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奇妙的宝物或实物。既无所得的实法,也无能得的某某人之实我。如果有能证菩提的某某人之实我,那么多劫之前,燃灯古佛便不会给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来于什么时候成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佛时,为悉达多太子身,早已非燃灯佛时的受记者一位贫女了。燃灯佛给悉达多太子的前身授记,也只是假名而已。
佛本生故事载: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出世时,生为一贫女,为供养燃灯佛,她变卖衣物,所得之钱仅够买一枝莲花,在燃灯佛经过的路上,她以自己的秀发布地,供养给佛莲花,得到佛的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于贤劫之中成佛,号释迦牟尼。至于佛所证真实之法,本来超越了名相分别的言思之境,若有相可见闻觉知,可言说表示,其性质也同世间有为法一样,因缘所生,心识所变现,亦如梦幻,若执为实常、离心实有,亦同执世间相为真实,堕于我法二执。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佛土,利乐有情,是大乘经中所说菩萨的理想,直到今天,尚被作为响亮口号,高标在大乘佛教的旗帜上。大乘经中说:菩萨不仅须庄严自己所在的佛土,而且要发愿庄严无量佛土,乃至庄严全宇宙一切佛土。佛土,也作国土,庄严,为美化之义,庄严佛土、庄严国土,或严净国土,是说将丑恶的、污秽的、有诸多缺陷而不理想的国土,改造成、建设成美好的、清净的、理想的国土,即所谓净土。庄严佛土,即改造世界、建设理想世界,有建设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意味。
诸大乘经中都教导菩萨必须庄严佛土,为什么须菩提回答说菩萨不庄严佛土呢?因为庄严佛土,是从世俗谛讲,而从胜义谛讲,菩萨、佛土毕竟空故,并没有所庄严之国土的实体,也没有能庄严之菩萨的实体,所谓庄严佛土,只是就世俗谛,假名庄严而已。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因此,以庄严佛土、利乐有情为职志的菩萨,应该这样生清净心: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心、烦恼心、无明心,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是此经所示持心的诀要,即开头须菩提所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诀要。
住的意思是固化,我们的认识从来是固化的,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物质就是物质,认为只是这样,确实是这样,这叫做住。而我们认识到的各种相的实质,不过是色、声、香、味、触、法的组合,是我们六大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所分别的一种符号:眼睛认识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产生触觉,意识分别一切(法)。
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因缘所生法,并非所认识对象的绝对实相,而能认识的心,也是因缘所生,非未被污染遮蔽的真心、本心。
为说明为什么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佛比喻说:就像有人其身高大,大如须弥山,这样高大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回答:是大身,为什么?因为佛说大身即是非身,只是假名为大身。
为什么大身即是非身?所谓身体,乃五蕴和合、刹那生灭的过程,只是众生心识中所现的假相,其体性毕竟空,其实质乃是心识运作所显现,并非众生妄识所执着的大身。即便是大身,其大小也是就地球人的身体,比较而言,尽管大如须弥山,比起白毫宛转五须弥的阿弥陀佛报身,还是小身。身体的实相,本来无大无小。
菩萨持心,要不住于感知符号所组成的相,而又要生其心,生什么心呢?生清净心、善心、菩提心。何名清净心?虽然了了常知,知见一切,而看破一切的真相,不执着一切,不被无明妄执、烦恼妄情所污染,从此无染心常起正念,起善心,生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是名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中无所住是般若,是心之体性,而生其心是方便,是心的妙用,般若、方便一体不二,体用不二,方为真正的明心见性。
无住,被禅宗、大手印法等奉为持心之要。《坛经》以无住为本,何为无住?六祖解释说: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心若于任何境相稍微有住,便被彼相所缚,不得自在。住男女相则被男女缚,日思夜梦,情焰烧心,不得安宁;住金钱相则被金钱缚,营求不得,便生懊恼,见他人有钱则嫉火中烧,得钱时又怕盗贼水火;住名、住权位则被名、权位所缚;乃至住佛相则被佛缚,急欲即身成佛,成不了时便灰心丧气;住涅槃相则被涅槃缚,沉空守寂,灰身灭智;住度众生相则被众生缚,众生难度时便生疲厌,度化有成时则生我慢。唯有一相不住,一物不着,不住相亦不住,则解脱自在。
不住相,并非一物不思,一法不见,身如藁木,心若死灰。若如此,则又被空相、无念相所缚,着无记空,《坛经》说得好: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原标题:传承-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End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六十一句:【勿恃富豪而欺穷困。】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今天我们来看安士先生引征的故事,来说明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到「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今天我们来看底下这一句:【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历史上的四个典故,来证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大家早上好。昨天有一位我们单位的年轻义工跟我谈到,因为他现在还在读大学,那他到中心来做义工,他的同学就说了,你到这里来做义工,不如出去外面赚钱,做个一、两个月,说不定就有一些收入了。再来,他们又说到,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了,「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让孩子从小有这些锻练,他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会比较有大将之风,不会乱,他会有条理去处理事情。真的,我在带班的过程都发现,在家里只读书的孩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夫子这段教诲,「义以为质」,义就是本分,所以我们对家有本分,对我们的团体、我们的单位、我们的社会民族都应该有本分。而事实上,现在真的家庭也好、社会民族也好,都需要我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圣严法师(一)净化人心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 梦 参这部经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
问:《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元音老人答:只是无相,不是无说,不是无闻,一切没有就落断灭空了。常住真心无相,犹如虚空一样。因空故,一切东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犹如虚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
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元音老人答: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
禅 觉《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
十二处◎ 方立天十二处分为两类,即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外六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内六处即所谓六根,根有生的意义,如树的枝叶由树根而生;外六处即所谓六境(六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01】 人真的要自己争气。一旦做出成绩来,那么全世界都将和颜悦色。事情都是有正反面的,只要摆正心态。 人生中没有朋友,会孤单;没有敌人,会失败;因为朋友是用来依赖的,敌人是用来激发自己潜能的。没
管子的智慧,是百家智慧的起点。《管子》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共86篇,今存76篇。《管子》一书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内容庞杂。学习《管子》,是学习其他典籍的基础。学《论语》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在周人看来,乾是始阳,是至阳,是第一阳,代表着进取创造的力量,所以放在首位。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子夏传》把这四个字概括为: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的兵书,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想,曹操曾盛赞《孙子兵法》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代进取、创造的力量。可以说是《易经》中最重要的一卦。乾卦六爻皆阳,好似六条巨龙,代表着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读懂了乾卦,就读懂了人生。1潜龙,勿用。潜龙,就是潜伏在深水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第一计 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道德经》智慧包罗万象,随手摘录,都是至理。今天只说说当中的一段话,七种智慧,足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地,指选择恰当的地方,即
01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最后,佛再次强调持诵此经、为人演说的福报,胜过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再次破微尘、世界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对此经的宗旨,古今大德有多种归结,如《金刚经六祖口诀》把全经宗旨归纳为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我总结为:般若方便不二为宗,实相为体,无相为相,无住为用。依藏传佛教见、行、果的教法系统,此经的宗要
第六讲 生命流转的连锁环十二缘生观一、 非无缘生,从因缘生佛陀青年时代,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而舍亲割爱,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缘起。佛陀当时所证悟的缘起,是以人生论的观点,探索生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
自从有人类以来,对母亲的讴歌就从未停止过。古人对母亲的情感,大部分都浓缩在诗词中,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欣赏这些写给母亲的诗词,感恩母亲。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第一计 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有的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或闻如是开头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下讲的这些,是结集这个经典的我亲自听佛讲的。经典的结集,南传佛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