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
2025-01-29 11:11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

一、勿讲求道理知解

有问黄檗:和尚所言,是何道理?檗曰:觅甚麽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问: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曰:只为觅,(道理)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道理)何处有异。

永觉曰:悟之一字,待迷得名。今人将『悟』字都错认了。将谓:有道理可知,方谓之悟。不知既有道理可知,则知道理者是妄识,所知道理是妄境矣!非迷而何?有善知识见如是说,便谓:本性空寂,无许多道理,一切泯绝,方是本地风光。不知有个空寂,便非空寂了也。『此知空寂者,是谓:妄识。有空寂者,是谓:妄境矣。』非迷而何?

大慧曰:此事决定,不在言语上,所以从上诸圣,次第出世,各各以善巧方便,忉忉怛怛,唯恐人泥在语言上。若在言语上,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说权说实,说有说无,说顿说渐,是岂无言说?因甚麽达摩西来,却言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语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何不说:传玄传妙,传言传语?只要当人各各直下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事不获已,说个心,说个性,已大段狼藉了也。理会禅,理会道,理会心,理会性,理会奇特,理会玄妙,大似掉棒打月,枉费心神,如来说为可怜悯者。五祖师翁有言: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恁麽会便不是了也。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恁麽会方始是。你诸人还会麽?这般说话,莫道:是你诸人,理会不得。妙喜也自理会不得。我此门中,无理会得理会不得。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口处。又曰:士大夫要究此事,不本其实。只管於古人公案上求知解,直饶你知尽一大藏教。生死到来,一点也用不着。

百丈曰: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裏。

药山曰:如今出得来,尽是多事人,觅个痴钝汉,不可得。莫只记策子上言语,以为自己见知。见他不解者,便生轻慢,此辈尽是阐提外道。

德山曰:仁者每道:我解禅解道,到这裏,须尽吐却,始得无事,你但外不着声色,内无能所知解,体无凡圣,更学甚麽?设学得百千妙义,只是个吃疮疣鬼,总是个精魅。我这个『虚空。』道有,且不是有。道无,且不是无。言凡不凡,言圣不圣。一切处安着他不得。与你万法为师,这个老汉不敢谤他。所以老胡吐出许多方便涕唾,教你无事去,莫向外求。你更不肯,欲得采集殊胜言句,蕴在胸襟,巧说言辞,以舌头取辩,高着布裙,贵图人知道,我是禅师,要出头处。若作如是见解,打那鬼骨臀,入拔舌地狱有日在。到处觅人道:我是祖师门下客。却被他问着本分事,口似木[木*突],便却与他说菩提涅槃真如解脱,广引三藏言教,是禅是道,诳他闾阎,有甚麽交涉。十方世间,若有一尘一法可得,与你执取生解保任者,尽落天魔外道。是有学得的,亦是依草附木,精魅野狐。诸子!老汉此间,无一法与你诸人作解会。自己亦不会禅,老汉亦不是善知识。百无所解。只是屙屎放尿,吃饭着衣,更有什麽事?德山老汉劝你不如本分去,早休歇去,莫学颠狂,每人担个死尸浩浩地去,到处向老秃奴口裏爱他涕唾吃。

黄檗曰: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以知解不消,翻成毒药。(设使能消,则向无心。)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无此事。

僧问沩山:如何是道?山曰:无心是道。曰:某甲不会。山曰:会取不会的好!曰:如何是不会的?山曰:只汝是,不是别人。复曰: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谓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荐福古曰:一夏将末,空劫以前事,还相应也未?若未得相应,争奈永劫轮回,何有什麽心情,学佛法,广求知解,被知解风吹入生死海。若是知解,诸人过去生中,总曾学来多知多解,说得辩慧过人,机锋迅疾,只是心不息!与空劫以前事不相应。因兹恶道轮劫,动经尘劫,不复人身。如今生出头来,得个人身,在袈裟之下,依前广求知解,不能息心,未免六趣轮回。何不歇心去。如痴如迷去,不语五七年去,以后佛也不奈汝何。

永明曰:以限量心起分齐见,局太虚之阔狭,定法界之边疆,遂令分别之情,不越众尘之境,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於寂灭海中,奔腾识浪。於管中存见,向壁罅偷光。立能所之知,起胜劣之解。齐文定旨,逐语生宗,蟭螟岂健於鹏翼,萤照那齐於日曜。

大慧曰:士大夫要究竟此事,初不本其实,只管要於古人公案上求知求解,直饶你知尽解尽一大藏教,腊月三十日,生死到来时,一点也使不着。又曰: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着力,第一不得放舍,乃是意识不行,思量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香严曰: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枝,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则违他所问,若对,又丧失身命,正当恁麽时,作麽生即是?时有虎头上座出曰:上树即不问,未上树请和尚道。香严呵呵大笑!雪窦拈云:树上道即易,树下道即难。老僧上树也,致一问来。佛果曰:诸方老汉,得个见處。直是千般万计,提起为人,更不囊藏被盖。立个喻,令人易晓,却倒成难蠮。何故?为慈悲深厚,令人转生情解,若是慈悲浅,确较些子。只如香严老婆心切,只这问你,若才生树上树下对与不对处,转生义路,堕在常情,卒难透得。若是顶门上具眼的,终不向对与不对处,作解会。未举以前先知落处。後学之流,须是透过这关棙子,始可出得身,吐得气。若透不过,坐在这裏,名为死汉。有什么用处?你看!得底人迥别,便知他落处。故云:上树即不问,未上树请和尚道。香严呵呵大笑!你道:笑个什麽?若知落处,说什麽上与不上。若是作者,当机便见。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作麽生却见得古人意去。到这裏,若是具眼通方的手脚,说什么树上树下,对与不对。如今山僧在这裏是上树?是未上树?是对?是不对?

大慧复某居士曰:示谕早岁心向此道。晚年为知解所障,未有一悟入处。欲知日夕体道方便,既荷至诚,不敢自外,据欵结案葛藤少许。只这求悟入的,便是障道知解了也。更别有什么知解为公作障?毕竟唤甚麽作知解?知解从何而至?被障者复是阿谁?只此一句,颠倒有三。自言:为知解所障,是一。自言未悟,甘作迷人,是一。更在迷中,将心待悟,是一。只这三颠倒,便是生死根本。直须一念不生,颠倒心绝。方知无迷可破,无悟可待,无知解可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久久自然不作这个见解也。但就能知知解的心上看,还障得也无?能知知解的心上,还有如许多般也无?从上大智慧之士,莫不皆以知解为俦侣,以知解为方便,於知解上行平等慈,於知解上作诸佛事。如龙得水,如虎靠山。终不以此为恼,只为他识得知解起处。即此知解,便是解脱之场,便是出生死处。既是解脱之场,出生死处,则知的解的,当体寂灭。知的解的既寂灭,能知知解者,不可不寂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不可不寂灭,更有何物可障?更向何处求悟入?

二、勿过用力

西竺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初在罗阅城,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二十祖将欲度之,先问彼徒众曰:此徧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若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念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尊者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我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尊者曰:吾适对众挫抑仁者,得无恼於衷乎?尊者曰:吾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闻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唯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

三峰藏云:做工夫,先须养精神。精神若旺,看话头便有精彩,跃然活泼,参情陡发,而真疑起矣。真疑若起,久久自然啐地折爆地断耳。苟不识养神之方,便生障难。障难之起,只在勤惰两途。惰者之过,人皆知之。勤者之过,兹当略举。一者,夜不容睡,则昏沉逼发。不唯夜不清爽,致令日间,亦如雾中相似。经年累月,转做转迷,精神渐倦,话头不亲切。此正在不遣昏沉,而为勤也。一者,发猛坐香,觉身安妥,用心渐微,疑情益弱。坐在安乐窟裏,工夫不能进步。直须於未妥贴时,即便立起。立之未久即行,行行再坐。如是则精神不昏不倦,不致凝滞沉相中,自然转辘辘地,若动若静,都有激烈气象。此又误以坐香为勤也。一者,坐得安妥,不散不昏,寂然入於沉相中,目前如雪曜相似。话头如逆水游鱼,尾虽摇摇,而身渐退缩。越退越沉。人来巡警,亦不知他是沉相,自己亦不知是退屈。目前便有许多作怪色相出现,耳中亦有许多声音语言,或玄或妙,似梦似醒,若惊若喜,魔境佛境,惑乱千歧,多致失心狂执,此误以寂静为勤之所致也。一者,急於求悟,广生知解,将教乘极则语,宗家玄妙句,坐时盘桓一上,夜来辨论一番,明日又思索一遍,意在图度。不知智门一开,悟门便塞。纵有开发,亦是依通。生死分上,总无交涉。此误以知解为勤之所致也。一者,识得不从解入,全体打开,猛烈既久,忽得前後际断。觅起一念,了不可得。话头便不猛烈,终日坐在死光影中,自谓:快活。便尔精研习静,恐怕失了这些好处,愈入愈深,不知不觉,话头懒去鞭逼。所谓:不疑言句,是为大病。若便坐着此处,谓之寒崖枯木,死水不藏龙。歧途纷然,自此而起。到这田地,自己不能作主宰。必须仗个话头,度过这软洋海中,直至开悟,方不堕落。此又误在把捉光影即便住脚为勤者也。一者,识得此处话头要紧,猛地有个省发,或见得一切法空,目前无一点障碍。若身若心,如空中声,如镜中影。开口便在空静上着脚。没头死水,永无出期。於本分一句尽力道不得,纵道得相似,中间隐隐夹带一段意思。逢人则辊辊地,直是叵耐。此又误以如梦如幻,及本来无一物上,蹲坐为勤者也。一者,透过此关,便吐得一句出,不能实知落处。软嫩嫩地见人便机锋转语,种种相似,勤於口头三昧,失於脚下践履。语时尚属法见,事上亦落罅漏。不肯盘桓,委曲详细。自道:直截好汉,大是祸事!此又误以口给予人为勤者也。一者,在一句子上,果得实确确地,目前若银山铁壁,如弹打铁城,终日无个下落处。仰天俯地,不可奈何。直下便拟休去歇去,竟不知有後半节事,此又误以单提涂毒鼓为事,恐怕分擘法见,反致生情动念,而慎护为勤者也。复有一等知有下半节事,而大法未尽,开口如连麻一般,以末上多一句为得。或在断贯索处,不知旁观者哂。若早为人,便不满足了也。又有一等虽已透得大法,而操养未深,终是未熟果子。若然生摘得,终是不馨香。若此处坐住,亦是半途而废。果到脚尖头,也踢出个佛来,一任高卧孤峰,放身城市,无可不可。生亦得,死亦得。直入无功用行,不於勤处坐着,而於不坐着处精勤。直至无悟无法,无操履,无习气,无作佛,无利生,无勤不勤。然後勤如永明,惰如懒残,各请自便去。汝等做工夫,若到这般田地,始有些子气息。虽然,若到明眼尊宿门下,正好与伊三十拄杖。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不在乎三更眠,五更起。只怕一日暴,十日寒。若是用功多时,未免疲倦。也要徒步走走,闲散闲散,颐养精神。俟有精神,再去用功,自然明觉精进。若呆呆下苦功,不独性昏不灵,而体弱之人,疾病生焉。疾病生而工夫歇,岂不欲速反迟。所以,佛法工夫虽不可停缓,亦不可过於急遽。譬如善於走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则气力有余,而筋骨不疲。若倚持着气力强,健步走过百里之外,自然疾趋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行矣。做工夫往往生出病来,皆由如此。(虽然,石头曰: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洞山曰: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直须努力,莫闲过日。又作麽生?)

End

道理是为事情服务的,明理就是要透事

仁德上人一定要明白一个真理,你所听闻分析思维明白了一些道理干什么呢?如果你明白的道理,不能为你的事情服务,不能把你明白的道理落实在你的思想行为之中,你要明白的那些空洞无用的大道理干什么呢?道理就是为事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故事很短,道理很深!

小故事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有如指明灯一般的人,给予一两句箴言,指引自己前进。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才发现,人生的很多智慧,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鸡叫了天会亮,鸡不叫天也会亮,天亮不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初学打坐两腿痛难忍怎么办?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

禅修初学者腿疼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打坐的过程,就是调整、调柔身心的过程,腿疼,反映出的问题是身体没有调柔顺。克服腿疼需要循序渐进。初学者坐禅宜柔缓而密集不辍,每次坐禅不要一下就达到半个小时

陈兵:道理极成真实的相对性及理性之极限

依现、比、圣教三量思择,由人特为殊胜的理性认识而建立的道理极成真实,故依名相分别建立的常识、感性认识层次上的世间极成真实,具有更大程度的真实性。道理极成真实及理性的功用,大略有四大方面:一、能对世间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三辰二、如应安立修习作意2 巳一、总征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

怎样理解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基本原理。从古到今,所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