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沩仰宗:沩仰宗及其历代祖师
2025-04-21 09:48

沩仰宗由唐代灵祐和慧寂在潭州(今长沙宁乡境)大沩山所创,以大圆镜智为宗,把想生、相生、流注生三种生作为虚妄,宗风以方圆默契,体用圆融为特色。其传承据《传法正宗论》,约99人,至六世以后,虽传承不明,仍然与临济宗一起继续流传。在海外,主要由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五观顺支(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入唐,唐懿宗乾符元年874回国),为沩仰宗在在国外的著名传承者 。唐代湖南主要代表人物是灵祐、慧寂、智闲等。

1、 沩仰立宗 沩山灵祐(771─853)唐代僧人。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南)人。 沩仰宗创始人。15岁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安寺,先习大小乘经律,继往百丈山参谒怀海,怀海一见许之,为上首弟子,并任典座(寺院炊事员中为首者)。怀海以拨炉中有火否启发他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躬,不从他得。汝今既尔,善自扶持。这时,司马头陀从湖南来,说在湖南寻得一山,名为大沩,是一千五百善知识大道场,要怀海找个开山的人去。怀海于是以净瓶置地上,召集全寺僧众,指着净瓶说:若有人当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沩山住持。灵祐上前一脚踢倒了净瓶,转身便出。于是怀海即命灵祐,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来到沩山(又名肉山)。当时沩山荒无人烟,虎狼纵横。过了五六年,绝少来者,灵祐想离开,这时懒安(又名紫林懒安、大安)从百丈山带来数僧,积极支持。裴休时任荆南节度使,讲学益阳,乘便到沩山访问灵祐,尝咨玄奥,并布施,奏请创建密印寺。以后连帅李景让又奏请创建同庆寺。灵祐率众开山垦田,置僧田3700亩,于是天下禅学幅辏焉,食指恒数千人。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否他自修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废佛法,勒令僧尼返俗,灵祐乃裹首为民,到宣宗时(847)解禁,重新剃发为僧。他敷扬宗教40余年,达者不可胜数。百丈怀海的丛林规矩,实际上是灵祐真正建立、并在湖南发扬光大的。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灵祐卒,终年83岁,谥号大圆禅师。建塔于同庆寺侧,塔曰清净。有《语录》一卷行世 。传承弟子有慧寂、智闲、径山洪諲、西山道方等44人。

2、 长庆大安 长庆大安(793─883),唐代僧人。是百丈怀海弟子,对于沩仰宗的开宗立派、弘传大有功的僧人。一名紫林懒安。福州陈氏子。 灵祐在创建沩山道场五六年时,人迹罕至,几乎要走了,是大安带了弟子多人,前来支持,终于建起一千多人的大道场,与灵祐同参30年开发沩山。灵祐晚年,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大安受寺众推举,继任沩山第二任住持。其法语曰:

我若说禅宗,身边要一人相伴也无,岂有五百、七百众耶?我若东说西说。则争头向前来,恰如将空拳诳小儿,都无实处。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本,不愁其末。

力主向内修行,不要追求三明六通的神通。后回福州任长庆寺住持。禅史上称为长庆大安。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卒于黄檗山,谥号圆智禅师。其弟子有灵云志勤、大随法真等6人。

3、慧寂与圆相 仰山慧寂(814─891)唐代僧人。 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番禺县东南)人。少年出家,初参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遂升堂奥。耽源将六代祖师传97圆相授慧寂,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便付之一炬;后重录一本,竟无遗失。师灵祐时,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言下顿悟。自此在沩山任侍者、知客、直岁等职,共15年,在劳作、杂役中与其师灵?祐互逞机辩。宣宗大中十年(856)继大安住持沩山,为第三任住持,前后诸州、府、节、察、刺使相续礼为师。曾住王莽山,僖宗帝乾符六年(879)迁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大张化门。任住持时,有酽茶两三碗,意在钁头边的偈语,力行农禅。接机利物,为禅宗标准。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卒。谥号智通禅师 。其弟子有西塔穆、南塔涌、新罗顺支等10余人。

4、如来禅与祖师禅 香严智闲(?─898)为慧寂的师弟。在怀海时,性识聪敏,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参禅不得;怀海迁化,后参沩山,灵?问他: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他茫然无所措,回去遍翻经书,终无答案。自叹道:画饼不可充饥!屡求沩山说破,沩山以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未为说破。智闲回去,将平时所看文字统统烧掉,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告辞沩山,过南阳,参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后来,有一次,在普请下地除草时,因捡起一片瓦砾,随手一扔,碰到竹子上,当的一声,忽然省悟,马上回房,净手焚香,遥礼沩山,说: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遂写一偈给沩山,沩山说:此子彻也!称赞他开悟了。仰山说香严只会如来禅,不会祖师禅。香严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这才首肯他: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宣宗大中十三年(859)住持沩山。其弟子有止观一法、绍宗广应等11人。他所传授的祖师禅,即师徒口耳相传,以心传心所传禅法;如来禅即经教所说禅法。如来禅有阶梯之渐,有迹可寻;祖师禅则言语道断,刹那之间,当下契入,迹相具泯。二者是统一的,但祖师禅要高于如来禅。 这是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区别如来禅与祖师禅的。

5、翠严如真 翠严如真(862),沩山灵祐法嗣,幼敏,长而豁达,心捷而口锋利,无远不临其地,无高不登其极,善属文辞,深痛禅究。自视甚高,有时议论风发,旁若无人。会有善侍者,亦楚圆弟子,与可真同在金銮结夏安居,一日,可真又喋喋不休,竞为善所诘,一时思索不得,被善斥为思停机,青识未透。可真愧疚,无法自制,即趋石霜,恳求楚圆开示,,经楚圆指点,方才大悟。后机锋迅捷,丛林惮之。沩山灵?十分器重他,而灵祐的创业,无不是如真之力也。于懿宗咸通三年壬午(862)继主沩山法席。故后人称赞他有大圆声价,震荡寰中云 。

6、真如慕喆 真如慕喆(?1096),翠岩真法嗣,抚州临川闻氏子。幼年孤苦,天祐元年乙丑(904)主沩山,住众二千余指,讲论法要,劳苦作务,14年无一虚日。绍圣元年(1094)诏住相国寺,三年十月八日无疾说偈曰:昨夜三更,风雷忽作。云散长空,前溪月落而寂。弟子分塔京、潭两处 。

7、师迁易简 司马头陀之青囊弟子,懿宗咸通七年丙戍(866)主沩山,传为神异人 。

8、径山洪諲 径山洪諲(862)沩山灵祐法嗣,吴兴人。一日问:先师是沩山?道场是沩山?其沩山者,是唤先师邪,是唤道场耶?师曰:两边都不唤,你且道中间。师礼拜。受嘱于懿宗咸通十年己丑(869)主法沩山。后因其法究过人,被从沩山席上夺去,到径山弘法,为径山开法祖也 。

9、慧沐普润(811898):灵祐法嗣。从随州吏胥受业未久有省,因作出尘想,遂投觉智契真祝发。道参沩山,侍灵祐毕世,于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873)继主沩山法席,后归焉,旋里即得邑宰韦政公率创栖真禅院,继得廉使裴延公迎开鉴水精舍,又主玉笥峰法席,于唐昭宗乾宁五年(898)示寂,寿88,法腊45 。

10、铁磨禅师 唐时人,早得慧悟,晚脱尘缘。观水中皓月,觉性理真机,不啻福城十绕,得入毗卢华藏。沩山祐祖异之,往往以牛唤,使盘诘,趁锋受祖记莂,是为祖第十八行弟子。同庆寺下,结茅养暇,居处有遗庵曰铁磨。寂厝其山,建窣堵波,曰铁磨塔 。

《大沩山志》载有刘铁磨尼禅师,未知与铁磨禅师是否同一人?传曰:

刘铁磨尼禅师,一日出庵到沩山见祖。祖在禅床坐,曰:老牸牛,汝来也。磨曰:来日合山大会斋,和尚还去否?祖放身作卧势。磨便出去 。

11、资福如宝 西塔穆法嗣,后梁末帝贞明四年戊寅(918)主沩法席。问:路途歧别处,借问又何妨?师曰:因问死猫头,不见活狗子。但教行便有,还受也无?出得沩山亡见处,老僧吐出太虚来 。其法嗣有潭州鹿苑。

12、黄连义初明微 南塔涌法嗣。从参南塔涌得受记莂。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923)主沩山。有僧问:三乘十二分教,云何语别?师曰:沩山没有,老僧不知。问:法师开口不答话。师曰:宝华台上,自见古今。师曰:是你自家忘却问:如何是宝花自见?师曰:昨日前来尤昨日,今朝后去又今程。问:学人全体不会,请和尚开示?师曰:死里活着出来后,山僧自有好商量。

13、沩山太初禅师 太初,字子愚,温陵人。世为儒者。师倜傥有大志。所为诗文皆不凡,士大夫多推目之。一旦弃去,选佛于尊胜,以律自检,尽去豪举之习。出岭遍参,丛林有声。久之,罢参归闽。会南剑报恩寺虚席,郡守陈宓闻师名,命主之。未几,(约在后晋开运元年,944年)真德秀西山居士延师之大沩,20余载,日绕万指。师说法纵横博大,不让古尊宿。西山既致政,每与师游,从容论道,莫不心醉。大抵师以平实接人,故诸儒雅重之 。

沩仰宗五代以后,虽有传承,但法脉不盛,因而一般认为沩仰宗六世而斩,后继乏人。实际上沩仰宗密印寺祖庭宋以后仍在继续发展,一直到清末;其发展经历了分合分,即由唐代灵祐立宗,到明末慧山海法师时与其它宗派(主要是临济宗杨歧派)合流,再到清末重振祖庭的曲折发展过程。沩仰宗祖庭现在还完整地保留着,这是中国佛教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之一。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三位祖师往生经过

◎ 大 德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夜里一时半,大师从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于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祖师的行持!

梦参长老我们只看见祖师开悟,没看见祖师行持!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刘一明祖师传丨吾将上下而求索之修道需先行人伦

[摘要]当刘一明祖师回到了龛谷峡,再次请教樊仙人时,将他的经历告诉了老师。听罢,樊仙人向他强调了行人伦对修天道的意义,决意让他回家。同时,老人也肯定了刘一明的修行,将毕生所学传给了祖师。文/贾来生乾隆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