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2025-01-29 10:03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真实。』又:『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善男子!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信是语者,悉得入於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轮回生死。尔时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问佛言:世尊!何等众生於是经中不生恭敬!佛言:善男子!我涅槃後,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诤。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蓄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善男子!当尔之时,若有众生信此经典,乃至半句,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见佛性,入於涅槃。尔时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善能开示《大涅槃经》。世尊!我因是事即得解悟《大涅槃经》一句半句。以解一句半句故,少见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槃。』又:『佛告师子吼菩萨: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於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又:『佛告师子吼菩萨,众生若能听受谘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云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以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维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

五祖谓秀大师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六祖曰:『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又曰: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六祖临行时,法海大师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见佛性?祖曰:『汝等谛听,後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性。偈曰:「真如自心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休息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万善同归录》:『问:万行门中以何为宗旨?答:佛法本无定止,但随入处明见心性,权名为宗。问:以何方便而得悟入?答:有方便门,应须自入。问:岂无指示?答:见性无方!问:云何所指?答:实非见闻觉知境界!问:既无所指,明见之时,见何物?答:见无物。问:无物如何见?答:无物即无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问: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说见?答:佛随世法,即是不见见。非同凡夫,执为实见。究竟而论:见性非属有无。湛然常寂。问:毕竟如何?答:须亲省察。』

《宗镜录》曰:『不假作意,故不知也。自性明照,故自知也。以神解之性,自然寂而常照。不依他发起也。故《信心铭》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又云:『若体自无取相之知,故言无知。不是前念起知,至後念忘却知想,然後名无知。若然者,则成无记之心,何名般若无知耶?盖是无缘之智,照无相之境。真境无相,真智无知。境智冥一,理无不尽,鉴无不穷,可谓:佛智见性也。』

End

当勤精进洗自心

◎ 理 海大家每天都会洁面洗漱,力求让自己的外表光鲜靓丽。殊不知,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地清洗,以远离垢染,时刻保持清净庄严。《增一阿含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是佛

但向尘中了自心

◎ 首 愚有一位道友问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业障?我们佛法是智慧之学。过去南师打了许多次禅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来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乐乎时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干二净

调伏自心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很多信众信仰佛教已经很多年了,暂且不论你修了多少法,诵了多少经,先观待一下你自己的家庭是否比往昔更加和睦,心态是否更加端正,若要是的话,那就说明,即便你平常念诵很少,打坐时间很少,实际当中也已经在打坐

念佛能否往生,但问自心,不必他求

智谕法师 一心可现十法界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有恶念,则现三恶道境;心念声闻,便现声闻境界;心念缘觉,变现缘觉境界;心念菩萨,变现菩萨境界;心念佛,自然变现佛境

以礼待人见自心中佛

◎ 衍 慈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瞋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即心是佛,云何识自心

黄檗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

离妄返真 自心是佛

◎憨 山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

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观照自心 真是功德无量!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要懂得收摄自心

要懂得收摄自心◎ 一 诚念头多不要紧 不乱就好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欲空万法 先净自心

欲空万法 先净自心◎ 宗 杲一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二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一日禅:很多疾病都来自心中的怨恨

很多疾病都来自于积存在我们心中的怨恨。身体不舒服时,想想你最恨谁?找出这个人后,尝试着宽恕他。如果感到很难宽恕,恰恰证明这个人是最需要你去宽恕的。你不必忧愁不知道怎样去宽恕,只要你肯放下心头的积怨,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