘴巴赞美你,是口结缘;在心里欢喜你、关心你,是心结缘,人与人是连在心里都可以与之结缘的。

3.利行结缘:我们给人方便、利益、好处,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这就是利行结缘。好像我们一般人常常穿的太子龙衣服,吃的统一面、可口奶滋等食物,这些民生用品的总负责人是吴修齐先生,他的生产事业不仅供应了全台湾百分之七十的民生衣食需要,还能运销出国争取外汇。有一天,我问他是如何成功的?他告诉我他的成功之道。他说:他本来在台南一个山脚下摆地摊,后来到乡公所当小职员,有许多乡人来办事情,不清楚手续,他都一个一个耐心帮他们解决;后来这些人在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也给他很多的方便和协助,吴先生的事业就很顺利地发展起来。所以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给自己结下了未来的利行缘,这就是佛法他受用即是自受用,自他不二的甚深妙义。

4.佛法结缘:用真理、智识、技术、佛法与人结欢喜缘。我个人从小在佛门受人恩惠,也受十方大众的呵护,受国家、师长的教导,我之有今天,完全是社会大众成就的。我无以为报,就想到用佛法来与大家结缘,所以从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来以后,这里的每一个乡村,如彰化、花莲、台中,三十年前我都去讲演过佛法,这个缘就愈结愈大愈广,到现在听讲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这些听讲的人又会把所听的内容向没有听过的人传讲。这样我以佛法向大家结缘,大家又用佛法向更多的人结缘,我们的佛法就遍满虚空,使十方大众都能沾被法益了。

(二)自作自受

佛教里面的第二个真理是自作自受,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后果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人在世间的幸福与否,都随业力而定,业有善业、恶业之分,恶业就是自作自受的业。所以我们生活里面许多的困厄、不如意,都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而不是由外在的神权来惩罚的。

(三)好心好报

这个真理就是善业,所谓善有善报,你做了好事种下善业,自然幸福的果实还是由你来享,别人是无法干预的。这种因果报应的真理也是全凭自己作主,不是神只所能操纵左右的。

(四)空有不二

空有不二是真理,因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空可以生万有,万有复归于虚空。各位能够了悟空、有之间的妙谛,在生活上切实的付诸实行,许多的计较、争夺、猜忌都可以消失,而达到物我合一、人我两忘的逍遥境界。这就好像佛教里面所流传的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偷想偷禅师的东西,趁着三更半夜禅师在睡觉时,偷偷溜到禅师的房间里去,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小偷很失望,正要离开时,一直躺在床上闷不吭声的老禅师说话了:

喂!顺使替我把那个门关好啊!

小偷吓了一跳,乖乖回头替他关好,却忍不住抱怨说:这种门有什么好关的?反正又没有东西好偷。

禅师莞尔一笑:是你偷不去,不是我没有!我的东西遍布虚空、充塞宇宙,你有何德何能偷去?

禅师已证悟真空妙有的道理,所以宇宙万物都是他的身家资财,小偷还是执迷于世间法,以有形的物质为取舍,自然徒劳无获了。

我们谈到了佛教里面的四个真理:广结善缘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臻于世界大同的和平境地;自作自受的律则,可以约束我们贪取为恶的意念;好心好报的因果,鼓励大家勇于为善;空有不二的妙理则开启我们无限的丰富生活。这四个真理好比四条路,每一条都可以让我们转迷成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在家、出家修行的大道和妙谛。

三.迷悟之间差几许?

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间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这样的经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也听到古德禅师说: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乍看之下,好像非常矛盾的样子。其实是佛法,不是佛法与否,只在迷悟之间而已。一念转迷,本来是清净的佛法的,也变成了染污的世间法;一念觉悟,有漏的世间法都变成了无漏的佛法,所谓心迷世间转,心悟转世间,就是这个意思。而迷悟之别虽仅在一念顿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绝不是口舌上的逞能。

有个年轻人正在澄心静虑打坐的时候,正好一位老禅师走了过来,年轻人也不起身相迎,禅师问他:

你看到我来,怎么不理我呢?这么没礼貌!

年轻人学觉悟了的口气说:

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老禅师一听,立刻上前啪啪给他两个耳光。年轻人挨了打,不免摀着脸抗议:你为什么打我呀?

老禅师双掌一合,若无其事地说:

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这是说:如果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就强要摭拾开悟者的皮毛,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迷悟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了。

美国夏威夷有一位军人因为参战而殉难了,他的遗属请来一位老禅师为他主持告别式。这时候一般的佛教仪式都要说一些佛法,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者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等等。老禅师一想,这些都太老套了,我今天要用更有意义的方式来为他告别,也让这些外国人亲炙佛法。他想:这个阿兵哥是为了国家战死在沙场上,那么就用最能象征战争的枪声来为他说法。所以禅师开示到最后,就以碰!碰!碰!的枪声作结束。在座的人听到这枪声,想到这位朋友是为了护卫国家的安全,才奋不顾身地死于枪口之下,一时大家都闻声痛哭流泪。在场另有一位和尚,看到这三声效果这么好,就依样学了下来,在为另外一位军人举行兵葬仪式时,他也在说法后对空中碰!碰!碰!碰了三声,参加仪式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和尚的用意,结果都哈哈哈大笑起来了,成为一场滑稽的告别式。这个和尚没有老禅师的慈悲心和证悟力,同样的枪声由不同的人发出,一个能感动人,一个不能感动人,迷悟之间的不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说:迷者,即是众生;悟者,即是佛。在迷境里面,我们的妄心、妄识交相争夺;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处,无着亦无系。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

在我们的社会里,凡有破坏性的是迷;凡有建设性的就是悟。

有人用造谣生非来破坏社会的和谐;有人专门从事不法勾结,破坏国家的安全;有的用写文章来揭人阴私、损人名誉。这些都是仍在迷境妄识里面的现象,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都具有破坏性,威胁到社会国家的和平安祥。像不久以前,报纸报导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这些人在国内倒闭了许多人的辛苦钱,自己潜逃到国外一了百了,罔视他人的痛苦,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执迷不悟。按照佛教的真理,他们是必然会受到因果报应的制裁的。

这种自心迷昧而不知醒悟的人,是不能了知佛法的。从前有一个人应邀去朋友家赴宴,受到主人的殷勤接待,他也老实不客气的对着桌上的几盘菜动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了起来。吃到其中一盘,就跟主人说:

这盘菜太淡了,没有味道,不好吃!

主人听了,立刻亲切而诚恳的道歉说:

太淡了吗?那真是对不起,请您稍等,再加一点盐就好了。于是主人拿了一把盐来搅和,问:

您再尝尝看,这回不淡了吧?

那个人吃了一口,不觉拍掌而笑的称赞起来:

唔!好吃多了,好吃多了,加了一把盐以后,这菜的味道果然大大不同了,真是不可思议!

他把这件事铭记在心里,回到家以后立刻告诉太太说:

我今天学会了一种智能,原来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的。稍微放一点盐,就能使乏味的菜肴变得好吃;再多放一些盐,味道一定会更美妙的!

于是他得意洋洋的拿了一盐来,大把大把撒进做好的菜肴里,然后高高兴兴一口吞进嘴里结果呢?满口咸味,害得他急急把刚入口的菜都吐了出来。

佛法讲求觉悟的道理,就如同一种盐──应用得好、用得妥当,人生的滋味无穷;如果矫枉过正,求悟反迷,那么就如同笨人吃盐一样,贪求无益不说,到最后还可能伤到自己,不能觉照万千妙谛。

另外一种人,他处处为你、为我、为他、为大众谋求幸福,为人公正,肯自我牺牲,这种人哪里怕他的能力很有限,只能做很小的事,他仍然是一个有证悟的人,是我们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智能者。因此,愚痴、执着、自私的人是迷者;智能、牺牲、公正的人是悟者。迷与悟之间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就可能是四万八千里的距离,也就是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即在目前。

四.转迷成悟有几人?

我们如果只知道愚昧、自私地执着于人生的一切假象,是永远也不能解脱超生的。

五通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在深山悬崖边行走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滑了一步,就从悬崖边直直坠落下去了。当他失魂落魄跌下的一瞬间,随手抓住一棵小树的枝干,竟然绝处逢生,整个人中止了坠落而悬挂在半空中摇幌不定,非常危险。梵志眼看头上的树干快要支持不住他的体重了,心里十分恐慌,就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恰巧佛陀路过此地,听到他的求救声,就赶来救他。佛陀说:我实在很想救你,可是恐怕你不会照我的话去做。

梵志指天誓地的说: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求您赶快救我,您说什么我一定听!

佛陀说:好!你把手放开!

梵志一听,低头看看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心都吓飞了,很害怕地说:我好不容易才抓到这一根枝干,您怎么反而要我放开?我一放手,就会掉下去活活摔死的啊!我怎么能放手呢?

佛陀摇摇头说:梵志,放下!放下啊!

梵志仍然死命的抓着不放。

这则故事是说众生执着痴迷,既不肯放下贪、瞋、痴,又要求得解脱,终究还是永远困在迷境妄识里面,不能证悟得道、古德说: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千百年来,人间真正能转迷成悟的又有几人呢?

佛经里面说: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古来的禅师大德,一旦转迷成悟,不仅双手尽离贪、瞋、痴诸烦恼的枝干荆棘,而提升至一片光明欢喜的悟者境界,就连无情的草木林石都沐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荣。古往今来许多转迷成悟的禅师事迹太多了,他们都是在这个惺惺不昧的向上一念中解脱,寻到本来面目的。

药山禅师悟道之后,看万事万物都是荣也好,枯也好,虽荣犹枯,虽枯犹荣,何等自由逍遥!

灵佑禅师自称要投生做老牯牛,超越了物我之分,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临济禅师栽松,要为后人做标榜,更是把他悟得的古道热肠分与众生共享。

古贤大德的契悟,给我们现在的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一些悟得大智能的人,把他们的精神、力量都投注在全民的福祉上,这就是我们现代的悟者。

除了有慧根的人能够转迷成悟以外,就是十恶不赦的人,若能及时回头,痛改前非,他仍然可以算是一个悟者,能够获得宁静、安祥的解脱。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坏人,无恶不作,有一天被警察抓到了,却怙恶不悛不知悔改,一个失手把警察也打死了;逃亡了五、六年,在别的地方又犯下案子被逮捕起来。大家一看,他就是五、六年前在某地杀死警员的人,就把他押回原地去法办。当他下火车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听说犯人捉到了,都跑到火车站去等,他一下车,大家就愤怒地丢石头,要打死他。押他的警员叫大家冷静下来,把他押到一手抱小孩的妇人面前,对那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说:

孩子!他就是杀死你父亲的人,他害你一生出来就没有爸爸!你要不要打死他?

小孩子没有讲话,只拿着眼睛看那个坏人,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这个犯人本来是个穷凶极恶的人,此时看到这一对母女流着无辜的眼泪默默望过来,心里不觉万分惭愧,就朝地上一跪,痛苦的说:我是世间上的罪人,请您原谅我,我情愿被枪毙,以死来谢罪,请您原谅我!

这时原来想打死他的老百姓看到他这样真心忏悔,不但不打他了,还跟着他哭起来。

所以,一念之差执迷,害人害己;一念之间觉悟,大家接受他、同情他,就算他最后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他的心境也是平坦、无憾的;大家对他原先再怎么样的鄙视痛恨,此时也是赞赏、感动的。在慈悲包容之前,再如何顽迷凶恶的人,也会幡然醒悟的。

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愚智贵贱,人人都可以转迷成悟。那么悟后的境界,又是怎么样的风光呢?我以无门和尚的一首诗偈来向大家说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我们心中能不住一法,不着万有,不为纷扰杂染的世相所迷惑,便能享受光风霁月的悟境之乐。所谓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便是这个道理。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沾被佛陀的法喜,我祝福大家都能离迷成悟,共同创造人间的好时节!

End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