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柏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一)
2024-11-22 10:59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坏的种子,将来(可能在今生或来生)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开花结果。善的种子结的是快乐和吉祥;恶种子结的果实是苦恼和灾祸,不善不恶的种子结的果实是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开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经上也说:‘心念是语言和行为的根本。心是一切现象的总源头。有了恶念就会遭受苦报;有了善念,就会遭受乐报。’(注十三)

举个简单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种好花的种子,动了恶念好比在心地上种毒树,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好比在心地种杂草。因为我们一般人在过去世都起了许许多多的善恶念,所以今生有苦乐、凶吉、祸福的现象。

总而言之,善念会产生仁慈的行为,由施舍而使人产生愉快的影响力,这愉快的影响力又产生吉祥和福气。

恶念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由破坏而使人产生憎恨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将来会导致忧苦和凶祸。

无善无恶的念头会产生杂七杂八的行为,由这杂七杂八的行为产生没忧没喜的影响力,造成不苦不乐的感受。

所以华严经上说:‘你应当观察世界的种种现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净与污染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染的造作\’(染业)两种。

‘善念\’、‘恶念\’和‘无善无恶的念头\’通通是属于‘污染的造作\’

‘心不动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别心\’(离念灵知)、‘行善而不执著善相\’才是‘清净的造作\’。换句话说,清净的造作超越了善恶的对待。

这个观念也许诸君不易明白,让我举个简单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污泥就是恶业,清水就是善业,莲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真正的清净超越染净的对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恶的对待。这超越对待的善,我们姑且叫它‘清净\’。

为什么要超越善恶呢?因为造恶得苦固然不好,造善执著我在行善也有许多烦恼,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这些名相的干扰。再者,行善虽然将来有福报,可是当这些福报来的时候,一个人难免被福报‘乐\’昏了头,以致于物质享受太过份,起了骄傲心,忘记再继续种善因,大吃大喝种其他恶业......等。人一种了恶业就会堕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责的人形容为‘三世怨\’。其意义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贵,来生有钱没智慧,有钱没智慧就会造恶业,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穷苦了。这样打转总不是办法吧!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行善而不希望回报,甚至不执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执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总括一句话:‘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行善不执善相才是绝对的净业,才是超越对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动念就有果报

不只做坏事情才会产生报应,连一动恶念也会产生恶果。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个故事来说:

(一)卖瓜的故事

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这卖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当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某丙也在场。某乙心里认为:‘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某丙却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

(二)卫仲达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卫仲达,他在翰林书院里面当官。有一次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阴间来。阴间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等到册子送来时,那里知道他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卷而已。

阴司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轻。

卫仲达感到大惑不解。他问阴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里会有这么多过失和罪恶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不必等到实际行动产生。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卫仲达接看又问:‘那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为大众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现在大多了。’(见感应笃汇编卷一)

由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知道起心动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时时为利益众生著想,我们的福德才能积得广大。诸君要行住坐卧处处不离善念,请详阅华严经的净行品!

譬如:当我们睡醒时,应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当我们下床时,应常愿走路不会伤到任何小昆虫。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我们则愿它往生佛菩萨的净土。当我们步行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当我们出门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的逼迫。当我们大小便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贪爱和憎恨。当我们洗去污秽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没有瑕疵或污垢。当我们开灯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运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当我们就寝时,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不散乱。

古代有一首诗偈描述:动了善恶的念头,将来遇到适当的机缘一定会产生果报,‘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欲知祸福先问自心。

‘行藏虚实自家知,‘湛湛青天不可欺,

祸福因由更问谁?未曾动念已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劝君莫做亏心事,

只争来早与来迟。’古往今来放过谁?’

所以陈希夷的心相篇上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祸福。’(注十五)又说:‘心地和念头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恶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注十六)正法念处经第二十卷上说:‘心能造作一切善恶业,由于心地的好坏所以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果报。’(注十七)

四、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就某方面来说,人实在很像电脑,譬如,电脑能贮存一切‘资料\’,人心能贮藏一切‘善恶种子\’。

电脑依靠‘方程式\’来工作。我们则依照‘习惯\’来产生行为模式。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起心动念、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特别的谨慎。譬如,选购书本要特别慎重,因为一旦看了不好的书,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种子。看电视也要特别的谨慎,因为假如看了没有意思的连续剧,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做恶梦。

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严防恶念(损人自私的都叫恶念)的产生。因为念头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造成行为,行为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产生习惯,习惯根深蒂固以后就会变成性格,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经上说:‘心地不清净、不明了\’(惑)就会‘造作有善恶力的行为\’(业)。善恶的行为发出影响力就会产生苦乐和凶吉的结果(果)。所以业报差别经上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牵引著走,随著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而转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种种差别。’(注十八)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大家千万不可轻视任何一件微小的恶业,以为做一点坏事不会受罪报。再小的罪,死后不但都有报应,而且丝毫不能幸免,也无法由别人代受果报。’(注十九)

‘心命歌\’讲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常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

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

莫待无钱想有钱。’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暴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的东西。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的饭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饭粒。吃剩下的饭菜宁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吃得过饱和丢弃食物都是折福。吃得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人的胃像气球一样,气球的气打得饱饱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气放掉,那气球的弹性就会丧失了。同样的道理,经常吃得过饱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况且吃得过饱或者在肚子还没饿以前就吃东西,他一定无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因为如果买的东西不实用,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买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虑到东西的价钱和品质耐用是否恰当。

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或丢弃字纸。关于爱惜字纸的因果,请详阅惜字征验录。

总而言之,要时时养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个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佛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家高村东云,想拜高村东云为师。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什么话。

但他看了中岛光藏的汲水动作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岛光藏那副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时,中岛光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声骂你,你大概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

佛像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虽然水不怎么值钱,可是你却不能随便加以浪费。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泼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许他投入门下。后来中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他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见英凯译禅语百选)

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应故事,请参阅崇俭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说: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这首诗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舍,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还的。

勤积阴德比享受福报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烦热,施棺椁以免尸骸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

...........凡是有益大众的福利事业更应尽心尽力去做。(详见阴骘文和感应篇)

有钱而不知行善积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怜了。因为一个人有钱而吝啬施舍,就会把钱花在物质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许多恶业而却还不晓得。将来可就惨了,这种人一定会生出不肖的子孙来。因此‘积福歌\’再三叮咛我们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

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积福歌

叹人只知今世财,

那知财是前生福。

我今说与积福人,

劝世重财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无福空劳禄。

若有一分财,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绵,福厚财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积福资,任意恣淫欲?

何故骄纵人,反以积福资,倚势欺穷独?

何故痴迷人,聚有积福资,贪得无厌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积福资,舍财如割肉?

不肯种福田,愿做儿孙犊。

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

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

我为世人悲,叮咛还再嘱;

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

不如看破财,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聪明人怕种苦因—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果都是由过去恶业来的。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四卷上说:‘善恶业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不会消失,遇到适当的时机和因缘,一定会结果的。’(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善恶业的报应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两生以后才报应。’(注廿一)

造了恶业好比欠别人债,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债主,忍受痛苦好比偿还债务。你虽然可能逃得了一时,可是债主还是会不断找你要债。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地把债务还清,以后不再欠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想开了,当我们遭到倒霉的事情,我们便会忏悔过去所造的恶业,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们会很‘快乐地\’接受它。因为只有当我们忍受苦痛时,痛苦才会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债务那么地令人轻松愉快吗?

End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明清以来佛教衰败之根源

◎ 沈去疾我们知道历史上佛教衰落、佛法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佛门戒律松懈、废弛造成的。戒律是维系、护持僧团组织的保障。印光法师在一九二○年之前给泰顺谢居士的复信中清楚地指出: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人生不幸的三大根源:不孝、邪淫和杀生

妙印法师在生活中,有人会常问,为什么老是学习工作不顺利,常遇小人,婚姻恋爱感情挫折重重,贫困撩倒倒,疾病缠身,事事不顺,长相也越来越丑,没自信了,为什么明明好事做很多却所求不如愿?往往怨天尤人,对生活

妄语的根源

妄语的根源◎ 大 愿我们要知道妄语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去造妄语呢?根源是六个方面--1、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求这个。2、为了亲族和朋友的利益,帮助他们故意去吹捧。3、为了使怨敌受害

六道轮回存在的根源有三个

倓虚法师今先说轮回二字之义,这轮回之义就是人间所共知的一句俗话,乃说轮过来又回过去的意思。若问云何是轮过来回过去的呢?你要观察,世界上种种样样,无一不是轮过来回过去呀!且看这天上的日月,其昼夜间轮过来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陈柏达: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

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秋天就要来了,大量的树叶可以焚烧处理吗?树木是可以随便砍伐的吗?如果您也有同样疑问,请看下文:《梵网经》的心地戒品下卷说:「以憎恨心,放火焚烧山林、旷野和田宅……都有罪,都会在心灵上

陈柏达:投生五道各有征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陈柏达:五福临门

第一章 引言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柏达:善的标准和种类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陈柏达: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陈柏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一)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

陈柏达:结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七章阴德要积得深广,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转变命运。不积阴德,我们就会随著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流转,这就是被命运限制住了。广积阴德最好,因伪遗留书本给儿孙,儿孙未必能读。留财富给子孙,常反而害了他们,

陈柏达:运用心力治病的方法

◎ 修定治病的原理和方法是?(一)定心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不出三天,一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因为心是身体的主人,所以心像王,疾病象盗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第一部分:念佛得益第一章 引言一、历史上最大的奇迹念佛的感应,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次数最多而且最普遍的奇迹。唐朝时善导大师在长安宏扬念佛法门(注一),少康大师在新定劝小孩子念佛(注二),结果大街小巷到处充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往生人天善道的症兆

即将往生人道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一、临终时产生善念,例如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二、身无痛苦。三、稍微能说话,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四、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像平常那样瞻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堕落三恶道的症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陈柏达: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陈柏达:老鼠合掌48拜往生净土

鼠会合掌 四十八拜江苏海门关岳庙,自住持莲开法师设立念佛堂,宏法度生,迄今十余年,海境茹素念佛者因之与日俱增。近年为祝愿世界和平,改为常期念佛。韫才亦忝做一分子,今将最近目睹一事,奉告诸上善人。农历四

陈柏达:生死事大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

陈柏达:施比受更有福

陈柏达居士: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

陈柏达:弥陀圣号妙用无穷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电话给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起听话筒,就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对方感到大惑不解,他不太高兴地说:你真不够意思!今天是正月初一,凡是见面都应该讲一些吉祥和祝福的话,你怎么一接电话

陈柏达:净土风光(三)食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陈柏达:净土风光(七)育

(一)生育莲花化生不受胎苦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一尊阿弥陀佛,如果众生,无论出家或在家,能正确地受持那一尊佛的名号,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来到他住的地方,使

陈柏达:净土风光(一)自序

陈柏达居士著自序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我教书又投资生意,事业顺利,经济情况相当不错,妻子健美贤慧,孩子又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优异。我好像是应有尽有了!我问他:您有没有想到生死和归宿的问题?他回答:这个

陈柏达:净土风光(五)住

(一)土地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由于极乐世

陈柏达:净土风光(四)衣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不必上街购买。(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不需钮扣。省去做

陈柏达:净土风光(六)行

(一)饭后经行,逍遥安适饭食(以后,便徜徉自在地)经行。《阿弥陀经》。不同于世人吃饱饭后,不是为世俗杂务奔波劳碌,就是昏睡床上浪费光阴。(二)神通自在,遍游十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时常在清早时,每人都用衣

陈柏达:净土风光(八)乐

(一)音乐1、极乐净土常奏妙乐彼佛国土,时常发出美妙的天乐。《阿弥陀经》。美妙的天乐,不鼓自鸣,所以能时常听闻。世俗的音乐,总需要人演奏,所以常会间歇。再者,世俗的音乐没有法音耐听,听多了,便会厌腻,

陈柏达:净土风光(九)西游记胜

(一)净土胜境就在堂西石晋的时候,有一位姓张名抗的翰林学士,念了十万遍大悲咒,求生西方净土。有一天,他因病卧在床上,只持诵佛号。他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只在堂屋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在莲花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结语

以上所描述的只是一些重点和轮廓而已,极乐世界的殊胜和庄严,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所以,《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说: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极乐净土有这么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一)理想与现实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陈柏达:从律宗入净土

元照律师 回修净土生弘律范 死归安养宋朝的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他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精研戒律,后来又跟随神悟谦法师,学习天台教观,谦法师勉励他以探究和明白妙法莲华经为本务。他又向广慈

陈柏达:从性相入净土

博通性相 摄禅归净清朝的际醒大师,字彻悟,号讷堂,是莲宗第十一代祖师。他俗姓马,是京东丰润县人,幼时博通经史,二十二岁因为生了一场病,有所体悟而发心出家。出家后到处听讲,通达性宗和相宗,尤其对于法华三

陈柏达:从儒学归净土

第六十五章 从儒学归净土感念无常 弃儒归佛?气绝复名标莲台?施彦士先生是江苏省崇明县人。?他幼年饱读诗书,长大后以教书为业。他二十七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死去,断气了一日一夜,忽然又醒了。他告诉家

陈柏达:从仙道入净土

尽弃玄功 回归念佛清朝有一位居士,名范元礼,字用和,是钱塘地方的人,他从小就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身体力行。他事奉父母非常孝顺。当他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曾经割取臂肉和著药物来治好他父母的病。当他正年壮时,

陈柏达:从基督入净土

信奉基督 改修净土预知时至 现瑞感人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

陈柏达:从经教入净土

研究教典 归宗净土方妙修女士是浙江省海盐县人。她从小就悟到体性本空,所以矢志守贞,吃素念佛,有出尘的想法。父亲营业亏本,她把所有的首饰、珠宝全部拿出来抵偿负债。母亲生了膈噎病,她很细心的照料,衣不解带

陈柏达:众圣同劝

第七十六章 众圣同劝?文殊菩萨 劝法照师?大历二年,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居住在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有一天,他在斋堂粥钵中,看见五色祥云,云内显现山寺,寺的东北方有山,山下有溪涧,溪涧的北边有石门,门内有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陈柏达:从圆教归净土

第七十章 从圆教归净土?妙文法师 从圆入净?元朝的妙文法师,俗姓孙,是蔚州人。?他九岁出家,二十一岁到了北京,追随大德明公师父,学习圆顿的教法。后来居住在苏州的云泉寺,生活十分勤朴节俭,储藏寺里存了一

陈柏达:从阅藏入净土

第六十九章 从阅藏入净土?两阅大藏 常诵莲经?宋朝时,明州的塔山住了一位如监法师。他读过两次大藏经,时常背诵净土法门的经典,而且专心一志地念佛,昼夜不懈。?晚年,他居住在小寺庵,忽然示现疾病,请邻近寺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结语

第七十八章 结语(摘要)?念佛的感应事迹是中国及人类史上最大的奇迹,同时也是研究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的瑰宝。因其铁证如山,无论数量与种类的繁多,或内容的精彩,我们似乎都很难找到其他的事例能跟它比美。

陈柏达:疑谤转信

第七十七章 疑谤转信?爱好儒学 轻视佛法?因子妙喻 改谤为信?袁植丞居士,名励桢,法名智植,是江苏武进人。?他小时颇为孝顺友善,长大以后,喜欢儒家的生活方式,?认为佛是异端,微不足道。?他生活极为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