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这是对于此经主角维摩诘长者的一个介绍。维摩诘,玄奘法师音译为毗摩罗诘,意译无垢称、净名,是个得了无生忍的大菩萨,各种大菩萨所具有的功德,诸如无生忍、无碍辩才、神通、智慧、方便、大愿等,他都具足。还了知众生的心行及根器差别,具备道种智。决定大乘,是于大乘不退转,久已登八地以上。常住在佛的行止中,心量广大犹如大海,为诸佛所赞叹,佛弟子及释、梵、世主所尊敬。释指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简称帝释,为三十三天国之主,汉传佛教界或说即是道教所谓玉皇大帝。梵指大梵天王,世主指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为帝释的部属,其职责主要是管理鬼神,护持四大部洲特别是保护人间,故称世主。下面讲维摩诘长者所修的菩萨行。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维摩诘是专门来度人的,是以方便主动来住在人间,居毗耶离城,不是像一般凡夫一样是因烦恼及业报被动地生于人间的。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他是一个大富长者,是一个大慈善家,经常布施许多贫民。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
他自己持戒非常清净,并能带动其他犯戒的众生持戒。毁禁,即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他自己忍辱度修得很好,还能摄化其他恚怒的众生降伏瞋恨。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他以自己力修大精进,以摄化懈怠众生;自己修持禅定度一心不乱,以摄化散乱众生;自己修般若度获得决定不移的智慧,摄化无智的众生。他勤修菩萨行六度,自行化他,因为他自己诸度都修得非常好,所以才能摄受其他各种众生。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印度尚白,贵族一般都着白色的衣服,沙门则着染色的衣服,所以白衣成为在家人的代名词。维摩诘虽为白衣,他持的戒却是沙门的清净律仪。沙门,泛指各宗教的出家修道者,佛教中多用以指佛教的出家僧尼。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虽然是个在家俗人,而不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虽然有妻子儿女,而经常修清净不染的梵行,梵行,指离欲清净。有妻、子只是一种示现。妻子非现代汉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合称。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虽然示现有眷属,并不执著于眷属之间的天伦之乐,而以远离眷属为乐,内心自乐,不需要、不依赖亲情。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古印度富贵人喜欢以宝石做成璎珞挂在脖子上,佛菩萨报身的装饰也是这样。维摩诘作为一个富豪长者,穿着装饰也很符合富贵身份,但他内心其实只以生来禀赋的庄严相貌为服饰。古代有很多画维摩诘的画,画中的维摩诘大部分都是胡子很长的中国老年富人形象。根据这个经的描述,维摩诘居士的长相不应该是那样,应该是长得很好,接近于佛,服饰犹如菩萨。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他也吃喝,但尝受的主要是禅定的喜乐,叫做禅悦食。他虽然也去博弈,就是有赌博性质的游戏,他去赌场,是去度人,劝人不要迷于赌博,豪赌要败坏家业。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他也学习异道即与佛法相异的学说,亦即外道之说,但是并不妨碍他对佛法的正信。佛教把其它宗教、哲学统称外道,为心外求法、在正道之外的意思。不仅其它宗教为外道,佛教中也有附佛法外道及学佛法成外道两种外道。附佛法外道,谓故意打着佛法的旗号贩卖外道邪说;学佛法成外道,谓虽然学佛,而见地不正,实际成为外道。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世典指婆罗门教的《吠陀经》等经典,属世间法,维摩诘虽然也通达这些,但是他时常爱乐的是佛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他见了一切人都能够恭敬,这种对一切人的恭敬,是对别人最大的供养。人都有受尊重和爱的需要,你尊敬他,对他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营养,是对他的一种供养。菩萨尊敬一切众生,是因为见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性平等,深知众生皆有爱和尊重的需要,以大悲心、平等心随顺众生,广结善缘。如《法华经》中所说的常不轻菩萨,以礼拜一切所见众生为其修行。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他以住持、弘扬正法为己任,以正法摄化男女老幼。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治生,就是营生,经营商业、农业等以谋生。印度吠舍阶层都经商,主要经营珍珠、宝石、香料等生意。维摩诘居士的农业、商业都经营得不错,非常成功,盈利很多,但是他并不以经营获利而喜悦得意。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他经常在街上到处游走,干什么呢?饶益众生。四衢,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街道。
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他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相当于现在的参政议政,利用政治权力来救护一切人。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他经常参与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大乘法引导与会者。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学堂是教育小学生的地方,他在那里当教员,劝诱小朋友,诲人不倦。童蒙,意谓受启蒙教育的儿童,即小学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淫舍相当于现在的红灯区,古印度有专门从事色情生意的人,或者专门住在一条街上,或者集中住在一起,叫做淫舍。维摩诘居士入诸淫舍不是去寻欢取乐,而是教化那些嫖客、淫女明白纵欲、邪淫的过患。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他还经常到酒馆里面去,而自己不乐饮酒,是去劝那些饮酒的人不要嗜酒丧志。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
在同一阶层的长者里面,维摩诘是尊长,他向其他的长者说殊胜的佛法。这个居士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居士,属于印度第三种姓吠舍,音译迦罗越,意译田主、家主,即地主,或兼营商业,这个阶层的人一般贪财,所以维摩诘为他们说断离贪着之法。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刹利,亦译刹帝利,是印度第二种姓,为武士阶层,军人,或者从政,维摩诘也是这个阶层的尊长,教他们忍辱,因为他们刚猛好斗,又有权位,最难忍辱。释迦牟尼佛便出身于刹利种姓。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婆罗门是印度的第一种姓,职业是祭师,雅利安人里面的宗教职业者,是最高贵的,自认为从梵天的口中所生。因为婆罗门种姓高贵,所以我慢很大,歧视低种姓,维摩诘居士在婆罗门中也被众婆罗门所尊敬,他教育婆罗门要除去我慢,不要以为自己是天生最尊贵的,其他人是天生低贱的。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他跟大臣们的关系很好,受这些大臣们的尊敬,教他们知晓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他也受王子的尊重,教王子尽忠尽孝。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内官是管理宫女的官,维摩诘还到后宫去,内官也非常尊重他,他在后宫教化那些宫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在一般老百姓,第三、第四种姓里面,他更是受众人尊重,教育大家修福积善。庶民一般贫穷,所以教导他们修福报脱贫。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他还能够到天上去,被梵天王所尊重,教他们以殊胜的智慧。梵天,指色界四层禅天,皆离欲清净,故称为梵。梵天具有禅定、德行,只是缺乏佛法出世间的智慧,所以教给他们佛法的殊胜智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在三十三天国的天主帝释那里,维摩诘也很受尊重,被尊为国师吧,他为帝释说无常法。因为诸天寿命很长,不考虑无常,难以亟亟修道。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护世,指四大天王,他们的职责是管理鬼神,护持世人,不让鬼神残害世人,扰乱人间的社会秩序,所以叫做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寺院的天王殿供奉的就是他们。维摩诘也受护世四天王所尊重,他帮助天王们护诸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以上是维摩诘居士的所行,他的菩萨行就是这样,以无量种方便饶益众生。当今社会里,这样的菩萨也不是没有。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维摩诘今天所用的另一种方便,是现身有疾,就是得病了,这是他教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不是真的得病。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他也不是装病,是示现有病,为的是吸引很多的人来到他家里。因为他德高望重,交游甚广,所以他生病以后,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都要去看望他,这是很好的机会,可以给这么多人说法。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方便品第二(1)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End
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宇宙间是否有所谓造物主宰,如耶教所说天父主宰宇宙造物等?(谭成章)李炳南答:众缘和合,同业所感,唯识所现,而有假相。成住坏空,刹那不停,本无实体,生灭无常。基上理论,知宇宙非为天父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佛经都是这样,以如是我闻开头,也译作闻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说的经,是我亲自听说的。我,为结集经典者自称。或说大乘经是文殊菩萨带领阿难在窟外结集的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据佛经所说,佛在法会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够遮蔽所有诸天的光明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这时候就有疑惑了,他想,菩萨如果心净其佛土就净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维摩诘给来看望者说:我人共同禀赋的肉身是无常的,是不刚强的,是无力的,是不坚实的,很快就会变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第四章 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二第五节 如来应供等正觉 非常非无常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白话解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如实际本来面目的、主客观完全一致的正觉,是恒常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一本章有十节 一 因何说三世诸佛如恒河沙 二 真实如来不可为譬而强为之譬 三 如来对一切恼乱如恒沙寂然无念 四 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五 如来光明如恒沙无有限量 六 如来正觉如恒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第十节 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①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注]:① 刹那坏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
第九章 食不食肉罪与福本章有三节 一 大慧请问食不食肉功德过恶 二 略说不应食肉十六因缘 三 今于此经制断一切肉第一节 大慧请问食不食肉功德过恶经文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般若品第二[净慧和尚解说]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
二 般若三昧[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
四 在家如何修行[经文]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星云大师译文]韦刺史又问: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呢?愿和尚教导
[经文]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
二 般若三昧(三)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二西方只在目前[净慧和尚解说]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决疑品第三[净慧和尚解说]这一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祖大师解答当时听法人的一些疑问。他们请问六祖,六祖为他们一、一作解答,破除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惑。参禅用功要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定慧一体[净慧和尚解说]顾名思义,“定慧”就是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经文]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
二 一行三昧[净慧和尚解说]这一段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一行三昧”是佛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种三昧。“三昧”翻成汉语就叫“正定”。一行就是不杂乱。不杂乱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心所缘的境界或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星云大师问题讲解]如何不着心?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兰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145-151页---------------------------------------------------------
金刚经注疏十一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古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
卷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本章有三节 一 法会因由大慧问佛甚深义 二 佛以长偈答大慧所问 三节 矛盾对立一百零八句第一节 法会因由 大慧问佛甚深义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
经文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白话解何种理法属卑陋?因何而生卑陋智?何法称为六节摄?何类称为一阐提?何谓男女及不男?此等议论作何观
经文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白话解为何觉识随缘转,攀缘作意何时尽;如何能断诸妄想,如何生起三昧心。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何处所名何身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本章有七节 一 略说识相 二转识灭但藏识不灭流注不灭 三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四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五 三有苦灭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六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七得如幻三昧到
第五节 三有苦灭 爱业缘灭 自心所现幻境随见经文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白话解你们,诸位菩萨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诣,都明白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种种虚妄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经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白话解: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本章有二节: 一 四种因缘生眼识其余诸识亦如是 二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第一节 四种因缘生眼识 其余诸识亦如是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
第四章 圣智境界离有无本章分三节 一 圣智离有无二边 二 不生妄想不能说是无 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第一节 圣智离有无二边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