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节 开悟
2025-01-29 11:46

第四十节 开悟

《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於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者何?六十二见,伪身见为首。)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於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读者:《紫阳外集》有句云:一物含见闻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四大分解,无尘可得,於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於五色,随方各异,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於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於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窥基大师:唯识为宗,唯约影像,不约本质。)尔时(信解行证。)便得无方清净;(信清净,乃至证清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圭峰疏曰:『然虚空离识,亦非实有,故《首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一时销殒。谓:迷情所覆,觉处见空,尘影既销,空元是觉显谓:空销觉现。发谓:妄尽心开。反复观之,俱无边际。《首楞严》又云: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是知空有双绝,但是觉心。独鉴明明,灵知不昧。』)

东明旵参云间松隐,叩其心印,未心肯。自誓若不彻证,不已。因禅定,六日出定。举首覩松,豁然有省。往见宝藏持,陈悟因。藏叱曰:『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那得泊在这裏。』遂亲炙座下。藏一日,问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汝云何会?』明向前,问讯,叉手而立。藏叱曰:『汝在此许多时,还作这个见解。』明乃发愤,忘寝食。至第二夜,蓦然彻法源底,遂呈偈曰:『一拳打破太虚空,百亿须弥不露踪。借问个中谁是主,扶桑涌出一轮红。』藏笑曰:『虽然如是,也须善自护持。时节既至,其理自彰。』

雪岩钦谓处州书记说:这工夫不济事,动静二相,打作两橛;我被说着,真个坐便有这境,才拈提放着,都不见了。他道:参禅须起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便提个乾矢橛,封了被,协不沾席,行坐只是昏散胶扰;霎时干净不得。净慈七兄弟坐禅,有修上座不在数,只是独行独坐,蒲团坐如铁橛,行时挺起脊梁,我要近他说话,二年不得。我因不倒单,头昏散辊一团,不觉流泪,起乡念,自此都放下,两月後再来参假。却得这一放,十倍精神,元来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须中夜烂睡一觉,方有精神。一日见修,问:去年要与你说话,你只避我。他道:办道人无剪爪工夫,更与你说话在。我末後道:今被昏散打并不去。他云:是你不猛烈,须是高着蒲团,竖起脊梁,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并作一个无字。我依他,提得转力,转见又散;到此尽命一提,忽见身心俱忘,目前如一片银山相似,清清三昼夜。修问我。对云:办道。他云:你唤什么作道?不能对,转加迷闷。首座云:你但大开着眼,看是什么道理。被这一提,才上蒲团,面前豁然,开如地陷一般,(这不可谓境,这时是亦可作分别意识对法脱了能所系练,既不可说似人,亦不楞妄希冀。)说似人不得。寻修兄,便道:且喜且喜。我与他行一转,森罗万象,向来所厌弃物,与无明烦恼昏散,元来尽是妙明真如性中流出。半月余,而动相不生,然於睡着无梦想见闻之地,又却打作两橛,寤寐恒一之说,又透不过。凡古人公案,有义路可以咬嚼者,则理会得下。无义路如银山铁壁者,却都不会。(读者:此际重得前後际断,而动相不生,原来尚滞在意识解会中。)虽在径山无准和尚会下多年。每遇入室,举主人公,便可打个脖跳。若举衲僧巴鼻,佛祖爪牙,更无下口处。如是十年,不得彻悟。后过浙东天目两山作住。一日,佛殿前行,忽然抬眸见一株柏树。触着向来所得境界和底一时扬下,碍膺之物,扑然而散,如暗室中出,在白日之下,走一转相似。方始得见径山老人立地处,正好三十拄杖。

高峰妙扣雪岩钦,方问讯,即打出,闭却门。一再往,始得亲近。令看『无』字话。自此参扣无虚日。岩忽问曰:『阿谁与你拖了死尸来?』声未绝,便打出。如是不知其几。一日,少林忌辰,随众诣三塔,讽经次,忽抬头覩五祖演和尚真赞曰:(真者,即五祖之像,古云:写真,亦犹今之照相也。)『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拖死尸之疑。往见雪岩。岩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了死尸到这裏?』峰便喝。岩拈棒。峰把住曰:『今日打某甲不得。』曰:『为甚打不得?』峰拂袖便出。自此机锋不让。一日,岩问曰:『日间浩浩时,作得主麽?』曰:『作得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麽?』曰:『作得主。』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麽处?』峰无语。岩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麽处,安身立命?』丙寅冬,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拚一生作个痴猷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越五载,因同参僧夜推枕子,堕地作声,廓然大彻。自谓:如泗州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此一则可以说参悟底典型标准。初参『无』字。如不应机,改参『谁与你拖这死尸来?』此与念佛是谁差不多意思,不过明说:五蕴身田为死尸,指示内裏抽牵的人,似更直捷,故似较易省会。唯会得之後,若不明白『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麽处?』则仍实未悟。从前,本先大师亦曾曰:『你等诸人夜间熟眠,不知一切;既不知一切,且问:你等那时有本来性?无本来性?若道:那时有本来性,又不知一切,与死无异。若道那时无本来性,睡眠忽省,觉知如故。还会麽?不知一切,与死无异。睡眠忽省,觉知如故。如是等时,是个甚麽?若也不会,各体究取。』密云悟,答某居士书中,对此事道得极详。略谓:『仰山(指雪岩)嘱高峰,唯为主公安身处;峰如网跳出,只是旧时人。此正依旧山是山,水是水,故安邦定国也。仰唯为峰不知主立处,特指睡时,无梦想见闻,识不起时,以诘峰,正为即人即身即安立的主,(中峰大师《广录》中有句云,囫囵只是一个自己。)本自呈露,不待识心计度;会得,则常自作主,无识心梦想颠倒。(究竟涅槃,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网中跳出,从此安定太平也。若谓:真要他向睡时讨个安立处,正使他疑无所之,了到虚凝湛寂真体,安於无安,立於无立者,则蹉过仰为峰彻困处,且依旧认识心梦想边事。今问睡着,无梦想见闻时,可见有虚凝湛寂否?此是,峰前强为作主,居士认作真体。更云:立於无立,有甚本据?已自堕於莽荡,乌知主安立处?故必彻见,即人即身即安立主,全体独露,方立无所立耳。且自不须用识心,殷勤奉出,但乘自悟力行,自不於身外,别作功用。是谓:罢业忘功;乘自悟力。是谓:无功之功,非莽荡之无功。今居士不知主落处,谬计妄身外,别有个虚凝湛寂为真体;既不到罢业忘功,妄言立於无立,是梦想颠倒的话。且真主岂可谓认不得?既认不得,何知是真主?此乃不曾亲见,暗中摸索。若亲见,自能直据悟处说,何须作委曲惑乱语,成什么直指来?唯不曾见,混说忘了主,真见主,常不离主,认不得主,认不得的是真主。且问:既不离主,又何可忘?既忘了主,说甚见主?说甚真见主?既真见主,岂可认不得主?既认不得主,忘了主,说甚常不离主?此正茫然无主。安得成主公义?又:仰山问睡时,无梦想见闻,主在甚处?非真要(高峰义解的)明主公,(仰山)毕竟是甚麽意?若不能指,不唯不会睡着之旨,要且(是在)向身命外别寻主人,不免梦想颠倒,见闻觉知识阴裏反覆也。至于拖死尸消息,居士自未曾悟,故不知高峰实未曾悟。峰不过认是这汉反覆之能,日间认能见闻,夜间认能梦想,但於能上加力,故能作主耳。若果悟拖死尸,则死尸有甚见闻觉知?与睡着无梦想见闻的身命何别?而无对哉!不消道个,某拖死尸去也。日以死尸身命见闻,夜以死尸身命梦想,岂不万象中独露身乎!若谓:无梦想见闻外,断别寻不出主,则仰山只消道:睡着无梦想见闻便了,因甚更问:主在甚处?岂不显要他会有梦想与无梦想两不涉的主乎?!』《宗范》载:『牧云门曰:高峰明得公案,亦不受瞒,及开口又浑,日用尚不得自由,如欠人债,足见前所得未稳也。睡着无梦想,主在甚处?无对。此前虽会拖死尸主,实未悟全体主也。问:空碎地沉俱忘,镜照有甚不到处?答:有人道得了事,有道得不了事,非话有差别,为悟有浅深,而有了不了。但会日间主,未会无梦想主;只见空碎地沉,物我俱忘,未悟物我全主也。如镜照镜,未悟镜来处也。会得拖死尸,未会死尸;故无梦想,打作两橛,不知落处。』) 三峰藏曰:『山僧十五出家,十九剃发,廿九岁见《高峰语录》,读之,隐隐如见故物,遂决志参禅。只为不曾遇得人,所闻所见,无非牵经合理,(读者:只是落在义解窠臼。)以见闻觉知为本性,以不起念为宗旨。(以默照为禅,未能彻底掀翻无念窠臼。)以死坐为安禅,以念佛为参究。幸读高峰本子,了然如昨日,背诵参究,明白一般,殊觉欢喜踊跃。自念前来搜寻《楞严》《圆觉》。俱有会处。天台止观,亦有得力。後修耳根圆通,亦於音声中,了得身心如幻,处於世间,与流云过虚,活水下石相似,自谓:轻安。及见语录,始知与此法,了不相契,得此法门,定是到家把柄也。为此,把前来解会一列扫去。却将疑情结住,静处用功,觉得昏闷不过,因而兼修净业,嗣又走徧浙东,未见有人。遂回德庆,就庵结关。撤去床凳,单单行走。梁上挂一条扁担,若到昏闷之极,就在扁担上高展,悬空而睡,才跌下来便行。如此自炼,转难得力,百日期满,走到三峰。日间操作,夜坐蒲团。昏沉作孽,困顿不清。努力尽情,敌他不过。其时正不知日夜不倒身,翻为参禅之障。至万历四十年,时年四十,幸有峰中老宿,欲闭不语关百日,余乘其便,遂同入关。方才上关,一拜欲上蒲团,无奈一时眩晕,吐痰斗许,只得放身一睡。虽则随时吃茶吃饭,饭过便睡,饭时亦不知人事,只是[鼻*勾]鼾打睡。一睡五日。至第五日已时,正熟睡间,忽闻隔窗二僧,夹篱攀折大竹,如迅雷一震,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法俱消,直无立处。睁开眼来,晴日在窗,竹影满地。那时要理会一法,了不可得。要觉自己身,徧觅无有。苏苏湛湛,如有气死人,初生孩子。至夜闻两堂课诵,钟铮鱼钹,交错如雨,觉得身徧空界,其声都在虚空中,历历落落。端坐一夜,轻安如弹指顷。自己道:此是前後际断,必顶求悟始得。尽力寻觅,忽尔胸中撞出永嘉《证道歌》,从头至尾,默想一遍,了然符契,自觉安乐。既而又念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答个青州布衫重七斤。忽而悟得祖师言句,凡柏树子乾矢橛等等,一一皆了,方才放心。又思高峰为何在悟後又看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麽处?因此又从新参起,至十夜经行,抬头见月,会枕子落地消息,从此受用快活。後在古人门庭下竭力参究。看三玄三要,及汾阳偈子。(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经过反覆参究,忽然入得临济堂奥。复参德山托鉢公案,参之既省,省处拂开,再参再省,越究越得。

又苦究二年,虽无所加,自觉受用非昔。自念我无师承,虽得些子,不如古人,要来要去,入火入水,任运无碍。因此看个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经二十日,心不异缘,受用又非前度,嗣後再看三玄三要,会得两堂首座同喝意旨。及披觉范所著《临济宗旨》。如对面亲见付授,於五百年前,不分延促。是以私淑寂音,遥接宗旨。可见参禅不可领得些乾净禅,便为了当。又不可入些小堂奥,不更参求。今有一辈兄弟,亦见到这裏,只是便要放身快活,反致懒散骄惰。是故有志之士,直须到底始得。不可但得些子,便尔纵横作用,不求向上,堕在有证有悟之我相处也。』

玄沙示众曰:『古佛真宗,常随物现,堂堂应用,处处流辉,隐显坦然,高低尽照。是以沙门上士道眼,唯先契本心,方为究竟。森罗万象,一体同源,廓尔无边,谁论有滞。尘劫中事,都在目前。时人旷隔年深,致乖常体,迷心认物,以背真宗,执有滞空。不遇良朋道友,只於私自作解,纵有商量,浑成意度。及至寻穷理地,不辨正邪,况平生自己未曾捞摝。若乃先贤古德,便自知时,克己推功,庵岩石室。古德云:「情存圣量,犹落法尘;己见未忘,还成渗漏。」不可道:持斋持戒,长坐不卧,住意观空,凝神入定,便当去也;有甚麽交涉!西天外道,入得八万劫定,(非想定。)凝神寂静,闭目藏睛,灰身灭智,(在教下法相宗而论,是指二乘入无余依涅槃。但在宗下,则不严格於文字上去找,这文字代表义名而严密分析。而重在彻脱。)劫数满後,不免轮回;盖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夫出家儿即不然,不可同他外道也。莫非真实明达,具大知见,能於诸佛同彻,寂照忘知,虚含万象。如今甚麽处不是汝?甚麽处不分明?甚麽处不露现?何不与麽会去。若无这个田地,时中争奈诸般渗漏何,总成虚妄。阿那个便是平生得力处。如实未有发明,切须在急时中忘餐失寝,似救头然,如丧身命,冥心自救,放舍闲缘,歇却心识,方有少许相应。若不如是,明朝後日,尽被识情带将去,有甚麽自由分。如今却不如他无情之物,敷唱分明,土木石头说法,非常真实,只是少人能听。大凡三条椽下,真实发明,即可商量,便向四生六道中,同於诸佛净土,更惧何生死;且阿谁知他。一切诸法,都无实体。至於灵山会上,迦叶亲闻,犹如话月。古德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体。)犹如指月。乃至三乘行位解脱,菩萨涅槃,圣德圣果,并如空花兔角。不见道: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有为心法,不可相依,日久年深,全无利益。只为违真弃本,厌离凡情,忻心圣道,作此见知,不出他限量,抛他五阴不去。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你只拟向前,争能明得?於中彻去,方得知之。若未究得,当知尽是虚头。世间难信之法,具大根苗,方能明达。今生若彻去,万劫亦然。古德云:直向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宗范》曰:『古德示人千言万语,扼其要有二:一、悟门。二、保任。未悟之先,自初学至久参,总须以悟门彻契为入手;所谓:大疑大悟。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是也。既悟後,自破参至腊终,全在功薰缜密为正行;所谓:行解相应。那边明白了,来这边行履是也。如以两者相较,则悟後工夫,当无不自重己灵,自庆知有。即逢缘懈怠时知抱惭,或不至如痴狂辈肆无忌惮,依前甘作博地凡夫,以辜负唐丧此生知见。若未悟前,则全在师家钳锤妙密;学人志量宏深,不到彻头,不肯歇手,脱有纤毫消不过处,拼着十年廿载,必求彻透而後休。方得只眼孤掌,种智深入,与佛祖把手同行。其与古人千差万别公案,机用言句,如观掌纹,悉洞鉴明了,才不枉来阎浮一番。是以悟门一着尤为吃紧。须看古人参究榜样,何等刻苦,何等勇猛,如大慧(大慧彻悟化迹见後。)在湛堂座下,拈提皆会,於门头户边消息,已是七穿八达,少此一[固-古 力],则终不了当;必待薰风南来句,始剥去一层,又必待相随来也句,方彻法源底。则今时人,略有所得,顿尔不疑言句,自满足者,正如万里崖州。又如雪岩,虽已豁然开朗,而动相不生,了知万象森罗,皆妙明心性流出,而无梦想处,打成两橛。若非肯自刻苦,那有触着古柏,彻底打并时节。雪岩是过来人,便将此药头灸高峰之病。盖无梦想见闻之际,是昏闷地位,明了意识不行,全没捞摸处。不独雪岩高峰尊宿透不去,大约尽未来际禅客,或得见闻觉知光影者,於此,总必打成两橛。其无志气者,或强作血脉不断消解,或强谓:谁求相见理会,更不求通彻打并,此是古今学人通病。须知未透此关,总是有梦有想时,夹杂昭灵业识,非真白净主公也。(今问:如何是真白净主公,你的主公在那裏?)且於古德言句中,如百丈灵光独耀「独」字,临济历历孤明「孤」字,洞山三更初夜月明前之「初」字「前」字。又:古德云:父母未生前主公安身立命处句,死了烧了向甚麽处相见句,身裏出门难句,堂中事作麽生句,庵内人为甚麽不知庵外事句,种种此类,皆是浮面。依稀影响,支吾消释,断断不能万分亲切契证。似此廉纤粘滞,笼统支离,自救不能,如何勘验得学人邪正深浅?承嗣得佛祖慧命?愿与来哲,倘或所悟,不与无梦想主公安身立命处相应,决不肯将就模糊,放过罢手。不计岁月,与之苦切撕挨,庶几绝後再苏,欺君不得。证得本分清楚,不愧为少林儿孙。』

佛印元曰:『未悟者,难与言已悟之境。如生盲之人,与之言天日之清明,彼虽听,而不可辨也。』

大慧曰:『先德云:悟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自证自得,自信自悟处,除曾证曾得已信已悟者,方默默相契。未证未悟者,不唯自不信,亦不信他人有如此境界。』(读者:兹抄录《别传录》中真参实悟章中,大慧杲禅师机缘录文:径山大慧杲禅师参湛堂。机辨纵横。堂诃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堂一日,语大慧杲禅师曰:我这裏禅,你一一理会得。教你说,也说得,教你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也做得。只是有一件事不是,你还知麽?杲禅师曰:未审是什么事?曰:『[固-古 力]!』你只欠固-古 力]地一下。所以说时有禅,不说时便无禅。入方丈时有禅,出方丈时便无禅。惺惺思量时有禅,睡着时便无禅。如此,如何敌得生死!杲禅师曰:正是某甲疑处。堂病,指师见圆悟,及谒张无尽居士,士亦指示见圆悟。时圆悟自蒋山奉诏住东京天宁寺。圆悟未至,杲禅师先到。挂搭参堂毕,圆悟方入院。杲师晨夕参请,圆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答曰:东山水上行』话。令师下语。师参及一年,凡下四十九转语,皆不契。一日,悟赴一达官宅。升座。即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杲师闻,豁然有省。遂以所得告悟。(你道得个什么?)悟察杲师虽得前後际断,但动相不生。然却坐在净躶躶处。因语杲师曰: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欺君不得。』须知有这个道理。杲师曰: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悟令杲师居择木堂,为不厘务侍者。(择木堂乃士大夫止息处。)每日同士大夫闲话,入室不下三四。悟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诘之,师才开口,悟便曰:不是不是。如此者半载。一日,同诸士大夫饭,师把箸在手,都忘下口,悟见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师遂说喻曰:『和尚这个道理,(教人参话头,不许意识解会的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悟曰:你喻的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杲师一日,问悟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祖道什麽?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须对众问,如今说亦何妨。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闻举,当下大悟。曰:『我会也。』悟遂举数因缘诘之。师酬对无滞。悟曰:始知我不汝欺,因著《临济正宗记》付之。)憨山曰:『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於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实朴朴做将去,逼拶到山穷水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後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溶成一片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於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於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肇论》略载: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於物,则名相异陈,不物於物,则物而即真。是以圣人不物於物,不非物於物。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不非物於物,物非无也。(物)非有,所以不取。(物)非无,所以不舍。《净名》云: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云: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不异理。故天帝云:般若当於何求。善吉云: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离色中求。又云: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効也。昕以,至人戢玄机於未兆,藏冥运於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终始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经》云: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云,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圆明居士曰:(即雍正)『古人道:心空及第,应知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物外复有何心而可空?所以(老庞)云:我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悟既得彻,必得到随缘应物,有法皆心,有心皆法。古人(永嘉)云:尘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若欲尘垢尽除,必须心法双忘;若欲心法双忘,必须心法合一。若不能浑物我,但云:我自无心於万物,妄谓:镜已打破,皆属诳语,自欺自误。又示其弟曰:偶尔警省,识得本来主人,不生不灭者,次也。一切贤圣,以大千为己,一念真实入妙圆觉海,不生不灭者,上也。今日所契,不生不灭相应处,犹是眼前功夫边之展转。如更踏一步向前,自然不假丝毫,便见三身四智,人我众生,三千世界,八万尘劳,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不生不灭,不灭不生,不生生,不灭灭,不生生灭,不灭生灭,不生生生,不灭灭灭。莫道此山多险峻,前途犹有最高峰。』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做到这十六个字就可开悟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摘自《五灯会元》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最迅速、最保证能开悟的窍决!

索达吉堪布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

是否开悟的区别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

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 圣 严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开悟不靠腿,说法不在嘴,可见得开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说。印度的各种宗教多半会用打坐作为修行的方法,他们认为,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不十分要听;因为各人的心行上差得太远。我亦不能不尽我的天职,只好一层一层讲下去。用功的人,对于世间上名利、荣耀;冤亲、贪爱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皆仁法师  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星证道了吧?后来想了想,在禅宗灯录的记载中,看星星开悟的禅师倒还真有一位。那他到底是谁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夜晚,一弯新

开悟分为两种

开悟分为两种◎ 净 慧开悟一般地说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所谓解悟,就是从理解佛法而获得的开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说的经典,祖师的语录,修行的法门、次第和途径,然后根据某一种法门去修。理解了、认识

开悟前后的区别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

开悟

◎ (德)埃克哈特托利曾经有个乞丐在路边坐了30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个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

开悟的境界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雪漠:开悟之后有没有烦恼?契入大手印后如何进修?

◎陈亦新:开悟之后有没有烦恼?要是有,如何对治?●雪漠:开悟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缘悟,上根之人,遇到具德上师,机缘成熟,就能一悟到底,按禅宗的说法,能一箭透三关。透三关之后,就能悟得究竟,如香巴噶举的

体光禅师:“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到深山里边怎么能行呢?你就说你有那个道心,你这个身体他也吃不消。到山里面住,一定要破

正觉和开悟的境界是什么

觉者,知者,是发现自己真实而美好、充实而适合人性发展的真正的生活者那个人,他不畏惧任何人生的难题,也不害怕任何人生的困境,为了找到真理,不退缩,不回避人们遇到的一切问题。终于,他抛弃了所有的城市中人们

药王药上菩萨因尝药而开悟

其实了解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的人都知道,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是兄弟,两人都是精通药理,而且经常帮助人们治病,后来因为因缘就成为了菩萨,那么可能有的人不知道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是因为什么开悟的。第三段就正式讲

文偃禅师开悟的故事

文偃在浙江“博通大小乘”以后,仍觉得“己事未明”,乃发心参学。文偃首先参访的是睦州陈尊宿(道踪)。道踪是南岳系黄檗希运下的门人,他首先住观音院,门下学人常百余众,“随问遽答,词语险峻”,“由是诸方归慕

石头希迁禅师的开悟

一天,他对马祖道一大师说:“像这样呆下去,不如请师父给弟子另指示一位大师,也许还有希望。”马祖道一大师听完后,说:“离此地七百里,有一位称为南岳石头的禅师,如果你到他那里,一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灵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