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2024-11-22 10:42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

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是个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八十岁老翁做不到的问题。所以春秋时代,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遽伯玉,二十岁就开始下反省的工夫,每天都有缺点可以改进,到了五十岁时还发现四十九岁的缺点和过失。

可是有些人每天都认为没什么过失可以改,这实在是因为他不了解什么叫做过失的缘故。所以要改造命运,必须先明辨善恶。下面我们先来谈谈善的种类:

一、真善有益于人(虽打人骂人)是善。假善有益于己(虽敬人礼人)是恶。(引中峰国师语录)

二、直善从良知出发,不计较名闻利养,不贪欲乐果报。邪善抄袭别人,或追求物质,爱好名利,或期望未来的果报。

三、端善行善完全出于济世、爱人、敬人之心。曲善行善夹带媚世、玩世、侮弄之心。

四、阴善为善而不被人知晓。阳善为善而为人所知。

△朱柏卢治家格言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做善希望别人知道最要不得,因为你做了一件善事被人知道,便会被人嫉妒或称赞。被人嫉妒,你就可能会招到毁谤,惹来离奇的灾祸。万一被人称赞,你做的福报就会报销了一大部分,将来所结的善果就很少。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诸君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譬如,你把果树种在很明显的地方,这棵果树将来的收获量一定大大减少。因为不但许多过路的人会顺手摘去果实,也有些顽皮的小孩喜欢爬树摘果子乱丢。所以做善事被越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福就损失越大。难道你还不觉悟?

做恶可就不同了。作了恶业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因为你做恶让别人知道了,别人就会责骂你、批评你。有许多人评击你、责备你,你的恶业无形中就减轻了,将来结恶果时不致于那么可怕,那么重!所以说做了恶事让越多人知道,我们将来所受的祸害就减轻,因为你已经让恶业报掉了一大部份了。

五、是善有些善恶,不可单从眼前的利害去决定,需要从长远的流弊来判断。譬如,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以后鲁国人都会乐于拯救溺水的人了。因为救人和感谢会造成风气。

非善只考虑到现在和某一个人,没有考虑到久远的影响。譬如: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在一般人的眼光,大都会以为子贡做善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不高尚的事,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这是孔子十分高明的地方。

所以判断善事不可以根据表面的行为,而要考虑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要看将来的结果;不可只看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非善的其他例子多得很,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份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成大患......等。(了凡四训语译)

六、偏善:以恶心来行善事,叫做正中偏。例如: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辞职返乡后,乡民都很尊重他。有一天一个乡民酒醉后却骂他一顿。当时他认为那乡民讲酒话因此不去计较。没想到一年后,这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罪。吕公才后悔地说:当初我的宽宏大量害了他,假如稍微给他教训一下,也许那醉汉今天不效于犯了大恶。

正善以善心来行恶事,叫偏中正。例如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抢粮。富家告到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便愈放肆,变本加厉,那富家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民,乡里才平静下来,不教演成大乱。

七、半善没尽心尽力行善,又著善相。满善全心全力行善,不著善相。

譬如,从前有一位女子,到庙里去烧香,想施舍家境又困难,找遍身上只发现两文钱。她就把这两文钱全部捐献,但是庙里面的住持高僧还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她被皇帝选入皇宫。她富贵以后就带了数千金来原先那个庙里捐献,主持高僧只派徒弟替她祈福回向。因此她就问这是为什么。那高僧说:以前你的施舍虽然小,但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天你捐献的虽多,却不如从前真诚,所以有人代劳就行了。

八、大善利在天下,虽少而大。小善利在自己,虽多而小。

九、难善以多年的积蓄施给可怜的穷人。易善送小礼物给亲朋好友。

十、急善济人危急,放生救命。缓善捡路边的小纸屑。

十一、悲善雪中送炭,怜悯贫苦病人。敬善恭敬父母尊长,良师圣贤。平等善随缘行善,不论对象的贫富愚智。

十二、常善时常行善,精勤不懈。间善心血来潮,偶而行善,忽勤忽怠。

△我们的善行或可稍停,善念则必定不可间断。这道理还盼望诸君深思!

△每天都以十块钱行善,其功德胜过每个月月底花三百块钱行善。因为前者比较能够养成习惯。

十三、歪善行善时我见未泯,善相不忘。圆善行善时人我平等,不著名相。

十四、下善关怀自己的子女或亲友,本应如此。中善关怀陌生人,勉强可以。上善关照自己怨仇,难能可贵。

请注意:对父母师长圣贤不敬是大恶。对陌生人不敬是中恶。对怨仇不敬是小恶。

十五、净善没有造作和企求的是净善。染善有所造作和企求的是染善。

△染善心里有烦恼,功德福报少。净善心里没有负担,功德福报无量无边。

End

把功夫用到纯熟

绍云老和尚今天,我们能在这个道场用功办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师,他当年到这里来修行,历经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禅七,能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我们过去无始劫来种的善根,才遇到这个殊胜因缘。既然

李炳南:念佛怎样才能功夫得力?

诸位同修想想念佛为的是什么?不外现在能消灾免难,将来能往生西方。消灾免难即是修福,往生西方即是修慧,若现在不能消灾免难就是没有福,现在既是不能消灾免难,将来要往生西方就很不保险。既是不能往生西方就是没

刘素云: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有四个原因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病人如何改变命运

下面我们讲,身体有病如何去转变命和运气。放不下过去,放不下未来,放不下一切的一切,这样就把命丢在过去上,也把命丢在未来上。去想一切的一切就把命丢在一切的一切,当我们都不想了,命就在了。我这么多年的经验

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梦 参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是根本。行的时候应常念:人终究是会死的,不一定活到八、九十岁才死。死是没有规定的。大家都活到九十岁?不可能。你得念生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蔡礼旭:懂得转念、转自己的心是功夫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元音老人:验证你修行功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陈柏达: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

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秋天就要来了,大量的树叶可以焚烧处理吗?树木是可以随便砍伐的吗?如果您也有同样疑问,请看下文:《梵网经》的心地戒品下卷说:「以憎恨心,放火焚烧山林、旷野和田宅……都有罪,都会在心灵上

陈柏达:投生五道各有征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陈柏达:五福临门

第一章 引言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柏达:善的标准和种类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陈柏达: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陈柏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一)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

陈柏达:结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七章阴德要积得深广,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转变命运。不积阴德,我们就会随著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流转,这就是被命运限制住了。广积阴德最好,因伪遗留书本给儿孙,儿孙未必能读。留财富给子孙,常反而害了他们,

陈柏达:运用心力治病的方法

◎ 修定治病的原理和方法是?(一)定心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不出三天,一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因为心是身体的主人,所以心像王,疾病象盗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第一部分:念佛得益第一章 引言一、历史上最大的奇迹念佛的感应,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次数最多而且最普遍的奇迹。唐朝时善导大师在长安宏扬念佛法门(注一),少康大师在新定劝小孩子念佛(注二),结果大街小巷到处充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往生人天善道的症兆

即将往生人道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一、临终时产生善念,例如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二、身无痛苦。三、稍微能说话,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四、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像平常那样瞻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堕落三恶道的症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陈柏达: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陈柏达:老鼠合掌48拜往生净土

鼠会合掌 四十八拜江苏海门关岳庙,自住持莲开法师设立念佛堂,宏法度生,迄今十余年,海境茹素念佛者因之与日俱增。近年为祝愿世界和平,改为常期念佛。韫才亦忝做一分子,今将最近目睹一事,奉告诸上善人。农历四

陈柏达:生死事大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

陈柏达:施比受更有福

陈柏达居士: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

陈柏达:弥陀圣号妙用无穷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电话给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起听话筒,就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对方感到大惑不解,他不太高兴地说:你真不够意思!今天是正月初一,凡是见面都应该讲一些吉祥和祝福的话,你怎么一接电话

陈柏达:净土风光(三)食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陈柏达:净土风光(七)育

(一)生育莲花化生不受胎苦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一尊阿弥陀佛,如果众生,无论出家或在家,能正确地受持那一尊佛的名号,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来到他住的地方,使

陈柏达:净土风光(一)自序

陈柏达居士著自序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我教书又投资生意,事业顺利,经济情况相当不错,妻子健美贤慧,孩子又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优异。我好像是应有尽有了!我问他:您有没有想到生死和归宿的问题?他回答:这个

陈柏达:净土风光(五)住

(一)土地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由于极乐世

陈柏达:净土风光(四)衣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不必上街购买。(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不需钮扣。省去做

陈柏达:净土风光(六)行

(一)饭后经行,逍遥安适饭食(以后,便徜徉自在地)经行。《阿弥陀经》。不同于世人吃饱饭后,不是为世俗杂务奔波劳碌,就是昏睡床上浪费光阴。(二)神通自在,遍游十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时常在清早时,每人都用衣

陈柏达:净土风光(八)乐

(一)音乐1、极乐净土常奏妙乐彼佛国土,时常发出美妙的天乐。《阿弥陀经》。美妙的天乐,不鼓自鸣,所以能时常听闻。世俗的音乐,总需要人演奏,所以常会间歇。再者,世俗的音乐没有法音耐听,听多了,便会厌腻,

陈柏达:净土风光(九)西游记胜

(一)净土胜境就在堂西石晋的时候,有一位姓张名抗的翰林学士,念了十万遍大悲咒,求生西方净土。有一天,他因病卧在床上,只持诵佛号。他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只在堂屋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在莲花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结语

以上所描述的只是一些重点和轮廓而已,极乐世界的殊胜和庄严,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所以,《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说: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极乐净土有这么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一)理想与现实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陈柏达:从律宗入净土

元照律师 回修净土生弘律范 死归安养宋朝的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他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精研戒律,后来又跟随神悟谦法师,学习天台教观,谦法师勉励他以探究和明白妙法莲华经为本务。他又向广慈

陈柏达:从性相入净土

博通性相 摄禅归净清朝的际醒大师,字彻悟,号讷堂,是莲宗第十一代祖师。他俗姓马,是京东丰润县人,幼时博通经史,二十二岁因为生了一场病,有所体悟而发心出家。出家后到处听讲,通达性宗和相宗,尤其对于法华三

陈柏达:从儒学归净土

第六十五章 从儒学归净土感念无常 弃儒归佛?气绝复名标莲台?施彦士先生是江苏省崇明县人。?他幼年饱读诗书,长大后以教书为业。他二十七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死去,断气了一日一夜,忽然又醒了。他告诉家

陈柏达:从仙道入净土

尽弃玄功 回归念佛清朝有一位居士,名范元礼,字用和,是钱塘地方的人,他从小就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身体力行。他事奉父母非常孝顺。当他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曾经割取臂肉和著药物来治好他父母的病。当他正年壮时,

陈柏达:从基督入净土

信奉基督 改修净土预知时至 现瑞感人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

陈柏达:从经教入净土

研究教典 归宗净土方妙修女士是浙江省海盐县人。她从小就悟到体性本空,所以矢志守贞,吃素念佛,有出尘的想法。父亲营业亏本,她把所有的首饰、珠宝全部拿出来抵偿负债。母亲生了膈噎病,她很细心的照料,衣不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