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沩仰宗:沩仰宗公案
2025-04-21 08:44

一 沩山灵佑

潭州的沩山灵佑禅师,15岁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剃发,并在那里钻研大乘和小乘的经典。23岁那年,他去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百丈一见他,就挺欣赏,于是留他在门下参学。

一天,沩山正侍立在百丈身旁,百丈对他说:你去拨拨炉子,看看还有火没有?沩山拨了一会,说:没火了。百丈就起身亲自去拨,拨至深处,拨出一点火星。然后他夹出来给沩山看,说:你还说没火,这是什么?沩山忽然大悟。

随后,沩山把他的领悟告诉了百丈。百丈说:你只是暂时走了歪路罢了。经上说:想要认识佛性,应看时机因缘。时机一旦来临,就如同迷醉忽然醒悟,遗忘忽然记忆,这时才知道,自家的东西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所以祖师说:悟了如同没悟,无心也就无法,只是没有了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和法就是完备圆满的。现在你已到此,应该善自护持。

第二天,沩山跟百丈一块进山去干活。百丈问他:你带火来了吗?沩山说:带来了。百丈问:火在哪儿?沩山就拿起一根柴来,吹了两下,递给百丈。百丈说:虫子啃木头。

当时有一位姓司马的头陀从湖南到百丈这里来。这头陀懂天文、地理、相命、阴阳。他对百丈说:我在湖南找到一座山,叫大沩山,这是1500人的道场。百丈问他:老僧能去吗?头陀说:沩山是肉山,大师是骨人。所以大师若去,门徒不会上千。百丈又问:我的弟子中,有没有人能去的呢?头陀说:我看看就知道了。

那时华林觉是百丈门下的第一座。百丈把他叫来,问头陀:这人如何?头陀叫华林咳嗽一声,再叫他往前走两步,然后说:不行。百丈于是又叫来沩山,沩山当时是典座。头陀一见就说:这人正是沩山的主人。

当夜,百丈把沩山召到室内来,嘱咐说:沩山是块宝地,你到那里去吧。去了之后要把我们禅宗发扬光大,广度天下学佛之人。

华林听说此事后,不服气,对百丈说:我位居上首,为什么倒让典座去当主持?百丈就把沩山也叫来,对他们说:你们谁能当众讲一句出格的话,就让谁去主持。于是百丈指着净瓶问:不能叫净瓶,你们叫它什么?华林说:不能叫作木头。百丈不以为然。这时沩山一句话不说,上去一脚踢翻净瓶,便出门走了。百丈大笑,说:第一座输掉沩山了!

沩山从此去沩山居住。

沩山是座荒山野岭,到处是悬崖峭壁,不见人烟。沩山到那里去后,成天与猿猴为伍,摘野果充饥,孤独一人,坚持了六七年,却根本见不到一个人进山来。沩山想:我到这里来,是想对别人有益,现在却完全断绝往来,我在此独善其身又有什么好处?于是便抛弃茅庵,想离开沩山到别处去。走到山口,他看见蛇狼虎豹纷纷盘踞在那里,阻住去路,他便大声说:你们这些野兽,拦我的去路干什么?我要是与这山有缘,你们就都给我散开;要是没缘,你们就别动,我从这里过去,随你们把我吃掉好了。不料他话音一落,野兽纷纷散去。沩山叹息一声,于是又回去在茅庵中住下。

又过了一年后,号称懒安的大安禅师,带了几个僧人从百丈处到沩山来,协助沩山。大安说:我来给你当典座,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的弟子达到500人,你就放我下山好了。

从此以后,山下的居民才稍稍知道原来还有个禅师住在山里面,于是逐渐有人进山来看望并求教,并为沩山等人建了座寺院,当时的相国裴休知道了后便亲身去参访。从此,这一带禅风大振,来沩山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众僧在此垦荒开田。后来,果然多达1500人。

沩山对弟子说法时说:所谓道人之心,应当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没有欺诈。无论什么时候,眼看耳听,自然而然,没有一点拐弯抹角,也用不中闭眼塞耳,只要情不附物就行。就好比秋水澄静,清净无为,淡泊无碍。所以叫作道人,也叫无事人。

这时有人问:已经顿悟的人,还要修习吗?

沩山说:如果真是悟得本来,那还谈什么修不修呢?不过,一般来说,机缘得当,所谓顿悟也只有初心萌发而已,还有长期积攒下来的习气没能除去。所以,除去这习气,也就是修。并不是另有什么修习之法。说简要些,就是实际生活中,不染一尘;无数门类途径里,不舍一法。如果能由此单刀直入尽解凡圣之情,则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当下就能成佛。

一天,仰山问沩山: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指着灯笼说:好个灯笼!仰山又问:莫非这个就是?沩山说:这是什么?仰山说:好个灯笼?沩山说:果然不见。

沩山有一天对众人说:你们只得大机,不得大用。沩山那这话去问山下的一位庵主:这是什么意思?那庵主就说:你再说一遍。仰山刚要再说,就被那庵主一脚踹倒。仰山回来把这件事告诉沩山,沩山听后哈哈大笑。

一次,沩山在屋里坐着,仰山这时进来。沩山就叫他名字说:慧寂快说,别进阴间。仰山就说:慧寂连信都没有。沩山问:你是信了才没有,还是不信才没有?仰山说:只是慧寂,还去信谁?

一天,沩山叫院主,院主就过来。沩山说:我叫院主,你来干啥?院主呆在那里,无言以对。沩山又让侍者去叫首座。首座来了,沩山就说:我叫首座,你来干啥?首座也呆在那里,不知所措。

有僧问沩山:什么是道?沩山答:无心是道。那僧说:我没领会。沩山说:你就领会那没领会的好了。那僧问:什么是那没领会的?沩山答:你就是,不是别人。接着又说:你只要直接体会那不能领会的,正是你心,正是你佛。要是向外求得一知半解,把那当作禅、当作道,那就连边都碰不着。执著于名称,就是往里面运粪;不执著于名称,则是往外运粪。所以说道不是道。

石霜禅师门下有两位禅客到沩山这里来,扬言道:这里没一个会禅。后来大众去搬柴。休息时,仰山走到二人面前拿一根柴问他们:这是什么?两位禅客哑口无言。仰山于是教训说:最好别说什么没人会禅!回来后,仰山把这事告诉了沩山,还得意地说:今天这两个禅客被慧寂勘破了。沩山问:什么地方被你勘破了?仰山又把刚才的事讲了一遍。沩山于是说:慧寂又被我勘破了。

有僧问:不做沩山一顶笠,无由得到莫徭村。什么是沩山一顶笠?沩山唤他:你过来。那僧过去,沩山上去就是一脚。

沩山年迈,一天他上堂对众人说:老僧百年之后,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左肋下写五个字:沩山僧某甲。这个时候,如果叫他沩山僧,可他却是水牯牛;如果说他是水牯牛,他又是沩山僧。那么究竟该叫他什么才好呢?这时仰山出来,礼拜而退。

沩山从此留下沩山水牯牛公案。后世禅师参究甚多。云居道膺禅师曾答:师无异号。而芭蕉彻禅师则以偈代言:

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

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二 仰山慧寂

仰山九岁时于广州和安寺,依止不语通禅师门下出家。14岁时,他父母又把他领回家,要给他娶妻。他坚决不从。为表决心,他竟用刀斩下左手两根手指,跪在父母面前,发誓要求得大法,以报父母养育之恩。父母无奈,只好让他遂愿。慧寂于是又回师门修习。以后仰山四处游方求学。他参谒耽源禅师后,虽了悟玄旨,但最后却是在沩山那里才得以直入堂奥。

仰山见沩山时,沩山问他: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仰山说:是有主沙弥。沩山就问:主在哪儿?仰山就从西边走向东边站立。沩山一见,大为赞赏。仰山于是向沩山请教:什么真佛的住所呢?沩山说:要思无思之妙,若能返思,则灵慧无穷。思尽还源,则性相常主。这样事理不二,就有真佛之所在。仰山听罢顿时大悟。从此他在沩山身边随侍,一住15年。

一天,仰山正在扫地。沩山看见,就对他说:尘是扫不掉的,空也不能产生,什么是尘扫不掉?仰山就扫一下地。沩山问:什么是空不能产生?仰山就指指自己,又指指沩山。沩山又说:尘扫不掉,空又不能产生。除这两者之外,又怎么样?仰山又扫了一下地,然后又指指自己,再指指沩山。

一天,首座举起拂子对人说:谁要是能讲出个道理,就把这给他。仰山说:我能讲出道理,给我行吗?首座说:只要讲得出来就给。仰山便劈手把拂子抢去。

有一天下大雨,满山雨雾茫茫,雨声涛涛。天性上座在仰山面前赞叹道:好雨!仰山问:好在何处?天性上座哑口无言。仰山说:我倒是能说出它好在哪儿。天性上座便问:好在哪儿?仰山就指指雨,天性上座又哑口无言。仰山就说:怎么大智若愚!

一天,仰山在坡上放牛,看见一个僧人上山去了。不久又见那僧人垂头丧气地下来。仰山问他:上座怎么不留在山上?那僧说:因为机缘不合。仰山说:为什么因缘不合?你说说看。那僧说:沩山大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归真。他就问我:归真在哪儿?我答不上来。仰山说:你再回去,就说你能回答了。他要是问你怎么回答,你说就在耳朵里、眼睛里、鼻子里。那僧人就又回去,说出这句话。沩山听了便说:你这撒谎的家伙!这是坐五百人大道场的大善知识之语,怎么会是你说的?

沩山问仰山:大地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你怎么知道他是有还是没有呢?仰山说:我会检验。这时正好有个僧人从前面经过,仰山就叫一声:阇黎!那僧一回头,仰山就对沩山说:师父,这个就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沩山便说:这是狮子一滴奶,砸散六斛驴奶。

曾有刘侍御问仰山:了心之旨,能不能告诉我?仰山就告诉他: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方是真了。

仰山曾问双峰禅师:师弟近来见解如何?双峰说:据我所见,其实没有一法可以当情。仰山说:你这见解还仍落在情境上。双峰说:我就是这样,师兄又如何呢?仰山说:你难道不知道,其实没有一法可以当情吗?沩山听说后评论道:慧寂一句话,疑死天下人。

仰山住持观音院时,挂出一个牌子:正在看经,不得问事。有僧来问候,看见他正在看经,就站在一旁等着。仰山看完,卷上经问:懂吗?那僧说:我又不看经,怎么能懂?仰山说:你以后去琢磨吧。那僧以后到了岩头禅师处,岩头听说此事后说:这老家伙,我还以为他被埋在故纸堆了呢,原来还在。

有个叫思益的僧人问仰山:禅宗讲顿悟,但入门之意,究竟是什么?仰山说:此意极难。如果是上根上智,闻一悟千,就能整个把握。若是根微智劣,再不安心坐禅静虑,到这里必定茫然。思益问:除这条路外,还有别的入门途径吗?仰山说:有。思益问:是什么?仰山问他:你是那里人?思益说:幽州人。仰山问:还思念故乡吗?思益说:经常思念。仰山说:能思念的是心,所思念的是境。你家乡的楼台林苑,人喧马嘶,也是你所思念的吗?思益说:不包括。仰山说:你的见解还在于心。你现在已得信位,却不在人位。思益问:除了这个,还有别的意思吗?仰山说:有,若是没有,那就糟糕了。思益问:到这里该怎么办?仰山说:以后还得自己看顾自己。思益于是礼拜。

三 香严智闲

香严是青州人,因为厌世所以辞别亲友,四处去访佛寻道。他先是在百丈门下参学,尽管他聪慧超人,但却仍是无缘觉悟。后来百丈寂灭,他又转依于沩山。沩山对他说: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时,能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说明你聪明伶俐,确有过人之处。但现在我不问你平生的学识和见解,也不问你经卷上的言词语句,我只问父母没生你时,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说一句试试。香严顿时茫然无语。回到住处后,他冥思苦想,遍翻所学经书,找到一言词去向沩山作交代,沩山不认可。香严叹道:画饼不能充饥!然后苦苦哀求沩山为他说破。沩山说:我要是今天告诉了你,以后就会骂死我。我说的只是我是,到底与你无关。

香严心中沮丧已极,回去就将从前所看的经书全部烧掉,发誓说:我此生此世,再也不学佛法了!我就做个四处漂泊吃饭的僧人吧,免得再劳心役神。然后他洒泪向沩山辞别,四处游方起了。

香严走到南阳,寻访了慧忠国师的遗迹。慧忠国师从前的道场香严寺,那时已经荒废无人。于是他就独自住下来,打算在此久居。

一天,他整理荒园,在锄地除草时,偶然随手抛出一块瓦片,瓦片击打在竹子上,一声响亮。香严闻声,忽然大悟,从前的拘执迷顽,廓然破除。

香严于是沐浴焚香,遥望沩山礼拜,感谢地说:和尚大慈大悲,恩重如山,过于父母。如果当时为我说破,怎么有今日之事!于是写了一首偈子: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把这首偈子托人呈寄给沩山,沩山看后对仰山说:智闲彻悟了。仰山说:这还是心识机谋,言辞而成,等我亲自去勘察一下,才能知道真假。

于是于是去见香严,对他说:师父赞叹师弟已明彻大事,那么请你现在说说看。香严又把那首偈子口诵一遍。仰山说:这个仅凭平日的学习所得也可以写成,所以你若有真正的觉悟,再说点别的。香严便说:去年贫还不是贫,今年贫才是真贫。去年贫,还有插锥之地;而今年贫,连锥也没有了。仰山说:如来禅师弟算是会了,但是祖师禅师弟连梦还没梦见呢。

香严便又口诵一偈:

我有一机,瞬目似伊。若还不识,莫唤沙弥。

仰山回去就向沩山报告说:真高兴智闲师弟已经会祖师禅了。

香严曾说:道在觉悟,不在语言。何况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没有丝毫的间隔,也不用劳心烦神。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无所不是,只是迷途之人,自己背道而驰。

有一次,香严在堂上说:要说起这件事来,就好比一个人上树,嘴咬住树枝,双脚悬空,双手也悬空。这时树下忽然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若不回答他,就让别人白问了;若是回答他呢,一张口就会掉下树来摔死。你们说这时候该怎么办才对?这时有个招上座出来说:在树上的事我不问,我请和尚回答未上树时的事情。香严就哈哈大笑。

一次,香严问一个僧人:你从那里来?那僧说:从沩山来。香严问:沩山最近又说了些什么?僧人说: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竖起拂子。香严问:那里的师兄弟们都怎么领会呢?僧人说:那里大家都这么认为,觉得这是以色来明心,以物来显理。香严说:领会就领会罢了,着什么死急!僧人就问:不知和尚怎么领会?香严也竖起拂子。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业障发现的公案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公案

赵州禅师公案一师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大道从来无遮无隐,一直在眼前,只有悟者才能看清楚。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眼前的大道,是何形状,能试说说让求学人明白吗?师云: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