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沩仰宗:沩山灵佑公案集2025-04-21 09:36
沩山灵佑
潭州的沩山灵佑禅师,15岁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剃发,并在那里钻研大乘和小乘的经典。23岁那年,他去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百丈一见他,就挺欣赏,于是留他在门下参学。
一天,沩山正侍立在百丈身旁,百丈对他说:你去拨拨炉子,看看还有火没有?沩山拨了一会,说:没火了。百丈就起身亲自去拨,拨至深处,拨出一点火星。然后他夹出来给沩山看,说:你还说没火,这是什么?沩山忽然大悟。
随后,沩山把他的领悟告诉了百丈。百丈说:你只是暂时走了歪路罢了。经上说:想要认识佛性,应看时机因缘。时机一旦来临,就如同迷醉忽然醒悟,遗忘忽然记忆,这时才知道,自家的东西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所以祖师说:悟了如同没悟,无心也就无法,只是没有了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和法就是完备圆满的。现在你已到此,应该善自护持。
第二天,沩山跟百丈一块进山去干活。百丈问他:你带火来了吗?沩山说:带来了。百丈问:火在哪儿?沩山就拿起一根柴来,吹了两下,递给百丈。百丈说:虫子啃木头。
当时有一位姓司马的头陀从湖南到百丈这里来。这头陀懂天文、地理、相命、阴阳。他对百丈说:我在湖南找到一座山,叫大沩山,这是1500人的道场。百丈问他:老僧能去吗?头陀说:沩山是肉山,大师是骨人。所以大师若去,门徒不会上千。百丈又问:我的弟子中,有没有人能去的呢?头陀说:我看看就知道了。
那时华林觉是百丈门下的第一座。百丈把他叫来,问头陀:这人如何?头陀叫华林咳嗽一声,再叫他往前走两步,然后说:不行。百丈于是又叫来沩山,沩山当时是典座。头陀一见就说:这人正是沩山的主人。
当夜,百丈把沩山召到室内来,嘱咐说:沩山是块宝地,你到那里去吧。去了之后要把我们禅宗发扬光大,广度天下学佛之人。
华林听说此事后,不服气,对百丈说:我位居上首,为什么倒让典座去当主持?百丈就把沩山也叫来,对他们说:你们谁能当众讲一句出格的话,就让谁去主持。于是百丈指着净瓶问:不能叫净瓶,你们叫它什么?华林说:不能叫作木头。百丈不以为然。这时沩山一句话不说,上去一脚踢翻净瓶,便出门走了。百丈大笑,说:第一座输掉沩山了!
沩山从此去沩山居住。
沩山是座荒山野岭,到处是悬崖峭壁,不见人烟。沩山到那里去后,成天与猿猴为伍,摘野果充饥,孤独一人,坚持了六七年,却根本见不到一个人进山来。沩山想:我到这里来,是想对别人有益,现在却完全断绝往来,我在此独善其身又有什么好处?于是便抛弃茅庵,想离开沩山到别处去。走到山口,他看见蛇狼虎豹纷纷盘踞在那里,阻住去路,他便大声说:你们这些野兽,拦我的去路干什么?我要是与这山有缘,你们就都给我散开;要是没缘,你们就别动,我从这里过去,随你们把我吃掉好了。不料他话音一落,野兽纷纷散去。沩山叹息一声,于是又回去在茅庵中住下。
又过了一年后,号称懒安的大安禅师,带了几个僧人从百丈处到沩山来,协助沩山。大安说:我来给你当典座,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的弟子达到500人,你就放我下山好了。
从此以后,山下的居民才稍稍知道原来还有个禅师住在山里面,于是逐渐有人进山来看望并求教,并为沩山等人建了座寺院,当时的相国裴休知道了后便亲身去参访。从此,这一带禅风大振,来沩山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众僧在此垦荒开田。后来,果然多达1500人。
沩山对弟子说法时说:所谓道人之心,应当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没有欺诈。无论什么时候,眼看耳听,自然而然,没有一点拐弯抹角,也用不中闭眼塞耳,只要情不附物就行。就好比秋水澄静,清净无为,淡泊无碍。所以叫作道人,也叫无事人。
这时有人问:已经顿悟的人,还要修习吗?
沩山说:如果真是悟得本来,那还谈什么修不修呢?不过,一般来说,机缘得当,所谓顿悟也只有初心萌发而已,还有长期积攒下来的习气没能除去。所以,除去这习气,也就是修。并不是另有什么修习之法。说简要些,就是实际生活中,不染一尘;无数门类途径里,不舍一法。如果能由此单刀直入尽解凡圣之情,则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当下就能成佛。
一天,仰山问沩山: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指着灯笼说:好个灯笼!仰山又问:莫非这个就是?沩山说:这是什么?仰山说:好个灯笼?沩山说:果然不见。
沩山有一天对众人说:你们只得大机,不得大用。沩山那这话去问山下的一位庵主:这是什么意思?那庵主就说:你再说一遍。仰山刚要再说,就被那庵主一脚踹倒。仰山回来把这件事告诉沩山,沩山听后哈哈大笑。
一次,沩山在屋里坐着,仰山这时进来。沩山就叫他名字说:慧寂快说,别进阴间。仰山就说:慧寂连信都没有。沩山问:你是信了才没有,还是不信才没有?仰山说:只是慧寂,还去信谁?
一天,沩山叫院主,院主就过来。沩山说:我叫院主,你来干啥?院主呆在那里,无言以对。沩山又让侍者去叫首座。首座来了,沩山就说:我叫首座,你来干啥?首座也呆在那里,不知所措。
有僧问沩山:什么是道?沩山答:无心是道。那僧说:我没领会。沩山说:你就领会那没领会的好了。那僧问:什么是那没领会的?沩山答:你就是,不是别人。接着又说:你只要直接体会那不能领会的,正是你心,正是你佛。要是向外求得一知半解,把那当作禅、当作道,那就连边都碰不着。执著于名称,就是往里面运粪;不执著于名称,则是往外运粪。所以说道不是道。
石霜禅师门下有两位禅客到沩山这里来,扬言道:这里没一个会禅。后来大众去搬柴。休息时,仰山走到二人面前拿一根柴问他们:这是什么?两位禅客哑口无言。仰山于是教训说:最好别说什么没人会禅!回来后,仰山把这事告诉了沩山,还得意地说:今天这两个禅客被慧寂勘破了。沩山问:什么地方被你勘破了?仰山又把刚才的事讲了一遍。沩山于是说:慧寂又被我勘破了。
有僧问:不做沩山一顶笠,无由得到莫徭村。什么是沩山一顶笠?沩山唤他:你过来。那僧过去,沩山上去就是一脚。
沩山年迈,一天他上堂对众人说:老僧百年之后,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左肋下写五个字:沩山僧某甲。这个时候,如果叫他沩山僧,可他却是水牯牛;如果说他是水牯牛,他又是沩山僧。那么究竟该叫他什么才好呢?这时仰山出来,礼拜而退。
沩山从此留下沩山水牯牛公案。后世禅师参究甚多。云居道膺禅师曾答:师无异号。而芭蕉彻禅师则以偈代言:
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
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