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2024-11-14 08:32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
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子做生意屡遭失败,连吃穿都匮乏。这个小儿子便去请教佛陀,自己前世到底造何恶业,有此恶果。佛陀告诉他,凡是众生皆有苦,并答应帮助他。
佛陀以禅定,发现这个人的前世是印度婆罗门家族,于是托钵到这户婆罗门家。婆罗门家人见一出家人前来化缘,马上向他请教:我们每年都为已逝的父亲举办超度法会,历时已三十年,是否可以不再续办超度?
释迦牟尼佛便开示道:不但不可中断超度,每年还要多次请出家众做大超度,并要时时大供养、大布施来为已逝父亲消除业障,即使他已转世,仍可获得此大功德。
后来这位婆罗门家转世的小儿子,果然得超度功德,生意兴隆,家庭和谐,智慧大开,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入世弟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梁武帝为郗氏皇后作梁皇宝忏功德回向,使郗后得以脱离蟒身而生天。
唐朝有位三果法师的兄长,因造恶多端堕入地狱,幸赖禅定寺智兴禅师天天发心叩钟回向幽冥众生,而得出离地狱之苦,此皆功德回向之明证。
只要我们真正发心做功德、对佛法有信心,无论回向的对象在哪里,都能获得帮助。
超度的意义
一、超脱三恶道:得生三善道或常往极乐净土,免遭三世迁流。
二、指引正确方向:堕落轮回的众生,有如行走于荒野中的瞎子,前路茫茫。超度可以指引众生运用自己本性的智慧之光,远离无明黑暗。
三、消业除障:众生罪业牵缠,释迦牟尼佛为消除众生罪业,传授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方便法门,然后按各乘修行,消除众生业障。
超度的对象
一、为去世的众生超度
1.中阴身的超度:中阴身是指死亡到出生之间的境界,为期大约49天。
2.避免轮回三恶道的超度:此类超度大抵跟中阴身超度方法相同,如点灯、念咒、布施、供养等,帮助他们离开三恶趣,投生三善道,进而往生极乐净土。这种超度,次数越多越好,甚至可以到百次以上。
3.为已投胎的众生超度:往生很久、已轮回于各道之中的众生,为他们超度,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得到利益,获得福德资粮。
4.神鬼的超度:神鬼大多从鬼道、畜牲道、人道转世。神鬼有许多,如恶鬼、判教鬼、瘟鬼、神通鬼、天龙八部、寻香鬼等。
二、为在世的人超度
1.增加智慧及福德两资粮。
2.清净无始以来之业障,去病魔增福廷寿,使法界无天灾、水灾、兵灾、火灾、瘟疫等之厄。
超度的功德
1.为已投胎的众生超度:各道之中的众生(先亡祖先父母六亲眷属),为他们超度可以使他们在所生的各道中得到福报利益,减少痛苦,种下接触到佛法的因缘。
2.为中阴身的众生超度:中阴身的超度,是使中阴身状态下的神识因听闻佛法心开意解而得度,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3.为累世冤亲债主及三恶道众生超度:以大悲菩提心奉行一切善,并将无量功德回向给他们,使他们听闻佛法得到解脱。
4.为在世的人超度:目的是为现世父母及六亲眷属增加智慧及福德二资粮,清净无始以来无明所造成的业障。
亲朋好友离开人间之后,应该为他行持供僧、放生、造佛像、念经等善法。在这个世间,人类若出现困难痛苦,周围的人不会袖手旁观,假如他没有钱看病,亲朋好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在地狱,根本没有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一个人去世后,49天内不断地为他念经,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家人比较孝顺,三年中每年要为他念一部大的经,并经常为亡者回向。比如朝圣时就一边朝圣一边念他的名字回向,供养僧众也写上他的名字回向,在佛像前点香、点灯也念着他的名字回向。这样,即使他业力非常深重,正在地狱里受苦,依靠三宝的加持、回向和善心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解脱。
有些地方没有这种传统,认为人死了就死了,尸体处理完以后,最多在他的坟墓前烧个香。其实这并不重要,真正对亡者有利益的,是遇到僧众等殊胜对境时,为他念念经。
有些人在寺院里讨价还价:我交一千块钱,你可不可以念一百万心咒?钱可不可以再减一点?还有些人说:某某地方念一亿观音心咒比较便宜,我把钱拿到那里去。好像把这当成做生意一样,可是便宜的不一定就效果好。怀着吝啬心做的功德效果不一定好。如果有条件的话,请僧众超度地狱为主的六道有情,愿他们早日减轻痛苦,以此发愿力而做佛事,则功德更大。
请出家人做超度主要是一种缘起关系的建立。首先,对方和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存在。好比有人去世,一个弟子来请师父做法事,这个弟子就是功德主。他向师父禀报他的某某人去世了,请求师父为他做超度等。
因此,这首先是一种心的关系的建立,其次弟子献上供养,这是一种物的关系的建立。也就是说,由于功德主与亡者之间的因缘,因此,他对师父生起强烈的信任以及渴求之心,这是一种心缘的建立,而所献上的供养则是物缘的建立。之后,师父便开始做法事,观想亡者,并生起空见与慈悲,以此发心来超度,让亡人同师父和大德们结缘,同时也为亡人积累福慧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