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公 案
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语句。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可谓:如龙得水,似虎靠山。久参先德,有见而未透,透而未明,谓之请益。若见得透请益,却要语句上周旋,无有凝滞。其实此(明心见性)事,不在言句上。所以云门道:此事若在言句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何须达摩西来?况诸佛未出世,祖师未西来,未有问答,未有公案以前,还有禅道麽?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後人唤作公案。因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後来阿难问迦叶,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法?迦叶云: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只如世尊未拈花,阿难未问以前,甚处得公案来?若於常情句下验人不得,衲僧家须是句裏呈机,言中辨的。若是担板汉,多向句中死却,便道:并却咽喉唇吻,更无下口处。若是变通的人,有逆水之波。只向问头上有一条路,不伤锋犯手。所以道:要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若向言上生言,句上生句,意上生意,作解作会。未免辜负先德。古人句虽如此,意不如此。终不作道理系缚人。只管作计较道理,有什么了期。
笑岩曰:如阅《传灯祖录》,必识大要。(笑岩主张思维修,思量个非思量的。得祖意,即文字即机用。)看学者未曾真悟,在迷时,参见善知识,凡有问答语言如何?或禅者,发悟得心之後,见善知识问酬,是怎么个说话?待蕴养道业浓厚,出世为人,对众如何举扬。凡善知识,建化门庭,接机不一,或有语言质朴,或有词锋巧峻。自世尊拈花已降,诸善知识但有词句,皆出言意之外,不可泥於言句,以意识思度,或会深会浅,悉随力量。如要真知诸祖善知识阃奥,必须自己大悟之後,方尽见得。尊宿言句,虽新奇美丽,实意在量外。都不可随逐生心,而名句上搏量讨分晓,但观当阳举发提纲,并不是实法死语,直露当机一大本分事。拟欲逐语生解,随言定旨,则蹉过当阳一大事耳。若逐认言句,虽活语亦成死语了也。且不得多谈此事,务要自得,方不辜负。故曰:『唯证乃知。』又:凡看难看言句,裏面或有深旨,当要久久频频仔细,莫生厌烦心,翻来覆去看读,文既熟,其理趣宗旨,大意自现。
憨山曰: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向来未有公案话头之说。及南岳青原而下诸祖,随宜开示,多就疑处敲击,令人回头转脑便休。即有不会者,虽下钳锤,也只任他时节因缘。至黄檗,始教人看话头,直到大慧禅师,方才极力主张教学人参一则古人公案,以为巴鼻,谓之话头。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为学人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薰,相续流注,妄想不断,无可奈何。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不再放行。『此正是达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之规则也。』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上寻思,当作疑情,望他讨分晓也。即如大慧专教看话头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众云:参禅唯要虚却心,把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如欠人万贯钱债相似,昼三夜三,茶裏饭裏,行时住时,坐时卧时,与朋友相酬酢时,静时闹时,举个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无。』只管向个裏看来看去,没滋味时,如撞墙壁相似,到结交头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要汝办一片长远身心,与之撕挨,蓦然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一悟便彻底去也。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如云:心花发明,岂从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参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觅,今人参禅做工夫,人人都说:看话头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话头上求。求来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说:悟了,便说偈呈颂,就当作奇货。便已为得了,正不知全堕在妄想知见网中。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後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团未稳,就自称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当作机锋迅捷,想出几句没下落胡言乱语,称作颂古,是你自己妄想中来的,几曾梦见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这等容易,则古人操履如长庆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四十年不杂用心。似这般比来,那古人是最钝根人,与你今人提草鞋也没用处。憎上慢人,未得谓得,可不惧哉!其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则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审实念佛的是『谁?』不是疑佛是谁,若是疑佛是谁,只消听座主讲阿弥陀佛名无量光,如此便当悟了。作无量光的偈子几首来,如此唤作悟道,则悟心者如麻似粟矣。古人说:『话头如敲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裏人,不是在门外做活计。』
憨山又曰:古人权设方便,将一则公案教学人念念提持参究。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又如永明教人审实念佛是『谁。』即此一『无』字,一『谁』字,便是断生死命根之利剑也。然此审实参究,只是觑此『无』字『谁』字,起从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只看这一念起落处,要见生灭根源。若参到极处,则将一念生灭妄想进断,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方知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无灭无生,究竟寂灭耳。到此,便将佛祖向上鼻孔一时尽在自己手中,从此识得本来人。更不疑张三李四。回视日用现前境界,如梦如幻,如化如影。『依然只是旧时人,但不改旧时行履处耳。』近来,诸方少年,有志参禅者多,及乎相见,都是颠倒汉。以固守妄想为话头,以养懒情为苦功,以长我慢为孤高,以弄唇舌为机锋,以执愚痴为向上,以背佛祖为自是,以恃黠慧为妙悟。故每到丛林,身业不能入众,口意不能和众,纵情任意,三业不修。以礼诵为下劣,以行门为贱役,以佛法为冤家,以套语为己见。纵有能看话头,做工夫者,先要将心觅悟,故蒲团未稳,睡梦未醒,梦也未梦见在,即自负贡高,走见善知识,说玄说妙,呈悟呈解,便将几句没下落胡说,求印证。若是有缘,遇明眼善知识,即为打破窠臼,可谓:大幸。若是不幸,撞见拍盲禅,将冬瓜印子一印,便断送入外道邪坑,堕落百千万劫,无有出头之时,岂非可怜愍者哉。此等愚痴之辈,自失正因,又遭邪毒,纵见临济德山,亦不能解其迷执。禅门之弊,一至於此,谛观从上古人,决不是这等,但看百丈侍马祖,每在田中作活,如插锹子野鸭子公案,便是真实勘验工夫处,以此,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扬歧之事慈明,二十余年,行门亲操,执事百千辛苦,未尝惮劳。故得光明硕大,照耀古今。若懒融之负米,黄梅之碓房。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来。今之少年,才入丛林,便以参禅为向上,只图端坐,现成受用,袖手不展,一草不拈。如此薄福,绝无惭愧之心。纵有妙悟,只成孤调。绝无人天供养。况甘堕沉沦者乎!
天隐修曰:今时禅门大变,总是个弄虚头汉,教坏人家男女,不肯指点人,做实地工夫。刚刚学些魔嘴说话,不顾本分中黑漆漆地。老僧这裏不比诸方,容人打口令,谓之参禅,若要在此住,须将从前学得的,尽情吐却,净净地参究一回,讨个分晓始得。
天台韶国师曰:假饶答话拣辨如悬河,只成得个颠倒知见。若只贵答话拣辨,有什么难。但恐无益於人,翻成赚误。法一大师曰:禅宗古德之机缘,亲证时自知。若初心学人,泛览古德机缘,以意识妄行推测,生出种种恶知恶见,反为参禅之大障,平时当刻苦参究一句话头。一话头参破,一切机缘一时俱破。凡参禅未悟者,决不可泛览机缘,妄行推测。又:禅宗各书多录机缘。古人之机缘,皆自在流出,学禅者万不可妄拟。若初机学人,见古人多作机缘,即藐视看话头之法,妄效古人机缘,终欲石火电光之下领取旨趣,一无所见,便依墙摸壁,乱统机锋,似此学禅,其弊实不可胜言也。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只在一则公案上用心。不可在一切公案上解会,能解得终是解会。(若是解会,)非悟也。《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到。《圆觉经》云:以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热须弥山,终不能得。洞山云: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大凡穿凿公案者,须皮下有血,识惭愧始得。若在前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俱没交涉。要知前人一言一语,如大火聚集,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於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有何益处?所以,佛法工夫,不可寻文逐句,记言记语,不但无益,与工夫作障碍,把真实工夫,反成缘虑。(缘虑者,认有实法实境,分别意识思虑之。)最怕思惟,做诗做偈做文赋等。诗偈成,则名诗人。文赋工,则称文人。与参禅总没交涉。(某甲读者:迷者谓:参禅须真疑。但亦不无得祖意。)《指月录》载:有一婆子供养一僧,使一女子服侍此僧,经过相当时间,一日,女子抱着这僧说:正这样时,你以为怎样?这僧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婆子听了说:我供养了多时,却供养了一个俗汉。把这僧赶走。并把他住的房子烧掉。(解脱长者:试问:此僧所答的话是对?还是不对?如果是对,婆子会把僧赶走麽?此僧会一句不作声地就走麽?此公案如高手下棋,一着高一着。或许《指月录》亦就为此,舍不得把此公案弃去不用麽?)(读者:这僧无言离去。与德山托鉢公案。德山低头,无语归方丈。祖意云何?)
《禅学讲话》载:公案可说是禅的生命的主要分子,是基本的主动体,所以,禅的持续和发扬,(在俗谛方面说起来,)第一需要公案。公案的提倡及体验,便是佛心的提倡或体验。叫做『拈弄』或『评唱』的都是公案。先德的『上堂』或『小参』所垂示的话头,亦无非公案。禅宗自称为教外别传。没有经典为所依,可是公案恰似教下各宗之於经典。中峰云:佛祖之机缘,目之曰:公案。盖非一人之臆见,乃会灵源,契明旨,破生死,越情量,三世十方开士,所同禀之至理。不可以义解,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文诠,不可以识度。如涂毒鼓,闻者皆丧。如大火聚,撄之则燎。故灵山曰:别传,传此也。少林曰:直指,指此也。自南北分宗,五家列派以来,诸善知识,操其所传,负其所指,宾叩主应,得捉还马时,任粗言细语而捷出,如迅雷不及掩耳。又云:夫公案者,即烛情识昏暗之慧炬也。抉见闻翳膜之金篦也。断生死命根之利斧也。鉴圣凡面目之禅镜也。祖意以之廓明,佛心以之开显。鉴照祖师的心境,开显自己的佛心之神秘键钥,正是被秘藏在公案裏。所以黄檗云: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因这样地看破公案。公案和自己(整个思惟)打成为『不二一体。』才得发生真理。
End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赵州禅师公案一师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大道从来无遮无隐,一直在眼前,只有悟者才能看清楚。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眼前的大道,是何形状,能试说说让求学人明白吗?师云: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一、勿讲求道理知解有问黄檗:和尚所言,是何道理?檗曰:觅甚麽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问: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曰:只为觅,(道理)故,汝自异他。汝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第七十四节 四料拣、四喝、四宾主、四照用一、四料拣。临济曰: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
第四十五节 牧 牛《遗教经》: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