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2025-01-29 09:18

第三章 云何见性

第十九节 眼 见

《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虽具足诸波罗密,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十住菩萨於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惟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告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复有知而不见,云何知而不见?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为烦恼之所覆蔽,不能得见,是名知而不见。复有知而少见。十住菩萨摩诃萨等,知诸众生,皆有佛性,见不明了。犹如黑夜,所见不了。复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如来亦见亦知。』『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大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菩萨闻是《大涅槃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复自念言:唯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於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戒清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乃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计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得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得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

《大涅槃经》又载:『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佛言: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谘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中有青黄赤白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中不見。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如眼肤翳,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之。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得能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於佛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佛告师子吼菩萨。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於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十住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诸佛世尊!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不得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於掌中观庵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虽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马祖曰:『声闻耳闻佛性。菩萨眼见佛性。』

法眼曰:『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

大慧曰:『菩萨人眼见佛性。须是眼见始得。』

雪窦举僧问雪峰:『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未审和尚见性如何?』峰打三下。其僧复问岩头。岩头打三掌。窦曰:『应病设药,且与三下。若据令而行,合打多少?』

智者大师曰:『见实相理,名了了。若见佛性,名了了见。见有二种。一相似见。二真见。』

《宗镜录》讲:天台宗止观六即时。谓:分真即者,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

《佛性论》曰:『法身可知可见。譬如由他心通故,则能得见出世圣心。如他圣心虽过六根境,亦能得见。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虽非六识所见,由方便正行,所以能见。』又曰:『如《摩犍持经》说:世尊!若涅槃是有,我今自有聪明利智,云何不见?』佛言:『涅槃实有。汝今未得无分别圣智,故不得见。』

(读者:抄到《佛性论》这一段文时,想起了有一次有一位老居士的谈话。现在扼要地记录下来,事关入门方便,由兹能起见道前资加位的正行。始从乍得正比量理,相当於破本参,教下谓之开大圆解。审知个事。退一万步说,知有悟门。於焉直入重关,趣斯道也,即曹山祖师所谓:『就体消停得力迟』也。迨到达念念相应之际,亦即直透重关之时,即天童颂云:『坐断十方犹点额。』净土宗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透重关,即所谓:破末後牢关。这层关隘,虽是坦途,然犹处在羊肠鸟道中时,煞是崔巍峥嵘。於此,天童颂曰:『密移一步看飞龙。』《洞上古辙》引句:『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此际不可用力而入。须是不用方便权巧,丝毫彩画犹属级细的世间产物,有相的力。但必须声明,真疑,生死切心的真疑,疑不堕尔识,故必须除外,盖此生死切心的真疑,创始初参之日,已非世间之所有也。本《无门直指》一书中虚云大师及圆明居士都有指。可能此文在三关段中,读者未能详忆了,须者寻之。护法菩萨在《成唯识实生论》中,於见道前位,巧论此时光景,且以义解,而复以世俗辨体态写述,惜乎文较长,兹不摘录,有缘者当会见到,盖是你心内的护法菩萨。想在心外要捞摸一丝一忽是没有的。

曹山祖师云:『逢缘荐取相应疾』者,那是指一开始,便竖起脊梁,曲愤而参。就初参之时,即不许看经教等等。乃至後来因学人生死切心不够真切,为师的令之参公案话头皆是。如雪岩钦高峰妙,从此超凡入圣,具载祖录。高峰妙禅师对正信下兴疑参话头,他是过来人。曾有句云:『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高峰妙禅师在此二句中的信字,是圆信也。必须是圆解圆信。若信而不解,蜚圆信,非真信。盖有邪疑存焉。若解而不信,非正解。盖邪解也。何谓圆信?盖的的知有此事,的的知有彻悟。看见别人已经彻去,我也是一个人,为什麽不能彻去!曲愤猛参,油然沛然,不可抑矣。真疑於焉兴起。斯即高峰妙禅师所谓:『疑以信为体』的信。悟以疑为用呢?盖真疑现前,已非分别意识之所摄。中峰禅师云:参未透时,已悟了也。尔还知么?(见《中峰广录》答高丽某禅师文。)诚然,参禅须是这样的。虚云大师,来果老和尚,都主张令学人参话头。亦是为此。从来没有见遇祖师们令学人由教入禅的。从开大圆解以後,要参禅的再参禅。但是试问:生死海中的众生,一下子能够立即在真疑下参去麽?颇有一般人说:我疑不起来。这倒是实话,於斯割绝语言文字,要一个未具戒行,妄想填膺的白衣,即生成办,可能乎?兹不再事噜苏,如果真是一代祖师,自有识人眼,否则,请看看《禅门锻炼说》一书内,有十三篇广明其事。

这一位老居士说:看经教,只是得到阅者自己生死执心的理解,而不能契会佛意。俨然大有据曲录床祖师的具有宗下雕琢手段的气魄。另外一位居士说:『依人作解,塞自悟门。』果然亦有其理由。殊不知参禅,明心见性,在学人的根本而论,是要有个出要的决切的心。这决切出要的心是根本。若无此心,任何方便,都属虚设,但不过种未来出世之缘吧了。若具此心,虽累年读经论语录,并不异於参究。这语是怎样说的呢?原来,开始看经教的时候,确乎产生邪知邪解。然而要是真为生死出要,则自然而然会得以知解来治疗知解。结果,邪解除而正解生焉。斯至少说:是以楔出楔的善权方便。於此能够契会,或者仅不过见到祖意,这时的行人,必然地自己认识了自己的疾病所在。因此,只这从教下入的,也自有其彻悟之时节因缘也。盖此时如同逢缘荐取,因为有着生死出要的决心,就是疑情结秀。而不在乎用什么方便方法。对於这一问题,有一天某甲问解脱长者:『参话头是否必要?』长者说:『这是拿拐杖走路。』长者的意思是什么呢?见性是需要行人自己的出要决心,而不在一定要参话头,已在这一句话中说示了也。换句话说:这也会[固-古 力]地一声的。那末为何说:只破本参呢?这是因为,於此,颇有人跌倒了,落坑了,爬不起来!事实上是只有一个『重关』。将入重关时,谓之破本参。透出重关时,谓之末後牢关。好了!好了!事在当人,不必多噜苏,惑人视听,增益系缚。古德云:『撒手示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万般!』)

《起信论》曰:『菩提之法,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 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解脱长者:《起信论》此语不特与上面并不相反,且更相成。何以故?一色之色,似色非色,似空非空。正恁麽时,无能无所,非心非境。无所谓智色,无所谓性相,更无所谓眼,无所谓见。所以马祖问让大师:『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大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起信论》亦曰:『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离念境界,唯证相应。』自非我辈初浅凡夫所能推测。『若闻眼见之说,遂认为有色相可见,於是悬的以趋,有所希冀,遇到光影门头,不知业幻所作,认以为真,则即大误,不可不知。』)

《宝藏论》曰:『夫圣人说言,我了了见,或言不见者。但为破病,故说见不见也。然真一理中,离见不见,过限量界,度凡圣位,故能了了见。非虚妄也。是以非色法故,即非肉眼所见。非证法故,即非法眼所见。唯有佛眼清净,非见非不见,了了而见。不可思议,不可测量。凡夫绝分,二乘芥子,菩萨罗縠,故知佛性难可见也。虽然如此,《经》云:佛性普遍,无问凡圣。但自身中体会真一,何用外觅?昼夜深思,内心自证。』

End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节 开悟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八节 疑情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五节 牧牛

第四十五节 牧 牛《遗教经》: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七节 放下

第三十七节 放下梵志向世尊献花。世尊召仙人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一、树下魔军黄檗曰:『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