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柏达:施比受更有福
2024-11-22 11:38

陈柏达居士: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说: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这首诗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舍,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还的。

勤积阴德比享受福报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烦热,施棺椁以免尸骸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

有钱而不知行善积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怜了。因为一个人有钱而吝啬施舍,就会把钱花在物质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许多恶业而却还不晓得。将来可就惨了,这种人一定会生出不肖的子孙来。因此积福歌再三叮咛我们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

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积福歌

叹人只知今世财,那知财是前生福。我今说与积福人,劝世重财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无福空劳禄。若有一分财,定有一分福。德厚福自绵,福厚财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积福资,任意恣淫欲?何故骄纵人,反以积福资,倚势欺穷独?

何故痴迷人,聚有积福资,贪得无厌足?何故悭吝人,枉有积福资,舍财如割肉?

不肯种福田,愿做儿孙犊。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

我为世人悲,叮咛还再嘱;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不如看破财,及早修些福。

普通人怕受苦果,聪明人怕种苦因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果都是由过去恶业来的。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四卷上说:善恶业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不会消失,遇到适当的时机和因缘,一定会结果的。大乘造像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善恶业的报应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两生以后才报应。

造了恶业好比欠别人债,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债主,忍受痛苦好比偿还债务。你虽然可能逃得了一时,可是债主还是会不断找你要债。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地把债务还清,以后不再欠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想开了,当我们遭到倒霉的事情,我们便会忏悔过去所造的恶业,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们会很快乐地接受它。因为只有当我们忍受苦痛时,痛苦才会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债务那么地令人轻松愉快吗?

End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 大 愿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第一个要素就是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一句是讲心量大的人是有福之人,仁者爱人兼济天下。所以你看知周乎万物,你的智慧能够懂得天地之道,能够周遍

感恩的人有福

◎胡小林了凡先生说要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是说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分白天黑夜。你如果给自己找辙、给自己找台阶,那就是二心、就是三心,因为你不真。一就是一切,一心忏悔就是至诚,至诚就能感通、就能格天

蔡礼旭:施比受更有福

我们接下来看「笃行」当中第三个重要的科目,叫「接物」,这个接物就是人与人的互动,推而广之,是人与天地万物的相处,都可以属于接物的范畴之内,范围之内。接物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诲,第一个,「己所不欲,勿

谨记这两句话,你将会是一个有福的人

圣严法师人生中,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尽责尽份,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也能增加许多与他人相处的和睦感。保持着虚心学习的状态,多看他人的优点,不与人比较,进而能够与自己的内心独处,深切了解自我。将吃苦

享福未必真有福

享福未必真有福◎圣 严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观念。事实上,种瓜未必会得瓜,种豆未必一定得豆,为什么?因为如果那颗瓜子本身都没有成熟,种下去以后,不施肥,不浇水,不给它阳光,那么这颗瓜子即使种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陈柏达: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

砍树和烧树叶会折寿秋天就要来了,大量的树叶可以焚烧处理吗?树木是可以随便砍伐的吗?如果您也有同样疑问,请看下文:《梵网经》的心地戒品下卷说:「以憎恨心,放火焚烧山林、旷野和田宅……都有罪,都会在心灵上

陈柏达:投生五道各有征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陈柏达:五福临门

第一章 引言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柏达:善的标准和种类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陈柏达: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陈柏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一)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

陈柏达:结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七章阴德要积得深广,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转变命运。不积阴德,我们就会随著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流转,这就是被命运限制住了。广积阴德最好,因伪遗留书本给儿孙,儿孙未必能读。留财富给子孙,常反而害了他们,

陈柏达:运用心力治病的方法

◎ 修定治病的原理和方法是?(一)定心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不出三天,一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因为心是身体的主人,所以心像王,疾病象盗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第一部分:念佛得益第一章 引言一、历史上最大的奇迹念佛的感应,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次数最多而且最普遍的奇迹。唐朝时善导大师在长安宏扬念佛法门(注一),少康大师在新定劝小孩子念佛(注二),结果大街小巷到处充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往生人天善道的症兆

即将往生人道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一、临终时产生善念,例如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二、身无痛苦。三、稍微能说话,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四、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像平常那样瞻

陈柏达:临终者将要堕落三恶道的症兆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陈柏达: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陈柏达:老鼠合掌48拜往生净土

鼠会合掌 四十八拜江苏海门关岳庙,自住持莲开法师设立念佛堂,宏法度生,迄今十余年,海境茹素念佛者因之与日俱增。近年为祝愿世界和平,改为常期念佛。韫才亦忝做一分子,今将最近目睹一事,奉告诸上善人。农历四

陈柏达:生死事大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

陈柏达:施比受更有福

陈柏达居士: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

陈柏达:弥陀圣号妙用无穷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电话给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起听话筒,就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对方感到大惑不解,他不太高兴地说:你真不够意思!今天是正月初一,凡是见面都应该讲一些吉祥和祝福的话,你怎么一接电话

陈柏达:净土风光(三)食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陈柏达:净土风光(七)育

(一)生育莲花化生不受胎苦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一尊阿弥陀佛,如果众生,无论出家或在家,能正确地受持那一尊佛的名号,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来到他住的地方,使

陈柏达:净土风光(一)自序

陈柏达居士著自序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我教书又投资生意,事业顺利,经济情况相当不错,妻子健美贤慧,孩子又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优异。我好像是应有尽有了!我问他:您有没有想到生死和归宿的问题?他回答:这个

陈柏达:净土风光(五)住

(一)土地1、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无量妙宝,相间为地)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 《阿弥陀经》。极乐世界通常是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而,也可说是众宝所成,不一定限于某一种宝。《弥陀疏钞》第三卷。由于极乐世

陈柏达:净土风光(四)衣

(一)庄严妙衣,随念而至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穿著,则美妙庄严的衣服随念而至。《无量寿经》的上卷。不必上街购买。(二)自然在身,不假裁制衣服自然穿在身上,而不必裁缝。《无量寿经》的上卷。不需钮扣。省去做

陈柏达:净土风光(六)行

(一)饭后经行,逍遥安适饭食(以后,便徜徉自在地)经行。《阿弥陀经》。不同于世人吃饱饭后,不是为世俗杂务奔波劳碌,就是昏睡床上浪费光阴。(二)神通自在,遍游十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时常在清早时,每人都用衣

陈柏达:净土风光(八)乐

(一)音乐1、极乐净土常奏妙乐彼佛国土,时常发出美妙的天乐。《阿弥陀经》。美妙的天乐,不鼓自鸣,所以能时常听闻。世俗的音乐,总需要人演奏,所以常会间歇。再者,世俗的音乐没有法音耐听,听多了,便会厌腻,

陈柏达:净土风光(九)西游记胜

(一)净土胜境就在堂西石晋的时候,有一位姓张名抗的翰林学士,念了十万遍大悲咒,求生西方净土。有一天,他因病卧在床上,只持诵佛号。他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只在堂屋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在莲花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结语

以上所描述的只是一些重点和轮廓而已,极乐世界的殊胜和庄严,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所以,《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说: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极乐净土有这么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一)理想与现实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陈柏达:从律宗入净土

元照律师 回修净土生弘律范 死归安养宋朝的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他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精研戒律,后来又跟随神悟谦法师,学习天台教观,谦法师勉励他以探究和明白妙法莲华经为本务。他又向广慈

陈柏达:从性相入净土

博通性相 摄禅归净清朝的际醒大师,字彻悟,号讷堂,是莲宗第十一代祖师。他俗姓马,是京东丰润县人,幼时博通经史,二十二岁因为生了一场病,有所体悟而发心出家。出家后到处听讲,通达性宗和相宗,尤其对于法华三

陈柏达:从儒学归净土

第六十五章 从儒学归净土感念无常 弃儒归佛?气绝复名标莲台?施彦士先生是江苏省崇明县人。?他幼年饱读诗书,长大后以教书为业。他二十七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死去,断气了一日一夜,忽然又醒了。他告诉家

陈柏达:从仙道入净土

尽弃玄功 回归念佛清朝有一位居士,名范元礼,字用和,是钱塘地方的人,他从小就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身体力行。他事奉父母非常孝顺。当他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曾经割取臂肉和著药物来治好他父母的病。当他正年壮时,

陈柏达:从基督入净土

信奉基督 改修净土预知时至 现瑞感人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

陈柏达:从经教入净土

研究教典 归宗净土方妙修女士是浙江省海盐县人。她从小就悟到体性本空,所以矢志守贞,吃素念佛,有出尘的想法。父亲营业亏本,她把所有的首饰、珠宝全部拿出来抵偿负债。母亲生了膈噎病,她很细心的照料,衣不解带

陈柏达:众圣同劝

第七十六章 众圣同劝?文殊菩萨 劝法照师?大历二年,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居住在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有一天,他在斋堂粥钵中,看见五色祥云,云内显现山寺,寺的东北方有山,山下有溪涧,溪涧的北边有石门,门内有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陈柏达:从圆教归净土

第七十章 从圆教归净土?妙文法师 从圆入净?元朝的妙文法师,俗姓孙,是蔚州人。?他九岁出家,二十一岁到了北京,追随大德明公师父,学习圆顿的教法。后来居住在苏州的云泉寺,生活十分勤朴节俭,储藏寺里存了一

陈柏达:从阅藏入净土

第六十九章 从阅藏入净土?两阅大藏 常诵莲经?宋朝时,明州的塔山住了一位如监法师。他读过两次大藏经,时常背诵净土法门的经典,而且专心一志地念佛,昼夜不懈。?晚年,他居住在小寺庵,忽然示现疾病,请邻近寺

陈柏达:净土的见证 结语

第七十八章 结语(摘要)?念佛的感应事迹是中国及人类史上最大的奇迹,同时也是研究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的瑰宝。因其铁证如山,无论数量与种类的繁多,或内容的精彩,我们似乎都很难找到其他的事例能跟它比美。

陈柏达:疑谤转信

第七十七章 疑谤转信?爱好儒学 轻视佛法?因子妙喻 改谤为信?袁植丞居士,名励桢,法名智植,是江苏武进人。?他小时颇为孝顺友善,长大以后,喜欢儒家的生活方式,?认为佛是异端,微不足道。?他生活极为节俭

陈柏达:从神道入净土

第六十四章 从神道入净土拜关帝君 回修净土?吴辰泗先生,法名德畅,是福建省南安县人。?他家境贫穷,小时父亲就过世了,因此随他哥哥到南洋去经商。他事奉母亲非常孝顺,每两年一定要回国探望老人家。后来他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