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佛国品第一(3)
2024-11-26 12:55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宝积长者子带领的这五百长者子,都已经发了菩提心,他们希望佛给大家解说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清净的国土,为得到清净国土应该如何修菩萨行。小乘只是个体超出三界生死,没有改造世界、净化世界的宏愿。大乘高标净佛国土、庄严国土,就是改造世界、建设理想世界,要把充满污秽的现实世界改造成非常清净、庄严美好的佛国净土,这是菩萨要做的工作。佛赞叹宝积长者子能代表大家请教这么重要的问题,答应为他们解答。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佛说:什么是佛的国土呢?众生是菩萨的佛土,因为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依报必然依赖于正报。从唯识学看,依报国土,是正报主体阿赖耶识的相分,不离正报,乃是正报所造业感得的果报。所以,国土、佛土,实际上就是众生或者众生心。菩萨怎么样才能建设庄严清净的佛土呢?应该随所度化、所调伏的众生之机缘,决定要建设怎么样的佛土,众生理想什么样的佛土,或者据其根基以什么样的佛土能够引导他们进入佛法智慧之门,能够生起菩萨之根亦即发起菩提心,要随顺这种机宜来设计、建设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建设净土,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像人建造宫室,要建在空地上,不能建在虚空中。净土不是随意建立的,也不是仅仅持一个与空性相应的本心就可以建成,要在与众生的因缘中、依所度众生的因缘这个空地为地基去建立,是为了成就众生而去建立。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佛更具体地开示菩萨如何建立净土。净土的实质,就是所化的众生,是所化众生的心,所以建设清净佛土的根本,就是净化众生的心。要净化众生的心,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要保持一个直心,就是不谄曲,不拐弯,与儒家所谓诚相近。当菩萨自己经常保持一颗直心,拿直心去度众生的时候,所度的众生也会成就直心,都没有谄曲心,如果所度的众生其心谄曲,不老实、不正直,不诚,那么其所居国土就不会清净。菩萨成佛时,怀有直心、不谄曲的众生才能往生到他的净土。直心,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妄念、烦恼污染的清净心、本心,《六祖坛经》中说修一行三昧之要,即是于一切时一切处保持直心,指开悟见道所见本心。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什么是深心呢?根深难拔,叫做深心。这种心非常深沉,非常坚固,发自内心深处。菩萨自己有深心,他所度的众生也都怀深心,具足种种功德,如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他成佛时,这种众生才可以往生他的净土。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自己要菩提心非常坚固,他成佛的时候,就会有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众生往生其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的净土,菩萨自己修行六度,带领众生修行六度,自己菩萨行功德圆满而成佛时,所度菩萨行功德圆满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为什么修了忍辱以后有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呢?因为相貌庄严不庄严,是别人看着你庄严不庄严,这要在跟别人的关系当中,表现出一种欢喜相,不瞋恨发怒,总是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欢喜,才能感得庄严的相貌,古人偈云: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庄严相貌,是在一百劫中专门修忍辱等行而得的果报。人在发怒的时候,容颜是最凶恶最可怕的,要修得一个非常庄严、人见欢喜的相貌,必须供养给一切众生以非常好看、欢喜的面容,同时带领无量众生修忍辱行,以感得三十二相等庄严的相貌。布施、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五度,也皆须如此修行。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又称四梵住,是诸乘佛法共同修持的一种禅观,通过观想,将慈、悲、喜、舍四种善心从自己的父母亲人,依次扩展到中人、仇人,扩展到无量无边,以对治毒害、嫉妒、吝啬、紧张等不善心,铸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菩萨不但自己修四无量心,而且带领无量众生修四无量心,将来成佛时,修四无量心的众生才会往生其净土。

四摄,是四种主动度化众生的技巧: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利行,指做有利于众生的事,同事,是与众生打成一片。四摄法不仅是大乘菩萨所必修,即声闻乘《阿含经》中,佛就教导弟子要修四摄法摄受众生,比喻为车因釭(车轴)而运。菩萨不但自己以四摄法摄取无量众生,而且要带领众生修行四摄,他成佛时,修四摄法而得解脱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

方便,指达到目的地所需要的种种条件、技巧,菩萨不仅自己要修十度中的方便度,以种种方便利益、度化众生,而且要带领众生修行方便度,他成佛时,方便度成就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大日经》言:方便为究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又译作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菩提分法等,为声闻乘所修道的全部,共有三十七项内容:

念处: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四意止等,为初修时止息妄念的四种方法,如实观照身、受、心、法,其要为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即以直觉如实观照身、受、心、法的本然:无常、苦、非我。法念处主要反复观四谛。四念处在《阿含经》中称为一乘道,即从此一条路便可直达涅槃,说僧尼若精勤修持七年乃至七日夜,必得阿罗汉果或阿那含果。今南传佛教将简化了的四念处称为内观禅,有不同的修法。

勤:四正勤,亦译四正断等,意为正确如法地精勤修行四种法:未生恶不令生,已生恶恒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神足:四神足,亦译四如意足,意为四种修得神通的基础:第一欲神足,获得神通的意欲。第二勤神足,精勤修习禅定。第三心神足或念神足,一心专注不散乱。第四观神足,亦称慧神足,以智慧修观。

根:五根:一、信根,对佛法深信不疑;二、精进根,勇猛精进地修行;三、念根,牢记正法不忘失;四、定根,修习禅定;五、慧根,修习四谛。五种根犹如草木的种子已经发芽生根,能出生佛法的诸善功德。

力: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五种力,五根增长,产生五种自然推动修行的动力、力量。

觉:七觉支,意译七菩提分、七觉意等,为达到正觉的七种法要: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抉择所修法的正误及适宜与否。

二精进觉支,精勤修习所认正法。

三喜觉支,获得法益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亦译猗觉支等,证得禅定而身心轻快。

五念觉支,明记所修法而不忘失。

六定觉支,摄心入定。

七舍觉支,舍弃诸念,完全放松。

在修学过程中,根据修行进度及出现的问题,应灵活运用七觉支去调节,令定慧平等。如心沉没时以精进、择法、喜三觉支调节,心浮动时用轻安、舍、定三觉支调节。

道:八正道,四谛中道谛的主要内容,意谓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道路:

第一正见,获得对佛法四谛等的正确见解。

第二正思惟,亦作正志,对所理解的佛法进行深度思考。

第三正语,依戒律正其口业,不作妄语、恶言、绮语。

第四正业,依戒律修正所行,力修诸善,不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若出家僧尼,其正业除不作恶业外,还包括从事出家正业,即一禅二诵三劝化,禅修入第二禅,称圣默然,读诵经典及研究讲解经论,称圣讲说,第三是劝化信众。

第五正命,依戒律正当谋生理财。若出家僧尼,正命指依戒律乞食为生,不邪命自活,不以看相、算命、圆梦、观星、咒术及诈现有德、现神通等谋生敛财。

第六正精进,精勤修习止观等善法。

第七正念,牢记正法而不忘失,摒除邪念、妄念、散乱。

第八正定,依法修习禅定,应指深入定慧一体的三三昧等出世间正定。

八正道为一阶梯结构,须循序修行,先得正见,然后持戒修定。

三十七道品基本上为阶梯结构,成一次第渐进之道:先修四念处,然后依次修四正勤、四神足,获得禅定神通,生五根,五根增长生五力,以七觉支调节,修证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不仅为小乘法,而且是大乘法、菩萨行的重要内容。大乘修三十七道品时,以大乘见地为导,菩提心为本。菩萨不但自己要修三十七道品,而且要带领众生修三十七道品,将来成佛时,他所带领修三十七道品成就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净土,成为他的眷属。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回向,有回因向果及回自向他二义。回因向果,是将所修功德回归于取证佛果。回自向他,是将所修功德给予一切众生。普皆回向,为普贤十大愿之一。大乘所有修行,皆须回向于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菩萨如此回向,则能建成具足一切功德的净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据《阿含经》,八难为:在地狱难、在饿鬼难、在畜生难、在长寿天难、在边地之郁单越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长寿天,指生于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寿五百大劫,而无意识,障于见佛闻法。边地,指无佛法流传的边鄙之地。郁单越,译为胜处,为四大部洲中的北洲,生此处者定寿千岁,但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不得见佛闻法。菩萨为众生说除八难之法,他成佛时,其净土中便没有八难,当然就没有三恶即八难中的前三:生三恶道,又称三途:火途即地狱道,血途即畜生道,刀途即饿鬼道。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菩萨自己持戒精严,也不讥彼阙,不挑剔别人在持戒方面的毛病,不嘲笑讽刺别人犯戒。他成佛时,其净土中便没有犯戒之事。犯禁,即犯戒。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据多种大乘经,菩萨所持戒,最根本的就是十善戒:不但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挑拨离间)、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而且行正面的护生、清廉、贞洁、实语、爱语、和合语、有益语、布施、忍辱、正见,菩萨自己修十善行,成佛时,修十善圆满的众生便会往生其国土。命不中夭是不杀生而护生的果报,大富是不盗而廉洁的果报,梵行是不邪淫而贞洁的果报,所言诚谛是不妄语而实语的果报,常以软语是不恶口而爱语的果报,眷属不离、善和诤讼是不两舌而作和合语的果报,言必饶益是不绮语而作有益语的果报,不嫉、不恚是不贪不嗔而布施忍辱的果报。十善戒中的不贪,主要指因嫉羡他人的所得而贪图不应贪图的东西,不嫉则不贪。正见是不邪见的果报。

以上佛很具体的讲了菩萨将来要成就净土应该修哪些行,怎么修,应该修的道,包括了所有的正道:直心、深心、大乘心、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等等,课目很多,所以叫做菩萨万行。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保持直心则能够发起菩萨行,随行菩萨道而得深心,深心是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的。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菩提心、菩萨行非常坚固了,常住誓愿济度众生的深心,心意才能够调伏,烦恼才能够降伏,才能够说到做到,将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和佛果,其功德就会成倍增长,随功德增长则会具有度化、利益众生的各种方便,具足方便才能成就众生。《大日经》讲方便为究竟,佛菩萨以成就方便为最高的功德,方便,就是度化众生的各种条件和技巧,包括净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成就了很多的众生,使这些众生都证得菩萨果位,起码能够修十善或者修六度,才能够建成佛的净土。佛土清净,则佛说法清净无瑕,清净的说法令佛土中的众生获得清净的智慧,以如实知见的清净智慧净化自心,则其心清净,随佛土中所有众生心灵的清净,则菩萨乃至佛的一切功德皆悉清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所以,菩萨要建设庄严净土的关键,在于净化自心,净化所度众生的心,当净其心的其,指自己和众生。自他的心净化了,国土也就净化了。这是大乘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对于世间建设最根本的原则。太虚大师倡导建设人间净土,人间净土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过,佛预言将来这个人间会成为净土,应该一定会实现,怎么去实现呢?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净化心灵。前两年,国务院参事室的陈进玉主任到川大来指导课题,他忽然问:自净其心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这是谁说的呢?我们所的某教授说,是陈兵老师的《佛教心理学》里面说的。我说,这哪里是我说的,这是《阿含经》里面佛说的。他也觉得在当今社会,自净其心非常重要,净化国民的心非常重要。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佛国品第一(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End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悠游南京栖霞山 古都的佛国圣地

晨光中,栖霞寺山门前香客纷至。信徒点燃檀香、四面祭拜,虔诚祈祷、祈求来世今生富贵平安。香烟袅袅、直升西庭,佛闻欢喜;古木参天、远山肃穆,佛法庄严。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初为木塔,后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