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2025-01-29 10:29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如是无量妙庄严,种种云电及雷雨,龙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动无分别。

又:金刚藏菩萨言:菩萨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况复起於世间之心。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令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识,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

《楞伽经》:佛言: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

《维摩诘经》:维摩诘曰:『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又曰:『虽行三界,不坏法性;虽行於空,而植众德本;虽行无相,而度众生;虽行无作,而现受身;中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又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肇法师曰:『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於诸动。心求静於诸动,故中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又曰:『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知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可暂得。』《宝积》云:『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肇师又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所以,为即无为,无为即为。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又曰: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顺机而作,应会无方。又曰:七住菩萨得无生忍以後,所行万行,皆无相无缘。(读者:此处的无相无缘,据教下而论,应是闻思势伏分别法我生我执,斯谓:无相。由於闻思所成慧力势分伏分别法执故,其分别所知障,烦恼障虽复现行,犹如未现行然,斯谓无缘。)与无生同体。无生同体,无分别也。真慈无缘,无复心相。心相既无,则泊然永寂。未尝不慈,未尝有慈。故曰:行寂灭慈,无所生也。《信心铭》曰:『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牛头融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烦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六祖曰:『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荷泽曰:『一切众生,心本无相。所言相者,并是妄心。何者是妄?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智以照用。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

黄檗曰:『你但离有无诸法,心如月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解脱长者:不照而照,就是动上有不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清净法身阿耨菩提。黄檗这里,竟把佛祖向度奥死死地连底倒出。既是这样,为什么於临济问佛法的大意时,一棒到底,没有一个字呢?)

(读者:黄檗《传心法要》有上下两卷合订本,今世上流通者,系光绪十年夏四月金陵刻经处版。卷首有唐河东裴休集并序。序文之末有:『旦夕受法,退而记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於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太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何如也。』於此,可证此集之文,系大师开示徒众之言,而为裴公所记也。下卷之文,或许为其他法众所记者。总之是开示,而不是机缘的记录。临济吃棒,应属机缘公案。只是开示,当然全在晓谕自心即佛,而不涉及取证的前方便。一说方便,有碍所谕示的至理故。但虽然如此,仍然於文中可以看到必须真参实悟。金陵本卷上第十六页下第二行第十六字起:『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又卷下末即第二十六页下一行第十七字起:『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颇有人认为知是般事便休。无修无证,自肯便了,直下承当。并以黄檗《传心法要》为证。若辈如果是实证,即得。否则殆矣!爰此将《传心法要》二处文记录下来,以供有道正焉。

(古德云:无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希三味斯言。)

南泉曰:『但会取无量劫来性不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萨行。远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炽然行六波罗密空,处处无碍。游於地狱,犹如园观。』(解脱长者:色身三昧,三昧色身。炽然行而未尝行。未尝行而炽然行。终日度生,而无生可度。立地成佛,而无佛可成。到这田地,不特入地狱如园观。即深入魔军,亦岂有碍?)

石头迁祖师《参同契》末二句云: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法眼注大意云:住、住,止、止,不须说恩大难酬。

僧问洞山:『寒暑来时如何?』山曰:『何不避向无寒暑处去?』问:『如何是无寒暑处?』答曰:『寒时寒煞阇黎。热时热煞阇黎。』(解脱长者:无寒暑者,即寒煞热煞。虽寒煞热煞,仍无寒暑。这才是『非色灭空,非空灭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立纤尘,不舍一法。所谓:『舒展无穷又无尽,卷来绝迹已成多。』其间舒卷同时,并非舒後再卷,卷後再舒。所以万松秀曰:『当存而正泯,在卷而弥舒。』)

《碧岩集》佛果道:『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则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独足立。)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其实,入鄽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归原了性与差别智无异,切忌作两橛会。所以雪窦道:『垂手还同万仞崖,直是无你凑泊处。』(正偏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昭明月,忍俊韩獹空上陛。)』

(解脱长者:白云道:『千峰顶上相遇,在十字街头把手。十字街头相遇,在千峰顶上把手。』虽然如此。《参同契》谓:『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睹。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遇。』但若坐断明暗,又作麽生?读者:『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龙。』这是天童觉的颂。点额与飞龙二个名辞的含意是:就是鲤鱼跳龙门的俗事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又称禹门。黄河里的鲤鱼逆游到龙门。其越过龙门者,即化龙飞去。其未能越过龙门者,则点额而回。古代是指考中状元及落第的譬喻。现在天童祖师借来喻澈悟与否的譬喻。读者或许未见过本公案,兹将该公案抄录,公案的内容是:因石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九峰道虔禅师(当时是石霜侍者)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什么意?九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九峰曰:原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九峰拊首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天童觉祖师颂曰:『石霜一宗。亲传九峰。香烟脱去,正脉难通。月巢鹤作千年梦,雪屋人迷一色功。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龙。』一色者,指尚在用功位中。有『一色若消,方名尊贵』之言。天童有三一色文,亦收在永觉贤禅师暮年所著述的《洞上古辙》文中,须者寻之。)(於此,某甲有二个声明,(一)某甲是伏膺解脱长者的,顶礼之不暇,也有故作相反言论,盖意在纵横托显而已。(二)石霜首座,某甲是肯他的,他是出去的。『但要问天童祖师何以作此一颂?』『答:何以作此一颂?』又问:某甲为甚扶石霜首座?某甲只好抄永嘉证道歌偈,并改动二字以答: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某甲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本书中也谈到这公案,读者注意。)

《宗镜录》问: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不辨知也。答:即辨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如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常用常寂。实性自尔。非自有心,方始用也。只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即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成理。不得心相,即是众生不生。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不动心相,即是佛亦不生。圣凡常自平等法界也。又谓:体自虚玄。如琉璃宝器,随所在处,不失其性。若识得此事,亦复如是。但是一切凡圣胜劣之色影现其中,其性不动。不知此事之人,即随前色变分别好丑而生忻戚。所以祖师云:『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宗范》载:南岳思云:无住为本,自性体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定即慧体,慧即定用。离定无别慧,离慧无别定。即定时是慧,即慧时是定。即定时无有定,即慧时无有慧。性自如故。如灯是光体,光是灯用。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

《宗镜录》又载:周遍含容观中事事无碍者,如法界观序云: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然後一多无碍,大小相含。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乃至欲使学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既明,自见无尽之义。此周遍含容观,具有十门。

一、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事性真实,体无不现。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释云:由此真理全为事故。如事显现,如事差别。大小一多,变易无量。又此真理即与一切千差万别之事,俱时历然显现,如耳目所对之境。亦如芥瓶。亦如真金为佛菩萨比丘及六道众生形象之时,与诸像一时显现。无分毫之隐,亦无分毫不像。今理性亦尔。无分毫隐,亦无分毫不事。不同真空。但观理夺事门中,唯是空理现也。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以事虚无体,而不坏相。所以观众生见诸佛。观生死见涅槃。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铸十法界像,一一像全体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释云:一一事皆如理,普遍,广大,如理,澈於三世。如理常住本然。例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道众生,一一皆尔。乃至一尘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无不圆足。(读者:一尘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无异时异处故。)

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释云:一中一者,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余三句,一一例知。

四、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於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

七、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於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思之!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释曰:以上无碍,犹如镜灯。即十镜互入,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即摄彼一镜还入九镜之内。同时交互。故云:无碍。

八、交涉无碍门。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释云:一摄一,一入一者,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时。即我东镜入彼西镜中去。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者,圆满常如。此句但以言不顿彰故。假前三句,句皆圆满。

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释云:此与前四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时摄入。今则欲入彼时,必别摄余法带之将入彼中。发起重重无尽之势。摄一入一者,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南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者。此则释迦世尊摄文殊菩萨入普贤中也。摄一切入一者,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南镜之中时,东镜为能摄能入,八镜为所摄,南镜为所入。则一佛摄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也。摄一入一切者,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余八镜中。摄一切入一切者,如东镜摄九镜带之将入九镜之中时,东一镜为能摄能入,九镜为所摄,亦即便为所入也。此句正明诸法互相涉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今现见镜灯,但入一灯镜中之时,则镜镜中各有多多之灯,无前後也。则知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则已,有即一刹那中便彻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凡圣中也。

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是以前九门文不顿故。此摄令同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

如上无碍,但是一心。如海涌千波,镜含万像。非一非异,周遍圆融。互夺互成,不存不泯。遂得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等事现前,此乃《华严》一部法界缘起自在法门。如在掌中,烂然可见。

然证入此地,不可住於寂灭。一切诸佛法不应尔。当示教学佛方便,学佛智慧。夫佛智慧者,即一切种智。所以《般若经》中以种智为佛。则无种不知,无种不见。斯乃以无知知一切知。以无见见一切见。如《华严》:〈离世间品〉:十种无下劣心中云: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如是一切种种诸法,我当以一念相应慧,悉知悉觉。悉见悉证。悉修悉断。然於其中无分别,离分别。无种种,无差别,无功德,无境界。非有非无,非一非二。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无相智,知一切相。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以无异智,知一切异。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以无世间智,知一切世间。以无世智,知一切世。以无众生智,知一切众生。以无执着智,知一切执着。以无住处智,知一切住处。以无杂染智,知一切杂染。以无尽智,知一切尽。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示现身。以离言音智,示不可说言音。以一自性智,入於无自性。以一境界智,现种种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说,而现大自在言说。证一切智地,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於一切世间示现大神通变化。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问:理惟一道,事乃万差。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答: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无边。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一多相依,互为本末。通有四义。(一)相成义。则一多俱立,以互相持,有力俱存也。(二)相害义。形夺两亡,以相依故,各无性也。(三)互存义。以此持彼,不坏彼而在此。彼持此亦尔。《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四)互泯义。以此持彼,彼相尽而唯此。以彼持此,此相尽而唯彼。《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又由彼此相成,资摄无碍。是故得有大小,即入一多相容,远近互持,主伴融摄。致使尘尘现而无尽,等帝网以参差。故得事事显而无穷,若定光而隐映。问:既其各各无性,那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如似一即十缘成故。若十非一不成故。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知舍若非柱,尔时则无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是舍。故有舍复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复成十也。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一。若十即一,此乃无有十。那言一之与十,复言以即故得成耶?答:一即非一者,是情谓一。今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经》颂云: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浅智着诸法,见一以为一。问:前明一中多,多中一者。即一中有十,十中有一。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也。无论同体异体二门,俱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唯是异体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後九,名一中十。同体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有九者,此与异体门中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同体中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异体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而十不离一。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问:一体云何得有九?答:若无九,即无一。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还成一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尔。一即二三亦然。又:前明自体中一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经》云:菩萨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此《宗镜录》是一乘别教不思议门。(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圆融无尽之宗。不同三乘教中所说。如上一多无碍之义。不可以意解情思,作限量之见。唯净智眼,以六相十玄该之,方尽其旨。应以无念无作法界照之可见。若自见者,情绝想亡。心与理合,智与境冥。方知万境性相通收。一多纯杂,自在含容。凡行一事,悉遍法界。若随事作,则有分限。(欲见法眼麽?只这是。)

End

五欲八风不动心

五欲八风来势汹汹,却最能磨炼人之性情。弘忍大师即说: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世间法中,顺缘成就人,逆缘磨损人。修行路上,情形往往相反,有时候毁人者为顺缘,而逆

刘素云: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我们进寺庙进行祭拜的时候,会发现佛和菩萨的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着的,这是为什么呢?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

见美色不动心者必获福

广化老和尚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若问天神得知人们心念之后,又将怎样?答曰:天道福善而祸淫。行善以积阴德为最善,阴德又以护生及不淫为上。故见色不动心者必获福,犯淫行者定遭殃。善恶昭彰,无人幸免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第八节罪犯改造及事业法佛教心理学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罪犯改造,并成就消灾、除难、增益福德、协调人际关系等世俗事业。佛教界在这些应用上,积累有大量经验。一、佛教与罪犯改造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

一日禅|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

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我们已经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珍惜和付出。因为父母尚在,我们可以孝敬他们,可以缠绕在他们身边,还可以做一个他们眼里

久坐不动,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