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云何明心
第十节 非心非佛
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西竺长者子富那夜奢在十祖前合掌立。祖问曰:『汝从何来?』曰:『我心非往。』祖问:『汝何处住?』曰:『吾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大愚芝曰:祖师一问,童子一答。总欠会在!如今诸人作麽生会?妙喜曰:直饶如今会得。更参三生六十劫。)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解脱长者:意指教中最高极则。)祖师曰:『廓然无圣!』(解脱长者:祖师西来,开宗明义,直指人心,丝毫无隐。武帝如能领会,当下桶底脱落。佛果所谓:参得一句透,千句万句一时透。坐得稳,把得定,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帝曰:『对朕者谁?』(解脱长者:能设此问,竟似作家。)祖师曰:『不识。』(解脱长者:不但祖师不识,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六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人问马祖:『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问:『啼止时如何?』曰:『非心非佛。』问:『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曰:『向伊道:不是物。』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曰:『教伊体会大道。』
南塔涌依仰山剃度。此游谒临济,复归侍仰山。山曰:『汝来作什么?』塔曰:『礼觐和尚。』山曰:『还见和尚麽?』曰:『见。』山曰:『和尚何似驴。』塔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塔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山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解脱长者:虽是凡圣两忘,然照常礼觐,照常答『见。』并未答『不知和尚在那裏?』)(读者:读本书时,应当要契会到解脱长者之意始得。这并不是说:不要契会祖意佛意。而是说:如果行人尚未契佛祖之意的时候,你虽然看到经论语录,乃至能够消文,站在世俗分别心意的知解上,纵然理解到了文字上的义理,竟然与教下讲经法师所注解的言意完全吻合,这仍然不过是佛祖的教言。你是一个能闻的人,教义是你所闻的法。而对於你自己解决生死问题的本身重大个事,了无交涉。因此,某甲的意思是,既然是要读经、读论、读语录,而更要紧是读解脱长者的垂示。庶几能契会长者之意。於焉才是读《无门直指》了。你如果真为解决生死,而不是邀佑眼前,求福报的话,那末,必然有着你所修的行门。一般说来,修密,修净,修禅。而此三宗行门的方便,归纳起来,是念咒,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参究话头。在下所碰到的学人,绝大多数是修持名念佛法门的。姑以念佛而论,当你提起六字洪名,在昼夜行住坐卧,动静闲忙,着衣吃饭,屙屎撒尿,迎宾送客的当时。必然时时处处是把住这一念,与妄念撕挨。正在正念与妄念搏斗的当儿。就好像短兵相接,挺胸凸肚,白刃横飞,扭作一团。结果敌我双亡。到此那得问人,更不必问人。密宗的持咒,禅宗的参话头,三宗的方便,虽犹有不同之所。但岂得外乎此最初一着的挨排也哉?!於此,更来噜苏一下,有一等人,专喜讲神通,这对於鼓舞修持,增益信根,自有好处。於此,不妨叙述众所周知的感应故事,比专说神通等事,要优强一些,但仍然避免不了执相的危险。是故行人应该修慧,在闻思位时,从闻佛菩萨祖师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现身说法,非现而现,无说而说,现而无现,说而无说以来。继而善思惟,於此,总算在思惟修。提到高度说起来,也可以称有了闻所成慧与思所成慧部分相应的幼芽了。此时,乍能辨别正邪。虽然,还未能於当下一念起证无心应缘之用,从教下入手的好处就在此。但於此,若不尚事修。(此指各宗的方便行门。至於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乃当然之事,故不重说。)则必然的导致成了一个佛学研究者,甚至钻入考古一类的牛角中。所以,必须严事事修。斯事修,主要是当人心相之彩画。而身三口四倒是随次的。盖身三口四做到了,而无圆晰的心相。则与机关木人无异也。被永嘉所诃:『唤取机关木人问。』然而,如果坚执着当下一念的圆晰心相,认为就是修持的无上妙诀,那就是要陷入胶执事相的危险。所以,必须闻思入理,同时予以理修。天台、法相、唯识、华严等教理,都是随世间法,辨析斯理。一旦你心开意解,契斯妙理正比量理时,你自会知道。到此地步,这行人方始肯从世间跨入通向出世间路尚属方便权法之路的第一步。即密者持咒。净者持名等。禅 者,真疑参话头。经过搏斗一番,才能太平。某甲於此,常说:须理事双修。有一善知识,反对某甲这话。他说:用不着分为两橛。那他是称性而谈。我是在此拖泥带水地义解,不须混淆而作商量也。又:从事走开大圆解之路的先决条件,是要清晰地见到佛祖乃至善知识之意始得。是什么意呢?是要洞明祖师为什麽作如是说,也就是这话、这文字的思想根源,产生出来的垂手入鄽的慈悲概念,无心而有大用。可以杀人,可以活人,乃至杀活同时的,朴素的不是彩画的彩画,虽彩画而并没有彩画的彩画。例如云门祖师曰:『释迦牟尼佛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试问:假使云门当时适逢释迦出世,他会这样做麽?他会在这有为法舞台中,真个起这样一角色来如是扮演麽?当然不会这样。那末,就可以於此审知云门大师的慈意了。又:常见一般人说:参禅难,念佛易。参禅不稳当,念佛保解脱。乍看起来,似乎是如是。殊不知此语之病,病在什么地方呢?病在依赖性重,发不起正行。废理而修事,无真信而行持,恐临终徒唤奈何。殊不知参禅须疑情结秀。念佛亦贵一心挨排。(一心不乱。)否则不稳当也。万不可以临终十念,请人助念,为救生圈也。於此,更可见解脱长者於本书内禅净双修一文的重要及至意了。某甲所以赞叹禅净双修亦以此。然则,如何是禅净双修?废话连篇。希读者赐正。)
僧问曹山: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
《宗镜录》问:即心即佛,祖佛同诠。云何不说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表诠。)令亲证自心,了了见性。(非心非佛是遮诠。)即破执着情见。依通意解妄认之者,以心佛了不可得,此乃权立顿教泯绝无寄之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是一机入路。若圆教,即此尽情体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离,体用相收,理事无碍。今时,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所以祖师云:是心是佛,如牛有角。非心非佛,如兔无角。并是对待强名边事。若豁悟本心,是非顿息。不一向离,起绝言见。不一向即,起执指讥。若实亲证自宗,尚无能证智心,及所证妙理。岂况更有知解乎?
僧问赵州:如何是目前佛?州曰:殿裏的。曰:这个是相貌佛。如何是佛?州曰:即心是。问:即心犹是限量。如何是佛?州曰:无心是。曰:有心无心,还许学人拣也无?州曰:有心无心,总被你拣了也。更教老僧道什么即得。
盘山积曰:『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立名。道本无名,因名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机。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End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一、勿讲求道理知解有问黄檗:和尚所言,是何道理?檗曰:觅甚麽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问: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曰:只为觅,(道理)故,汝自异他。汝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第七十四节 四料拣、四喝、四宾主、四照用一、四料拣。临济曰: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
第四十五节 牧 牛《遗教经》: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第三十七节 放下梵志向世尊献花。世尊召仙人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一、树下魔军黄檗曰:『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