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
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即今未晓的心,即是佛。并无别佛。』
马祖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死灰:喻烦恼。未断所知障,而断烦恼。谓之淋过死灰。从断所知障,兼必然的从容断烦恼。喻未淋过死灰。)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尽。犹如鈎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
药山问云岩:『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岩曰:『是。』山曰:『弄得几出?』岩曰:『弄得六出。』山曰:『我亦弄得。』岩曰:『和尚弄得几出?』山曰:『我弄得一出。』岩曰:『一即六,六即一。』後到沩山。沩问:『承闻长老在药山弄师子是否?』曰:『是。』沩曰:『长弄?有置时?』岩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曰:『置时,师子在什麽处?』岩曰:『置也置也。』
古禅师参双峰。峰问:『寻常还思老僧否?』古曰:『常思和尚,无由礼觐。』峰曰:『只这思的,便是大德。』古从此领悟。
临济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属裏头人。』又曰:『汝欲识佛祖麽?即汝目前听法的是。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的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道霈大师曰:『此是入道捷径。若领不真,妄认识神,堕於古人所呵,非祖之咎。在会与不会耳。』)
五祖演示众曰:『山僧昨日入城,见一棚傀儡。不免近前看,或见端严奇特,或见醜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一一见了。仔细看时,原来青布幔裏有人。山僧忍俊不禁。乃问:长史高姓?他道:老和尚看便休。问甚麽姓?山僧被他一句,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还有人为山僧道得么?昨日那裏落节,今日这裏拔本。』
大慧曰:『究竟知生死的是谁?受生死的是谁?忽然知得来去处的又是谁?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去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不相干涉。』
《宗镜录》载:即今能言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了此天真自然,不可起心修道。(读者:不可起心修道者,因为了此天真自然。所谓:了此夫真自然者,即是直透重关之事;於此,须不用力地,不可再事有丝毫提起,然後进入牢关,於焉大用了。若於斯,稍用力,则佛法不现前。又:不可起心修道之言,非指未悟之人,非指见道以前的人。又:修道事,逢缘便现。即不可说:修道。亦不可说:不修道。故言:不可起心修道。於此可明,不可起心修道。盖不废缘也,不废事也。)『道』即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真悟。又载: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减,名为佛性。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问:『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亦非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解脱长者:『真心』不属有知,不属无知,『而是灵知。』虽在内裏主动抽牵,即在六根门头的见闻觉知,表现大用,然若误认识神,即是认贼为子。所以道: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
僧问赵州:『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州曰:『急水上打球子。』僧复问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子曰:『念念不停留。』雪窦颂曰:『六识无功伸一问,作家曾共辨来端。茫茫急水打球子,落处不停谁解看。』
芙蓉山灵训大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曰:『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训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花乱坠。』法眼道:『若无後语,有什么归宗。』
僧思益问仰山:『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仰山答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神静备,到此裏,总须茫然。』问:『除此一路,别更有入处否?』仰曰:『有。』问:『如何即是?』仰曰:『汝是什处人?』曰:『幽州人。』仰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仰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的,还有许多般也无?』曰:『某甲到这裏,总不见有。』仰曰:『汝解犹在,信位即得,人位未在。』问:『除却这个,别更有意也无?』仰曰:『别有别无,即不堪也。』问:『到这裏,作么生即是?』仰曰:『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後自看。』益礼谢。(读者:『沩仰宗有信位,人位,无位。信位者,如人在灯影裏行,犹有影在。人位者,影子已谢。无位者,高贤自看。』)
End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一、勿讲求道理知解有问黄檗:和尚所言,是何道理?檗曰:觅甚麽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问: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曰:只为觅,(道理)故,汝自异他。汝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第七十四节 四料拣、四喝、四宾主、四照用一、四料拣。临济曰: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
第四十五节 牧 牛《遗教经》: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第三十七节 放下梵志向世尊献花。世尊召仙人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一、树下魔军黄檗曰:『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