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这时候就有疑惑了,他想,菩萨如果心净其佛土就净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他的心不能说不清净,但是他所在的娑婆世界为什么这么不清净呢?他心里这样想,口里没有说。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佛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么,便主动诘问舍利弗:日月难道不净吗?但是盲人不见其光明。答言:是盲人无眼,不是日月没有光明。佛言:是众生的恶业罪障遮蔽了本来清净的天眼、慧眼和法眼,所以不能看见我净土的清净,就像盲人不见日月,这不是我释迦牟尼佛的过错。舍利弗只是个断三界烦恼的阿罗汉,只得天眼、慧眼,未得法眼,所以也不能见释迦佛土的清净。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这个螺髻梵王,据《华严经》等说,应是个八地以上的菩萨,果位高于舍利弗等阿罗汉,所以能见释迦佛净土。螺髻,是说他头上挽海螺形发髻。据一行的《大日经疏》讲,密法比释迦佛创立佛教要早,是毗卢遮那佛传给螺髻大梵天王,螺髻大梵天王传给诸仙。所以道教、印度教里面都有与佛教密法相近甚至相同的密法,如六字大明咒,在佛教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有考古发现为证。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舍利弗只见此土秽恶充满,螺髻梵王批评他心有高下,不能依佛法智慧普观一切法法性平等,一切众生平等,只见人空而不见法空,所以只见此土秽恶充满。若深心清净,依佛法的法空慧,则能见此释迦牟尼佛土的清净。仁者,是对人的尊称。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这时释迦佛以足指按地加持,即时娑婆世界即现为百千珍宝装饰的庄严净土,犹如他方世界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净土。百千珍宝,指当时印度价格最高最稀罕的各种宝石,乃世间最贵重的物品,比喻清净美好。一切大众叹未曾有,皆自见坐宝莲花座,这宝莲花应是本来具有,因众生心不净故不得见。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问舍利弗:你看见我这佛土庄严清净了吗?回答说都看见了,这真是从未见未闻啊。唯,是语气词,相当于啊、哦。然:是这样。佛说:我自己的净土本来是这样,经常是这样。《法华经》里面讲,即使将来火灾把这个世界烧成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仍然是那样,一点也不变,只为度下劣众生,所以众生眼里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充满种种秽恶不净。佛比喻说,就像欲界天人进食的器具,是宝石做成的,但同一器具当中盛的同样的饭,各个天人享用的形状颜色和味道都不一样。欲界六天中,第三层焰摩天以下是有贫富之别的,有的天人在人间修的布施多一些就富有一些,有的就穷一些,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而宝器里面的饭食实际上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以足指按地所显现的庄严净土,叫做自受用净土,即只有佛自己受用,自己看见,别人是看不见也不得受用的,完全是个体的经验世界、主观世界。佛还有他受用净土,也极其广大庄严,是十地菩萨可以看见、可以受用的,十地以下的菩萨及声闻、辟支佛、凡夫众生都看不见,不得受用,是因为心不清净,未能完全与实相相应。只有心完全清净了,才会见到佛他受用净土的功德庄严。众生所受用的世界,都只是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现的经验世界,但众生却误认为是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其实并不客观,不离主观的心识,随心识不同而所现经验世界也会不同,如常人见为美好的花鸟,在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眼里,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佛经中常以一水四见及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之喻来揭示这一道理。勘破了这一现象,就解开了宇宙之谜。但除佛法之外的古今各家哲学、现代科学,都未能觉悟这一点。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五百长者子见佛所现庄严净土,当即大悟,都得了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应该是七地以上,他们原来应已都是地上菩萨。八万四千人发无上菩提心,证入大乘初发心住。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佛以神力加持的时候是这样,把神力收摄以后,这个世界仍旧恢复原来的样子。众生业障所限,不可能恒久见佛的净土,只能因佛加持力而暂时看见。佛菩萨加持所现境界一般都是这样。神足,为神足通之略,又作神变通,六通之一。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爱乐声闻乘法,求自己解脱的三万二千人、天人,了悟一切有为法皆悉无常,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就是初次见道,证须陀洹向。这个法眼净严格讲,应该叫做慧眼净,就是能够亲眼见诸法空相、诸法无我,亲见法性,这种眼叫做慧眼。法眼,在大乘法里指能见诸法差别相的眼,乃地上菩萨所得。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当时跟着佛的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即断尽一切烦恼,不被虚妄的诸法所惑所缚,不受由虚妄认知所得的诸乐,证得阿罗汉果,享受涅槃乐。漏尽,即烦恼断尽,漏,为烦恼异称之一,有心灵漏洞及生命能量泄露之意。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佛国品第一(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End
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宇宙间是否有所谓造物主宰,如耶教所说天父主宰宇宙造物等?(谭成章)李炳南答:众缘和合,同业所感,唯识所现,而有假相。成住坏空,刹那不停,本无实体,生灭无常。基上理论,知宇宙非为天父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佛经都是这样,以如是我闻开头,也译作闻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说的经,是我亲自听说的。我,为结集经典者自称。或说大乘经是文殊菩萨带领阿难在窟外结集的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据佛经所说,佛在法会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够遮蔽所有诸天的光明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这时候就有疑惑了,他想,菩萨如果心净其佛土就净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维摩诘给来看望者说:我人共同禀赋的肉身是无常的,是不刚强的,是无力的,是不坚实的,很快就会变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晨光中,栖霞寺山门前香客纷至。信徒点燃檀香、四面祭拜,虔诚祈祷、祈求来世今生富贵平安。香烟袅袅、直升西庭,佛闻欢喜;古木参天、远山肃穆,佛法庄严。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初为木塔,后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第四章 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二第五节 如来应供等正觉 非常非无常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白话解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如实际本来面目的、主客观完全一致的正觉,是恒常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一本章有十节 一 因何说三世诸佛如恒河沙 二 真实如来不可为譬而强为之譬 三 如来对一切恼乱如恒沙寂然无念 四 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五 如来光明如恒沙无有限量 六 如来正觉如恒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第十节 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①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注]:① 刹那坏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
第九章 食不食肉罪与福本章有三节 一 大慧请问食不食肉功德过恶 二 略说不应食肉十六因缘 三 今于此经制断一切肉第一节 大慧请问食不食肉功德过恶经文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般若品第二[净慧和尚解说]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
二 般若三昧[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
四 在家如何修行[经文]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星云大师译文]韦刺史又问: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呢?愿和尚教导
[经文]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
二 般若三昧(三)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二西方只在目前[净慧和尚解说]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决疑品第三[净慧和尚解说]这一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祖大师解答当时听法人的一些疑问。他们请问六祖,六祖为他们一、一作解答,破除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惑。参禅用功要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定慧一体[净慧和尚解说]顾名思义,“定慧”就是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经文]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
二 一行三昧[净慧和尚解说]这一段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一行三昧”是佛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种三昧。“三昧”翻成汉语就叫“正定”。一行就是不杂乱。不杂乱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心所缘的境界或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星云大师问题讲解]如何不着心?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兰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145-151页---------------------------------------------------------
金刚经注疏十一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古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
卷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本章有三节 一 法会因由大慧问佛甚深义 二 佛以长偈答大慧所问 三节 矛盾对立一百零八句第一节 法会因由 大慧问佛甚深义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
经文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白话解何种理法属卑陋?因何而生卑陋智?何法称为六节摄?何类称为一阐提?何谓男女及不男?此等议论作何观
经文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白话解为何觉识随缘转,攀缘作意何时尽;如何能断诸妄想,如何生起三昧心。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何处所名何身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本章有七节 一 略说识相 二转识灭但藏识不灭流注不灭 三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四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五 三有苦灭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六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七得如幻三昧到
第五节 三有苦灭 爱业缘灭 自心所现幻境随见经文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白话解你们,诸位菩萨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诣,都明白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种种虚妄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经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白话解: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本章有二节: 一 四种因缘生眼识其余诸识亦如是 二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第一节 四种因缘生眼识 其余诸识亦如是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