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2025-01-29 10:42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只为被人指示,觅契觅会,此可不是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但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你如今才起一念,即如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只向十二因缘中求,最後见弥勒。弥勒确指见文殊,文殊者,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者,一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酬因答果以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花果。即心便是灵智,亦名灵台。若有所住着,即身为死尸,亦云:守死尸鬼。』

雪峰在洞山作饭头。淘米次,山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峰曰:沙米一时去!山曰:大众吃个甚麽?峰遂覆却米盆。山曰:据子因缘,合在德山。洞山一日问峰:作甚麽来?峰曰:斫槽来。山曰:几斧斫成?峰曰:一斧斫成。山曰: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麽生?峰曰:直得无下手处。山曰: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麽生?峰休去,峰辞洞山。山曰:子甚处去?峰曰:归岭中去,山曰:当时从甚麽路出?峰曰:从飞猿岭出。山曰:今回向甚麽路去?峰曰:从飞猿岭去。山曰:有一人不从飞猿岭去。子还识麽?峰曰:不识:山曰:为甚麽不识?峰曰:他无面目。山曰:子既不识,争知无面目?峰无对。遂谒德山,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麽?峰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德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有省。

临济曰:『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你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去!』

五祖演上堂曰:说佛说法,拈槌竖拂,白云万里。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白云万里。然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不恁不恁麽总不得,也则白云万里。或有个汉出来道:长老你恁麽道,也则白云万里,这个说话,唤做矮子看戏,随人上下。三十年後一场好笑,且道:笑个甚麽?笑白云万里。(读者至此,也禁不住笑。则三十年後的一个代名词可明了了。)

大愚芝会下,有僧日诵《金刚经》百遍。愚闻之,召谓曰:汝日诵《经》。究竟《经》义否?曰:未曾。曰: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经》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蓦然有省,遂以白愚。愚遽指床前狗子曰:狗子聻。僧无语。愚便打出。後来潜庵源尝举此语,至不生法相,愚云:狗子聻处。问妙喜曰:你作麽生会?喜对曰:狗子。潜庵大称赏之,谓其不生法相也。逮妙喜悟後!谓众曰:大愚方便善巧,如珠走盘,不留影迹。源以实法与人,岂不辜负佛祖之心乎?(妙喜悟後谓:源於大愚芝一时大用之形相下,做依样葫芦,如斯则成实法与人矣。盖有法相固未诣,但执无法相,亦复然也。)

无业大师曰:诸佛不曾出世,无一法与人,但随病施方,遂有十二分教。如将蜜果换苦葫芦,淘汝诸人业根。

中峰曰:达摩西来,单传直指,初无委曲,後来法久成弊,生出异端。(读者:斯指未曾真悟,而执为已悟的人。於焉祖师垂慈,巧设关隘,使无鱼目混珠,斯即各家纲宗之设也。)或五位君臣,四种料拣,三玄九带,十智同真。各立门庭,互相提唱,虽则一期建立,却不思赚他後代儿孙,一个个浑身堕在参天荆棘中,枝上攀枝,蔓上引蔓,但见葛藤遍地,无有出期,逗到头白齿黄,命根子欲断未断之际,反思从前知解,毫发无灵,甘赴死门,悔将奚及!近代丛林,如斯参学者,波荡风靡,十人而九矣。(读者:有一老修行,亦曾看过解脱长者《无门直指》。一日,他谓某甲曰:中峰大师也反对五家设五位君臣,四料拣等。汝知之乎?呜呼!此老既未读《中峰广录》三十卷等文,自谓:禅宗。又未识宗旨。何也?『纲宗者,已透关者不可无,未透关者,不可穿凿。』彼未悉此义,又不知就理,故有斯过。钱伊庵所著《宗范》之纲宗篇,及晦山之《禅门锻炼说》皆言之甚详,学者可取读之。又:解脱长者这篇题目为:无一法与人。中峰大师此文所示,亦如云门所谓:我当时若见释迦诞生,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试问:云门虽有此语,他在日,还诵经礼佛也无?此事不是极为明显麽?总之,斯辈无非中了类如湛愚老人『此我』的毒。根本不以为有悟门之事,从而不谙祖意。龙牙遁有颂曰:『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羸来方始休。』故参禅必须实悟始得,千万不可颟顸。)

三峰究极五家宗旨,既有所得,苦无先达为证。因千里参访,见一尊宿,志诚请决。宿曰:五家宗旨,是马祖以後,之所建立,非先圣意也。子盍择释迦而下,逮於六祖三十四传之法偈,其中原无许多事。若师马祖之下,辄作禅语,则恶俗不可当矣。三峰闻之,怃然而返。又参一宿,问临济宗旨。宿曰:吾不用临济禅,我今尽欲翻掉他窟。从六祖而上直溯释迦老子,绍其法脉。何也?若接临济源流,便有宾主等法。若有宾主等法,便有生死矣!复参一二老宿,皆贬三玄三要为慢人语,无如是事。(解脱长者:试问:这几位尊宿,临济还肯不肯?又:後来三峰道:『彼谓有五家宗旨者既不是。吾今谓:无五家宗旨者,也不是。有亦不是,无亦不是,诸人作麽生会?』试问:三峰恁麽道:『有过无过?』三峰云:究极五家宗旨,既有所得。这『既有所得』四字,读者诚不知三峰何意?三峰何故何由而说有所得?又如何从纲宗而有所得?)

佛果曰:『三玄三要,四料拣,四宾主,金刚王宝剑,踞地狮子,一喝不作一喝用,探竿影草,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许多落索,多少学家博量,注解。殊不知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玄沙问镜清:古人道:『不见一法,是大过患。』你且道:不见甚麽法?清指露柱曰:莫是这个法麽?沙曰:浙中清水白米从你吃,佛法未梦见在。天童拈曰:镜清当时恁麽答,玄沙末後恁麽道,还相契也无?然则镜清久不作佛法梦,也须是玄沙同参始得。

雪窦上堂,僧问:古人借问田中事,插锹叉手意如何?窦曰:人从陈州来,不得许州信。问:古人道:有读书人到来,意旨如何?曰:且在门外立。曰:请师相见。窦曰:任是颜回亦不通。随又曰:『立宾立主,剜肉作疮,举古举今,抛沙撒土,直下无事,正是无孔铁锤。(Being)别有机关,合入无间地狱,(随生死流,业因缘,六道徘徊,升降去在!)明眼衲子,应须自看。』

丹霞醇曰:德山示众云:『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德山恁麽说话,可谓只知入草求人,不觉通身泥水。仔细观来,只具一只眼。若是丹霞则不然,『我宗有语句,金刀剪不开,深深玄妙旨,玉女夜怀胎。』

《禅门锻炼说》载:夫所谓真禅者,有根本,有纲宗。根本未悟,而遽事纲宗,则多知多解,障塞悟门,必流为提唱之禅,而真悟亡矣!根本既悟,而拨弃纲宗,则承虚弄影,莽鲁成风,必流为一橛之禅,而宗旨灭矣!『是故未悟,纲宗不必有。既悟,纲宗不可无也。』而世以颟顸笼统为宗门者,徒见世尊拈花,商那竖指,龙树月轮,伽耶持鉴,乃至俱胝一指,马祖一踏,雪峰球,禾山鼓,黄檗三顿,秘魔一杈等,以为宗门大机大用。直捷如此也。孤峻如此也。独脱如此也。曰:此直指人心也。不立文字也。向上提持也。更与言纲宗一事,则呵为知解,指为实法矣。诋为葛藤络索,斥为滞名着相矣。呜呼!孰知乃似是而大谬也。世尊拈花,诚直捷矣!何故又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及传法一偈,种种言说乎?曹溪本来无一物,诚孤峻矣!何故五祖又曰:也未见性。重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发大悟乎?临济遭三顿痛棒,至大愚肋下还拳,诚独脱矣!何故创立七事,惑乱後世乎?(纲宗者,乃似俗谛而非世俗的行人履道,到澈悟忘行羊肠路也,盖於此,可以测验行人是否彻去,乃至彻底彻去的楷定方式方法也。)云门于推折足下,廓然大悟矣!睦州何故又指见雪峰,温研积谂,授以宗印乎?既一悟为是矣!温研者何事?密授者何法乎?洞山於云岩,无情说法得悟矣!何故又传《宝镜三昧》。立君臣偏正功勋等五位,并三堕三渗漏等种种细法乎?乃至沩仰之三照三燃灯十九门,九十六圆相。法眼之十玄六相等。皆悟後建立者。既一悟便了矣!何故又增此枝蔓,破坏直捷一路,启千万世学家知解乎?此必有说矣。『盖参禅一法,打头吃紧,在用锻炼方法,使透根本。根本既透,又须知此一着中,有体有用。』其为体也。有明有暗,有背有面,有左有右,有头有尾。其为用也,有杀有活,有擒有纵,有推有扶,有抬有搦。就对机而言也,则有君有臣,有父有子,有子有母,有宾有主。就宾主而言也,有顺成,有争分,有暗合,有互换,有无宾主之宾主。细而剖之,则有:有句无句,无句中有句,有句中无句,有双明,有双暗,有同生,有同死。究而极之,则有向上一机,末後一句。古人所谓:始到牢关,不通凡圣者。是也。临济有见乎此也,乃於直捷之中,立三句三玄三要,以正其眼目。建四料拣,四喝,四照用,四宾主。分三种机器,以尽其机用。乃至五家立法,各有门庭,各有阃奥,玄关金锁,百币千重,陷虎迷狮,当机纵夺,如阴符太公之书,不可窥也。如五花八门之阵,不可破也。不如是,不足以断人命根,而绝人知解也。不如是,则学家情关未透,识锁难开,法见不消,而通身窠臼也。岂佛祖正法眼藏也哉。或曰:所贵乎禅者,以不立文字,不涉名言,超然独脱也。今纲宗一立,则名相纷烦,楷成格则,是增人情识,益人知见,而有实法可求也。聪明者,必穿凿,愚鲁者,益懞懂矣。真悟道者,何贵於此乎?曰:诸祖所以立纲宗者,正为此也。主人公禅自谓无情识,而浑乎情识也。自谓绝知见,而纯是知见也。自谓无实法,而认定一机一境,恰堕实法也。有临济七事五家宗旨,用妙密钳锤,以鈎锥之,料拣之,剗削之,而知见始消,情识始破,实法始忘矣。穷尽万法,而不留一法,是真直捷。透尽诸门,而不滞一门,是真孤峻。澈尽大法小法,一切纲宗,而駡除纲宗,是真独脱。而岂守系驴橛,倚断贯索,弄无尾巴猢狲之谓哉!譬之行路者,历九州四海,遍名山大川,而仍归本处,忘尽途中影子,是真到家矣。又譬之广学者,穷尽二酉,搜尽四库,穿贯天禄石渠之藏,而胸不留一字,是谓博通矣。使足未离跬步,而眼空四海,毁天下之行远者,目未涉经史,而空腹高心,呵天下之读书者,虽三尺童子,知其背谬也。但重根本,而疑纲宗为葛藤为知见为实法者,何以异是哉!夫抹去纲宗者,不但自己宗眼不明了,一当为人动,便犯锋伤手。机境当前,而不知据头收尾。节角誵讹,而不解抽爻换象。掠虚弄滑,而不能勘辨。对打还拳,而无法剪除。徒持鉴觉,以为极则,法门窠臼,不可言矣。然则悟後之纲宗,又曷可少耶?不见吉祥实悟後,天衣怀问:洞上五位君臣如何话会?实云:我这裏一位也无。衣云: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乃令五人齐唤实上座,而密契奥旨。『妙喜云:金刚圈栗棘蓬,直是难吞难透,到此直下承当得了,大法不明,亦奈何不得。又云:古人差别别因缘,大法一明,举起便会。』多见今人未有师承,一见人说大法小法,无不唾駡,妙喜何故千言万语叮咛大法,果妙喜杜撰耶?抑今人自见不到,而妄加批驳耶?『是故学家根本已明,当依止师承,温研密谂,务澈古人堂奥。师家见学人已透根本,更须以妙密钳锤,深锥痛剳,务令透纲宗眼目,庶不至彼此承虚接响。而正法眼藏得永远流传矣!(解脱长者:晦山著《禅门锻炼说》。说明长老为人的锻炼方法,详明透澈,切中时弊,确为宗门放一异彩,按三峰的玄要堂奥,曾被密云圆明,所呵斥。流传至晦山,大倡其纲宗堂奥,不是为三峰出气,实是为一般禅病开出良药。至若执药成病,则密云圆明早已预防了也。读者!唯识性,即根本,法相学,即纲宗。奘师恐人误解,故不立第九识。又恐人邪执,故广治法相,瑜珈大论,迨後,又具演六百卷《大般若经》。成後叹息!叹息哉!深恐少人能领六百卷宏文!)

End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圣严法师在任何一个团体中,都难免会有是非,若能够在是是非非的环境中保持平静与和谐,这就是个人的成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组成团体,那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如瑞法师:如何与人相处?

跟别人相处时,你是争胜还是包容?如瑞法师开示如下:在修学佛法上,我们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正是在强调为人处世当中,首先要学会恭敬和谦让。然而,真正去做却不是那么简单,需要久久地练习。因为无始劫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庄子,人与人相处,舒服最重要!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互相之间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淡淡相交得长久淡淡相交,浅浅欢喜,聊得来,说得开,不掩饰,不累心,这是一种舒服的

了意法师:与人相处记住这个交往法则 一生受用

这一生我们要建立的就是善缘的连结,因为你一切的心念发出去,透过你的语言行为所链接的都是未来你要收成的。所以,如果你想收成的是快乐,是喜悦的因缘,那么你与人相处就要给予快乐跟喜悦。究竟的快乐跟喜悦是一种

如瑞法师:与人相处时千万别抱着这种要求

记得印光大师说过,把别人都看成菩萨,唯独自己是凡夫。我想这是要让我们学会去尊重他人。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有一些人:行啊,把别人看成佛菩萨,那别人就得来随我的愿。这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一日一禅语:人与人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