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2025-01-29 08:58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两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所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

《楞伽经》:佛告大慧:我说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楞伽经》:佛又言: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为心量。佛又曰: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於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於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东土二祖告初祖曰:我已息诸缘。初祖曰:莫成断灭否?曰:不成断灭。初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解脱长者:云开月现,妄消真显。既息诸缘,又不断灭。则此诸佛所传之心体,自然呈露。这是祖师真正直指。永明曰: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能知之。妄心并无自体,但是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无自性,唯是因缘。故《法句经》云:焰光无水,但阳气耳。阴中无色,但缘气耳。以热时炎气,因日光烁。远看似水,但从想生,唯阳气耳。此虚妄色心,亦复如是。以自业为因,父母外尘为缘,和合似现色心,唯缘气耳。又曰:『翳消空净,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此心不从前际生,不居中际住,不向後际灭。升降不动,性相一如。从上禀受,以此真心为宗。二祖求妄心不得。初祖於是传衣。』)

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於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五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谓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鉢曰:『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五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知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由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六祖告薛简曰:『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神秀大师问荷泽:『真如之体,以是本心,复无青黄之相,如何得识?』泽曰:『我心本空寂,不觉妄念起。若觉妄念者,觉妄自俱灭。此则识心者。』问:『虽有觉照,还同生灭。今说何法,得不生灭?』答:『心起遂有生灭起,心既自除,无相可假说。觉照俱空,即不生灭。』

义圆大师问荷泽:『虽说真如,无有形相,使我众生云何得入?』泽曰:『真如之相,即足本心。虽念,无有能念可念,虽说,无有能说可说,是名得入。』

黄檗曰:『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问:『若如此,诸佛出世,说於何法?』檗曰:『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机一境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黄檗又曰:『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中峰大师有句云:修行以悟心为要,六度万行可以次也。)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沙

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荷泽又曰:『道体无物,复无比量。亦无智觉照用,及动不动法。不立心地意地,亦无去来。无内外中间,复无处所。非寂静,无定乱,亦无空名。无相,无念,无思。知见不及,无证者,道性俱无所得。』

End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来果老和尚参禅人,首知嗔怒,为伤身害命之渊府,并不费大事。见人与我不利,闻人与我有害,即恶言一句,眼珠一翻,大脸一红,始做嗔怒生活。有语言争吵者,有拳打脚踢者,有送官加刑者,有互相结恨者。这一趟生活做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七佛之师 诸佛之母

七佛之师 诸佛之母◎ 明 一 位于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是五印度最富饶的国家,也是佛教发祥地,与佛陀有着甚深因缘。释迦牟尼佛出家后,从六年苦行到菩提树下证道,都是在这个国度完成的。其首都王舍城周边的每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宗喀巴大师:因为这些 你们远离了诸佛的欢喜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说到了不善修学教法的种种过患。在整个南瞻部洲,真正有善根、有善因缘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在这些值遇佛法之具善根者中

三世诸佛的简介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能够经常听到三世诸佛的,不过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什么是三世诸佛。其实三世诸佛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

三世诸佛的相关出处

相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我们若是想要了解三世诸佛的话,我们是得需要看一下三世诸佛的出处是什么。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

天噶仁波切:三世诸佛之因,即是尽力利益众生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

净土法门: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今天要介绍的是净土法门,诸位佛菩萨出世都是为了一起众生的。「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这个机就是与佛有缘的人,什么叫有缘?我相信有极乐世界,我相信有阿弥陀

三世诸佛说的是哪三世,到底有什么含义

想必“三世诸佛”这个词,三世代表的是,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的轮回观,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含义。佛教中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

索达吉堪布: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

佛经中的“三世诸佛”,分别指的谁?

在《法华经》就是十方三世诸佛齐聚灵鹫山,为众生应机说法,经文中也有“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之说。那么,三世诸佛分别是谁,是指代三尊佛吗?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量寿经》中提及阿弥陀佛时说:“彼佛如来,来

三世诸佛当中,这尊佛离你最近

在佛教中提到过很多佛和菩萨,比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还有很多菩萨,比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等,这些佛菩萨只是诸多菩萨当中很少的一部分。佛教当中记载的一切佛菩萨,多到你无法去想象。在佛教所有佛菩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