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2024-12-01 12:46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
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俱舍论》颂云: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中有,亦译中阴,指从死后到再生的中间过渡阶段;死有,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状态。四有说的独特内容,是与人的出生、濒死、死后有关的生、中、死三有的情状。对这一与每个人密切关联、而谁也无法破解的谜,佛书中揭示颇悉。
第一节死亡诸相
专门研究人死亡这一重大问题的死亡学(Thantology),建立还没有多少年,尚属幼稚。关于临死之际的生理变化,近现代医学还有较多揭示,至于濒死的心理、精神状况,作为旁观者实在是不易测知,佛典中对此有明确解答,其所述临死时身心变化的规律和主观体验,大略如下:
一、死有多种
《十二品生死经》载佛言:人的死亡差别,有十二种:无余死(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度于死(阿那含上生五不还天)、有余死(斯陀含死后尚须再生于人中一次)、学度死(须陀洹知晓如何修能超出生死)、无欺死、欢喜死、数数死、悔死(凡夫临死生种种追悔)、横死、缚着死、烧灼死、饥渴死。《瑜伽师地论》卷一总结诸说,将人的死亡分为三种情况:一寿尽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已享尽,如贫穷困厄冻饿而死等;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早死,如遭车祸等。《佛说医经》把人非时死的原因总结为九种(九横):食过饱、食所不宜、宿食未消而又进食、性生活过度、不注意防护自身等。
二、濒死体验由业而异
《楞严经》卷八说: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说人在临终时,身中暖热未尽前,心中会顿然快速显现一生所作的善、恶业。因人所作善恶业不同,濒死经验有种种差异。《瑜伽师地论》卷一大体分为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三类。善心死,谓由生平善业因缘,于临终之际,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悦轻快的善事,或因有关人的在场和劝导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忆中,先是粗想(粗线条的回忆),接着转为细想(细微的回忆),然后转为无记心(无所忆念,平安坦然),从此命终。不善心死,谓由作恶因缘,或有关的人、境物的触发,回忆起生平所作恶事及与烦恼相关联的事,生起贪、嗔、邪见等恶心,也是从粗想转为细想,从细想中命终。无记心死,谓由某种因缘,临终时什么也不回忆,在非善非恶、无所思念的无记心中死去。三种死的区别,是善心死时,安乐而死,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见不乱色相(看见不会扰乱安乐心的情境),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见乱色相;无记心死则即非安乐又非苦恼。临终所回忆到的,是生前多次重复,业力最强、印象最深的事,其余则不能记忆。关于临终时的痛苦,佛经中有多处描述,喻如生龟脱壳之痛,这大概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
三、临终一念决定死后去向
佛典中多处强调:临终一念,是能决定死后去向的增上缘,至为关键。如《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说:
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
谓临终一念(最后识)和重大善恶业,决定人死后生于何处。婆罗门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强调临终一念攸关死后去向。按佛教说法,人临死时的意识,处于从清醒向不清醒迅速过渡之间,非如平时意识之清晰、能自主,全由业力决定。
临终一念所决定的死后去向,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于善道,恶心中死者生于恶道。《楞严经》卷八把临终时能决定死后去向的意念分为想与情两种。想,原义为观念、思考、想象,这里盖指精神层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情则指感官感情层面的、向下的、恶的低层次动物性欲求。情、想二极,略有中国哲学阴阳二极的意味。按想与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断死后的去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那纯粹思考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净土信愿的佛教徒,则可随愿往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次一等的,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再次一等,情、想均等,不飞不堕,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势强的生为聪明人,情欲重些的则为人鲁钝。再下,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情多于想,情重些的堕为披毛的兽类,情轻些的堕为能飞的鸟雀;若七分情三分想,临终会自见沉下水轮,生于猛火之中,成为常被饥饿之火焚烧的饿鬼;九分情一分想,则见堕入火轮,身入风、火相交之处,堕于有间、无间二种地狱;纯情无想即沉坠入最苦的阿鼻地狱。
该经同卷还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谓众生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识生起烦恼而造恶业,其所招致的死后恶报,表出于濒死经验,是从起惑造业的六识屏幕上显现。若平生由见(眼识)贪色等而造恶业,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平生由耳识造恶业,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从大水中堕入无间地狱;平生由舌识贪味造恶业,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燃,遍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铁网,头下脚上,堕入无间地狱;平生由贪着触觉造恶业,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平生由意识计虑而造恶业,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此类将堕入地狱的临终经验,佛经中称为地狱相现。《净度三昧经》则说:生天堕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
亡者的临终主观经验和神识去向,也可从其外在的表征验知,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列举将生于六道的临终迹相:将生天道者,有起怜愍心、善心、欢喜心、正念现前、无诸臭秽、鼻不欹侧、心无恚怒、于家财妻子眷属心无爱恋、眼色清净、仰面含笑想念天宫来迎十种相。将生于人道也有十种相:生善念、身无痛苦、忆念父母、怜愍爱视妻子儿女、于善恶心不错乱、其心正直不谄、知父母亲属之护念、赞叹感谢亲人等的照护管理、遗嘱家事、生净信佛法僧之心。将生饿鬼十相:好自舐唇、身热如火、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张口不合、两目干枯、无小便、遗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将生畜生道有五种相:爱染妻子贪恋不舍、踡手足指、遍体流汗、出粗涩声、口中嚼沫。将堕地狱有十五相:恶眼瞻视眷属、举两手扪摸虚空、不听善友劝诫、悲号啼泣呜咽流泪、遗失大小便、闭目不开、常覆头面、侧卧吃喝、身口臭秽、脚膝战动、鼻粱欹侧、左眼瞤动、两目变赤、扑面(倒伏)而卧、踡身左胁着地而卧。
四、寿暖识之解体与死后去向之验知
佛经说,人的生命是寿(寿命)、暖(体温、生命热量)、识(心识)三要素的结合体,临终之际,三者解体,即为死。三者的解体,实际上是暖与识的分离。《俱舍论》卷十分死为顿、渐两种,顿死者,意识、身根忽然总灭,意识与生命活动在刹那间中断。渐死者,身内水、火、风三大元素增盛,触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小的末摩(相当于感觉神经的作用),令身体失去感觉,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非如斩薪令成两段,至于意识,则与暖热同时存在,同时离身,根据暖热在身上最后消失的部位,便可验知亡者神识离身的出口,据此可知其死后去向。据说生恶道者,识与暖热从上往下走,最后出口若在肛门,则生饿鬼道,在左膝生畜生道,在足下堕于地狱。生善道者,识与暖热从下往上走,最后从脐而出者,生于人道,从眼出生天,从顶上出则超凡入圣或往生佛国净土,有顶圣眼天生,心人脐修罗,肛鬼膝畜生,双足堕地狱之偈。也有说将生人中识灭于脐,生天及阿罗汉识灭于心(《俱舍论》)。《瑜伽师地论》说识与暖最后灭处,即是人最初托生的入口肉团心(心脏),从肉团心或往上生善道,或往下堕恶道。藏密一般说暖与识最后由眉际灭,生色界天,由眼灭,生人,由耳灭,生阿修罗,由鼻灭,生药*,由口灭,生饿鬼,由脐孔灭生欲界天,由密处(会阴)灭生畜生,由肛门灭生地狱。
第二节藏密所说临死诸相
在主要流传于康藏地区的晚期佛教密乘无上瑜伽部典籍中,对人临死时的身心变化规律,数说更为详悉,为密法中临死解脱法的重要内容。据《大幻化网导引法》、《明行道六成就法》等所述,密法有关死相(死亡情状)之说,依死亡之进程,分远死相、近死相、最近死相三个阶段,识别各阶段的死亡征兆,叫辨死相。
远死相,死期尚较远,有外、内、密三相。外死相者,如梦见有人导游花园,园中之花尽赤,或梦见骑驴往南方,及去加格采摘红花等。内死相者,如手按两耳及牵引手指而无声、瞳孔中不现人、物之影等。密死相者,如二鼻孔中换气不调匀、气唯从一孔中出,性情突变、爱憎陡变,重病突然好转(回光迟照)等。
近死相,即死期已至,不可挽回。如耳失听觉六日后死,舌失味觉五日后死,目失视觉四日后死,鼻失嗅觉三日后死,身失触觉二日后死,无精血一日后死。又鼻两边收缩,舌黑枯,也是即将死亡的征兆。
《大密妙义深道六法》附由行气、失觉判定死期之法,如下表所示。
行气期、失觉状│死 期
───────────────────┼───────────────
单右鼻行气一昼夜│三年零一月半
单右鼻行气五、十、十五、廿五昼夜│三年、二年、一年、六月、三月
单右鼻行气六日至一年│二月、一月、半月、五日、三日
单左鼻行气一昼夜│三年零一月半
单左鼻行气三昼夜│二年半
单左鼻行气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昼夜│27月、24月、20月、18月、15月
单左鼻行气廿一、廿四、廿七、三十昼夜│十二月、九月、六月、三月
耳失听觉│六日
舌失味觉│五日
目失视觉│四日
鼻失嗅觉│三日
身失触觉│二日
无精血│一日
最近死相,即临终濒死时的身心变化,此分粗质收灭、细质收灭、极细质收灭三个阶段。
粗质收灭,乃最初死亡时,生理功能坏灭,并伴随有相应的心理变化,详分为二十个步骤:1.收色蕴(肉身),身体衰弱,精疲力尽;2.收大圆镜智,心不明觉,意识暗昧;3.收地大,身体枯瘦;4.收眼根,视察不明,眼珠不能转动;5.收色,容颜光泽消失殆尽;6.收受蕴,感觉渐失;7.收平等性智,不能分别苦、乐及不苦不乐;8.收水大,汗与唾液干涸;9.收耳根,听觉失灵;10.收声,不闻自他之声;11.收想蕴,思想停止活动;2.收妙观察智,连亲人近侍亦不能辩识;13.收火大,不能消化饮食;14.收鼻根,呼吸断续迟缓;15.收嗅,不辨自身臭秽;16.收行蕴,身体不能动作;17.收成所作智,不知作事与所需;18.收风大,身中十种气各各归于本所住处;19.收舌根,舌短而粗大;20.收味,味觉丧失。
其次收细质,指身中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收摄,此分四步:
1.地收入水。外现身不能动,不能自持,自觉天地崩溃,沉重不堪,明显的视觉影像消失(光消灭),其时周身的气开始向心轮(两乳中点后脊骨内)收摄,内见如缕缕烟雾之相。
2.水收入火。外现汗、唾液等干涸,内见如阳焰(阳光被反射在路上闪动如火焰)之相。
3.火收入风。外现体热由手足端向心部收摄,内见如萤火之微光。
4.风收入识。外现呼吸由出多入少到完全停止(断气),是时作恶业者受诸痛苦。内见如灯光朗燃、不被风所摇动之相。
以上四相,或依次出现,也可能在短暂时间内顿然俱现。《明行道六成就法》则说当断气之后,神识与生命能量(气)尚留体内之际,会生起能感知到的境相:觉外如日光之明,内如烟雾,称光境;继而觉外如日光照射,内如流萤明灭,称燃境;不久转为外觉如月蚀日之时日中所现黑月光影,内觉如油灯外蒙半透明灯罩,称持境;继而由持境转入本有心光显现的净光明境。
《大幻化网导引法》谓在细质收灭之后,还有四种极细质(身中最极摄细的微观质料)收灭之相(极细质收灭相):
1.识收入现。见如无云晴空月光皎洁,名显白道相,亦称现。
2.现收入增。见如无云晴空中朝阳初出时的浅橙色光明,称红道相,略称增。
3.增收入得。见如傍晚无云晴空黄昏黑暗之相,是时知觉已失,名暗黑道相,略称得。
4.从无知觉中恢复知觉时。见如黎明晴空明湛之相,这时身中一切气皆收摄于心轮内如黄豆大的明点都帝中,心则离一切粗细分别,呈露出尚未被分别识心遮盖的本有心地,名死光明,亦称空。
现、增、得、空四相,与前地收入水等四相,合称临死八相,为各种无上部密典中共同披露的濒死经验,根据八相最后豁露本来心地光明的原理,设计有中阴成佛的密法。
《大幻化网导引法》还说临死时有血点三击的微细征兆,当身中血点被击命根时,口眼翻成灰色,气出仅一肘许;至血点二击,则头俯下,气出一箭;血点三击,喉中格格作响,气出四尺,外气断。最后气入于识,忽然晕绝,是为内气脱断的反应。
第三节中有情状
中有,梵文为Antara-bhava,旧译中阴,意谓从死后到再生之间的五阴(身心),《大乘义章》卷八解译:两身(前后世)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俱舍论》卷八说: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中有亦名健达缚(Gandhava),或译乾闼婆,意为食香、寻香,原为古印度神话中一种以香(气味)为食的鬼神,佛教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新婆沙论》解释说,中有亦名健达缚,是因为它也以食香而存济,这仅指欲界中有而言。与中国习俗以人死为鬼不同,佛教一般说人死后先经中有阶段,即使堕于饿鬼,也得经中有而往,有一个生于饿鬼的过程,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身心上大的变化。《俱舍论》卷十列举中有异名五种:一意成,谓由意识所成;二求生,谓常喜寻求当生之处;三食香,以气味为食;四中有,前后二生之间的过渡阶段;五名起,谓即将受生,暂时而起。
在《杂阿含》、《七有经》、《掌马族经》、《五不还经》等原始教典中,即有人死后历中有之说,大乘经说有中阴者甚多。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有偈说:应知诸超中,众生种种身,胎卵湿生等,皆随中有生。谓一切众生皆从中有而生,当然死后应必有中有阶段。《涅槃经师子吼品》更详说中有,比喻从现世的五蕴生中有五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中间没有间断,如同灯灭而暗生,灯亮而暗灭。但也并非所有众生都必经中有,上善(生无色界天等)、重恶(径堕地狱)人不经中有,其余必经。《大智度论》卷十二说:中阴身无出无入,譬如燃灯,生灭相续,不常不断。谓中有的性质,也和现前的五蕴一样,生灭相续而非断灭,从本有生中有,就像灯焰之相续;但也没有一个自在不变的东西从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个生灭相续的过程,无常无我,故说非常。
佛灭百年至五百年间分裂出的佛教诸部派,对中有之有无问题发生了异议。其中大众部、化地部、分别说部、南传上座部等,主张无中有;东山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主张有中有,《俱舍论》卷八论证中有必有说:
现见世间相续转法,要处无间刹那续生,且如世间谷等相续,有情相续,理亦应然,刹那续生,处必无间。
观世间一切相续而生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相续,就像稻子等植物,从发芽、生长、开花、结实,中间不可能有所间断。众生生死相续也应如此,死后应从临终最后一念不间断地生起死后的五蕴即中有。《瑜伽师地论》卷一说生起中有的直接动力,是长时间所惯习的我爱,被这种形成和维系以自我为中心生命的力量所驱动,临终时会怕我将一死永灭,由此生起中有。
关于中有的形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功能、去向等,《俱舍论》有一首偈颂总结:
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同净天眼见,业通疾、具根,无对、不可转,食香非久住;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隐,地狱头上下。
中有形状:与本人本有(死前)形貌相同,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身高如五、六岁孩童;行路时作环走状(大概有似时装模特儿小姐的表演步法)。一说中有前期现前世形貌,后期现后世身形。其体质由微细四大(微观层次的物质)构成,非凡夫肉服所能见,唯有同类中有互相间,及修得净天眼的人能见。正量部说天道中有能见下五道中有,人之中有能见除天道以外的其余四道中有。中有的颜色,唯有黑白二种,造恶业者的中有如黑羺光、黑暗夜,作善业者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或说将生地狱者的中有如炭黑色,将生饿鬼中有如烟色,将生畜类中有如水色,将生欲界天、阿修罗及人道的中有如金色,色界天中有白色。又说将入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倒栽入地狱;将生天之中有,头上足下上升天界,其余中有皆如人直立行走。
中有大抵以香(气味)为食,其中有福者食用故歆祭供的饭食花果等的悦意气味,无福者食用粪秽、臭烂食物的秽浊气味。一说色界中有离段食(一顿一顿吃),欲界中有必资段食。中有具由业力所决定的特定神通力,能遥见其所应去处,不论距离多么遥远,也能顷刻即到,高山石壁不能障碍。
关于中有生存的期限,部派佛教诸师有四种看法:一说中有经少时便生往诸道;一说中有最多住七天即必定转生;一说中有七日一死生,最多经七七四十九日,必定转生;一说中有寿命无定限,随其受生之缘而定,若不遇生缘,可住经长劫,亦不会死亡。藏密则多说中有若至七日尚不受生,即如暂时闷绝,昏迷而死,然后复生,如此经七番生死,至多至四十九日,必定受生。
中有在死生之间,大概有无家可归之感,其心境据称甚为孤寂凄苦,《杂阿含经》有偈说:若住于中阴,自业受苦恼,长夜远行苦.此苦不可说。处于长夜远行颠波无依的中有,其唯一的希望,大概便是快些找到归宿。
关于中有之业是否可转的问题,据《大毗婆沙论》卷六九说,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中有业可转,因一切业皆可转故,即将生无间地狱之业,也有转的可能;另一种看法认为中有业不可转,因为其业极为猛利,这是阿毗达摩诸论师的主张。
第四节《正法念处经》十七种中有
《正法念处经》说六道众生共有十七种中阴有法(中有的生存形式):
1.人死将生天者,临终见乐相中有,犹如白毡(白色毛织品)垂挂,细软白净;又见园林池沼,花树丛中,有人歌舞戏笑,次闻妙香,快乐无比,即生天上,其面色清净,怡悦含笑,亲属尽管啼哭悲号,亦不闻不见,唯见天界乐境,欢喜向往,即生天上。
2.此南阎浮提(南赡部洲)人将生北郁单越洲(四大部洲中的北洲)者,临终先见细软毡,颜色可爱,即生贪着,以手去摸,亲属见其两手摸空。次觉有适意之风吹来,冬暖夏凉,令心喜乐;复见青莲花池塘中,有鹅鸭鸳鸯游戏,其神识随境而游,见有雌雄鹅交合(即其来世父母),遂生贪染,自觉身亦为鹅,与彼交欢,若与雄鹅交欢,则生为女子,与雌鹅交欢,则生为男子。
3.此南赡部洲将生西牛贺洲者,临终见有黄色屋宅遍覆如云,空中有黄毡垂挂,乃举手揽之,亲属见其双手揽空。又见自身为牛,入牛群中,求偶交欢,若于雄牛生贪,则生为女子,于雄牛生贪则生为男子。
4.此南赡部洲人将生东胜身洲者,临终见青毡,一切皆青,遍覆虚空,见其屋宅皆同虚空,因怕青毡,以手遮柜,亲属见其以手遮空,即使命终,自见中有如马形,入群马中觅偶,于公马生贪生为女子,于母马生贪生为男子。
5.北郁单越人行上品十善,临命终时自觉上升,见有花树,香花盛开,生起贪爱,即攀上花树,于是生于天上。
6.北郁单越人行中品十善,临终时见莲花甚为可爱,入莲池中,乘空而飞,即生天上。
7.北郁单越人行上品十善,临终见有庄严殿堂,进入其中,即生忉利天为天王。
8.北郁单越人临终见园林游玩之处,香洁可意,以清净心入内,升宫殿中,即生忉利天。
9.西牛贺洲人临终时,气不咽浊,脉不断坏,见大池水,游至彼岸,见诸天女戏笑歌舞,遂起爱心,拥抱女人,即时生于天上。
10.东胜身洲人临终时,或见殿堂殊胜庄严,心生欢喜,见殿堂外有众女人与其夫歌舞娱乐,遂入其中,如梦而觉,生于天上。
11.若饿鬼业报巳尽,当受宿世所作善业果报者,便不再饥渴,见食不贪,见天界可意,即赴彼处,乃生天上。
12.若畜生业报已尽,将受宿世善业果报者,临死见光明或乐处,即奔走往趋,到于彼处,便生天上。
13.若地狱众生业报已尽,当受宿世善业果报者,死后不见地狱、狱卒等,而于虚空中见歌舞戏笑,香风可人,觉身受妙乐,即生天上。
14.人临死时见大石山,犹如影像,压迫其身,动手欲推,家人见其手推虚空,又见此山如同白毡,变为赤色,即便命终,生中阴身,复见有光明处,男女交合(即是其来世父母),起颠倒想,趋前求欢,与男交则生为女,与女交则生为男。
15.若天中命终,当生上天者,则无所苦恼,不失已身庄严之具,而升更上之天。
16.若天中命终,当生下层天界,则见下天莲花园林池沼胜于本处,渴望赴彼,遂堕下层天。
17.东胜身洲、西牛贺洲人命终若彼此互生,则于临死时见黑暗洞窟,窟中有赤电光下垂如幡,以手揽之,即便命终,缘幡而入窟中,受中阴身,于受生时所见之相,如前所述。
此经所说十七种中有法,是将命终时所见幻相与中有、投生合一而论,仅局限于投生善道者,旨在教人预知死时生善趣之相,以便到时辩识,自作抉择。
第五节藏密所说中有境界
藏传佛教密法中,以中阴成佛、中阴救度为超脱生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秘诀,对中有境界的描述,较显教更为清晰系统。
《大幻化网导引法》总结中有境相为四声、三境、六相。四声,谓中有境闻四种恐怖之声:山谷崩裂、江河澎湃、林木焚烧、劫尽罡风,分别为地、水、火、风四大之力在听觉上的反应。三境,指所见三种可怖之境;由内心贪嗔痴三毒之力,见白、红、黑三种崎岖险阻之境;由迷乱习气色影之力,见罗刹、夜*、食肉等恶鬼。六相,谓中有身所具六种特征:无影无碍,刹那间能巡绕多处,随自所作他人不见,能知人之所作所思,不见日月星辰,见俱生鬼神(与人同生的善恶童子)算其善恶,虽见饮食未必能受用。该书还说中有所现诸境相随各自业力而有差别,迷乱如梦,并无一实,亦不稳固。
西藏宁玛派的一部超度死人的念诵仪轨《中有闻教得度密法》(亦译《中阴救度密法》),述中有四十九日境界差别,颇为详悉,该书分中有为六种;一处胎中有,指中有投生处于母胎中的阶段;二梦境中有,谓梦中或神识脱体(出神),或修密法梦观法而成就能自由离身的神识,亦称中有;三禅定中有,指修禅定者定中所体验如死亡或死后之境界;四命尽中有,临终时,出息已断,入息未断之际,身中灵热(生命热量)沉入位于心轮的智慧中脉,一切分别心念中断,呈露出本来心地之光明,此光明一如青天万里无云,亡者自觉心识如真空,通体透明,无瑕无蔽,无中无边,此即实相、真如的暂现,名实相中有。实相光明停留之久暂,视亡者身中诸脉的强弱及生前业力、是否闻法修行而定,或者极为短暂,不知体认,或者为时较长,书中描述自性光明发射时,恰如春天无边景色,海市蜃楼,闪动其中,并闻光中发出有如万千雷鼓齐鸣的巨响,此乃实相本有之音。当灵热与神识离身之际,亡者入昏沉状态,所见光明由变暗到消失。《大幻化网导引法》则说当气入于识,忽然晕绝、内气脱断之际,名法尔中阴,斯时将见山河大地一切质碍通通消失,一切所见犹见锦绣,或如以纱束目而视日光,所显境相皆极灿烂,不分内外,皆呈闪动耀射之状,若生平不修密法者,这种光明如流星闪现,转瞬即失。
灵热,气与神识完全离开身体的时间,是三日半。当知觉恢复时,先有临死八相中后四相逆行而现(空-得-增-现),次生形似生前的中有身,同时外现中有幻境。依次见无上瑜伽所说寂静,忿怒诸本尊(佛、菩萨、金刚、空行母等)。
第一个七日内,寂静(安乐)部的佛菩萨及六道之光依次显现。第一日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现白色双身像,出自中央,胸射蓝色法界体性智光,照中有身,同时见天道的灰暗白光。第二日东方不动佛报身金刚萨埵(身蓝色)及其侍从地藏、弥勒等菩萨,嬉舞、持花二女神,从东方显现,金刚萨埵胸射白色大圆镜智光照中有身,同时地狱放阴沉的烟雾色光来勾摄。第三日南方宝生佛(身黄色)及虚空藏、普贤二大菩萨,念珠、持香二女神从南方显现,宝生佛射黄色平等性智光同时有人道暗黄色光并行发射,照中有身。第四日西方阿弥陀佛(身红色)及观音、文殊二菩萨,伽陀、持灯二女神等,从西方显现,阿弥陀佛胸放红色妙观察智光,同时有饿鬼道暗红色光并行发射,照中有身。第五日北方不空成就佛(身绿色)及金刚手、除盖障二菩萨,散香、供养二女神等,从北方显现,不空佛胸射绿色成所作智光,同时有阿修罗道暗绿色嫉光并行发射,照中有身。第六日五方五佛双身及胜利明王、马头明王、大威德明王、甘露明王四金刚,六道之佛等四十二位本尊一齐显现,各故智光,同时亦有六道之光发射。第七日持明部诸本尊无上、地居、司寿、司舞、红色、绿色等持明仙及诸空行母、护法天神地祗等显现,同时有表畜生道的淡蓝色光随诸本尊智光放射,并闻雷鸣石崩、喊杀等声。当寂静诸本尊智光与六道之光同时照射时,若平素无佛法上的修持,不知辩识,即可能随六道之光,生于六道中。
第二个七日内,忿怒本尊五十八位依次显现:忿怒部主(第八日)、金刚部主(第九日)、莲花部主(第十日)、业部主(第十一日、第十二日)、八位寒林女神、八位兽首女神出自脑部(第十三日)、四门守护忿怒女神(第十四日)。
这些忿怒本尊,据称为五方佛、诸大菩萨等的化身,但形像却狰狞可怖,如大日如来之忿怒化身形相为:
裸体化身,深褐为色,三首六臂,四足稳立,右脸白色,左脸红色,中脸深褐。周身发光,犹如火焰,九目圆睁,怒视可怖。眉毛闪动,如电发光,巨牙外露,上下榫合,口发巨吼:阿拉拉声,哈哈之声,音调尖锐。发红黄色,竖立放光。冠饰骷髅,象征日月。腰系黑蛇,悬有人首,以为身饰。右首三手,上手持轮,中手持刀,下手持斧。左首三手,上手执铃,中持脑盖,下持犁头。身被佛母,大忿怒母,双臂抱持,佛母右手,紧持佛颈,左手奉佛,红色蚌壳,满贮鲜血,舌颚相接,磋磨作声,继而隆隆,有如雷鸣。
若平素不修持密法,不认识这些本尊,不知其皆为自心现相,由必然极度恐怖,往往被吓得昏死过去,又复苏醒,或惊惶逃避,堕下悬崖,落入恶道。或见冥府主宰阎王狱卒等,手持善恶簿籍,口出杀杀之声,蜂涌而至,中有在惊怖之间,即随之堕入地狱。
二七以后,命尽中有转为投生中有,此时中有已确知自己已死,寻见生前亲友,想与其通话,而见亲友不睹不闻,于是凄楚悲痛,如鱼离水,掷诸烈烬,欲归无所,孤苦无怙,时有强劲的业力狂风从背后吹来,推其奔波不已,想望得一归宿之处。或见无边黑暗,或如入浓雾中,黑暗中出喊杀声,令肝胆惧裂。或见食人罗刹恶鬼各待兵刃,口出杀声,纷拥而至,或见猛兽扑来,或见狂风暴雨,大雪深雾,闻巨响如山崩海啸,如火喷轰,如风怒吼,于惊慌逃命之际,见面前有白、黑、红三色千仞绝壁挡道。此时六道之光愈益强烈,前来勾摄,中有被自作业力决定,应生何道,即身不由主,随彼道之光而去。
投生中有受生时所见境相,如下表所示。
────┬───────────────────────────
投身处│所见境相
────┼───────────────────────────
东胜身洲│见湖中雌雄鸿雁在水面互相追逐
────┼───────────────────────────
南赡部洲│见宫室壮丽堂皇
────┼───────────────────────────
西牛贺洲│见湖滨牛马,牝牡合群
────┼───────────────────────────
北俱卢洲│见湖滨树木四绕,牲畜成群
────┼───────────────────────────
阿修罗│见悦目林树,或见火圈相向旋舞
────┼───────────────────────────
畜生│见山穴石窟,地有深洞,烟雾弥漫
────┼───────────────────────────
饿鬼│见原野荒无人烟,林木不生,地裂浅孔,或见空林,衰草枯根
────┼───────────────────────────
地狱│闻歌声悲哀凄切,身坠其中不可抗拒,见黑暗无间,
│屋宇散布,黑白交错,遍地陷阱,道路昏暗。
────┴───────────────────────────
显密佛典,皆一再强调中有如同梦境,一切所见所闻,皆是自己心识变现,然生前未经佛法之切实修行而得了悟者,必视为实有,便难免被业力牵引,受中有凄楚之苦后,寻觅到归宿,再生于六道。
第六节中有投生及人之出生
关于中有投生,尤其是投生于人中的情状,亦即人从何处来,父母未生前生命如何形成的问题,在《增一阿含经》、《大宝积经入胎藏会》、《修行道地经》、《毗奈耶杂事》、《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多种大小乘佛典中,有着颇为明晰的解答。按其所说,人的出生,是各种条件合集的结果,所需诸条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而诸条件中最为重要、为各家学说所忽视者,即是中有之投生。佛典中所说的成胎条件,大略有以下诸项。
1.父母及子女须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之呆的业因。《瑜伽师地论》卷一说,若父母未曾有感得子女之业,或子女未作感得父母的业,或者父母所作为感得其他子女的业,子女所作为感得其他父母的业,或者虽有感得眷属之业而双方还各被其它业缘所牵,都不能形成血缘眷属关系。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业,大概以财物及感情上的债务酬偿居多,如《十二因缘经》说子女以三种因缘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钱,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钱,三者怨家。过去杭州城隍庙有副对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当然,也并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属债主怨家,佛典中说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缘而结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债务怨家关系,能否结为亲眷,互相间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宝积经》卷五五说: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2.父母交合以时,生理上无缺陷。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须由爱染心交合,交合适时,在其母腹净,月期时至(《毗奈耶杂事》卷十一)在妇人腹中无胎、月经正常、受孕期内,交合才可怀胎。《善见毗婆沙津》卷六解释女人怀胎的生理说:女人法,欲怀胎时,于儿胎(子宫)处生一血聚,七日而破,从此血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意谓在月经净后受精,方能成胎。佛书中还强调,即使男女按时交合,若双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产房有风、热、血气闭塞、胎闭塞、内增结(肿瘤等)及各种畸形者,皆不能怀孕。而且,交合时须出不净(精液),种子(精子)亦须正常,其精不清亦不浊,中适,不强亦不腐败,不为风寒众毒杂错(《修行道地经》卷一)。《增一阿含经》还说,父母双方交合时性欲、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怀孕。
3.中有及时投入。与父母有宿世业缘,正当父母交合时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条件,诸佛书中皆说,中有投生,必须在见到来世父母交合时,于父母身起贪爱的颠倒想,方由产门入胎。《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当父母贪爱俱极(达性高潮).各出一摘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中阴身即投入其中。中阴在投入时的颠倒想,如《大毗婆沙论》卷七描述,当中有见其父母交合达高潮时,若于母身生贪,即于男生嗔,即:
作如是念:若彼丈夫离此处者,我当与此女人交会,作如是念已,颠倒想生,见彼丈夫远离此处,自见与女人和合,父母交会精血出时,便谓父精是自所有,见已生喜,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稍重,已粗重已,便入母胎。
如此则形成男胎。若于男身生贪,则于母生嗔,自见已身与父交合,而迷闷入胎,生为女子。论中还说双胞胎是两个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后先入胎者,必后出故,应以后生者为长。至于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候补佛位),因已离男女**,所以在入胎时不从生门入,而从右胁入,无颠倒想。转轮圣王、独觉圣人,入胎虽无颠倒想,但也起淫爱,或无淫爱。《俱舍论》卷九说转轮圣王入胎时无倒想,正知入胎不知出、住;独觉圣人入胎正知入、住,不知出胎。
佛典中还说,中有入胎时,因宿世业力,有逼迫其入胎的幻化境相现前,若无福德者,见寒风阴雨、大众愦闹等逼迫,寻找隐身之处,见草庵、草丛、林中、窟穴、墙根、篱间等,入内躲避,遂入母胎;有福德者则见避入高楼、殿阁,或闻悦耳的音乐,或登舒适的床座,而入于母胎。
中有入胎后,若男胎,依母右胁,向背蹲坐;女胎则依母左胁,向腹而住。此说出《俱舍论》卷九等。
中有入胎后到出生的过程,佛书中分为五位,称胎内五位:一、羯罗兰位(Kalalani),意译和合或杂秽、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团凝滑的东西;二、頞部昙位(Arbudain),意译皰,至二七一十四日,渐渐长成如疱疮之块形;三、闭尸位(pest),意译血肉,至三七日,渐成一团血肉之物;四、健南位(Ghana),意译坚肉、凝厚、肉团,至四七日,血肉渐坚实;五、钵罗奢佉位(Prasakha),意译支节、形位、五支,至五七日,渐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渐长,直至出生。出生之后,又经婴孩、童子、少年、中年、老年五大阶段(胎外五位),最后走向死亡,由所造新业而经中有,入六道,如此循环不休。
凡人入胎时起颠倒想后,即入昏昧不觉,有如熟眠的状态,唯有神识及业的种子潜藏于胎中,促使胎儿长成,成胎后渐有低级感觉,而无意识,及至出生与婴儿位,皆无记忆。经过这一阶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变化,前世所历,自然忘得一干二净。据说就是依佛法修行而永断三界生死,达罗汉、缘觉及菩萨位的圣人,若投人胎,出生后尚未必能不昧前生,有声闻犹昏隔阴(或作初果犹昏隔阴),菩萨尚昧出胎之说,只有圆满觉悟的佛陀,才能于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忆前生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