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柏达:结论 第七章
2024-11-22 11:02

结论 第七章

阴德要积得深广,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转变命运。不积阴德,我们就会随著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流转,这就是被命运限制住了。

广积阴德最好,因伪遗留书本给儿孙,儿孙未必能读。留财富给子孙,常反而害了他们,使他们好吃懒做。

我们必须深深体会到:我们人生总难免一死。一旦大限到来,一切东西都无法保留住。纵使自己的身体,仍然会舍弃,何况那些身外之物呢?一个人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不带走,而只有带走自己今生所做的善恶业,随著这善恶业去投胎受生(参见孛经抄)。所以古人说:

一日无常到,

方知梦里人,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不要以为财富是你所拥有的。财物是五家所共有的。那五家呢?盗贼、水灾(天灾)、火灾(人祸)、官府、败家子。告诉你,如果你没有广积阴德,当心这五家随时都可发生在你身上。你何不趁早利用这会朽坏的财物来做永恒的功德呢?财物太多别人看了会眼红嫉妒,肖小之徒知道了可能会做出对你不利的事情。可是阴德和智慧没人抢得走,最保险。而且阴德和智慧对于你的子孙和来世帮助太大了。不然,易经上怎么斩钉截铁地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为什么一般人大都富不过三代,而范仲淹的家族竟能兴盛了八百年而不衰呢?因为一般人大都不懂得行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造恶念恶业,所以容易出败家子。一出了败家子,你再多的财富也完了。可是范仲淹不同,他积得阴德太多了。他当宰相,可是他死后,他家人却居然没有钱买棺材。因为他平时把所有的钱财都拿去救助贫困了。假如你也好像范仲淹先生这么做,你的子孙也一定会发达的!

行善贵在及时努力。我们大家现在就开始积阴德吧!否则恐怕会太迟了。因为生命无常,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临,所以应该趁早修善积福。

心田种德急修持,

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

为人能有几多时?宋士元

一年又一年,渐渐改容颜。始作儿童戏,看看白发全。

莫造来生孽,回头种福田。休待无常到,修行早向前。缺名

今天我和诸君所谈的改造命运原理比起佛经解脱生老病死的智慧,可是小巫见大巫。盼望诸君读了这本书以后,不要就此自满,发心去精研教典、深入经藏,你将来的成就才是不可限量的。谨在此恭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双修!

附注

注一:知由善因生善果,知因恶因生恶果,恶远恶离矣。(涅槃经)

注二:劫是印度最长的一种时间单位,一小劫合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劫合计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

注三: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

注四:天难堪,命靡常。(书经)

注五:天作孽,犹可造;自作孽,不可活。(书经太甲)

注六: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书经)

注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注八:吉凶消长.........(易经)

注九:善则获福,恶则受殃,天之所疾,祸无久迟,阴德虽隐,后无不彰。是故圣人,化恶授善,莫不蒙祐。

注十:上帝临汝,日监在兹。(诗经)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减算则贫耗,多逢忧患......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记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电神亦然。(太上感应篇)

注十一:非天夭民,民终绝命。(书经)

注十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六祖坛经)

注十三: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忠心经)

注十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

注十五:相从心生。心有善恶,有厚薄,而相之休咎系焉。(陈希夷心相编)

注十六: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陈希夷心相编)

注十七: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果报。(正法念处经第二十卷)

注十八:一切众生,系属于业,随业自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业报差别经)

注十九:乐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地藏经地狱名号品第五)

注二十: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四)

注二十一:美有三种:一者现受(报),二者生受(报),三者后受(报),此三种业中,一一皆有定与不定。(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

注二十二:若人行道,常好坐禅,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是名大忏悔。(宗镜录卷八十六)

注二十三: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经)

End

研究佛经的结论

◎ 尤智表 我研究佛经的动机是为了求知,不像有些人是受了严重的刺激,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信佛的。我并不是说这种信佛的动机完全不对,但受刺激后的神经,不免失去平衡,因而对佛教的各部门,反不能获得客观的观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陈柏达: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

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秋天就要来了,大量的树叶可以焚烧处理吗?树木是可以随便砍伐的吗?如果您也有同样疑问,请看下文:《梵网经》的心地戒品下卷说:「以憎恨心,放火焚烧山林、旷野和田宅……都有罪,都会在心灵上

陈柏达:投生五道各有征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陈柏达:五福临门

第一章 引言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柏达:善的标准和种类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陈柏达: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陈柏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一)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

陈柏达:结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七章阴德要积得深广,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转变命运。不积阴德,我们就会随著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流转,这就是被命运限制住了。广积阴德最好,因伪遗留书本给儿孙,儿孙未必能读。留财富给子孙,常反而害了他们,

陈柏达:运用心力治病的方法

◎ 修定治病的原理和方法是?(一)定心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不出三天,一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因为心是身体的主人,所以心像王,疾病象盗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第一部分:念佛得益第一章 引言一、历史上最大的奇迹念佛的感应,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次数最多而且最普遍的奇迹。唐朝时善导大师在长安宏扬念佛法门(注一),少康大师在新定劝小孩子念佛(注二),结果大街小巷到处充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往生人天善道的症兆

即将往生人道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一、临终时产生善念,例如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二、身无痛苦。三、稍微能说话,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四、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像平常那样瞻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堕落三恶道的症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陈柏达: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陈柏达:老鼠合掌48拜往生净土

鼠会合掌 四十八拜江苏海门关岳庙,自住持莲开法师设立念佛堂,宏法度生,迄今十余年,海境茹素念佛者因之与日俱增。近年为祝愿世界和平,改为常期念佛。韫才亦忝做一分子,今将最近目睹一事,奉告诸上善人。农历四

陈柏达:生死事大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

陈柏达:施比受更有福

陈柏达居士: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

陈柏达:弥陀圣号妙用无穷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电话给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起听话筒,就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对方感到大惑不解,他不太高兴地说:你真不够意思!今天是正月初一,凡是见面都应该讲一些吉祥和祝福的话,你怎么一接电话

陈柏达:净土风光(三)食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陈柏达:净土风光(七)育

(一)生育莲花化生不受胎苦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一尊阿弥陀佛,如果众生,无论出家或在家,能正确地受持那一尊佛的名号,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来到他住的地方,使

陈柏达:净土风光(一)自序

陈柏达居士著自序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我教书又投资生意,事业顺利,经济情况相当不错,妻子健美贤慧,孩子又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优异。我好像是应有尽有了!我问他:您有没有想到生死和归宿的问题?他回答:这个

陈柏达:净土风光(五)住

(一)土地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由于极乐世

陈柏达:净土风光(四)衣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不必上街购买。(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不需钮扣。省去做

陈柏达:净土风光(六)行

(一)饭后经行,逍遥安适饭食(以后,便徜徉自在地)经行。《阿弥陀经》。不同于世人吃饱饭后,不是为世俗杂务奔波劳碌,就是昏睡床上浪费光阴。(二)神通自在,遍游十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时常在清早时,每人都用衣

陈柏达:净土风光(八)乐

(一)音乐1、极乐净土常奏妙乐彼佛国土,时常发出美妙的天乐。《阿弥陀经》。美妙的天乐,不鼓自鸣,所以能时常听闻。世俗的音乐,总需要人演奏,所以常会间歇。再者,世俗的音乐没有法音耐听,听多了,便会厌腻,

陈柏达:净土风光(九)西游记胜

(一)净土胜境就在堂西石晋的时候,有一位姓张名抗的翰林学士,念了十万遍大悲咒,求生西方净土。有一天,他因病卧在床上,只持诵佛号。他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只在堂屋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在莲花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结语

以上所描述的只是一些重点和轮廓而已,极乐世界的殊胜和庄严,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所以,《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说: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极乐净土有这么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一)理想与现实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陈柏达:从律宗入净土

元照律师 回修净土生弘律范 死归安养宋朝的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他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精研戒律,后来又跟随神悟谦法师,学习天台教观,谦法师勉励他以探究和明白妙法莲华经为本务。他又向广慈

陈柏达:从性相入净土

博通性相 摄禅归净清朝的际醒大师,字彻悟,号讷堂,是莲宗第十一代祖师。他俗姓马,是京东丰润县人,幼时博通经史,二十二岁因为生了一场病,有所体悟而发心出家。出家后到处听讲,通达性宗和相宗,尤其对于法华三

陈柏达:从儒学归净土

第六十五章 从儒学归净土感念无常 弃儒归佛?气绝复名标莲台?施彦士先生是江苏省崇明县人。?他幼年饱读诗书,长大后以教书为业。他二十七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死去,断气了一日一夜,忽然又醒了。他告诉家

陈柏达:从仙道入净土

尽弃玄功 回归念佛清朝有一位居士,名范元礼,字用和,是钱塘地方的人,他从小就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身体力行。他事奉父母非常孝顺。当他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曾经割取臂肉和著药物来治好他父母的病。当他正年壮时,

陈柏达:从基督入净土

信奉基督 改修净土预知时至 现瑞感人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

陈柏达:从经教入净土

研究教典 归宗净土方妙修女士是浙江省海盐县人。她从小就悟到体性本空,所以矢志守贞,吃素念佛,有出尘的想法。父亲营业亏本,她把所有的首饰、珠宝全部拿出来抵偿负债。母亲生了膈噎病,她很细心的照料,衣不解带

陈柏达:众圣同劝

第七十六章 众圣同劝?文殊菩萨 劝法照师?大历二年,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居住在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有一天,他在斋堂粥钵中,看见五色祥云,云内显现山寺,寺的东北方有山,山下有溪涧,溪涧的北边有石门,门内有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陈柏达:从圆教归净土

第七十章 从圆教归净土?妙文法师 从圆入净?元朝的妙文法师,俗姓孙,是蔚州人。?他九岁出家,二十一岁到了北京,追随大德明公师父,学习圆顿的教法。后来居住在苏州的云泉寺,生活十分勤朴节俭,储藏寺里存了一

陈柏达:从阅藏入净土

第六十九章 从阅藏入净土?两阅大藏 常诵莲经?宋朝时,明州的塔山住了一位如监法师。他读过两次大藏经,时常背诵净土法门的经典,而且专心一志地念佛,昼夜不懈。?晚年,他居住在小寺庵,忽然示现疾病,请邻近寺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结语

第七十八章 结语(摘要)?念佛的感应事迹是中国及人类史上最大的奇迹,同时也是研究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的瑰宝。因其铁证如山,无论数量与种类的繁多,或内容的精彩,我们似乎都很难找到其他的事例能跟它比美。

陈柏达:疑谤转信

第七十七章 疑谤转信?爱好儒学 轻视佛法?因子妙喻 改谤为信?袁植丞居士,名励桢,法名智植,是江苏武进人。?他小时颇为孝顺友善,长大以后,喜欢儒家的生活方式,?认为佛是异端,微不足道。?他生活极为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