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二节 有修无修
2025-01-29 12:35

第四十二节 有修无修

《四十二章经》: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楞伽经》:佛告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彼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於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取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解脱长者:这是教义,亦是心要;北宗奉持,确有来由,先毋忽,再毋执。初祖《安心法门》: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即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

六祖最後示弟子曰:『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僧问沩山:『顿悟之人更有修否?』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座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趋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黄檗曰:『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

僧问九峰满:『对境心不动如何?』峰曰:『汝无大人力。』问:『如何是大人力?』曰:『对境心不动。』问:『适来为甚麽道:无大人力?』峰曰:『在舍只言为客易,临川方觉取鱼难。』

圭峰曰:『有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否?答:此有二意。谓:昏沉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贪嗔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教中种种方便,随病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又曰:『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是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

晦堂答韩侍郎书谓:承谕及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未能顿尽。为之奈何!然心法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此种见解。)若起此心,翻认贼为子。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是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此种见解。)譬如灵龟,泄尾於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

《万法归心录》载:『悟理之人,习气未尽,遇境失念,须要厚养。如牧牛牵拽,随处鞭伏。待心调步稳,不伤苗稼,方可撒手,不用牧童。若验真心,可往熟处,将平生所憎所爱之事,寻在面前,见闻试之。若仍起心憎爱,则知道心未熟。若遇顺逆境界,不起憎爱之心,则知近道真心现矣。嗣後作意,再生所爱之心,想那所爱之乐,或再生所憎之心,想那所憎之怒,若爱乐憎怒之心,全然不动,方能自在随缘,应物无碍。』问:『真心未现,用功歇妄,兼行众善,助道易成,如是之说,其理可否?』曰:『歇妄心为正修,作诸善为助修。今见学者偏执不圆,少有悟理,便恃天真,不习众善,福劣魔胜,可叹也。』

《归心录》又载:性本无悟,因迷而悟;心本无修,因染而有修。所以烦恼有浅深,习气有薄厚。故设方便,修有顿渐;使垢轻者顿证圆通,令障重者渐复本性。『今假三根,随机易入,上根者顿修,中根者渐修,下根者勉修。』上根利机,宿薰道种;一言之下,心地开通,随缘保任,净除流识;念动不续,念空不守;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触目遇缘,无非妙用。沩山云:汝但心不附物,物岂能碍人。又云:念念攀缘,心心永寂,圆融法界,顿证无生。中机渐修,似磨镜垢,尘净光现。如有後学,了悟本心;或是宿习浓厚,智劣心浮,可在二六时中,动静之内,一切放下,善恶不思,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斯用心,久久无妄。自待人法双忘,根尘頓脱,真心独照,卷舒无碍。顿悟渐修,多静易成。上士动静皆禅,中机废事偏理。果然习坐成熟,自然动静无碍。下机愚钝,机思迟回,昏沉厚重,掉举猛利,难以策发。须凭开导,微细指示,助他发机。如斯之辈,须要信心,莫离丛林,常随知识,诚听开示,勿认魔境。日日受炼,时时自磨;佛前忏业,众中低心。得悟之後,不可离师;大亡尘世,深培厚养;久久操履,方有相应。古德云:『下根之人千譬万喻,说不能会;纵得少解,以为彻悟;不受人教,我慢欺人。如此之流,须生惭愧,不然颠狂,便堕歧路。』

《修心诀》载:顿悟顿修,虽是最上根机,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薰而来。至於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後修之机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问: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佛,心外觅佛。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卒难顿除。故依悟而修,渐薰功成,久久成圣。』故云:渐修。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又: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汝若信得及,疑情顿息,出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是为修心人解悟处,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但无始旷劫以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与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断除。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中功着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如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又: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後修耶?故悟後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後牧牛行。』是也。虽有後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於恶断,断而无断,於善修,修而无修;此乃真修真断矣。故『顿悟泊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且修在悟前,虽用功不忘,念念薰修,着着生疑,(行想)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於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悟人分上,虽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腾腾任运,任运腾腾。』

《万善同归集》曰:『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碍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以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故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实际而起化门,履真而不碍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云布慈门,波腾行海。遂得同尘无碍,自在随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故《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华严经》云:『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为足。万法即心,修何碍心。』问:入法以无得为门,履道以无为先导。若兴众善,起有得心,一违正宗,二亏实行?答:以无得故,无所不得。以无为故,无所不为。『无为岂出为中,无得非居得外。』得与无得,既非全别,为与无为,亦非分同。非别非同,谁言一二?而同而别,不碍千差。『若迷同别二门,即落断常二执。』所以:《华严经》离世间品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无说。』

马大夫问赵州和尚:『还修行也无?』赵曰:『老僧若修行,即祸事。』问:『和尚既不修行,教什么人修行?』赵曰:『大夫是修行底人。』问:『某甲何名修行?』赵曰:『若不修行,争得扑在人王位中,餧得来赤冻红地,无有出期。』大夫乃下泪拜谢。(解脱长者:此则真正无修。虽数十年为人,亦与水上葫芦相似。所以道:若修行,即祸事。)

《宗镜录》载: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究竟。经论所明,有二种清净,二种解脱。或只得离垢清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解脱,故轻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六十一句:【勿恃富豪而欺穷困。】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今天我们来看安士先生引征的故事,来说明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二八、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布施予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之沙门、婆罗门,将可得到大福利、大果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节 开悟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八节 疑情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