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
2025-01-29 12:10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

一、树下魔军

黄檗曰:『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故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军。」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此的字未知是否有讹。查对金陵本,光绪十年春四月版本,《传心法要》卷下,第十一页上第六行,第八字,确系的字。)量是,无依倚,无粘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

大慧示人时,略谓: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安着处者是。不见释迦老子在法华会上,舍利弗殷勤三请,直得无启口处,然後尽力道得个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此是释迦老子究竟此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之椎轮也。昔雪峰真觉禅师为此事之切,三度到投子,九度上洞山,因缘不相契,後闻德山周金刚主化,遂造其室。一日,问德山:『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德山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示人。』後又问:『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拈拄杖便打。云:『道什么?』雪峰於棒下方打破漆桶。(读者:雪峰自谓:今日方是鳌山成道。这经过是,雪峰与岩头同行阻雪,岩头谓雪峰曰:你有疑处说来,我与你剗却。雪峰曰:我在德山一棒下得个入处。岩头云:须是出自胸襟,不可记持他人言句。雪峰豁然。乃曰:今日方是鳌山成道。大意如此,须者可寻公案。)以是观之,聪明灵利,思量计较,於此个门中,一点也用不着。拟议寻思,便落意识。非独障道,亦使人七颠八倒,作诸不善。既有究竟此道之心,须是具决定志,不到大休大歇下解脱处,誓毕此生不退不堕。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若如是思量,蓦然向思量不及处,见得无一物底法身;即是当入出生死处。前所云:无所得法,不可以有所得心求,便是这个道理也。(读者:一念真疑,深信得的人已彻出,彼既丈夫我亦尔,曲愤而参,必得冷灰豆爆,此禅宗祖师的方便法门,令学人参一公案,於话头上起真疑。(康熙年间,吴门懒庵居士的《别传录》中有句云:『疑不堕尔识。』)盖疑云成片,疑情结秀之时,正是意对法,分别妄想脱谢之际,於焉得个消息去,这是读者的义解,尚属生死心收。行人的本分事,还须行人自审始得,因缘契会。望有以教我也。)某某道友,博极群书,聪明太过,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应缘处,牵挽将去;故於脚跟下,不能啐地折爆地断耳。若时时正念现前,出生死之心不变,则日月浸久,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读者:熟处者,指无始以来直到於今的分别意识,妄想是。生处者,指生死切心,真疑结秀是。)且那个是熟处?聪明灵利,思量计较底是。那个是生处?绝思惟分别,搏量卜度不到,无你用心安排底是。蓦然时节到来,或於古人入道因缘上,或因看经教时,或於日用因缘,若善若不善,若身心散乱,若顺逆境界现前,若暂得心意识宁静时,忽地踏翻关棙子,不是差事。

佛果曰:要须根本明澈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正脉,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不见。深深海底行,高高峰顶立,始得。不惊群动众,谓之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虽居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此岂粗浮识想,利智聪慧所能测哉。

永觉云:参学之士,工夫逼拶到将悟未悟之际,解心未绝,往往巧见横生。此谓之聪明境界,亦谓之树下魔军。便当尽情剪灭,庶进趋有路,而大事可期。若巧见悉灭,向父母未生前膛开正眼,悟则不无。若望衲衣下事,犹隔江在。直须向苦辣钳锤下陶炼一番,然後透向上之玄关,洞千尺之门户,而大事毕矣。

初机识性,狂乱万端,所以开示话头,必须上截关锁。关锁缜密,搜剔精严,意地邪思,不能带影。学家所以止有悟道,而无着魔也。万一师家不观机器,授话不重关锁,任其纷飞业识,狂乱思惟,则熟人熟境,暗地奔腾,异见异闻,识田扰乱。初参学人,无智慧以照破,无道力以摄持,或疑或怖,或喜或悲,突然窃发,而魔事作矣。魔事一作,长老又无善巧为之疗治,只用五处系缚,百千垂打,往往至於丧失身命,岂不悲哉!所谓:虽是善因,而招恶果也。

杨山祖源大师曰:『悟修禅那,非同细事。内外诸魔,恼乱正定,少无主宰,贪着爱境,因境打动,堕於魔网。本是善因,反遭恶果。初学後昆,慎之防之。兹开十条辨魔之义,自审自察,心魔天魔,用慧观照,消灭魔孽。心垢若净,诸障自泯,何怕天魔,焉敢惑正。(一)宿冤魔。系业障。远劫今生,在凡位中,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杀盗淫妄,贪嗔痴爱,多结冤家。今世会遇,欲学大道,侵挠不安,能障圣事,不得成就。(家庭牢狱,鱼龙混杂,然须若能自见过,与道即相当,否则,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须生惭愧,恳祷忏悔,求哀三宝,神力垂佑,(礼大悲忏,感应同时。)一切宿业,自消自灭,一切冤家,自退自散。再发四弘愿,普利群生。速得无漏,急证菩提。参禅之人,须自忏之。(二)外惑魔。系人障。阐提小人。贵贱不等,恼乱定心,不得安稳。此无别故,皆是少权。或缺礼义,或因自高,或自我慢,或是口直,或是行粗,或是仗势,或是夸大,或是言恶,或称己能,或论他过,或少和色,或无恭敬,或肚不宽,或欠忍耐,故名不信,惑乱修行,生心动念,遮障本明。慕道之士,须要卑下,退己养德,方免人障。后学初进,宽之忍之。(三)烦恼魔。系事障。事障不除,能乱正修。云何为烦?如何是恼?烦逐外境,恼生内心。修禅之流,定须断之。(古德云:我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又:德山云:汝但於事无心,於心无事,自然虚而灵,)如不顿除,性定难现。见女生心,淫心烦恼。见杀生心,恶心烦恼。见财生心,盗心烦恼。见物生心,贪心烦恼。见人生慢,我相烦恼。见卑生傲,自大烦恼。见逆生嗔,恚心烦恼。见顺生喜,随意烦恼。见冤生憎,恨心烦恼。见亲生爱,私心烦恼。一切外见,内生取舍,俱为烦恼。难以尽述。参禅之流,定除事障。事障不空,烦恼障定。後学之人,胡不断之。(读者:此之所谓:断烦恼也。非如小乘行辙,而是首先从根本下手,根本既证,则烦恼言者,成为六度四摄之缘应矣。)(四)所知魔。系理障。理障不除,能乱正定。云何所知?如是之过。知我得悟,知我通宗,知我明教,知我会理,知我多文,知我多见,知我戒严,知我得定,知我有慧,知我证空,知我自在,知我无碍,知我得通,知我得妙,知我证道,知我成佛,等等所知,俱为理障。理障不除,法执不忘。法执不忘,真心不现。修禅定者,必要泯之。(读者:就教下言之,此系分别所知障,由此分别所知障生起的当前一念因地心,即是分别法我执,此障虽属第六意识,但论其种子,则在第八阿赖耶识。)(五)邪见魔。系执障。执障不除,必堕邪定。云何邪见?如是乱正。执性不坏,谓之有见。执性本空,谓之无见。执本不死,谓之常见。执随气灭,谓之断见。执无生有,为自然见。执气化形,为邪因见。如: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一切邪执邪见,因缘自然,不离空有断常两头。自障本理,往堕歧路,参禅之流,须知悟之。(六)妄想魔。系自障。自障不空,性灭不停,颠倒散乱,遮障本心。参禅之人,须要空之。今举一二,以明妄障。妄想悟道,妄想修证,妄想得定,妄想发慧,妄想多知,妄想能文,妄想名远,妄想多供,妄想为师,妄想众归,妄想续祖,妄想住刹,妄想宏道,妄想留录,妄想得嗣,妄想入藏,妄想神通,妄想玄妙,妄想奇特,妄想异怪,妄想长生,妄想返童,妄想飞升,妄想成佛。诸妄不空,动念乖真。初学慕道,泯妄为本。(七)口业魔。系狂障。若不俭言,纵意多谈,散心乱念,不得定心。(读者:古德云:你不说话十年八年,没有人说你是个哑巴。)口业因何,过之太甚?谈玄说妙,讲教言宗。自夸得悟,卑他愚迷。论人长短,说人是非。吟诗歌赋,信口胡唱。评论古今,讲国兴废。昔日贤愚,今时凶善。不干己事,高言争论。他人得失,无故毁赞。说诸欲境,令自生爱。说诸不平,令自发怒。背面毁誉,当面称讥。一切利害之言,使自忘失正念。参禅之人,须要深戒。不但俭言养德,而且使心不乱。初机修行,慎之忌之。(八)病苦魔。系苦障。身多疾病,皆因业愆,或自失调,变生百病,不得受用,学道有碍。愚开数条,须自预防。调理脾胃,节择饮食,少贪厚味,且忌生冷。饥莫读诵,饱莫负重。食後勿睡,夜忌饱餐。好吃腐烂,爱食煎炒。偏贪五味,强用非物。湿地坐禅,风处打睡。汗出入水,受暑贪凉。当风沐浴,露卧星下。大饥大饱,大喜大怒。大寒大暑,大雨大露。内伤外感,一切失调。生诸疮病,使身不安。後学须知,预防避之。(九)昏沉魔。系睡障。睡障不炼,昏沉太重,真心不朗,慧性不发,堕在暗昧,黑山鬼窟。其病因何,多此昏障?皆因食重,多贪厚味。话多丧气,劳形脾困。精神不消,浊气浑乱。愚痴多怒,懈怠放逸。不念生死,唯贪安乐。後学用功,须发精进。引锥刺肉,以头触柱。礼佛燃灯,立险径行。苦身磨炼,睡魔方轻。不然纵意,真心不朗。参禅之人,勇猛降之。(十)大天魔。非同诸障。皆因正修,将以证道,心精通脗,湛然不动。惊起天魔,及诸鬼神,宫殿崩裂,大地动摇。魔王惊怖,魍魉慌越,一切魔魅,俱有五通。同来恼乱,不容入圣,变诸异怪,化诸欲境。乱尔禅定,心生取舍,魔得其便,主人受害。自发颠狂,谓己成佛,生陷王难,死堕无间。参禅之士,正念分明,智慧朗照,一心不动。任他使能,我不见闻,正定降魔,自然消灭。後学修道,慎自辨之。』

二、落堂自在

来果大师曰:『落堂自在者,先既除妄,继又除昏。工夫落堂,身心自在,不亦快乎?诚大非也。类如挑重担人,本拟归家放下,无奈身疲力极,竟尔歇路为家,自称潇洒。乐以为常,可是家乎?欲了归程,何能止此!参禅者亦然,首在尘世中做工夫,次在幻身中做工夫,再在烦恼中做工夫。历尽苦心,从微至著。如是经过身心世累,得到尘空身寂,心静意闲;正好放身安住。以为前无去路,後顾无忧,故云:落堂身心自在。须知前途路大,大越山河。旧住屋宽,宽超空界。望舍草堂,急登故宅。於是乎撩起便行,不稍回顾。一追到底,後患无虞。』(落堂,是静坐境界中的一个专门名词。工夫到以为工夫已经差不多了;不知这是在用功途中,必经之阶段。所以若不因此满足,这是好的境界;若认为已经到家,不再上进,则是半途而废,实太可惜。《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不可不知。』)

End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随缘自在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得到自在?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劳」,上下二句话都没离开这个心,所以今天这堂课中心的就讲这个心,依题解义不难看出,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我们这节课讲的重点。关于这个心,咱们先从浅的地方说,这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的姐姐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我们今天早晨看到刘素云传给我的一封短信,她姐姐往生了,预知时至,时间一分一秒都不差,走的那麽自在、那麽潇洒,往生前几分钟还说说笑笑,说走就走,上品上生啊!不是凡人,极乐世界菩萨到这来给我们表演的、给我

心无挂碍 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

宽容生爱,便笑得自在

我们的心就好比是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宽容生爱,学会人生的退步,也就能感受布袋和尚开口便笑的大自在。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

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

绍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在世经常说: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随缘,不过分追求。你到那里,那里人干什么事你就和他一样干,那就是随缘。随缘,那里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你也不和别人搞两样,别人也对你热情。你能把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觉醒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送白云》诗歌,这首诗歌在禅门中流传久远,成为历代赞叹出家人悠闲生活的名诗。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

自在的福报

自 在 的 福 报◎ 佚 名佛法放在第一位,修行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随缘。在六道轮回中,我们当过明星,当过国王,当过农夫,当过富翁,当过乞丐,也无数次地次穷死过、饿死过。这有什么呢?世间的这些名闻利

看破、放下、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徐文明倓虚法师为近代中国佛教高僧,尤其是在振兴北方佛教方面功绩卓著。他一生讲经说法,建寺度僧,行归净土,教演天台,止观双运,三学俱精,是末法时期极为难得的大善知识。倓虚法师对于佛教的修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大彻大悟后方能自由自在

莲池大师【原文】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

自在解脱

◎ 界 诠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即所谓学佛。佛是觉者、智者,具足无量慈悲、智慧、威力、功德。学佛即学佛的智、觉、慈悲、喜舍。佛是断除一切烦恼,具足大觉圆满。我等学佛者,在断除烦恼,寻找大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大 愿《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放下一分,便得一分自在

钟茂森这世间有很多大老板,也学佛的,来跟我讲,他觉得挺羡慕我的,你现在什么心都不用操,真的是一天到晚笑容满面,快快乐乐,他说我们很辛苦。为什么辛苦?财产太多,财多也累人。当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要学我,把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元音老人答:什么叫观自在?

问:什么叫观自在?元音老人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元音老人:解密三个字—“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

简单才是安闲自在

◎ 智 藏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能力、处境以及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没有担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会不会留下遗

自在与牵挂

自在与牵挂◎ 本 性近日,读禅诗。慧开禅师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法演禅师诗曰: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如锦柳如烟,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呀,好自在

一日禅:快乐而得自在

自在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为自在这样你会永远快乐而得自在佛教讲身心自在并不是放荡不羁、无拘无束而是内心清净无染不随境转的自由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内心造就的而不是外在环境给予的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有位法师在公交车上让座给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是跟着一位中年人、一个小孩一起上车的。这小孩是老太太的孙子,老太太就把法师让的位子给了孙子坐。法师心中嘀咕:「我是看妳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一日禅| 与自己和解,自在而坦诚

卡耐基曾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坦诚相待,你会因为被爱而幸福;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遵循自己的节奏,你会活得从容而真实。是的,人生很长,我们都该对自己温柔一点,坦诚一点,闲暇时像少女般腼腆,遇到重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申四、因摄果摄自利利他5 酉一、征起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酉二、标列略说应知三因三果。

一日禅:随缘自在

修行是一条路,而路的尽头是智慧。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颗平静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当下;修行其实也很简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体现修行,修行时时处于生活。生活的不如意,

一日禅:看破 自在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

面对抑郁 必须见到自己的执着然后放下自在

就容易起执著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就是因为人没有把受念处修好,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感受。人往往不自觉地把一东西扩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世间事物就是那么在变化,这一切都属于幻术的境界,

静波法师:佛在心中 随缘自在

那就是因为不能够经常提起精进心来。有几句话或许能够证明: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两年学佛,佛在佛堂;三年学佛,佛在天边。所谓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人们开始学佛时,总是精进、努力,尽管满身佛气,尽管很笨,但是

世自在王佛--国师与皇帝

国师与皇帝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顺治皇帝:“悟道的人,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

世自在王佛的简介

世自在王佛,或称作世间自在王佛、世自在如来、世饶王佛、饶王佛,意为救度世间众生而得自在的佛,是过去佛之一。《无量寿经》卷上记载,世自在王佛是法藏比丘的本师。经中说,当世自在王如来在世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世自在王佛着重教导,“至心精进”定能成佛

《无量寿经》正宗分发起宏深誓愿经 文“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

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

文Loke·vara,亦译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音译为楼夷亘罗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

世自在王佛--真正的自己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法眼:“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

世自在王佛--一苇渡江

有一天,达摩问师傅般若多罗大师:“我得法以后,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传法?”般若多罗回答说:“去震旦(中国)。”达摩遵照师傅嘱托,东行来到中国。首先在南朝都城金陵晋见了梁武帝萧衍。两人观点不同,话不投机。达

世自在王佛--禅像什么?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无相禅

世自在王佛--奇花与仙人掌

智缘师父喜欢养花,他在佛堂前摆放了一个花架子,把自己种的花草放在上面,来来往往香客听故事之余,也喜欢在这里赏花。花草的品种很多,有普通的月季、兰花、仙人掌,也有些奇异的花草,戒嗔连名字也叫不出来。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