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维摩诘给来看望者说:我人共同禀赋的肉身是无常的,是不刚强的,是无力的,是不坚实的,很快就会变坏腐朽,不可以它为长久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产生很多苦恼、很多疾病的渊薮。我们不能依靠这危脆无常的身体。不怙就是不依靠,怙指母亲。藏传佛教称所尊奉的佛菩萨等为怙主,就是所依靠的主神。仁者,梵语尔儞,意为怀仁爱心者,是佛教对人的一种敬称。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
这个肉体就像聚沫、水泡,不可撮摩,不可久立。聚沫就是水上的聚集的浮沫,如同肥皂泡,中间是空的。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这个肉体如同阳焰,从渴爱生。渴爱就是匮乏性的需求,如干渴时急需饮水。父母的渴爱与投生神识的渴爱结合,乃有入胎出胎的肉身。阳焰,为春天原野上蒸腾的水汽,佛经中常用渴鹿逐阳焰比喻众生被匮乏性的爱欲所驱迫:被干渴所逼迫的野鹿看见远处的阳焰如荡漾的水波,尽力追逐,直到累死。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这个肉身就像芭蕉树。其树干是薄皮一层一层裹起来的,看起来挺粗的树干,一层一层的剥开,其中并没有一个坚固的树干。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这个肉身就像幻化,像魔术一样,从众生的颠倒妄想而生。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这个肉身就像梦,唯是自己的心识变现;就像影子,从所造业缘而现;就像回声,没有自体,属于因缘。响是回声,声波碰到障碍物、山谷等等因缘,发出回声,虽然有声,而无声音自身的实体。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这个肉身犹如浮云,须臾变化消失;犹如闪电,刹那灭而不得停住。电是闪电。
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
这个肉身没有主人,就像大地没有主宰者;又像火,没有一个能够自作主宰、恒久不变的自体,叫做无我。
是身无寿,为如风。
这个肉身就像风吹过,只是一个色法生灭相续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使它有生命的寿,寿是能够使人保持一定寿数生命的主宰者,外道认为身内有那么一种东西,是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命的根本。
是身无人,为如水。
这个肉身就像流水,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无人,人指人我,梵语补特伽罗,指固有不变的轮回主体,就像从这间房子迁居到那间房子的主人。众生都认为有这么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佛法认为实际上是没有的。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这个肉身,是地水火风四大的暂时组合,没有一个实常自我,也非我的主观意志所主宰,非我可以随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故说为空。它实际上无知,就像草木瓦砾一样,能知的是心识而非色身。比如打坐时感到腿疼,这感到疼的是心识而非腿。无意识的植物人虽然有腿,但不感到疼痛。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这个肉身无作,没有一个能够自作主宰的自我,生理活动是被身体里各种风所推动而运行的。风,指没有形相而有作用者,又译作气。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这个肉身天生不净,不管你怎么的爱护身体,怎么去打扮,怎么去洗浴,也还是污秽不净的,没有一个部件是香洁可爱的,最终都会变成一具臭秽可怕的尸体。古代印度人多数野葬,任尸体腐烂磨灭,今天多数人都要被烧成灰。所以说,人不论老少,都是在朝火葬场前进,每天都要接近一些,最终都要被送到那里。佛经中比喻为被牵着往屠宰场行进的猪羊。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佛经讲,构成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每一大都能生二十多种病,四大一共生一百一十种使人痛苦难受的疾病。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这个肉体就像丘井,被衰老所逼迫。丘井就是枯井,佛经中有个故事说:有人犯罪以后逃走了,国王就放出一头狂象、酔象,即发情的雄性大象,非常可怕,见到人或者把人踩死,或者用鼻子把人卷起来摔死。狂象在后边追,这个人极其恐怖,就使劲跑,看见前面有一口枯井,就投进井中,正好井壁长了一丛草,他就把这草抓住,但下边又有毒蛇要咬他。这个典故比喻死亡逼迫人就像被酔象所追赶而投入枯井里面的罪犯一样。衰老是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完全是外在的,谁都不想老,不想死,但是到一定的时候都会衰老、死亡。死亡没有定期,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但总有一天必然会死。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这个肉身是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合成的外在之物,不随顺人的主观意愿,犹如毒害人死亡的毒蛇,如盗窃人生命财宝的怨贼,如没有人居住的聚落,即村镇。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要厌患此不坚之身,将危脆不坚的肉身换成坚固不坏的佛身,《阿含经》中叫做以不坚身而贸坚身。坚身指佛身,佛身是法身,法身不生不灭,常存不死,不能被一切所破坏,没有生老病死等众苦逼迫。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法身虽然本具,却须修得,从修持无量的功德、福德及智慧而生,从修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生,戒、定、慧称三学,即三种证得涅槃的必修课;解脱指获得涅槃,从生死系缚中解脱;解脱知见是证得涅槃后能自知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五种叫五分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证得法身,要修菩萨万行,诸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菩萨行六度,及三昧、多闻、智慧等无量波罗蜜。波罗蜜,意译到彼岸,即抵达目的地涅槃。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
法身从无量度人济世的方便生,方便,即菩萨行十度中的方便度。法身从六通三明生,六通,为定慧俱解脱阿罗汉及佛、大菩萨所证得的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其中天眼、宿命、漏尽三通,当证到阿罗汉果和佛果的时候,变为三明,明不仅是能够直觉的看,还能自然明了其中的因果。比如说天眼通只能看这个人未来怎么样,至于未来怎么样的因是什么呢?他不一定知道。而天眼明则不但知道他将来怎么样,而且知道将来为什么会那样的因。宿命明、漏尽明也是这样,漏尽通只是知道自己把烦恼断尽了,漏尽明则不但把烦恼断尽,而且知道自己把烦恼断尽的因和果,知道别的众生的烦恼是否断尽及其因和果。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法身从修持三十七道品及止观生,菩萨万行圆满,当证到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功德时,法身才能够圆满显现。佛身从以上所说无量清净的佛法而生。若要获得清净圆满的佛身,彻底消灭一切众生的各种疾病,必须真实发起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如此为来问疾者应机说法,使无数千人当场都发了菩提心。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方便品第二(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End
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宇宙间是否有所谓造物主宰,如耶教所说天父主宰宇宙造物等?(谭成章)李炳南答:众缘和合,同业所感,唯识所现,而有假相。成住坏空,刹那不停,本无实体,生灭无常。基上理论,知宇宙非为天父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佛经都是这样,以如是我闻开头,也译作闻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说的经,是我亲自听说的。我,为结集经典者自称。或说大乘经是文殊菩萨带领阿难在窟外结集的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据佛经所说,佛在法会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够遮蔽所有诸天的光明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这时候就有疑惑了,他想,菩萨如果心净其佛土就净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维摩诘给来看望者说:我人共同禀赋的肉身是无常的,是不刚强的,是无力的,是不坚实的,很快就会变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第四章 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二第五节 如来应供等正觉 非常非无常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白话解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如实际本来面目的、主客观完全一致的正觉,是恒常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一本章有十节 一 因何说三世诸佛如恒河沙 二 真实如来不可为譬而强为之譬 三 如来对一切恼乱如恒沙寂然无念 四 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五 如来光明如恒沙无有限量 六 如来正觉如恒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第十节 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①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注]:① 刹那坏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
第九章 食不食肉罪与福本章有三节 一 大慧请问食不食肉功德过恶 二 略说不应食肉十六因缘 三 今于此经制断一切肉第一节 大慧请问食不食肉功德过恶经文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般若品第二[净慧和尚解说]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
二 般若三昧[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
四 在家如何修行[经文]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星云大师译文]韦刺史又问: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呢?愿和尚教导
[经文]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
二 般若三昧(三)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二西方只在目前[净慧和尚解说]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决疑品第三[净慧和尚解说]这一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祖大师解答当时听法人的一些疑问。他们请问六祖,六祖为他们一、一作解答,破除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惑。参禅用功要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定慧一体[净慧和尚解说]顾名思义,“定慧”就是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经文]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
二 一行三昧[净慧和尚解说]这一段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一行三昧”是佛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种三昧。“三昧”翻成汉语就叫“正定”。一行就是不杂乱。不杂乱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心所缘的境界或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星云大师问题讲解]如何不着心?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兰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145-151页---------------------------------------------------------
金刚经注疏十一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古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
卷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本章有三节 一 法会因由大慧问佛甚深义 二 佛以长偈答大慧所问 三节 矛盾对立一百零八句第一节 法会因由 大慧问佛甚深义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
经文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白话解何种理法属卑陋?因何而生卑陋智?何法称为六节摄?何类称为一阐提?何谓男女及不男?此等议论作何观
经文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白话解为何觉识随缘转,攀缘作意何时尽;如何能断诸妄想,如何生起三昧心。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何处所名何身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本章有七节 一 略说识相 二转识灭但藏识不灭流注不灭 三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四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五 三有苦灭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六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七得如幻三昧到
第五节 三有苦灭 爱业缘灭 自心所现幻境随见经文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白话解你们,诸位菩萨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诣,都明白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种种虚妄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经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白话解: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本章有二节: 一 四种因缘生眼识其余诸识亦如是 二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第一节 四种因缘生眼识 其余诸识亦如是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
第四章 圣智境界离有无本章分三节 一 圣智离有无二边 二 不生妄想不能说是无 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第一节 圣智离有无二边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