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2025-01-29 10:45

第九节 大事因缘

《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

《六祖坛经》:法达大师问六祖:『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为略说经中义理。』六祖曰:『法达!法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原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佛之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开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更何用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侫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法达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後善扬,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

佛果曰:『佛祖设教,唯务明心达本。况人人具足,各各圆成。但以迷妄,背此本心。流转诸趣,枉受轮回。而其根本,初无增减。诸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盖为此也。祖师以单传密印而来,亦以此也。若是宿昔蕴大根利智,便能於脚跟下直下承当。不从他得,了然自悟。廊澈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尝间断。清净无为妙圆真心。不为诸尘作对,不与万法为侣。常如十日并照。离见超情,截却生死净幻,如金刚王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自性,顿时与佛祖契合。到无疑之地。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大解脱耶?探究此事,要透生死,岂是小缘?应当猛利诚志信重。如救头然。始有少分相应。』(须知个事,必须证会,不属意识领解。)

高峰曰:『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留下一言半句,唯务众生,超越三界,断生死流。故云: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若论此一大事,如马前相扑。又如电光影裏穿针相似。无你思量解会处;无你计较分别处。所以道: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故世尊於灵山会上,临末梢头,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尽底掀翻。虽有百万众围绕,承当者唯迦叶一人而已。信知此事决非草草。若要的实明证,须开特达怀,发丈夫志,将从前恶知恶解,奇言妙句,禅道佛法,尽平生眼裏所见的,耳裏所闻的,莫顾危亡得失,人我是非,到与不到,澈与不澈,发大忿怒,奋金刚利刃,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一断之後,更不相续。」直得胸次中空劳劳地,虚豁豁地,荡荡然无丝毫许滞碍,更无一法可当情,与初生无异。吃茶不知茶;吃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情识顿净,计较都忘。恰如个有气的死人相似。又如泥塑木雕的相似。到这里,蓦然脚蹉手跌,心花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又如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非惟明此一大事,从上若佛若祖,一切差别因缘,悉皆透顶透底。佛法世法,打成一片。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洒洒落落,干干净净,做一个无为无事,出格真道人也。恁么出世一番。方曰:不负平生参学之志愿耳。若是此念轻微,志不猛利。[毯-炎 畏][毯-炎 畏][毯-炎 崔][毯-炎 崔],魍魍魉魉。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麽。设使三十年,二十年用功,一如水浸石头相似。看看逗到腊月三十日,十个有五双懡罗而去。致令晚学初机,不生敬慕。似这般的汉,到高峰门下,打杀万万千千,有甚么罪过!今日我之一众,莫不皆是俊鹰快鹞,如龙如虎。举一明三,目机铢两。岂肯作这般体态,兀兀度时?然虽如是,正恁么时,毕竟唤甚麽作一大事?若也道得,与汝三十拄杖。若道不得,亦与三十拄杖。何故?卓拄杖一下。云:高峰门下,赏罚分明。』大慧曰:『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既离见闻觉知外,却唤什麽作法?到这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亲证亲悟,方可见得。若实证悟的人,拈起一丝毫头,尽大地一时明得。今时不但禅和子,便是士大夫聪明灵利,博极群书的人,个个有两般病。(一)若不着意,便是忘怀。忘怀则堕在黑山下鬼窟里,教中谓之「昏沉。」(二)着意则心识纷飞,一念续一念,前念未止,後念相续,教中谓之「掉举。」不知有人人脚跟下不沉不掉的一段大事因缘。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未有世界,先有此段大事因缘。世界坏时,此段大事因缘,不曾动着丝毫头。往往士大夫多是掉举,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怗。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这个(方便用来)休歇人。你道:(学人)还休歇得麽?殊不知这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来为先锋,去为殿後的不死,如何休歇得?此风往年福建极盛。妙喜绍兴初入闽时,便力排之,谓之断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彼中有个士人郑尚明,极聪明,教乘也理会得,道藏亦理会得,儒教则故是也。一日,持一片香来妙喜室中,怒气可掬,声色俱厉曰:『昂有一片香未烧在,欲与和尚理会一件事。只如默然无言,是法门中第一等休歇处,和尚肆意诋诃。昂心疑和尚不到这田地,所以信不及。且如释迦老子在摩竭提国三七日中,掩室不作声,岂不是佛默然?毗耶离城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末後维摩诘无语,文殊赞善,岂不是菩萨默然?须菩提在岩中宴坐,无言无说,岂不是声闻默然?天帝释见须菩提在岩中宴坐,乃雨花供养,亦无言说,岂不是凡夫默然?达摩游梁历魏,少林冷坐九年,岂不是祖师默然?鲁祖见僧面壁,岂不是宗师默然?和尚却因什么,力排默然以为邪非?』妙喜曰: 『尚明!问得我也是,待我与你说,我若说不行,却烧一炷香,礼你三拜。我若说得行,却受你烧香礼拜我也。不与你说释迦老子及先德言句。我即就你屋裏说,所谓借婆帔子拜婆年。』乃问:『你曾读《庄子》麽?』曰:『是何不读?』妙喜曰:『庄子云: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终日言而尽物。道(与)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义有所极。我也不曾看郭象解并诸家注解。只据我杜撰说破你这默然。岂不见孔夫子一日大惊小怪曰:参乎!我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大家才闻个「唯」字,便来这裏恶口,却云:这一「唯」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致君於尧舜之上,成家立国,出将入相。以至启手足时,不出这一「唯。」且喜没交涉!殊不知这个道理,便是曾子言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会,却问曰:何谓也?曾子见他理会不得,却向第二头答他话,谓夫子之道,不可无言。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要之,道与物至极处,不在言语上,不在默然处,「言」也载不得,「默」也载不得。公子所说:尚不契庄子之意。何况契释迦老子,达摩大师意耶?你要理会得庄子非方非默,义有所极么?便是云门大师拈起扇子云:扇子脖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盆。你若会得云门这个说话,便是庄子说的,曾子说的,孔子说的一般。』渠遂不作声。妙喜曰:『你虽不语,心实未服在。然古人决定不在默然处,明矣。你适来举释迦掩室,维摩诘默然。且看旧时有个座主唤作肇法师,把那无言说处说出来与人云:「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天帝绝听而雨花。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这个道理与神忽然相撞着,不觉到说不及处。虽然不语,其声如雷。故曰:「岂曰无辩。盖辩所不能言也。」这裏世间聪明辩才用一点不得,到得恁麽田地,方始是放舍身命处。这般境界,须是当人自证自悟始得。所以《华严经》云:「如来宫殿无有边,自然觉者处其中。」此是从上诸圣大解脱法门,无边无量,无得无失,无默无语,无去无来。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法法尔。只为众生根性狭劣,不到三教圣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广大。去向黑山下鬼窟裏默然坐地,故先圣诃为解脱深坑。是可怖畏之处。以神通眼观之,则是刀山剑树,镬汤炉炭裏坐地一般。坐主家向不坐在默处,况祖师门下客。却道:才开口,便落今时,且喜没交涉。』尚明不觉作礼。

大洪恩与张无尽友善。无尽尝以书问三教大要。曰:『《清凉疏》第三卷西域邪见,不出四见。此方儒道,亦不出四见。如庄老计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易》曰:太极生两仪。太极为因,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今疑老子自然与西天外道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则常,有徼则已入其道矣。谓之邪因。岂有说乎?《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乃破阴阳变易之道为邪因。拨去不测之神。岂有说乎?望纸後批示,以断疑网。』恩答曰:『西域外道,宗派多途。(读者:於此可看《成唯识论》卷一并读述记等,当悉。)要其会归,不出有无四见而已。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也。盖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诸法是心,则心随见(成)异(法),故名邪见。如谓之有,有则有无。如渭之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竟生。无「有」则「无见」斯起。若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夫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矣。故《经》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於诸见,如是乃见佛。以此论之,邪正异途,正由见(与)悟殊,致故也。故清凉以庄老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易》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为道。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则是邪因。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尝试论之,夫三界唯心,万缘一致。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无。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四执既亡,百非斯遣。则自然因缘皆为戏论。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至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阴阳不测是谓:无方之神。虽圣人设教,示悟多方,然见异一心,宁非四见。何以明之?盖虚无为道,道则是无。若自然,若太极。若一阴一阳为道,道则是有。常无常有,则是亦无亦有。阴阳不测,则是非有非无。先儒或谓:妙。万物谓之神。则非物物。则亦是无。故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唯心为正宗。盖以心为宗,则诸见自亡,言虽或异,未足以为异也。心外有法,则诸见竟生,言虽或同,未足以为同也。虽然,儒道圣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论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为万法之宗。虽或言之,犹不论也。如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为正道。此其所以为圣人之道,顺逆皆宗。非思议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然知权之为权,未必知权也。知权之为实,斯知权矣。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於此须知大洪恩的时代。)然则三教一心,同途异辙。究竟道宗,本无言说。非维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解脱长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六祖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宗镜录》载:肇法师穷起妄之由,立本际品云:夫本际者,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何为忽有如是妄心及种种颠倒?但为一念迷心。此一念者,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者谓:无为。一生二,二谓:妄心。乃至三生万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心色。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端。和合业缘,遂成三界种子。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晦堂曰:放行则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把住则窈窈冥冥,其中有精。云盖山志元大师因潭州道士道正表闻马王,乞志元大师论议。王请志元师上殿,相见茶罢。志元就王乞剑。握剑问道正曰:『你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茫然,即礼拜忏悔。志元谓王曰:『还识此人否?』王曰:『识。』志元曰:『是谁?』王曰:『道正。』志元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对得山僧。只是个无主孤魂。』)

又:紫阳真人《悟真篇》後序曰: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大患。若无其身,患从何有?夫欲免乎患者,莫若体乎至道!欲体乎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殊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焉能伤,虎兕焉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背,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证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後显,言因道而返忘。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着,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篇末歌颂见性之法。即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後若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余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性地颂》曰: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我家。《无罪福颂》曰: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不曾坐。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原无罪过。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死後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见佛便见心颂》:见佛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圆通颂》曰: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佛同。《戒定慧解》曰:夫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佛祖中尝有言,而未达者有所执。今略言之,庶资 开悟。『然其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澈。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用。『或戒之为体,则定慧为其用。定之为体,则戒慧为其用。慧之为体,则戒定为其用。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犹如日假光而能照,光假照以能明。非光则不能照,非照则不能明。原其戒定慧者,本乎一性。光照明者,本乎一日。一尚非一,三复何三?三一俱忘,湛然清净。)采珠歌曰:贫子衣中珠,本自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数他宝,总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无障碍。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六通神明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泊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从来诸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佛。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裏生。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无佛修,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出言便作狮子吼,不似野狐论生灭。

(抄文者言:本书到此,因原笔录者看见紫阳真人乃道家名称,凡皈依三宝者,不再皈外道,乌可书其著文?实在他没有知道张紫阳先是归道,後於佛法开悟。姑补齐原文,并志其事。)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

蔡礼旭:创造人生好因缘 第一集

创造人生好因缘台湾暑假大专营第一集2007/08●人生时时都在抉择尊敬的诸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暑假期间能跟这么多的同学们一起,我们来学习我们自己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其实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