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宗的要旨
2025-03-23 10:40
在诃梨跋摩之世,有关五聚、四谛等之论说极为纷歧,故诃梨跋摩着成实论以评破各种异论。其所评破之异论,概括之,有:二世有无论、一切有无论、中阴有无论、四谛次第得一时得论、罗汉有退无退论、心心所相应不相应论、心性净不净论、过去业有无论、佛宝僧宝同别论、有我无我论等十种。

而其中,虽亦使用四谛、三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二根、十善业道等之名数,乃至三十七助菩提法、四果、二十七贤圣等之法相分别,然并非以此等名相之性相解说为主,而系于其上另加正反之论证,其后乃下判断。如解释四大时,先举四大之假名说,次举四大之实有说,后证明实有说之谬误,如是立、破相对之后乃下判断。此一作法,与俱舍论等之组织大异其趣。

综合上说,则可窥知成实一宗之要旨,其异于俱舍等毗昙之说,最允为特色者,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即揭出假名心(即执于五阴所成之人或色香味触等所成之瓶等为实有之心)、法心(执于五阴为实有之心)、空心(指缘于无所有之心)等三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则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则为人空、法空,谓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之人乃为假人我;法空如瓶体无实,五蕴则仅有假名而无实体。

本宗所立五位八十四法之法相分别,异于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与唯识宗之五位百法。即:(一)色法,有十四法,包括五根、五尘、四大。(二)心法,即一心王。(三)心所法,有四十九法,如厌、欣、眠法等。(四)非色非心法,有十七法,如老、凡夫、无作法等。(五)无为法,有三法,与俱舍宗之三无为相同。又本宗将五趣至阿罗汉果位分成七十二种修行阶位,称为二十七贤圣。
End
修持要旨——定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
成实宗成实宗 六代盛 高僧传 可为证在本经所举十宗之中,首先是成实宗。成实宗是以研习和弘扬《成实论》而立名的,学者称为成实师。《成实论》的作者是印度的诃梨跋摩,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
成实论是一本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6卷(一作14卷或20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提倡“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相传诃梨跋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
今就毗昙与成实立义之异处略作比较,以知此宗立义之大要:(一)毗昙主张三世实有;成实则主张过(去)未(来)无体,惟现在刹那之法有因缘生之体用。(二)毗昙主张法体实有;成实则主张法体中道,谓现在法系因缘所
成实宗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
五趣:梵语pan~ca gatayah!,巴利语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又作五道、五恶趣、五有。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梵语naraka,音译那落迦。(二)鬼,梵语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宗。以传习、弘扬《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成实师。从南北朝到唐初的250年间,弘传的范围遍于长安、寿春、彭城、建业、洛阳、邺都、平城、荆州、广州、益州、渤海、苏州等地。成实学派弘
成实宗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
在诃梨跋摩之世,有关五聚、四谛等之论说极为纷歧,故诃梨跋摩着成实论以评破各种异论。其所评破之异论,概括之,有:二世有无论、一切有无论、中阴有无论、四谛次第得一时得论、罗汉有退无退论、心心所相应不相应论
姚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罗什汉译此论,并与门人僧睿等讲述之,昙影整理诸品,分立五聚,僧导制作成实论义疏,道亮则撰有成实论疏八卷。僧导涉迹南地,住于寿春东山寺(导公寺),大张讲席,讲述三论、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