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兵:佛弟子必爱国论
2024-12-06 12:32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人们对佛教的印象总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打坐修行,这才叫学佛。佛弟子应该怎样尽自己各方面的责任家庭、社会、甚至对自己的祖国。陈兵教授一席话,茅塞顿开。 佛弟子必爱国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和许多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被认为是做人应守的本分。当今振兴华夏,建设两个文明,尤需炽烈的爱国心作精神能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实以爱国主义为重要教义,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为佛弟子 必报国恩

从根本上讲,佛法,是超越国界、民族、世间的,世间的民族、国家等界畛,在佛家以尽法界为怀的广大心海中,是不足执着的人为鸿沟。正因为如此,当佛家走入世间面向人类施设教化时,才十分珍重它立足之地的国土和人民。欲尽庄严一切世界(《华严经》),何况生我育我的祖国!欲利乐尽法界一切有情,何况供我养我的祖国人民!已离一切分别心的佛陀,生前便曾作过热爱祖国的示范:拘萨罗国琉璃王兴师侵犯释迦牟尼佛故国迦毗罗卫,释迦佛虽以神通明见释迦族宿业难移,应被琉璃王诛灭,但还是力图挽救。他老人家故意在琉璃王将经过的路边的一株枯树下打坐,琉璃王遥见是佛,下车礼问:好树多的是,世尊您为何要坐在这株枯树下?佛答言:亲族之荫,胜于外人!琉璃王被感动,引兵归国。后来琉璃王受恶人挑唆,再度率兵攻克迦毗罗卫,诛杀佛之亲族,佛因此头痛如被石压,亲率众比丘去看望被琉璃王砍断手足的五百名释迦族烈女,说法抚慰,使她们得离创痛,皆生天上。[1]佛爱国爱民的一片至情,于此可见。

佛多次教诲弟子:须将知恩报恩作为必须尽的义务,作为大乘菩萨道的重要内容。须报之恩,一般说为四种,有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四恩及天下恩、国王恩、师尊恩、父母恩四恩等说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云:

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将国王恩置于三宝恩之前,可见其重视程度。该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饥馑、疾疫、灾荒等恐怖。经中譬喻说: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

人若离了国家,便如浪子无家可归,凄惶孤苦,无所依靠。一个国家中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国王的德晖中,其所有的事业成就,都有国王的一份功劳。如经所言:

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

既然有大恩于我,作为人民的佛弟子,理应知恩报恩,报效国家,尽忠尽职。

佛当时说法,针对的是古代社会的听众,按当时社会制度,国王乃国家之代表,故教人报国王恩。在教诫人民报国王恩的同时,佛谆谆教诲国王:须以正法治国,加强自身修养,爱民如子,率导人民奉行十善,依法惩治恶人,使国土安宁,人民丰乐。在《金光明经》、《孛经》、《出爱王经》、《大萨遮尼干子经》等经中,佛对王法政道有很详悉的开示。

在现代社会,佛说的报国王恩,自不宜限于国家元首,而应理解为现代爱国主义意义上的国家、祖国。这一意义上的国家、祖国,包括祖国的山河大地、人民、国家领导人、光荣历史、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乃至祖国大地上的佛教名胜寺塔、法物、僧宝等,实际包括了《心地观经》等所说四恩的全部。

显而易见,一个人自来到这个世界起,便一天也离不开国泽民恩,其生存,是自己身心与国泽民恩因缘合集的过程。一个佛教徒,即使出家入山独自修行,也离不开国泽民恩的外缘:离不开国家领导经营筹划所造成的社会安定,离不开军人守卫国界、警察维护治安所带来的安全感,离不开农民种田供给食物、工人劳作提供衣服用具,离不开教师辛勤培育灌输文化知识,乃至离不开整个国家、全体人民。

佛法从缘起及因果的角度,强调报答国恩的必要性。依缘起、因果之理,报恩,乃顺应因果律之智能者所行,报恩必得福报,若不报恩,必得恶报。《心地观经报恩品》谓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龙树菩萨《中观宝鬘论》云:

忘恩起贪着,后难获义利。

人若不报效国家,便如同不孝父母,从人性来讲是有昧天良,从因果来讲是负了业债。现在有些青年人,从小受国家教育,靠国家供给出国留学,因贪恋国外生活条件之优裕,学成而不归国报答祖邦。从佛法看,这种人便欠了国家的债。至于那种出卖国家利益者,从佛法看来更是极大恶人。

对于修学大乘菩萨道者来讲,佛法报答四恩的要求就更高了,大乘要求菩萨行者无条件地以全部身心报答四恩,永无止息,将此报恩心贯彻于六度四摄的始终,视一切众生皆为自己的大恩人,精诚报效,如日普照一切,不求反报。[2]报答国恩,当然包含在内。

遵循佛祖教诫,佛教历来重视报答国恩,佛教徒中,出过不少爱国名人。从舍身求法、扬国威于域外的法显、玄奘、义净,禁烟抗英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维新变法从容就义的谭嗣同,到近现代投身革命的宗仰和尚、抗日战争中的僧伽救护队及奔走南洋鼓动抗日救国的太虚,念佛不忘救国的弘一,佛弟子赤心爱国者不计其数,爱国爱民蔚成风气。即便是一般出家的僧尼,每日朝暮课诵,都要祈祷回向,祝愿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消,风调雨顺民安乐。寺院经像,实际上是弘扬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夏莲居居士说得好:

真佛徒必能勤俭爱国,真佛徒必能拥护社会主义,真佛徒必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此言大有深意。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高扬爱国爱教的旗帜,号召佛教徒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下了佛教徒爱国报国的一页页新篇章。

国与教同兴衰

从佛法依正不二的眼光看,佛教的命运与国运紧密联结,国兴则教兴,国衰则教衰。而国家命运,又是全国人民命运的根本。四十华严卷十二有偈云: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

世道既和平,佛法由兹始。

指示佛法、国家、人民三者互相依赖的关系,十分精赅。国家﹙王﹚为全体人民生命之本,国家﹙王﹚以正法为强盛安定之本,以正法治世,才能保障和平安定,有了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国家政策法令的保护,有了和平安定环境下生活丰乐、文化较高、精神需要丰富的人民,佛法才有传播弘扬的基础和条件。如四十华严所说:

国有君王,一切获安,是故人王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检,皆依王国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无王力,功行不成,法灭无余,况能利济!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属国王。

如果国家不安定,人民衣食难保,居不遑安,何暇顾及佛法?尤其是国家若不保护佛教,佛教只有衰落灭绝,哪里谈得上弘扬鼎盛。当然,一个不保护人民信仰自由、不依起码的正法﹙扬善抑恶等﹚治世的国家,也不可能富强安定。这有数千年史实作证:公元八、九世纪以后,印度佛教衰颓,回教军不断侵伐,其所至焚寺屠僧,强迫人民改信回教,随十三世纪初佛教之灭绝,印度国势亦从此一蹶不振,再未出现佛教时代的强国盛世。中国历史上,多次兵革战乱中,佛教都备受摧残破坏。尤鸦片战争以来,国运日衰,佛教亦随之不昌。文革横扫四旧,佛教失去政策法令之保护,遭受空前浩劫,全国人民亦饱经劫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佛教逐渐复苏,国家经济文化亦日见繁荣。这其中的因缘,值得人们研讨参究。

振兴华夏,促进经济文化腾飞,将祖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乃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公民一分子的中国佛教徒,当然责无旁贷,肩负着振邦兴国、建设两个文明的重任。振兴华夏,对佛教徒来讲,不仅事关自家切身利益,关系全民利益,关系佛教之振兴,而且是菩萨道所必行。大乘菩萨道以庄严国土、净佛国土、利乐众生为菩萨事业,为成佛必行之道。《摩诃般若经》卷二六云:

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连自己的国家都建设不好,不能令其居于世界强国之前列,不能使自己国家的人民丰乐自在,还谈什么净佛国土、成佛度众生!古人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曾鼓舞多少中华儿女赤诚报国、为国献身。今天,对佛教徒来说,当以振兴华夏,佛子有责为口号,积极投入国家建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建设两个文明的事业中勤修六度四摄,奉献才智力量,以辉煌业绩、实际行动,表现出佛教庄严国土、利乐众生的宗旨。考虑问题、弘扬教法,不能仅从佛教教团的本位利益出发、从个人之了生死出发、从自己的庙子出发,应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精神文明的建设出发,争取发挥佛教的力量、佛法的智慧,为振兴华夏,尤其是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作出应有的贡献。寺庙僧人,虽不一定要奉献物质财富于国家社会,也要以教化在家佛教徒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为己任。人民道德水平低下,社会弊病得不到解决,国家建设发展缓慢,不应只归咎于政府或天意,而应引咎于公民自身,引咎于佛教徒未能尽到应尽的责任。若能教化国民,人人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则华夏腾飞,指日可待。

建设祖国,振兴佛教,对佛教徒来说,不仅应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精勤奉献,而且须致力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力图振兴。振兴佛教与振兴华夏,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回事。因为佛教在人间,首先是一种社会教化体系,向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提供做人处世最根本的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担负着导世化众、教育国民的职责,对文明的建设、国家的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长期为中国精神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起过化导民众的巨大作用。在当今社会的各种文化体系中,佛教仍具传统优势,在社会上有崇高威望,在广大民众意识、潜意识中有深刻影响。佛教具有堪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圆满教义,思想内涵精深博大,能净化人心、启迪智慧,针治社会弊病,拨正文明走向。佛教以法为中心的智慧信仰,能给科学时代重理性、重实证的人们提供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佛教重智慧、重福德、重利乐众生的价值观,能提供正确的人生司南;佛教诸法无我的思想,可以警诫人们省察个人主义的危害;佛教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神,提供了高尚的道德准则;佛教五戒十善等行为规范及善恶业报之说,可以有效地遏制凶杀、偷盗、贪污、淫乱、诈骗等恶行;佛教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宗旨,可以启发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公德,调节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佛教报答四恩、布施奉献之旨,可以动员人们为国家社会忘我贡献,投入社会福利救济活动。

当前,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紊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泛滥,许多人被商品大潮冲昏了头脑,一切向钱看,或纸醉金迷向下堕落,或因失去自我而迷惘,或因不能适应过快的社会变化,过快的生活节奏而心理失调,或因感人情世态之冷漠而悲观失望。道德沦丧、贪污腐化、损公肥私、偷税漏税、诈骗劫盗、制造伪劣产品、贩卖黄色音像、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妨碍着两个文明的建设,破坏着社会正常秩序,污染着人心世风,亟需佛教以清凉法雨滋润人心,涤除污垢,消毒化瘀,医治社会弊病,挽正人心世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指引人们正确地生活。若不能起到这种作用,便是佛弟子的失职。

然而,当今佛教的现状,与时势人心对佛教的要求相去甚远。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佛教积弱不振,未能实现它从古代社会的僵硬模式向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模式之完全转型。教内人才缺乏,青黄不接,教徒素质偏低,缺乏应机弘法的智慧方便,弘法方式保守落后。一些寺庙,封建因素尚未完全肃清,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消极被动,信仰淡化,道风不整,终日经忏佛事,忘记了化导众生积极建设人间净土的本分职责。《出曜经》谓己不被训,焉能训彼若连佛教自身的建设都搞不好,岂能谈得上化导众生?岂能尽到引导众生报答国恩、振兴华夏的责任?时势逼人,当急振奋。凡佛弟子,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炽热的爱国爱教心,投入佛教建设、国家建设,不要让四恩齐报只成一句口头念诵的空言!

--------------------------------------------------------------------------------

[1]见《琉璃王经》等。

[2]见《琉璃王经》等。

[3]见黄念祖居士《净语序》。

End

爱国诗僧寄禅

◎ 孙昌武寄禅(1851-1912),法名敬安,以字行,湘潭(今湖南湘潭)人。以参礼四明(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割臂燃指,自号八指头陀。后遍游江浙名蓝,声动四方。其诗才卓著,有《八指头陀诗集》传世。其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慧可与其弟子

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人。精通中国古代诗书典籍,博览佛典,后至京城,注重悟解,崇尚默照,这与当时佛教界之注重讲经说法很不相同,遂招致一些人的非议。但至真之法终究是会得到弘扬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更是佛门弟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

佛弟子经历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佛弟子,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大概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佛法结缘。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佛法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会去亲近寺院、亲近僧众,去放生、布施,做种种的善行。通过结缘,我们生命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 衍 慈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 为成道业,应受此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五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还有「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今天自己假如没有做好而去评论他人、要求他人,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七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上有个旅人,他刚好在一段旅程当中,那时候下着暴风雪,很大,而且举目都看不到半个人,走得也是很孤独。突然从远方来了一个旅人,两个人就一起结伙走在路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们人生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都不要把对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们对对方的不谅解,甚至对立、仇视、冲突,这样我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一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谈到化民成俗,其实我们人生有非常多的角色。在家庭的角色,在我们工作团体的角色,以至于我们站在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们能够自己先做好,正己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胡小林:如何在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

提问者: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在推广时,当领导不懂、不了解《弟子规》时,下属的员工应如何在本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胡董:这个问题很好,这老板不学,员工要学。这个生活之外,工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弟子规》吗

胡小林:如何在企业落实《弟子规》?

提问者:不是,是非常真实,而且把你自己的事实讲出来,其实真的是一个大爱,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我也想问,因为我是也还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有一个做餐饮的,我想这个《弟子规》,首先我也知道可能是先从我自

胡小林:《弟子规》是戒,因这个戒你就得了大定

我给大家开一张保证书,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敢跟你保证,充满了喜悦之旅,《弟子规》之旅就是喜悦之旅,喜悦之旅一种喜悦的旅途。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你心里有个主张,人有了依靠这种感觉,这是花多

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惟贤法师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

九众弟子的等次

九众弟子的等次圣严 佛教是平等的,那是说学佛与成佛的可能与机会,不但人类平等,一切有情的众生都是平等的。 佛教徒的名位是有差别等次的,这是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但人与异类众生之间有差别等次,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