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2024-10-31 09:34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了新禅风的趋向,而菩提达摩则成为印度禅向中国禅过渡以及中国禅宗创立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张藉教悟宗,将开悟作为修禅的重点,这成为后来中国禅学和禅宗发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达摩传法以《楞伽经》为印心。在达摩门下有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师,他们的禅法也就被称为楞伽禅。其中就有达摩的得法弟子,后来被奉为禅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继承了达摩禅法的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对达摩的禅法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特别是他从体用一如的观点出发,强调了修行实践上的自度自证,自我解脱。

二祖慧可传法于僧璨,被奉为禅宗三祖。据现在资料,僧璨作有《信心铭》一书,他在进一步强调不取不舍、绝言忘虑的基础上,发展了达摩禅法所要求的随缘而行,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万法一如、即心即佛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达摩一系的禅法更适应中国人禅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传法于道信,被奉为禅宗四祖。此后达摩系的禅法逐渐传至般若三论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区,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开东山法门,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会通加以论证,并广泛引用了包括《金刚经》在内的大量佛教经论,提倡各种因人而宜的禅法,更好地适应了众多修禅者的需要,使中国禅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达摩系禅法的展开中及中国禅宗的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他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初创者。道信不仅奠定了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组织形式和禅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禅宗初具宗门的一大特点。

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被奉为禅宗五祖。道信的禅学思想以般若实相与楞伽心性的结合为基础,同时以一行三昧为安心禅法,围绕心之体用而提出了知心体、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种方便法门,在这五种方便禅法中,既容纳了传统禅法的修心内容,又以般若空观发挥了慧可、僧璨禅法中即心即佛、万法一如的思想,对后来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道信把达摩禅法的随缘逍遥的修行观,置于当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础上,从而提倡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这样一种随心自在、无碍纵横的修行生活,成为后来中国禅宗修行的一种方式和基本态度。道信付法于五祖弘忍,进一步发展了一行三昧的禅法而完成了东山法门的建立。

五祖弘忍继承道信衣钵后,到了黄梅双峰东山建立道场,以后在凭茂山传法二十余年,接引四方学众,善巧化导,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地普遍传授,弘扬佛法,改革禅法,发展禅学,创建中国化的禅宗,被人誉为法妙人尊。并继承发展了道信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的方便,规模空前,使凭茂山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禅学中心。由于凭茂山在道信弘法的双峰山东去不远,因而又称东山,弘忍的禅法也因此而被称为东山法门。这里的东山法门其实不是指弘忍一个人的禅法,而是包括道信的禅法,因为弘忍的禅法是对道信禅法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建立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其门下弟子(出家),根据记载的共有28人,其中一时称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为出名。他们各化一方,遂使东山法门传播全国,使达摩一系禅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从此,中国禅宗已经真正形成,并且兴盛起来。

五祖弘忍传法于惠能,被奉为禅宗六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由于惠能系的禅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神会又以菩提达摩南天竺一乘宗正传自诩,而不许神秀门下妄称南宗,因此,惠能系便获得了南宗的称号,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神秀一系则被称为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安史之乱以后,盛极一时的神秀北宗逐渐趋于衰落,但仍绵延发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灭法,以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则逐渐在全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心,要自心证悟而不可言说的,禅文化是可以修学研究的。中国的禅宗曾分有北宗、南宗。北宗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智;北宗主张由定生慧,南宗主张以定摄慧;北宗如塔基,南宗如塔尖。其实塔基、塔尖是塔的一个整体,渐修顿悟也是禅修的一个整体。石头希迁大师说: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讲的就是要维护禅修的整体,不要只顾一个侧面。禅文化可以研究弘扬的东西很多,传心的语录,传法的灯,比比皆是,内容非常丰富,领域非常宽广。

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明灯,它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面有生活,生活中也有禅。古代高僧大德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吃茶去就是赵州禅师有名的公案。平常心是道就是赵州禅师教导大众学佛首先讲究做人,参禅必须学会生活。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于生活中。这是世出世法圆融修证的境界。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心境常常是烦恼的,心路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现代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之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一下自己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一下自己的心路,这对消除烦恼,减少困惑,会有很大受用的。

总之,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禅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过去对东方的文明和人类的精神世界做出过积极的贡献;现在,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起着有益的作用,并对世界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它在解决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和加强人类自身建设上将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摘自《法源 》总第二十五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